2015中国年度报告文学-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年前的中国,只有3%的人能够考上大学。这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里面,意味着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通道很少。这就是为什么在那时候人看来,顶尖学府不仅代表着能够接受良好的知识训练,也意味着能够通向未来的世俗成功之路。这样的价值观在无数个少年十七八岁的时候,曾经对他们影响至深。而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的话,也会承认这样的价值标准在当下依然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我感谢这些文中的历届高考状元,面对我,能接受采访,坦承自己的人生。

    听过他们多年来的故事才会有真切地体会,体会状元们所说的: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功。是要看他是主动,还是被迫做出人生的选择;是看他在迎合社会评价,还是在做自己天性,最喜爱,最适合的事情,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北大高考状元陆步轩的一位校友,在看过新闻之后写信对他说,每个人都在经历这样的苦苦挣扎,他自己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摆脱了“北大”这个沉重的标签,试图做回独立的自我。

    找到5年前、10年前,甚至是38年前的高考状元着实不是一件易事,而让他们坦诚自己所走过的心路,更是一件难事。他们中间,大都已经成家立业,生活平淡而简单,甚至当我问起多年前的殊荣时,他们会会心地笑笑,说:“我其实早忘了。”

    而状元于他们而言,并不都是美好的回忆。譬如有人会在工作压力很大时做这样一个梦:高考时答不完题,时间滴滴答答,眼看着老师踱步走来收卷子,大颗汗珠从额头上淌下,又浸湿了考卷。状元说,这是梦魇。“高考太摧残人,现在想想,万一当年没考上,怎么回去跟父母交代?人生将会完全改变,我现在很可能在某个地方搬砖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一个分数很高的考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不是很优秀是很正常的,过分追捧分数高的考生是不正常的。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蔡言厚也曾做过中国高考状元的调查研究,在他看来,“状元”的智商较高,限制状元成才的,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发展”。问题出在应试教育,只重视课程考试,会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指标测试。

    至少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就已经有了为“状元热”降温的“希望”。近年来,教育部一直要求对高考状元“雪藏”。

    2007年,当时的教育部发言人明确表态停止状元炒作。这一年,部分省份开始响应教育部的号召。

    2010年,广东、广西、山东等地先后出台规范高考成绩发布的有关规定。

    2011年,教育部发言人表态,明确提出“三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不要对高考成绩进行排名。

    2013年,北京大学表示,仍然不会发布高考状元录取信息。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则认为,不公布分数完全没有必要。高考状元和奥运冠军类似,是凭自己的实力得到这个荣耀,他们理应享有这个光环。我们对高考状元不必过于忌讳,社会大众有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我们就应该顺应受众的这种需要。其他省份公开,也没见出什么大问题。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仅靠禁止公布高考状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既然是考试,肯定会有第一名的产生,高考状元是高考的产物,每年一次的高考诞生了不少“状元”,省里有省状元,县、市也有状元,学校还有校状元。对于高考状元,很多人觉得很不容易,除了羡慕,还多了几分神秘感,至于学校更是把状元看成是学校的荣耀,甚至连商家也盯上了高考状元,各种作秀层出不穷,让人感觉高考状元已经变了味道,因此,社会上希望淡化高考状元的呼声很高,而淡化,也正是很多状元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总有人为你制定规则,总有人试图给你答案,但没有人可以代替你思考。虽然状元们的日程表在许多年前已被改变,但生活的确暗流如常。一位状元说:“我今年40岁了,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我继承了父亲的血脉,该花的绝不吝啬,不该花的一毛不拔。还是洗澡水冲厕所,洗菜水浇花。经常下厨做饭,只是手艺荒疏了很多。”

    在刚刚摘得高考状元头衔时,他的友人曾开玩笑说:“你现在得意,等将来失意时再来找我!”

    状元答:“我本无意,何来得意、失意?”

    (注: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原载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5年第7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