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经年诗阡陌-客中初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农历四月,进入夏天。雨后天晴,能见度非常高,看哪里都清清楚楚。诗的前两句基本是这个意思,这景致让人神清气爽,看来司马光的心情不错,大有一扫阴霾、豁然明朗的感觉。于是引出诗的后两句,用柳絮和葵花相比,没有定性的柳絮不见了,剩下的只有忠心耿耿的向日葵!

    提起司马光,马上会想起三件事:一是砸缸救友,二是反对王安石变法,三是编写《资治通鉴》。砸缸救友是说司马光自小就机敏聪慧,喜欢动脑。他长大后也不负众望,年纪轻轻就考上进士在朝为官。当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不止他一个,大家是看着王安石是个有想法的人,提醒他不要太急功近利,慢慢来。王安石喜欢所见即所得,忽略了太多的潜在问题,于是变法走了样,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之时,司马光离开京城去洛阳编写《资治通鉴》。抛开《资治通鉴》的成就不说,单就司马光当时能做这样的选择,就足见其磊落和睿智。

    有人为司马光没有进入“唐宋八大家”鸣不平,但我认为不碍把司马光放在八大家之上。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司马光一部《资治通鉴》就是300万字,写了1362年的历史,字数、时间跨度,八大家无人能敌吧。司马光的散文、诗歌恐怕也不输于八大家,而且在同样的成就下,司马光还是个政治家呢。所以从经度到纬度看,咱要把司马光放进八大家,反倒有了不妥的感觉。

    我们能想起来的中国历史典籍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这些书都是正史,各有特色。从写作的体例说,《史记》是纪传体,给人写传的;《汉书》和《二十四史》是断代史,按照朝代分段的;《资治通鉴》是编年史,按照时间记流水账的。另外,还有两种体例:国别体,如《战国策》,按照国家写的;纪事本末,如《通鉴纪事本末》,把一个事件一下子写完的。

    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真理,看看过往,就应该知道怎么活着。但是,很难做到呀!只说《资治通鉴》通读一遍,300万字得要多少时间,还别说能不能参透其中的道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