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
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人传有笙鹤,时过北山头。
读杜甫的这首诗,很费劲儿!有人说这首诗并不好,只是把典故进行了堆砌,而我倒觉得,能够堆砌典故,起码说明以杜甫为代表的古代诗人读了很多书,更加能够博古通今。
诗开头的“浩劫”一词是台阶的意思,并不是我们现在时常理解的灾难的意思,从这首诗第一个词开始,似乎就是在看“天书”,之后涉及《度人经》《广异记》《广韵》《汉书》《列仙传》《山海经》《十洲记》《神仙传》《茅君内传》等书中的解释。
《山海经》,前一段时间我刚刚看过,总的感觉可以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神、怪、史。所谓神,不仅因为它描写了一些神话故事,同时也感叹是什么样的神人留下这样神奇的作品。《山海经》中多处描写“多黄金”,我甚至把它当作一部藏宝图来看,只是看后还不得要领。鲁迅先生说《山海经》是巫书,我倒是想象的它是历经无数人的累积之作,不过是用我们不理解的语言记录,或者是我们失传了解读的密码。所谓怪,是说它记录了许多我们从未见过的动植物,因为没有见过,所以为怪,同时也奇怪,他为什么要记录这些奇异的玩意儿,我更希望它们真的存在过。所谓史,中国的历史从有文字记录往前推个三五千年,可以在《山海经》中找些佐证的痕迹,同时它也确实记录了一些礼仪和用物,虽然它不是史书,但其中的故事,实在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
著名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出自于《山海经》,在读原文的时候,你会发现,故事的本身并不像现在描述的那么美,也没有多少地方看得出来有现在那么深的寓意,白描的背后,是后人的着色,而这种着色,除了精彩的一面,是不是也有扭曲的一说,不得而知。
《山海经》从字数上来说,只有三万多字,而且是经历几次增补后才达到这样一个字数。开始的时候,只有《山经》,两万多字,是主体,后来加上《海经》(《海外经》和《海内经》)、《大荒经》成了现在的样子。《山海经》的语言,现在看来很直白,几乎没有什么文采,《山海经》也没有结构可言,像流水账一样,但确实是涉及了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民族、民俗、哲学、动植物、矿物、医药卫生等诸多内容,我不得不感叹古人作文的功力了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