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作者谢枋得看到桃花,想到的是《桃花源记》,如果没有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不好理解这首诗,所以这诗无须多加解释,讲讲作者谢枋得的故事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这首诗。
谢枋得是南宋人,与大名鼎鼎的文天祥是同科进士,同时也是一样有铮铮铁骨的人物。《宋史》中对谢枋得的记载,年少聪慧,读书一目五行,过目不忘。变卖家产招募抗元,元灭南宋后,隐居福建,后被押送元大都,誓死不降,绝食而亡。
这诗应该是隐居福建的时候写的,体现一种遁世的道家思想。他有文章写到,以前“酷信书”,认为避世的人不是大丈夫,面对异族的侵略时应该挺身而出。后来“日读道家书颇有益”,思想发生了转变,不再认为避世是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如果不是元朝皇帝执意请他出山,恐怕谢枋得也就算卦教书,颐享天年了。
虽然从这首诗中看出,他希望自己有一处桃花源,但现实残酷,应该是因为他太有才了,所以自己倒做不了自己的主,非得成就一番壮烈。
那么为什么已有道家思想的他会选择死呢?这就要回归到所谓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有“不成功便成仁”的说法,是讲为仁献身,但并不是说不成功就死。后来到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有些变味,忠君思想变得比较狭隘。其实在以前不是那样,孟子就提出过皇上不好就推翻了换一个的思想(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等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兴盛,儒家思想就更加变形为“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这词儿出自《名贤集》,南宋之后的蒙学读物,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极大,应该说曲解了儒家思想。
与谢枋得相比,宋朝之前五代时期的冯道是个很好的例子。冯道历经四朝,伺候了十个皇帝,做了二十年宰相,其中包括契丹政权,自诩“狼虎丛中也立身”,不仅保全自己,同时雕版印刷了“九经”,很好地弘扬了儒家文化。
难道谢枋得不能像冯道一样,用自己一目五行、过目不忘的才能在元朝做些有价值的事情?试问如果不是众多的所谓没有“气节”的人,元朝是怎么样汉化的,中国历史能够延续至今吗?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死,这从来就不是真理,真理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加入。中国人从来没有屈服过异族的侵略,原因不在死扛,而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强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