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
题壁就是写在墙上的诗。单看诗的表面写得倒是形象直白,一团乱草,点起火来火焰挺高,一会儿就烧得干干净净。不如炉里放上树根疙瘩,点着是不容易,但烧起来持久,暖和。
虽然这诗写得语言通俗,类似“打油体”,但俗中透雅,寓理于物。
在宋代的《许彦周诗话》和《贵耳集》以及清代的《宋诗记事》都有对此诗的记载,而且还有相关的趣事。这趣事我们不妨拿来一说。据说这首诗是题在嵩山峻极中院后檐壁上的。诗的旁边用隶书题了四个字“勿毁此诗”,据那里的僧人讲,这四个字是司马光写在上面的,而且旁边还有一行写道,“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措足于实地则不危”。
这样一来,这就和王安石的变法又接上茬了!想来也很有道理。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所做的一切,其功绩固然不能一笔抹杀,但实施改革的方法上值得探讨。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所谓保守派,其实不是不想改革,而是不赞成王安石如点茅草的做法,轰轰烈烈、声势颇大,但收效甚微。变法悄声谢幕。依照司马光的想法,正像这诗后两句所说,慢慢来才会有持久的成效。在关于改革的问题上,司马光、苏轼等人和王安石是有共识的,这也是他们身居两派,还能保持友谊的原因。我似乎能看到,司马光看到此诗时的顽皮劲儿,留着这首诗啊,让王安石好好看看。
摸着石头过河和跳到水里游过去,都是过河,只是方法不同。选择游过去的快,前提是水性得好,不然有被淹死的风险。相比较摸着石头过河的,慢但相对安全。兵贵神速,那是说打仗,因此所有兵书都是不讲规矩和道德的,求的是胜利,思路和正常人不大一样。而改革不是打仗,不能冒进赶时间,有个宣传、鼓动和调剂的时间,效果才会好。毒瘤不是一天形成的,如果割掉能把事情办得很好,怕是这世界上就没有对癌症的恐惧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