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
“朝鲜介居海中,自辽海旅顺山势直趋东南,如人吐舌。”南北长825公里,东西最窄处仅75公里。日本弹丸岛国,资源奇缺,向中国大陆发展的欲望从未消停,而实现这一野心的跳板就是朝鲜。对此,日本也不避讳,大放厥词者屡见不鲜,丰臣秀吉就将欲望当成了理想:在我有生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1855年,日本学者吉田松阴提出:“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历史上三次较大的抗日援朝战争,分别发生在唐、明、清三个朝代,其中,明朝便是由麻贵担任主帅,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下,却给日本深刻教训的那场战争。
1592年五月底到七月中旬,北京,明朝兵部衙门不断收到来自辽东的急报:倭寇陆军5万,水军1万,于二十四日釜山登陆,进攻朝鲜;六月十三日,日军集结近16万人,进逼王京(首尔),王京失陷;七月五日,倭寇继续向北挺进,平壤失陷;七月十六日,朝鲜全境八道已失七道,倭寇进抵鸭绿江边,是否派兵入朝作战,望尽早定夺……
会议是民主与集中的最好表现形式。
紫禁城乾清宫,会议由大明一把手万历主持,参会人员自然是内阁成员、六部首长等一级的官员。议程也按约定俗成的来,先大家说。意见基本与两个月来争吵的一样,一派说等等再看,不打;另一派则说得赶紧打,这也有点晚,已经到家门口了。坚持不打的人居多。
自古以来,外交部门颇像一个家庭的女人,有了分歧先开骂,等骂不过了,或者骂实在起不了什么作用,反回头就骂自己的老公。男人嘛,挺像国防部,打过打不过口气一向不软,先站出来秀秀肌肉,举举杠铃,比画几下拳脚,现在的军事演习就是这一意图。等双方的招数都使过了还是没有好的解决办法,那就只能开打。而宣传部门就像聪明乖巧的孩子,先看看妈,再观观爹,低声说打也好不打也好。你要认为那是看他们的眼色,那你绝对没有半点政治常识,是大错特错,他一直再焦急地等待,竖起耳朵听说话算数那个人的话。
万历“咳”了一声从金銮宝座上走了下来,他只说了一句:“宜速救援,无贻他日疆患。”意思是,赶紧出兵救援,不要留下以后还要因为领土打仗的隐患!万历皇帝说了一句一辈子最响亮、最明确、最有生命力的话。
七月中旬,明朝向朝鲜派兵远征,历时7年。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从北向南掩杀而来,28日,攻克汉城。拼命逃跑中的南韩总统李承晚谋求得到美国和联合国的支持,金日成则决心抢在联合国军到达之前,攻入半岛最南端的海港釜山,尽快结束战争。8月20日,人民军解放了朝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和百分之九十二的人口。仁川,南韩港口城市,距汉城仅40公里,类似中国北京和天津的关系,9月15日,1.8万美军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成功登陆仁川,而人民军守备部队只有1600人。至此,美军沿汉城——仁川一线将人民军切成南北两半。人民军损失极为惨重。9月30日,南韩军越过三八线。战事危急,金日成向中共发出求救。
10月2日,中南海颐年堂,讨论出兵援朝。
会议由毛泽东主持,其他四大书记及中央决策层领导基本到齐。问题一提出来,自然有两种意见:出兵与不出。大多数认为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打这仗。会议争论十分激烈,毛泽东决定再议。
10月5日,毛泽东说:“唇亡齿寒,户破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一锤定音,决策出兵!历时3年的抗美援朝正式开始。
将遇良才
“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中国是这样,日本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真理是不分人种和国籍的。
万历援朝按“干部”划分,主要是以李如松和麻贵为核心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592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1593年四月下旬,李如松统领4万精兵跨过鸭绿江,从北向南,所向披靡,“朝鲜大捷”“血战碧蹄馆”将20万日军歼灭的歼灭,逼迫回国的回国,只留4万人龟缩在蔚山、釜山东南沿海一带,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
李如松,将门虎子,父亲李成梁,镇守辽东23年,号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虎门无犬子,李如松骁勇善战、屡立战功,34岁任山西总兵官,38岁任宣府总兵官,“万历三大征”,他是“两大征”的统帅,入朝前,他刚平息了第一征的“宁夏之乱”。李如松深谙兵法,奇正相辅,每临战事,身先士卒,一往无前,后世评价他“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李如松做人决不低调,尖刻跋扈,但他履行了“文死谏,武战死”的古训,精忠报国,50岁与鞑靼骑兵鏖战,马革裹尸。
丰臣秀吉,原名木下藤吉郎,庶民出身,统一战国纷争后,天皇册封为“关白”,相当于现在的首相。由于本人善谋机灵,人送绰号“猴子”。前面说过,猴子有将欲望当作理想的志向,又有长期领兵作战的经验和阴险毒辣的政治手腕儿,“残酷无情、沉默寡言,冷若冰霜、目的不可动摇”,日军高级军官形象的鼻祖。应该说,丰臣秀吉是带领日本实现“先攻朝鲜、再占中国”的不二人选。
彭德怀,入朝前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西北局书记。紧急奉命回京时,只带了有关大西北经济发展规划的材料。当他赶到颐年堂时,看着会场上激烈的争论一切都明白了。他说,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晚打不如早打!彭德怀是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以指挥大兵团作战,打大仗、打狠仗著称。为人率直,是非分明。解放战争期间,成功领导指挥了保卫陕北、延安的战役,毛泽东诗赞: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麦克阿瑟,美国西点军校毕业,后任该校校长。50岁出任美国陆军最年轻参谋长。二战时,统领美国远东各路军种,在菲律宾创造了“我一定会回来”的神话。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主持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之后成为日本“殖民地总督”。“仁川登陆”是他一生军事生涯最光彩经典的时刻,然而朝鲜战争也让“骄狂自大、极度虚荣”的他直接坠入沮丧的深渊,从此销声匿迹。
李如松、丰臣秀吉、彭德怀、麦克阿瑟,当然还有麻贵,作为职业军人,他们在世界军事史都是可以大书特书的重要人物。公允地讲,他们不仅具有超群的职业素养,而且都是以谋略制胜的军事家。他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时代,怀揣着怎样的信仰,抱有怎样的战争目的,他们戎马生涯的巅峰之作都聚集在朝鲜。时年李如松43岁,丰臣秀吉55岁,彭德怀52岁,麦克阿瑟70岁。
那么,59岁的麻贵,在朝鲜战场上如何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巅峰之作?
巅峰对决
1597年,日军组织第二次侵朝,麻贵以“备倭大将军总兵官”身份,率军赴朝作战。前几年,也就是第一次朝鲜战争期间,麻贵一刻也没闲着,1592年剿灭宁夏之乱,1594年七月,成功平息蒙古卜矢兔部入侵扰掠。麻贵一直守护在西北一带,44岁任宁夏总兵官,不久任大同总兵官,负责京师防务重任,与辽东李成梁合称“东李西麻”。麻贵和李成梁、李如松父子都是“大军区级”的人物,在明朝能出任这两个地区的军事首长,一是能打,二是政治上绝对信任。
临危受命,麻贵马不停蹄于七月七日抵达首尔。二十五日,日本水陆两军合围首尔,形成这一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朝鲜水军遭遇“闲山大败”。几乎就在麻贵抵达首尔的同时,七月七日,日朝水军首先接上了火。半个月的时间,朝鲜水军被打得无处躲藏,最终彻底覆灭。朝鲜唯一会打仗的民族英雄李舜臣此刻正遭革职查办。
敌我力量对比:明朝仅有陆军7843人,日本水陆两军合计12万人。麻贵思来想去,想不败只能“智守”。首尔附近有一个地方叫“稷山”,那里地势险要,丛林众多。
朝鲜与中国单从地名看,也是一衣带水的关系。一个地方叫啥名字,根本不用考虑,江西、大兴、宁远、定州等等拿来就能用,什么寓意,什么来头,中国地方志里都有详尽的阐述。鸭绿江南岸就有一个城市叫“朔州”,再往南离平壤不远有个地方叫“大同”,这两个地方在朝鲜都是“郡”,相当于中国的地市级。我们现在提到的首尔附近稷山,山西运城也有个县叫作稷山,它是晋南商贸重镇,地处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有“晋陕豫交界的小天津和旱码头”之称。也许与“三不管”地带有关,稷山人以“刚柔并济”著称,泼辣、灵巧、沉稳、憨直、机敏、度势,拿捏得张弛有度,挥洒得淋漓尽致。
计谋大多是逼出来的,实践证明,胆子大是计谋的基本条件。麻贵在这个胆大出战斗力的地方着实赌了一把。
丰臣秀吉还是不了解中国,要早研究研究“稷山”,最终的结果还真不好说。
麻贵派2000精兵在稷山设伏,明军躲在丛林里发射火炮,1.5万日军生怕中了圈套,掉头后撤。硝烟弥漫的战场,撤退极易嬗变成落荒而逃。2000名明军把1.5万名日军追得七零八乱,漫山遍野,史称“稷山大捷”。日军阵亡800余人,称“大捷”有点夸张,但它的影响却不容忽视。通过这次战役,日军反倒觉得庆幸,首尔还不保有多大的陷阱等着送死,所以最好的战术就是等待。麻贵更在等待,两个月的时间,当明朝派往朝鲜的军队最终达到5万时,日军恍然醒悟,但为时已晚,只得后撤。
战争就像掰手腕儿,势弱一方想立马挣脱不是容易的事情。明军兵分三路顺着日军撤退路线,于十二月二十三日将重要据点蔚山包围起来猛攻,持续到次年一月四日,久攻不下,麻贵决定撤退。没有组织的撤退就是逃跑,日军追击,明军大败。双方又回到了战前的各自区域,进入相持阶段。
1598年七月,麻贵兵强马壮,人员增加到7万多人,是刚来朝鲜的10倍。公费出国旅游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况且万历还是个自己吃饭都嫌肚大的主儿。
九月七日,明军兵分三路再次南下。东路,麻贵亲率,进攻蔚山,最难啃的骨头留给自己;中路,董一元率领,进攻泗州;西路,刘綎率领,进攻顺天。
与此同时,陈璘和邓子龙率领的广东水军沿东南沿海巡航,坚决切断了日军补给。没有后勤保障,日军在朝鲜一刻也待不下去。撤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丰臣秀吉,这个发动战争的阴谋家八月去世,日军没有了主心骨,精神和物质两手都不硬,谋个全身而退是最好的结果。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老百姓都说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麻贵等人哪能依了?大老远跑过来,心里这口怨气还在憋着,吃饱喝足,拢起袖子,瞪大眼睛时刻在瞄你有什么破绽。想走?没那么容易。
日军来的时候走水路,也只能走水路,撤的时候也是水路。水军注定是双方最终对决的主力。
韩国南海区岛屿星罗棋布,水道纵横交错。釜山、蔚山、泗川、顺天都是港口城市,也是日军的据点,日军计划将驻守在这里的士兵全部集中到巨济岛,再运送回国。困兽犹斗的道理麻贵非常清楚,十一月十八日,从蔚山、泗川撤退的日军,明军没有阻拦,因为麻贵深知是自己的走了还是要回来的,他在等待一块垂涎已久的肥肉。顺天离海有点远,出行不便,驻守此地的日军首领小西行长与驻守泗川的岛律义弘是铁哥们,眼看着兄弟部队陆续撤到安全地带,小西行长急忙向岛律义弘求救。大陆与南海岛有一海峡,也就是泗川与顺天之间距离最短的通道,露梁海在海峡的左端,麻贵选择设伏的地方也在这里。
十八日夜,一方誓死要突,一方誓死要歼,战斗异常激烈。明军水军将领邓子龙、已被起用的朝鲜水军统帅李舜臣先后就义。日军400余艘战舰被击沉,精锐第五军1万多人阵亡,史称“露梁海大捷”。
至此,历时7年的万历抗日援朝落下帷幕。1599年四月,麻贵率军凯旋,皇帝在午门迎接,麻贵升任右都督,刘綎尧陈璘等各有升迁。
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的战争进程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略反攻,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前一阶段从1950年10月25日开始反攻,耗时7个月,光战斗时间就有186天,紧锣密鼓开展了五次运动战,每一次都打得异常艰苦,共歼敌23万余人,将“联合国军”击退400公里,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后一阶段从1951年6月11日开始,耗时25个月,基本上是边打边谈,以抢占中间地带、夺取前沿阵地和支撑点为主。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就发生在这一阶段。
和万历年的抗日援朝一样,抗美援朝同样以胜利宣告战争结束。但战争的惨烈程度、人员伤亡人数和消耗物质情况远不可同日而语。志愿军最大兵力达到134万人,战斗伤亡减员36.6万人,美军最大兵力54万人,损失17万人。尊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格局影响
万历年抗日援朝,虽“几举海内之全力”取得了胜利,但国力的“透支”,使明朝在此后20年内无力剿灭后金力量,女真部落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存亡造成致命威胁。
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东亚格局延续至今。如果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象征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么,抗美援朝的胜利,则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世界,特别是在西方列强面前,站得笔挺有了资本,也从内心赢得了久违的民族自尊。有了这种尊严,世界开始倾听中国的声音,在关乎中国的问题上,他们有所顾忌,并开始察言观色行事。
远征多远
自古以来不乏英雄的晋北大地,滋养他们的不光是皇天后土、兵荒马乱给予的英勇善战,还有民族融合带来的博采众长的精深谋略。麻贵一生作战无数,大多以少胜多,以劣胜强。“稷山大捷”,以2000人设伏把将近8倍的敌人打败;“露梁海决战”,精心布局,敢放敢收,一举歼灭敌人精锐。抗日援朝之前的宁夏之战、播州之役,之后的辽东抗金,都有智胜的经典案例。麻贵出生于武将世家,从小耳闻目染,受家族氛围熏陶,从武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但东征西讨58年,成为明王朝的“救火队长”,绝不是凭借“英勇”二字。古今中外,凡驰骋疆场几十年的统帅无一不是以谋略见长的军事家,麻贵、彭德怀、丰臣秀吉、麦克阿瑟都是之一。之所以麻贵、彭德怀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根本原因是他们拥有强大的正义的“精神磁场”。方向错了,方法再好,再努力,结果适得其反。麻贵、彭德怀援朝作战的启示也不仅仅是当时输赢带来的影响,几百年来,日本对我们的觊觎一刻也没有松懈,对我们的研究和熟悉程度一点不比我们弱;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领教过中国厉害,习惯了颐指天下的美国岂能善罢甘休?
明朝大名鼎鼎的“麻总”,生平事迹在《明史》和各类地方志中记载不多,就连生卒时间都以“不详”一带而过。是麻氏家族行伍持家不注重文化,还是麻家将军太多无意遗漏?显然,上述原因都经不住推敲。《明史》是清代张廷玉主持编撰的,对一个曾经把自己的先祖(后金)打得咬牙切齿、闻风丧胆的将领,清廷是不会轻易忘记的。一个政权将维护自身利益凌驾于民族利益、人民福祉之上,江山永固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事。
彭德怀从朝鲜回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位列朱德之后。从1959年庐山会议因“坚持真理、敢讲真话”受批判、诬陷开始,到1974年去世,1978年平反,彭德怀蒙冤19年。毛泽东曾对他说,也许真理在你那边。
不管在哪个时代,老百姓的心是最公道的。在老右玉城的东门外,有一处麻家的老坟,历经劫难,那些高大威严的石牌坊早已不见,但有一块麻贵的墓碑,在老乡的保护下保存至今。《明诰封特进光禄大夫麻贵暨夫人沈氏合葬墓志铭》这样清楚镌刻“将军生于嘉靖十七年九月初八日卒于万历四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享寿七十有九”,换句话说,麻贵生于1538年,卒于1616年,在老家善终,享年79岁。
有世代老百姓记着的麻贵,比什么一品、什么都督值贵得多,麻贵所有的付出也值了。
延伸阅读
心中的临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让人真正挂念的不只是风土谣谚中所讲的美丽、宜居。去的那天先是雾,后是雨,老天倒是眷顾,漫步在湿软的“苏堤”上,想着苏堤春晓、曲苑风荷、柳浪闻莺,岳飞岳王庙、济公灵隐寺……,满眼都是南宋的事。自然,故都临安比眼下杭州可“读”得多。
有人说,去李唐的长安,犹如瞻望东升的红日,每个角落都映射着中华鼎盛的风采;来赵宋的临安,好像凭吊一丸沉落的夕阳,实在难与刚毅、雄壮联系起来,有的尽是“靡靡之音”“亢奋之词”,“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话说得好,但不一定对。
盘点宋朝那些事,就像一部小说,篇幅不长(北宋南宋加起来也就300多年),主角不少,没有铺垫,没有转承,从高潮开始,因高潮结束。
说社会动荡,却人才辈出。宋词与唐诗一道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无以企及的两座高峰。在史学家看来,中国历史上对文人最好的是宋朝,当宰相的许多都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晏殊等,从中可见一斑。传说,婉约派词人代表柳永已经考中进士,皇帝确认后,在旁批注:还是填词去吧!言外之意,朝中实在不缺文人,继续填词也是为社会做贡献。宋朝的科技也十分发达,古代四大发明,三项的版权属宋朝。
这么好的朝代,硬是让人家从北打到南,从陆地打到海上,最后的皇帝被逼无奈跳海溺水而亡。
临安,纵有反戈一击的能力,也无拼死相搏的勇气。
六大古都也好,八大故都也罢,直到今日尚且存有昔日皇城的遗迹,但杭州例外。有的只是动人的传说故事,白娘子、济公,永生的人格和形象,岳飞、秋瑾,香火缭绕不断的庙宇塔寺,六和塔、钱王祠,还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
西湖固然是美,但文人一波接一波的渲染造势也是西湖名声远播的重要推手。宣传做得太好也不一定是好事。上面所讲那位被皇帝点评的柳永,曾赞西湖“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三秋桂子,十里荷塘……”,时任金主完颜亮看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临安,临安,临末了的苟安之地,最后被匈奴的后裔完全征服。实际上,这些蒙古人已经侵占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赵宋江山仅是东起太平洋、西至黑海凶悍帝国的一部分。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明·张煌言),西子湖畔、栖霞山下,有座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庙堂,叫“岳王庙”,想想都很沉重。细雨绵绵,我将雨伞收了起来,站在“宋岳鄂王墓”前,躬下身子,冰凉的雨水浸入我的项背,抬起头来,混沌的天日不见一丝踪影。1142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那时也过春节吧,就在人们张灯结彩欢度除夕的时刻,岳飞39岁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临终前,他写了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天日能昭吗?昭了又能怎样?英雄无奈的终点就是江山彻底沦丧的开始。
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历史的典籍中找寻,苦苦冥思,英雄呕心沥血捍卫的主人却毫不留情抢夺了他的性命,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理由也是理由。
任何观点都是经历的产物。宋太祖行伍出身,武将造反,篡取了政权,死后留有遗训:不得杀害士大夫,上书言者无罪;不得重用武将,要处处节制、提防。以后每个皇帝登基时都认真温故一番。当时,南宋全部军队“赵家军”40万,而“岳家军”就20余万,还叫嚷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对照遗训,看看当下,锦绣江山是小,座下龙辇为大。岳飞不娶姬妾,不置私产,耿直坦荡,风光霁月,一心救回二主,气势威拔。殊不知,主人时刻琢磨:真要接回那两个皇帝,我算什么?这样就成就了千古英雄岳飞。穿梭于岳王庙里的殿堂之间,我想,我们宁愿看到岳飞收复中原之后,携带家眷,躬耕二亩薄田,颐养天年;绝不要后人视为圣人顶礼膜拜,献上足够的虔诚敬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杭州值得一看,但老实说,诗写得更好一些。“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穿越千年时空,听懂又有几人?“临安”值得一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