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经年诗阡陌-干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中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音断人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

    王中,宋末诗人。他这首诗的特点是引用典故,借以叙事抒情。

    诗中说:这战争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呢!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真是悲哀,眼看头发都白了,这辈子没干成什么。我的际遇很像东汉末年的王粲,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投那儿,我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真没有用武之地,这和杜甫有些像。兄弟相隔千里,杳无音信,我自己又像乌鹊一样找不到栖息的地方。这种日子怎么过呀!如果真有传说中的“中山千日酒”给我来点儿,喝醉一次,醒来也许已经是太平盛世了,那该多好!

    借用历史上的一些人物进行类比,使用一些典故来表达自己所要说明的事情,往往是生动有效的,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以少言多,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让作品丰富起来。同时,能够使用典故,本身就是作者有学识的一种表现,也是作者与前人的一种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或许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或许是遇到点亮自己生命智慧的那盏明灯。

    这首诗用东汉诗人王粲的生平来形容自己所处“干戈”年代,一事无成的抱憾心情,同时又拿杜甫来自比,一方面肯定了自己的才情,同时也有怀才不遇的悲愤。“鹡鸰”出自《诗经》,本是一种鸟,后来指兄弟,“乌鹊”出自曹操的《短歌行》,这里用来表现自己的无依无靠再合适不过了。最后说到的“中山千日酒”一说出自于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一说出自于西晋张华写的《博物志》,说的是有个叫狄希的人,能造出来喝了以后醉一千天的酒,这酒被一个叫刘玄石的人喝了,家里人以为他死了,就下葬了。直到狄希觉得刘玄石该醒了,便找到刘家门上,刘家人才知原来刘玄石是喝醉了,启棺看时,刘玄石正好醒来。作者引用这个故事很真切地表现出自己想摆脱“干戈”现状,期盼和平的心情。是的,如果真有这样的酒,那真好,不顺心就喝一口,一下子就能睡三年,这一辈子少说也经得起喝它个十次八次的,那样的话,是不是会很快活?

    彼得·圣吉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个人不小心落到一个漩涡中,他使劲儿游,想游到岸边,可是他越游越游不出漩涡。直到他死了,不游了,反而不几分钟就被冲到岸边。有时候就是这样,你全力以赴努力去实现的目标,没准在你放弃以后却实现了,这可能是你不再拼尽全力做与目标逆向的努力的缘故。

    如果说喝杯“千日酒”就能酣然到了太平时,有谁不愿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