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固清怀-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近年来,反映地方文化的书籍不少,但是,有些作品要么“先进材料”式的履历表述,要么“万花筒”式的堆砌。本书从老平鲁的北固山为起点,辐射整个晋北,通过“融合”这条主线,将地域特点、民俗民风、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等重新梳理,较为清晰地再现晋北人的文化脉络,体现晋北人在历史沉淀与现实冲击下形成的人格品性、人文情怀,以及对历史古迹、人物与现实情况的思考。想法还算不错,但做起来却十分不易,即使做了也不一定很好。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我着手查问资料,并深入长城沿线、庙宇楼台、田间地头,边走边想,边看边写,到2015年5月,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整理成册。兴趣爱好的激情永远掩盖不了才疏学浅的纰漏,现请教于各方读者,仅供茶余饭后闲暇时间浏览教正。

    任何文艺作品都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批判;另一个是对生活中真善美的弘扬。如果一味地歌功颂德,读者就不大相信作品的真诚,会对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程度大打折扣;反之,满眼都是假恶丑,对人性好的一面无疑是一种泯灭和否定,同时对那些处在“希望和等待”之中,内心深处那股“劲儿”尚存的人们是一种不公正的精神强暴。这两者之间都要兼顾,真实是最好的方法。本书的许多观点、事例,尽可能客观真实,所以刺耳之语在所难免,倘若因为这些而引起争论,我将十分欣慰。

    2005年上半年我调入煤运公司,距今整整10年。之前在平朔公司和煤炭管理局工作,所以与“煤”很有缘分,也常怀感念之情。一年来,由于煤炭市场疲软和煤运公司原有职能全部取消的缘故,大多数职工将不得不面临分流转岗和再就业的实现问题,焦虑不安、浮躁彷徨在所难免,而我却每天钻进那些陈旧的历史资料和一摞一摞的书中,思考着,忙碌着。阅读和写作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已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为什么要这样?有人善意提醒,也有人揶揄调侃。我曾扪心自问,答案也有,爱好?积蓄?还是等待?当一切归于平静的时候,我真的说不清楚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我自己十分清楚,我没有左右逢源的本事,不想把时间消费在觥筹交错的应酬中;我没有足够的资本,在以后的岁月里坐享其成;我没有懈怠自己的勇气,不时提醒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的东西太多太多。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道”,尽可能地让自己过得充实,这就是我心中的“道”。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不由地想起我所供职的单位,也许它的使命和它的名字一起即将被封存在历史的某一角落,但是我越来越明白:再强悍的个体,一旦离开组织,是那样微不足道。我也常常感恩那些给予我帮助的同事和朋友,我们在一起笑过醉过,也争执过,但关键时候,他们总是站在我的身边,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坚定的眼神,一个自然的举动,这些都激励了我持久不懈的努力。王茂福,原朔州煤运公司经理、党委书记,他既是我的领导,又是我的良师益友。工作中的困惑,生活中的烦扰,我总会想到他,也会就一些事情敞开心扉深入交流,而他总是一针见血指出任何问题的本质要害和关键环节,再困顿的事情,在他看来都十分简单明了。他的修养、智慧和思想,深深折服于我。在完成此书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他无私的点拨和提示,他一再强调作品和人一样,要吸引读者,有分量,必须视野广阔,有厚重感,要把传递积极的、阳光的正能量始终作为作品的永恒主题,他成为我为人为文努力的方向和学习的榜样。

    感谢许卫东、韩喜在提供图片方面的大力支持;感谢编辑孙茜在出版此书过程中给予的帮助,感谢所有理解、关心、鼓励过我的人们,且行且珍惜!

    2015年6月6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