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经年诗阡陌-自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还有一个名字叫《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左迁就是降职、被贬,直译这个题目就是被贬了以后走到蓝关这个地方,侄孙韩湘来送行,由此而作的一首送别诗。

    这首诗是韩愈因为“谏迎佛骨”事件被贬后而作。就事件本身而言其实非常简单,当时的皇上唐宪宗信佛,他想把“佛骨”请到宫里供奉。韩愈推崇儒学,不待见佛学,就写了个《谏迎佛骨表》的奏章给皇帝,说汉朝以前没有佛教,皇帝都长寿。自从汉朝佛教传进来,但凡推崇佛教的皇上都挺短命,所以千万不要干这种事,还是好好推行儒家学说吧。唐宪宗那时信佛正在狂热时期,哪听得了这个,就想杀了韩愈,后来在大臣们的力劝之下,才保住韩愈的性命,但将他贬到广东的潮州当刺史。

    这首诗的大意是,早朝呈给皇上《谏迎佛骨表》的奏章,下午就被贬了,本来是想通过进谏,劝皇上别做这事,但皇上并未体谅我的一番好心,也不念及我一把老骨头,把我贬到那么远的地方。潮州不仅偏远,而且瘴气很重,去了怕是要死在那里了。走到秦岭蓝关这个地方,你来送行,我是多么不想走啊,哎!此地一别,恐无来日,记得给我收尸啊。

    写得挺凄惨的一首诗,可以看到韩愈“文死谏”的精神,也可以看到韩愈的失望与无助。这样简单的一个小事件,没想到因为韩愈在文学史上的至高地位,逐步演变为儒佛争斗的历史事件,常被后人拿出来说事。有意思的是,唐宪宗在这个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就死了,这个巧合似乎验证了韩愈进谏的说法,成了唐宪宗的谶语。更有意思的是,韩愈并没有死在潮州,相反地,韩愈到潮州后做了不少利民的好事,被当地的人民感怀至今,韩愈也在八个月之后被调到江西,而后回到长安。形成这样戏剧化结果的原因不是因为韩愈取得了多少政绩,而是韩愈到了潮州之后,诚恳地给皇上写了一份“检查”,悔过了一番。

    说到韩愈,我们往往也立刻想到他的锦绣文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实那只是韩愈的一小部分成就,但这点儿成就太过耀眼,所以他其他方面的成就总是被人忽略。我们不论韩愈在政治上、教育上的建树,就说他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吧,那也是承前启后的大师级人物。我们现在把儒学的发展分了四个阶段,先秦、两汉、宋理、现代,恰恰忽略了盛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实际上如果没有像韩愈这样的人物在那时候极力推崇儒学,很难形成宋朝在儒学方面的伟大成就。

    这首诗,因为一个事件,提醒我们重温韩愈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至高地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