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主题到言说工具,今天我们如何讲述鲁迅?因为越是到今年年底,关于鲁迅的话题就越来越多,活动也很多。鲁迅的思想主体究竟是什么?我们当下社会,特别是思想文化界,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鲁迅?所以,我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讲述鲁迅。当下这几年,大家都在讨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我认为,讲好鲁迅的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而这个内容恰恰有时候是被我们忽略的。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现当代研究,我们都在追求一种现实意义,这可能是我们人文社会学科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因为我理解,人文学科研究有一个既定的模式,就是思想主体、社会时代、价值模式,我们基本上都是按照这样一个路子去运作的。那么按照这个路子看一下,鲁迅的思想主体究竟是什么?我们当下社会的思想文化状态是什么?我们又需要怎么样去阐释和讲述我们心目中的鲁迅?刚才孙郁已经做了一个非常宏观的概括。我刚才说应该做一个大题目,大文章,搞清几个问题、几个板块之后,对鲁迅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曾经在一些学校做讲座,用过一个题目,叫作《大鲁迅与小鲁迅》,其实也是针对近年来我们鲁迅研究界,包括社会上对鲁迅的评价所产生的一种慨叹。鲁迅是显学,几乎读过中学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材的都可以说出一二。鲁迅是门显学,但同时又是我们学术界的学术高原。我们研究生做课题,我们教师做研究,选择鲁迅的人应该说不是越来越多。鲁迅就是这样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已经成为社会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一个符号。一旦一个人物、一个思想成为一种符号的时候,他就具有了超越性,而超越性来自他的经典价值。
我说鲁迅是“大鲁迅”,当然有感于1936年日本改造社出版的《大鲁迅全集》,前几年我花了一个很大的价钱买到了这套书。这个《大鲁迅全集》不只是全集之大,更是鲁迅之大。可是你回头想一下,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今天,整个社会,特别是青年人,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描绘着一个“小鲁迅”的形象。应该说,鲁迅的形象在鲁迅研究史上具有不可缺少的价值跟意义,因为我们过去是仰望鲁迅的,鲁迅是神,不是人。但是这种“小鲁迅”的描绘,可以说越描越黑,最后变成鲁迅是“鬼”不是人了。
我们怎么看待这样一个“小鲁迅”现象的出现?
一方面表明我们对鲁迅个人化认识的深刻。因为过去我们从不涉及鲁迅生活、思想、包括社会诸方面的一些所谓的弱点和缺陷。我们把鲁迅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人。所以“小鲁迅”的出现,是对鲁迅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人物个性化认识的深化,使鲁迅回到了人间,使鲁迅与我们更拉近了距离。同时也表明,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这种多元化改变。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这种“小鲁迅”的描述,在某程度上是颠覆了鲁迅的主体思想价值的,这点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想,如果我们鲁迅研究界不对这种现象、这个问题做出必要的回答,其他人群谁又能做出这种回答呢?所以我觉得,首先要考虑时代因素,同时要考虑鲁迅的思想主体究竟是什么。我们看一看,今天对“小鲁迅”的描绘,是否能否定鲁迅思想的主体价值?如果我们不能否定的话,那么鲁迅的思想主体是什么?
我觉得,如果把鲁迅作为一个历史性的人物,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人,我们谁都可以对鲁迅身上的弱点和不足做出批评。但是如果把鲁迅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史的转折期,一个关键性的、代表性的文化巨人的话,我们就必须忽略这些人性的弱点和性格的弱点,突显他的主体思想价值,这是我们当下社会所最为迫切和需要的。
在整个思想文化中,鲁迅确实有很多问题,包括孙郁刚才讲的,我们也看到了鲁迅的“同路人”思想和“左翼草根”思想之间的矛盾,精英鲁迅和民间鲁迅的一种差异,确实这不只是我们后人解释所带来的矛盾,而是鲁迅思想本身可能就存在着这种矛盾。这种矛盾我过去一直用鲁迅思想的丰富性来解释,但是这是一个静态的、有局限的解释。它不能完整地、充分地回答目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疑问。我们怎么样去真正地讲述鲁迅呢?我们描述“小鲁迅”,最终可能带来一种结果,至少在学术价值、学理方面,那就是,让鲁迅失去历史批评的真实性,同时又失去现实批判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为我们都知道,鲁迅在人生思想过程中,有诸多的难题、公案、谜案,兄弟失和、朱安问题,包括左翼思想问题,包括和梅兰芳、李四光等等人的一些纠葛。我们在不断挖掘这种“小鲁迅”的材料的时候,有一种可能性,就是鲁迅原来如此;然而更大的可能是,鲁迅并非如此。所以这就会让鲁迅失去历史批判的真实性,又失去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
我们不否认在朱安问题上,在兄弟失和问题上,鲁迅可能存在的某种缺陷,甚至是人性的弱点。在一次会上,我听张钊贻教授专门谈过兄弟失和的问题,我觉得非常受启发。但是我们无论如何解释不了兄弟失和所存在的三个疑问,就是它的突然性,它的严重性和它的神秘性。如果是思想文化问题,可以辩论;如果是经济问题可以算账;如果是信用问题两人可以言明,但是直到1962年周作人面对香港记者,也不说其中的原因,就是不让他到后院来了便是了。究竟是因为什么,两个人到死都引而不发,外人只能不断地猜测。很可能是羽太信子的弟弟和周丰一所讲的一些事情,很可能有一种生活的真实性。但是即使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在鲁迅思想主体当中的位置?如果我们把鲁迅作为一个平常的历史人物,这些毫无疑问是他的弱点甚至是污点,但是我们不能把鲁迅当成一个这样的人物来看,而应当放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发展过程中,思考鲁迅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承前启后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要想挖掘历史人物,任何一个另一面,都可以写出几乎和正面的阐述相当多的文字。我看西方有个学者写“知识分子的另一面”,就是把我们文学史上、思想史上许多伟大的作家、思想家们的另外一面,都写了出来。但是我觉得这样写的目的,不能颠覆它原有的一种价值。既要有历史评价,还要做当下的评价。
这个当下的评价是什么?鲁迅的思想,他的个性意识,他的道德观,这种道德救赎的观念,这种追求真实和真诚,在当下的环境中,是不是一个最稀少的资源呢?其实我们应该淡化非好即坏、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我曾谈到,关于文化观的二元对立问题。我这里要说,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也不能采用二元对立的价值评价,无论“大鲁迅”还是“小鲁迅”,可能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比如说,鲁迅在中国思想和社会转变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三大主题,就是政治救亡、思想启蒙和阶级翻身。我们长期讨论救亡压倒启蒙,或者说翻身压倒启蒙,可能描述的是某种程度的真实,但是你应该看到,它可能又是我们二元对立价值观所导致的一种历史的误解。因为我认为,救亡解决的是政治问题,翻身解决的是经济问题,而且启蒙解决的是思想问题。政治、思想和经济,都是人类所面对的实际问题,都是人的解放的不同层面、不同侧面的问题,它总体服务于一个总的目标,那就是人的彻底解放。
如果我们把中国社会这三大主题放在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你会发现,这个主题不断地转换,但实际上它是根据社会时代需要所做的不同调整,是“人的解放”的总主题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鲁迅在这里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鲁迅的思想启蒙,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补上了我们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进程中可能薄弱的那一环。而且鲁迅的更伟大之处,在于他除了思想启蒙之外,还强调道德救赎。你会看到在鲁迅的笔下,无论祥林嫂、阿Q、闰土思想上有多少麻木,但是有一点你不能否认——道德的真诚,或者说人的真实。阿Q之所以可气、可怜、可笑还有点可爱,就是因为他真实。
而且鲁迅早期在思想上对传统文明,甚至是原初社会是有向往。但是如果你把鲁迅的思想做一个多元化的理解,你会发现,其实这种道德救赎的标准是“向后看”的。“向后看”并不意味着复古和倒退,因为人的道德可能在原初社会显得更单纯、更自然。所以鲁迅这种道德救赎、这种对真诚的追求和向往,实际上反映出他在向后寻找推动我们这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动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鲁迅的思想主体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又是我们当下社会非常欠缺的。
所以,当我们在承认“小鲁迅”的价值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大鲁迅”更是主流,更应强化。鲁迅思想和人生中的某些弱点甚至污点固然可以批评,但更重要的是要强调鲁迅的主体思想价值。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人文学部)
孙郁评议:
张老师的演讲很重要,他的演讲使我想起了王富仁先生。张老师宏观的描述能力很强。我记得他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谈论鲁迅的文章,也是这样。他这种宏观构架,恰恰是我无力企及的,所以要向他学习这种能力。但是他的宏观性又建立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我觉得他讲得很重要,特别是他谈到的思想的主体、社会时代以及价值模式这些层面的问题。从这三个层面上,他发现了鲁迅研究里面的“大鲁迅”与“小鲁迅”的叙述模式。当然,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大鲁迅”,而不是那种“小鲁迅”。他认为“小鲁迅”的研究有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而且可能在还原细节真相方面,有一些独特的价值。
但张老师认为,这种“小鲁迅”可能是把鲁迅矮化了。把鲁迅放到了一个小市民的、很窄的层面上来描述的时候,他可能会变成一个不可爱的人。而鲁迅其实是在一个转折时代的重要精神存在。在这个转折的时代,鲁迅先生这种现实批判的合理性、真实性、合法性,张老师觉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不能用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方法来读解历史人物。
张老师分析的要点在于,我们现在对大鲁迅的研究极其重要,对鲁迅的主体性的把握,是学界需要认真地来做的。其实这些年,我们国内的学者和海外的一些学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前几天高远东教授在人民大学的演讲里面,专门讨论了鲁迅的主体性思想和鲁迅的政治哲学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跟张福贵老师他们想得比较接近。他们都是在宏观的层面上来思考问题。他们这种宏观思考我觉得又是从多年对鲁迅文本的细读以及鲁迅研究的细节把握的基础上所生发出来的。所以他刚才也说,我们现在青年人很多是在做“小鲁迅”研究,细节固然很重要,但我们更需要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上来把握鲁迅。当下,我们缺少这样的学者。
现在想想,当年有钱理群、王富仁、汪晖,还有稍后的王乾坤等人,在比较高的哲学层面上把握鲁迅的时候,真是影响了当时的学术风气,特别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风气,对那个年代学术风向的转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相信,我们今天在面对鲁迅的遗产的时候,依然需要呼唤这种善于宏观地把握历史文化的学者出现,因为这确实非常重要。
张福贵老师的这个演讲,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他会让我们进一步地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在什么层面上更深入地来呈现鲁迅的精神形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当然,每个时期,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具体所处时代环境不一样,思考的问题也不一样。我觉得张老师这些思考的根本立足点,是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生活现实和精神生活现实。基于现实他生发出这样的一种感叹和思索,是很有深度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