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经年诗阡陌-春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曹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花开花落春去也,自然是被绿荫所替代,林中听不到莺啼,便去池塘边听蛙鸣。诗中描绘的是春去夏至的一种交替景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死生问题。

    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那么对于人的生命而言,生与死的问题一直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有人说,这根本就不是问题,生就生,死就死,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非要人为加上为什么和所谓的意义,本来就是庸人自扰。

    我似乎同意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探寻生命之源,但我们不好说生来就是有什么意义,所有生的意义都是死后活着的人评说的。宏观上讲,人的生很难用概率数据的可能性描述为什么有了你的生,我说那实在是一种偶然。

    生之后,就是活着,读余华《活着》一书会对人生多舛、世事艰难有更多的体会。其实文艺作品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那是因为作品反映的就是每个人正在经历的事情,而且大致相同。有所不同的是每个人对悲喜人生体会的敏感程度,在乎得多,自然痛苦得深一些,什么都不在乎了,也就麻木没了悲喜。很难说在乎与不在乎哪个是积极,哪个是消极,一切都在当事人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需求。拿得起不烫手或许才是积极,放得下还不冷恐怕也不一定是消极,什么也不想让命推着走并愿意接受,可能是最自然、最好的生的态度,那是一种磨合的状态,是对生的尊重。

    有生就有死,目前来说是个自然规律。死即表示结束。这是相对于生而言,没有生就没有死,有生有死是个完整的过程。

    中西方圣贤和宗教对死大概有两种认识,一种是儒家为代表的“不知生焉知死”;一种是道家、佛家、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为代表的灵魂不灭,有转世来生。虽然近代被人们广为推崇的科学,对灵魂没有肯定,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宁愿相信有灵魂、有来生。我觉得死是一个时点,无论有没有灵魂和转世来生,都与今生无关。谁能肯定今生的修行必定迎来来生你就不会是一个坏人,谁又能肯定今生是坏蛋,来生不会立地成佛。好坏本来也是今生用于界定的人为标准,即便在今生,不同的立场,你认为的好可能就是别人认为的坏,何况来生。

    我虽然赞同以上的观点,但是也不反对今生的修行和灵魂的追求。哲学、宗教都不能回避人从哪里来,将走向何处的问题。虽然各自的说法不同,但都是劝人向善,慰藉人心,避免对死的恐惧。从这一点上说,我愿意接受。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该来的不能拒绝,该走的不能挽留,仅此而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