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公民篇-敬业——在平凡中铸就非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即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是从业人员对社会和他人履行职业义务的道德责任的自觉行为和基本要求。

    一、培育和践行敬业价值观的意义

    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它所涉及的是公民个人与生产劳动、职业活动之间的价值关系。具体而言,培育和践行敬业价值观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

    敬业是从业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从业人员对岗位的热爱,使他奠定了做一个合格从业人员的基础,但他要想把工作做得更好,做得更出色,则必须敬业。

    敬业是一种对所从事的职业尽职尽责、一丝不苟的行为,是一种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强烈事业心和忘我精神。

    敬业是承担职业道德责任的具体体现。在任何一种职业活动中,无论是谁都必然要与他人、与社会发生并保持着各种联系。由于这些联系,便形成了种种特定关系,又由这种种特定关系产生出诸多义务。凡与自己本职工作有关的义务就是职业义务。为保持并发展已形成的或将要建立的一系列联系、关系,就必须自觉地担负起对社会、对他人负有的使命、职责和任务。也就是说,必须自觉地履行应尽的职业道德责任,而敬业恰恰是从业人员承担职业道德责任的具体体现。

    从业人员承担了职业道德责任,他就会在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中,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以饱满、激昂的斗志,善始善终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他就会在从事职业劳动的过程中,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埋头苦干,真心实干,精益求精,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如此以来,他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加出色,做得更为成功。

    (二)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要件

    每个人都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方法途径固然很多,但敬业则是基础的要件。

    工作,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它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也是从业人员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从业人员如果能恭敬严肃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他就会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比如袁隆平。

    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为什么能成为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热爱、对岗位的敬重。

    为了杂交水稻事业,几十年来,他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育种,在攻关的前10年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的。用他自己的话讲:“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刚开始研究时,有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地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

    正是这种敬业精神,他将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他也因之在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在200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2004年获世界粮食奖励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在2007年4月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今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即“中国梦”。“中国梦”的实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幸福。

    实现中国梦,需要动力之源。敬业价值观就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动力之源。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并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这就是说,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个从业人员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而这正是敬业精神的本质所在。

    事实上,我们国家的建设事业之所以能蒸蒸日上,就是因为我们有着无数敬业的人。他们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他们埋头苦干,尽职尽责,不争名利,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着光和热。杨希孟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杨希孟先生1922年出生在云南大理,武昌华中大学外语系毕业,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干部。解放后,他从事教育工作和翻译工作。其中翻译了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专著《上海资本家与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一书。从他翻译此书的一个片段我们可以窥见他是如何敬业奉献的。这个片段记载在他所撰写的《苍洱忆旧》一书中。他在书中回忆到:“该书作者曾在书中引用了1927年到1937年这个时期内京、沪、杭一带的报纸杂志上的资料。作者把中国书报上的中文译成了英文,这本身就是一种意译,如果我现在又根据他的意译再译成中文,就成了意译再意译。这样的结果,就可能使原来书报上刊登的字句,意思上都会大有出入。因此,翻译这些它所引用书报的材料,我必须到京、沪、杭去找到那些书刊、报章。我到昆明的各个图书馆去查阅当时京、沪、杭的这些报刊,遍找不到。所以我必须要亲自到京、沪、杭一带查找资料。为查找这些资料,我花了一大笔差旅费、伙食费,全部由我自己掏腰包付出。”

    这段叙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杨希孟老先生在翻译工作上的精益求精,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奉献精神。他的这本译著出版之后,受到广泛的赞誉。全国著名的学术刊物《读书》杂志专门刊文介绍其内容及其价值。

    二、敬业价值观的实践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是人们处理职业道德问题时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那么,怎样做才算是敬业?敬业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一)乐业,敬业的首要因素

    敬业,首先要乐业。乐业,就是要爱岗,即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为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乐业是敬业的首要因素。从业人员的任何职业才能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后天通过努力而得到的。热爱则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主动、勤奋、自觉地学习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才能花气力去培养锻炼从事本职工作的本领,切实把本职工作做好。从业人员的职业责任心,也是来自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的情感。只要是真正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就能把智力、体力的劳动付出,看成是人生的一种乐趣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就能满腔热情、朝气蓬勃地做好每一项属于自己的工作;就能在工作中焕发出极大的职业进取心,产生出源源不断的动力,全身心地、忘我地投入本职工作,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那种抱着“干活吃饭,挣钱养家”的态度对待所从事职业的人,是不可能会有对本职工作那种热爱之情的,当然更谈不上持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的人,在追求职业目标的过程中,当遇到挫折或失败,他们一定会以对事业炽热追求的精神,去克服困难,战胜险阻,摆脱困境,不懈奋斗。

    (二)尽责,敬业的必然选择

    尽责,就是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就是竭尽全力去完成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并对其结果负责。

    一个人在某一岗位上工作,就与其所在的组织有一份契约。尽责地完成工作任务,就是履行了契约。如果不能负责任地把工作做好,就是背弃了契约。因此,他必须守土有责,保证这个岗位的顺利有序运转。这也是敬业的必然选择。

    怎样才是竭尽全力地把本职工作做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原主播李瑞英用她的行动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在2011年12月16日的人民网上,王南方先生撰写过一篇题为《李瑞英成功靠的是谁》的文章。文章记叙了李瑞英成长、成才、成功的经历。从李瑞英成长、成才、成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到位的职场公众人物形象。

    文章说:“作为央视的主播,李瑞英的压力异常巨大,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台里甚至在出差,李瑞英总是要翻看《新华字典》、《汉语成语词典》。到现在她已经能够认识《新华字典》的所有字,并能说清楚每个字的意思。这一点,李瑞英说她的榜样是中国著名播音大师夏青。她说,夏青几乎能把《新华字典》背下来。

    “除了熟读《新华字典》,李瑞英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拿一个笔记本,见到好的语言总会随手记下来,有时候和朋友谈话中忽然迸发的灵感,李瑞英也会详细地记录。在她看来,要想在央视《新闻联播》中不出任何差错,必须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李瑞英坦言,一个播音员必须在政治方面、文化方面、专业技巧方面、心理素质方面不断磨练自己,只有在上述四个方面经过多年的积累,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员。”

    从这段文字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瑞英是如何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的。“她已经能够认识《新华字典》的所有字,并能说清楚每个字的意思。”

    一个能把《新华字典》所有的字都背下来,而且能说清楚每个字的人,想做不好主播工作都难。正因为如此,即使是遇到紧急情况,她也是应对自如。《李瑞英成功靠的是谁》这篇文章还有以下记述:“1995年《新闻联播》从录音改成直播,直播体现在及时、准确、生动。一般情况下,稿子提前十分钟才能拿到,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越是大稿子来得越晚。

    “如何能做到在最后30秒内拿到稿子且在没有温习的情况下直播并不出错?

    “李瑞英讲述了自己在《新闻联播》的一次‘历险’经历:有一次主播新闻,18点59分,李瑞英手里还没有稿子。她有点担心地提醒编辑:‘我手里还没有稿子’,可编辑没有回话,李瑞英焦急地看了看表,又提醒了一遍,结果编辑还是没有回应。李瑞英急坏了,她第三次提高嗓音说了一遍,当时看了看表还剩下30秒,这时编辑才把新闻稿‘飞’过来。李瑞英拿到稿子时,《新闻联播》已开播,当时她担心坏了,汉语的人名和地名有许多属多音字,如果直播时有不认识的字或咬字、发音错了那可就惨了,所幸的是平日的积累让自己在工作中没有出错。”

    几乎每个人在职场上都有成才、成功、成名的愿望,但成才、成功、成名愿望的实现,需要尽心竭力,需要尽职尽责。

    (三)专注,敬业的核心要素

    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有一句名言:“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在朱熹看来,敬业,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对待自己所做的事情。

    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弈秋的围棋国手,他有两个弟子。弈秋在教他们下棋的时候,甲弟子专心致志地听弈秋的教诲,很快就学会了下棋;乙弟子虽然身在课堂,心里却想着天上将有一只大天鹅要飞过来,他怎样用弓箭将天鹅射下来,结果,什么也没学会。

    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也不乏乙弟子之人。做事时三心二意,没有定力,最终一事无成。

    人的成功源于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做事能专心致志。

    专心,有利于从业人员奔向理想的目标。当从业人员确定了正确的目标之后,他就要集中精力、集中体力来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他才能尽快地接近目标,实现目标。如果从业人员心有旁骛,不能集中精力、集中体力来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他就会远离目标,也就永远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专心,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专心者要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不为外面“精彩的世界”所诱惑,不为各种名利所驱使。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注意力集中,一心一意从事我们所热爱的工作。

    要知道,同时追两只兔子,将会一无所获。对此,法国著名思想家安德烈。莫洛亚说得更是明白。他在《生活的艺术》中说:“对什么都有兴趣的人是讨人喜欢。但是干事业,就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专心致志于一个目标。”

    实践证明,事业的成功者、善于负责者、爱岗敬业者,做事都非常有定力,从不三心二意,有的甚至专心到忘我的境地,牛顿就是如此。

    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做起科学实验来,经常专心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一次,他请一位客人来吃饭。客人等了好久,也不见他出来,便自己先吃了。那天的饭桌上有只烤鸡,客人吃完了鸡,便把鸡骨头放到了桌子上,悄悄地走了。

    牛顿工作完了之后,已经几个钟头过去了,他这才想起请客的事。他急忙来到餐厅,一看,客人走了,桌子上剩了几块鸡骨头。

    牛顿看着那些鸡骨头,好像明白了。自言自语地说:“瞧我真糊涂,本来已经吃过了,我还以为没吃呢!”说完,就又回去工作了。

    科学研究需要一种专心忘我的精神,敬业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对他的事业能专心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专心到忘我的境地,一定能有所成就。

    (四)求精,敬业的必要路径

    敬业,更要精业。精业,就是要对工作精益求精,高标准、严要求,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的环节。即使是一个小的环节,也把它当作大事情来对待。

    中铁建六公司第三项目部安全员于天照在工作中,就总是善于“小题大做”,精益求精。

    里木店特大桥承台基坑三四米深,对于干过广州地铁的人们来说这绝对是“小巫见大巫”;广州地铁基坑20多米深呐,因此开始大家都不重视,有“见过大海何为水”的思想。面对这种思想意识上的安全隐患,他一是在安全交底时不厌其烦的讲,细致交底;二是严格看守,按标准搭围栏、放边坡。

    由于没把三四米深的基坑放在眼里,刚挖基坑时大家只是在坑边挖几个踏步上下。

    “这不规范!”在队长支持下,他做了10个带扶手的爬梯,使安全设施标准化、规范化。

    墩柱施工时,为抢工期脚手架搭得不标准,比如上脚手架的马道就是一块板,万一脚下打滑或站不稳就有掉下来的危险。公司督导组的领导见后提出了好建议他马上执行,不但做了带扶手的马道,还增加了脚手架上的跳板,去除所有“探头板”,该垫方子的垫方子,该垫枕木的垫枕木,该绑剪刀撑的绑剪刀撑,一切按规范来。

    有人嫌麻烦,说他“小题大做”,“不就是个脚手架嘛,能上人施工就行呗!”可他不这么看。他牢记这样一段话:“安全大于天,活干得再漂亮,安全上出点小事就抬不起头。”[1]

    (五)奉献,敬业的动力源泉

    敬业,从本质上要求从业人员不能仅仅为了薪水而工作,要懂得奉献。奉献,是敬业的动力源泉。

    一个人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岗位上工作时间较长,或者达到一定的年龄,没有得到提拔重用容易工作倦怠;一个人无法应对外界超出个人能力和资源的过度要求,在压力的重压下,容易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在西方,工作倦怠又称为“职业枯竭”。“枯竭”(BurnG out,又译“崩耗”),原指火箭耗尽燃料之后仅凭惯性继续向前冲,直到与空气摩擦烧毁或坠落地面。心理学家霍华·克莱贝尔最早把“枯竭”(Burnout,又译“崩耗”)一词用于心理治疗领域。

    近期,一项关于工作倦怠的调查显示,70%的受调查者出现轻微工作倦怠,39.22%的受调查者出现中度工作倦怠, 13%的受调查者出现严重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者,对工作失去了应有的热情,有一种精力被耗尽的感觉。

    如何克服工作倦怠,为工作注入动力、活力?敬业精神就是其动力、活力的源泉。

    陈金水为什么能在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上战斗33年,而且工作热情不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敬业精神始终为他注入动力、活力。

    1956年,陈金水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气象学校毕业。此时,他可以留在首都北京工作,也可以回到风景如画的故乡浙江,但陈金水却选择了西藏的泽当,而且一干就是9年。

    1965年9月,组织上决定把陈金水从泽当调到藏北唐古拉山上的安多,在那里创建一个新的气象站。陈金水了解安多,那里是有名的雪域风城,海拔近5000米,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60%,人称生命禁区。许多长年走青藏线的司机,宁愿赶夜路,也不愿在安多过夜。但是,以祖国的需要为自己选择的陈金水,毫不犹豫地收拾行装来到了这生命的禁区。

    根据气象工作的需要,陈金水将站址选在县城后面的一个山坡上。这里荒无人烟,不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甚至连高山灌木都不长,但陈金水却在这里安营扎寨了。他和同事滕建民搭起了既是“家”,又是“办公室”的帐篷,拉开了艰苦创业的序幕。

    在几个民工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仅用1个月的时间,就平整出了625平方米的标准气象观测场,并且安好了白色的围栏,装好了百叶箱,竖起了十米高的风向杆。

    海拔4802米的安多气象站终于屹立在唐古拉山上,成为迄今为止全球最高的一个网点气象站,填补了世界气象史上的空白,人称“天下第一气象站”。

    气象站建成之后,民工们走了,滕建民也离开了。只有陈金水一个人留了下来。

    这是一个人的世界。他所面对的只有光秃的荒山、稀疏的牧草,没有一棵树,没有一只鸟,有的只是狂风暴雪。他只能以风雪为伴,以繁星为友。没有新鲜的蔬菜,水烧不开,饭煮不熟,难以成眠的冬夜,呼出的气很快就在被头上结成冰,早晨起来被褥和床板就冻在了一起。

    形单影只的陈金水伴着唐古拉山上的风雪,度过了漫长的一年。一年之后,陈金水欣喜地迎来了一个助手,他新婚不久的妻子刘晓云。从此,唐古拉山上的安多成了陈金水真正的家。

    “家”的生活依旧是那样艰苦。气候恶劣不说,还经常吃不到新鲜的蔬菜,以至于见到枯黄的菜叶,夫妇俩都当作了宝贝。

    凡是到过唐古拉山的人都说,在安多,在唐古拉山,只要能坚持工作,就是一种牺牲,就是一种奉献。而陈金水在这环境恶劣的“天下第一气象站”,竟一干就是16年,5800多个日日夜夜呀!他付出多少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安多年平均气温在零下3摄氏度,在内地炎热难耐的七月里,安多有时也会飘起鹅毛大雪。安多一年中有200多天是八级以上的大风天气,最大风速可达40米/秒以上。如遇沙尘暴,白天都得点蜡烛照明,观测时要打着手电才能做记录。

    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安多气象站居然创造了“百班无错情”的记录:1976年至1977年,陈金水连续值班188个,每班昼夜观测4次,记录数据数万个,无一差错。

    有人曾经问过陈金水:“你这么多年在西藏高原默默无闻地工作是否后悔?”

    陈金水回答说:“党的事业,不是每个人都能轰轰烈烈。我奋斗过了,奉献过了,就问心无愧,终生无悔。”[2]

    陈金水为什么能身在西藏高原默默无闻工作多年,而不倦怠?因为他有着力量的源泉。这个力量的源泉就是对祖国气象工作高度负责的奉献精神。

    正是有了这一精神,他凭着坚强的意志,与狂风抗争,与冰雪搏斗,与砂石拼搏,与孤独战斗,十几级暴风刮不倒,冰冷的地窖拖不垮,无怨无悔地坚守在高原的岗位上。

    从陈金水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奉献精神的重要作用,它能为从业人员注入活力和动力。

    有了这种活力和动力,即使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处境,也不会觉得寂寞;即使是“水烧不开,饭煮不熟”的环境,也不会觉得艰苦。

    奉献是从业人员身上活力与动力的源泉。只要这种源泉在,从业人员的身上就会有使不完的劲,就会有永不衰竭的工作热情,从业人员对工作也就不会产生倦怠的情绪。即使是面对工作的重压,从业人员也会以饱满的工作激情来变压力为动力,用动力战胜压力,把繁重的工作做好、做到位。

    三、培育和践行敬业价值观的着力点

    我们了解了培育和践行敬业价值观的意义以及敬业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培育和践行敬业价值观呢?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北宋有一位诗人名叫张耒,他有感于邻家以卖饼为职业的孩子的辛勤,为儿子写下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两句:“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张耒在诗中明确表达了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点。这不仅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对我们也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

    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你是当科学家,还是做清洁工,抑或是当部长,都是为人民服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官’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同医生、清洁工等社会职业一样,都是社会的需要。”

    从业人员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种职业劳动,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二)追求岗位的社会价值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也就越来越具有多样性。职业虽然多样,但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敬业价值要求的根本之点,就是从业人员要保持对本职工作的信念并追求岗位的社会价值,坚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最有意义的、最有价值的,不管这一职位隶属于哪一级,不管这一岗位归属谁管,不管这一工作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有这样,才能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邓子恢和他儿子的故事可以给我们某种启迪。

    邓子恢同志生前是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他对孩子们要求很严,要求他们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爱岗敬业,为人民服务。

    1969年底,他的小儿子建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到部队后,建生被分配到养猪场工作。邓子恢同志知道后,马上给建生写了一封信,勉励儿子要爱岗敬业,做好部队交给的任务,并找了一些记载养猪模范的先进事迹和科学养猪经验的书籍,寄给建生。

    建生看了父亲的信,深受教育。他在养猪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做了起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养猪能手。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不能不深受教育和感动。为邓子恢同志对待儿子职业的态度所教育,为邓子恢同志的高尚情操所感动。我不由得想起一位名人所说的话:“由一个人对职业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品性。”

    (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敬业,还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荀子《劝学篇》中的话。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停止,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坚持不懈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的这段话虽然说的是为学,但在工作中也同样是非常适用的。

    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具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真正体现出敬业,并创造出非凡的工作业绩。中国农科院优秀科技工作者贾继增,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创造出非凡工作业绩的。

    “据贾继增介绍,他们的研究重点就放在了种质资源新基因的发掘与种质创新。由他和张启发院士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农作物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通过5年的努力,已经构建了水稻、小麦和大豆三大作物的核心种质,初步发现了我国三大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对于这三大作物的遗传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贾继增开拓出了基于基因组学的种质资源研究新领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构建了高效发掘新基因的技术体系;创立了高效的种质创新技术路线;培育出的抗白粉病优异新种质可在较长的时间解决我国小麦白粉病抗源缺乏的问题。”[3]

    贾继增为什么能取得这样非凡的工作业绩?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就是其源动力之一。

    “早在1985年,当时种质资源攻关项目没有将优异种质资源列入其中,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忧心忡忡,就写了立项建议书,找所长、院长‘理论’。院里说这是农业部定的,他就到农业部与相关领导理直气壮地‘理论’,当时的那位领导批评他说不该为这件小事找领导。贾继增觉得自己是为了国家的科研事业,委屈地哭了,那位领导放缓了口气,并收下了项目建议书。”[4]

    “男儿有泪不轻弹”。贾继增的泪是为科研事业而流,是为种质资源攻关项目而落。贾继增如果没有这种执著,是不可能有今天的非凡业绩的。

    (四)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什么是认真严谨,一丝不苟?下面这个故事能够诠释它们的含义。

    一天,在德国柏林,一位西服革履的外国男子在大街上走着。他随手将一个空瓶子丢进了路旁的5号废物箱中。这时,一位警察走过来,彬彬有礼地对他说:“先生,您的瓶子投错了箱子,按规定应该罚100马克。”这名男子乖乖地交了罚款。原来,5号废物箱是专门回收废钉子的,瓶子应该放进另外的废物箱中。这就是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认真严谨是敬业的基础,哪怕是丢弃垃圾都不能例外。丢弃垃圾时,也要看一看,是否投错了箱子。唯有如此,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井然有序地完成,才是真正的敬业。工作中如何才能做到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首先,端正工作态度。有些人不敬业,不是他没有能力敬业,而是他的态度不端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于组织布置的工作,从不认真去做,而是敷衍塞责,做一些表面文章来应付。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对组织所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拒绝执行。

    其次,做事中规中矩。德国人有句名言:“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才是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才使人疲惫不堪。”

    据说,有人想考验一下德国人的循规蹈矩,一丝不苟的情况。于是,他分别在两个电话亭上贴了“男”、“女”的德文标志。

    结果如何呢?德国人果然按照电话亭上的标志,男女各进各位。即使一边排着长队,另一边的电话亭是空的,也没有人违反这一规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敬业,也应该学习德国人循规蹈矩,一丝不苟的行事风格,跟着责任前行,一丝不苟,负责到位。

    (五)在岗1分钟,敬业60秒

    提倡爱岗敬业,并非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呆在一个岗位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一生可能会有很多次的岗位变动。然而无论他在什么岗位,只要在岗一天,就应当认真负责地工作一天。岗位、职业可能有多次变动,但对其工作的态度始终都应当是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否则,不仅有害于社会,也有害于自身。

    有个老木匠向老板申请退休,说是要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答应了他的请求,但要求他再帮忙建造一座房子,老木匠同意了。

    老木匠虽然身在工地,但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材料很差,活干得很粗。

    房子终于建好了。当他向老板交差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了他。老板对他说:“感谢你多年来为公司所做的贡献,这座房子是我送给你的礼物,请把你的家人接来居住吧!”

    老木匠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他为自己的敷衍塞责而后悔。

    如果我们不想将自己困在因敷衍塞责而造成的粗制滥造的“房子”里,我们在工作中就应该在岗一分钟,敬业60秒。

    如果从业人员想干一番事业,就从敬业做起吧!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老先生就说:“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敬业,是各项事业成功的基础;不敬业,是导致事业失败的关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