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薇。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杜甫在做左拾遗的时候,写过《春宿左省》。那首诗里面提到杜甫为了进谏,整夜睡不好觉,精神可嘉。岑参是出塞回朝后,经杜甫推荐做了右补阙,无论左拾遗还是右补阙,都是言官,官品不大,从官职的字面理解就是皇帝做得不到的事情,他们要进谏。实际上这个差事不好干,因为难得有个好坏的标准,进谏的对错,似乎全在皇帝喜好,碰到明智的皇帝,或许还行,遇到昏君,那就糟糕了。但作为在任的这些官员,在特定的环境下,在所受的教育桎梏下,勤勉敬业仍是本分,杜甫和岑参当属此类。
我们大多熟悉岑参出塞题材的作品,的确写得很好,由此奠定了岑参在诗歌方面的地位。这首诗不是出塞题材,从诗的题目看是写给杜甫的,叙述上班下班的过程和感想。让我们从另外的方面了解岑参的作品。
上朝时,我和你并肩紧走到宫殿,分别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相距其实并不远。天刚亮的时候,随着仪仗去上班了,到傍晚才带着宫殿内的香气下班。看见花落感到时光荏苒,自己已满头白发,却还在羡慕别人的高官显爵。皇上英明,国事昌盛,圣朝无阙事,自己觉得进谏的奏章越来越少了。
回首百年,直到清末,中国自古是有着严格的礼仪程序的。为什么要讲礼仪?我们不用追溯到周礼,说说汉朝初年汉高祖建立礼仪就可见一斑,实际上朝廷延续2000年的礼仪,也就是自汉朝以来,不断地翻版,直到清末。
汉朝初年汉高祖打下天下,由于秦末乱世,礼仪尽失,刘邦在宫殿上开宴会,众臣丑态百出,刘邦大为不满。于是叔孙通主动提出制定礼仪,大臣们遵照执行,一切井然有序。刘邦看后大悦,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礼仪看似死板,或许有些人还觉迂腐,但是任何文化都需要载体来承载,如果没有这样一种载体,再好的文化都不能得以体现。
回到诗中,白发悲花落,这是自然规律,没有见到有生无死,花开不谢的。但是这样的文字,着实让人产生悲情,感叹人生易老,时光难留,这是文学作品带给人们痛并快乐着的享受。青云慕飞鸟,不自由的总是羡慕自由,自由的又何尝不想停下脚步。总拿自己的缺点和人家的优点比,结果自然是悲哀;总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比,结果不免是骄狂。一切要看自己怎么去把握度。
曾有诗评说,诗的最后两句,是岑参含沙射影地讥讽“圣朝”,意为无人进谏,我不以为然。联想同时期,同样敬业的杜甫所写《春宿左省》一诗,我觉得还是想得简单些,为什么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为“圣朝”做得都很好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