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这首诗的题目是花影,是看花和影存在的现实。现实的东西被形而上后,就有了诸多的玩味,这是这首诗的特点。
其实从诗的字面看,就很有意思,说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一个上字,可以想到太阳是在落山,花影在往上爬。这样的景象本来很正常,但后面接了一句几度呼童扫不开,就耐人寻味了,正常的人对正常的景象做了不正常的事。作者这样写似乎在装傻,而生活中没有意识地做傻事也不少,虽然是无用功,但是都在使劲儿做着,也是生活的要求,与这诗同理。太阳落山,缺少了光的照射,自然花影就不复存在,偏偏月亮出来,月光又照在花上,花影又回来了。这本是存在的现实,但这样一写,就有了挥之不去的感觉。像是夏日蚊虫在耳边萦绕,让人难以入睡的那种无奈和烦躁。
如果苏轼真的因为花影烦恼,那就索性不看了。很多不开心的事情多来自自身,而且自己还非常执拗,每每提出为什么又找不到答案,再往前走就是死胡同,继续走下去的结果基本就是撞墙。有的人撞了墙才知道往回走,有的人即便撞了墙,还不回头,伤自然会更重一些。还有一种人应该算是聪明人,知道停下脚步,寻求可以走通的路。其实生活中要做个聪明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不撞上墙吧,怕是自己不努力,撞了墙不拱两下,怕是自己不坚持,见到死胡同就往回走,怕是自己没定力。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这死胡同中徘徊,却不知当时走上这条路,本来就是错路。于是想起“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前不能、退不行的时候,旁边一定还有路,为什么只看前后呢。
关于光影的话还有一句,“面对阳光,阴影就在背后;面对阴影,背后一定有阳光”。无论怎么说,这句话都是积极的,也是客观存在形而上之后的产物。你若在乎阳光,不论你背对或面对阴影,心里总是能知道阳光所在。而如果你眼光就是要盯在阴影上,即便有温暖的阳光,你也感觉不到。
《老子》第一章有“同出而异名”之说,是认识世间万物的一种方法,花影自然在其中。睁着眼看见花的时候,花影一定是存在的。关注花或关注影往往都是一念之差,却同样是不完全。闭上眼睛不见花,花影也不复存在。有时候,不关注也是一种关注,这样说似乎有些糊涂,但恰恰是临近“妙”的境界,因为妙,不可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