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刘克庄是南宋晚期人,诗文俱佳,一代文宗。他是最早编选《千家诗》的人,他编的书叫《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总共收录了1281首诗。这本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明、清均有选录、增减而成的其他版本《千家诗》,其中由宋末元初谢枋得《重定千家诗》(都是七言诗)和明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的版本成为我们现在流行的《千家诗》,诗的数量也由一千多首减到了二百多首。其重要作用不仅在于启蒙,同时也在于传承。
这首诗的意思是,小鸟在柳条间穿梭,其叫声像织机的声音,洛阳三月花开似锦,织成这样的美景需要小鸟多少的付出。
这首诗的题目叫作“莺梭”,这个词在过去乃至现在应该是一直使用的。现在看多用于楹联,比如“燕剪裁春,莺梭织锦”,想象一下倒是很生动。诗中“迁乔”一词,现在多指搬家,但从源头上找,可在《诗经·伐木》中找到形容小鸟穿梭的痕迹,“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无论是莺梭还是迁乔,其实都不是作者臆造,知道的人一看便心领神会,而不知道的人可能会觉得矫情。
这就又要说到传承。我总有一种遗憾,如果我们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走,不浪费前人的智慧,那该有何等的成就。可惜这只是理想化的东西,不是现实。拿《诗经》的流传情况看看现实是个什么状况。
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大家多以为是孔子整编的,其主要依据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有相关的记载。但是,从《诗经》流传的足迹看,秦始皇焚烧了包括《诗经》在内的儒家经典,汉初流传的《诗经》是齐、鲁、燕、赵不同的四个版本,至东汉,赵之“毛诗”得到官方承认,其他三个版本渐衰,到南宋都已失传。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经》是“毛诗”所传,其是不是孔子整编过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理由:一是,《诗经》的成书、整理早在孔子出生之前;二是,读过《史记》关于孔子整编《诗经》的一整段文字后,重心由“去其重”三个字,落到了“皆弦歌之”四个字,也就是说孔子不是整编了《诗经》,而是给《诗经》的每首诗配了乐。
无论是谁整编的《诗经》,《诗经》的流传像所有经典一样,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传下来的就是现在看到的,丢失的只能成为遗憾。这种遗憾在现今的社会还在蔓延,蔓延的直接原因是教育,教育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追求物欲提供了可能,追求物欲,以物欲的达成作为人生的目标时,对文明的认识也就有了错判。物欲的膨胀是不是可以实现完美的人生,现在是个令人反思的问题,而重新审视历史,尤其给各阶段文明重新定位,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找到答案。
诗中对织机、织锦的描述,可以把我们带回南宋,以纺织业、航海业为代表的南宋经济以及发达的文化至少领先世界近500年。当世界历史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作为划时代的节点时,我们更应该反思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历程中的得与失,在足以自豪的往昔成就之上,规划好未来。而要做好这事的基础,首先就是做好传承,站在先人的肩膀之上看未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