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灾害逃生自救书·暴雨狂泻-关注暴雨前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活湿度计”

    暴雨天气来临之前,大自然中的许多动物都会有所察觉,并做出各种反常行为,其中有一种动物被人们称为“活湿度计”。

    “活湿度计”到底是什么动物?它为什么会预兆暴雨呢?咱们一起去揭开其中的秘密吧。

    山羊的行为

    大科学家牛顿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十分辉煌。不过,牛顿对天气变化的感知,却远远比不上一只山羊。

    有一天,牛顿在屋里钻研问题累了后,信步走出屋子,朝远处的山坡上走去。山坡上牧草青青,野花烂漫,再加上阳光明媚,使人的心情十分舒畅。看到这样的自然美景,牛顿心里当然是十分高兴。他一边散步,一边思索科学问题,不知不觉走出了很远。

    “喂,大科学家,不能再往前走了,赶紧回去吧!”不远处,有一位牧羊人高声叫了起来。

    “我怎么不能往前走了?”牛顿停住脚步,疑惑地看着牧羊人。

    “这天气要变,不多久就会下大雨。”牧羊人认真地说,“您没带雨伞,会遭雨淋的呀!”

    “这天会下大雨?”牛顿抬头看了看天空,天气异常晴朗,太阳散发出万道金光,一点都不像要下大雨的样子。

    “大科学家,赶紧回吧,我也要把羊赶回去了。”牧羊人说着,挥动牧鞭,赶着羊离开了山坡。

    “这么好的天气,怎么可能下雨,这老头莫不是精神出了问题?”牛顿摇了摇头,继续朝前方走去。

    一边思索一边走,牛顿不知不觉又走了二十多分钟,此时他离自己的屋子已经很远了。正当他准备回去时,发现天气不知啥时发生了变化:太阳悄悄躲了起来,天边涌来厚厚的黑云,天地间变得很昏暗,草丛中的虫儿停止了吟唱,天空中鸟儿惊慌地飞来飞去……难道真要下大雨?牛顿一惊,赶紧迈开大步往回走。没等到他回到家,哗啦一声,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牛顿被淋得像落汤鸡一般,回到家中时,他的头发、衣服全部湿透了。

    这场大雨足足下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雨停止之后,地面上污水横流,河道涨水,到处是水渍。牧羊人为什么会知道天要下大雨呢?牛顿感到十分吃惊,同时也很好奇。于是他走到牧羊人家里,虚心地向牧羊人请教这一问题。

    “不是我能预报天气,是我的这些羊告诉我的。”牧羊人微微一笑,指着他的羊群说,“我从小就和羊打交道,放了一辈子羊,通过观察羊群的行为,发现了一个规律。”

    “什么规律?”

    “每当山羊躺在屋檐或大树下时,天上就会下雨,而当它们很想出门,或者在草地上蹦跳时,天气必定很好。”

    “原来是这样!”牛顿恍然大悟。

    “活湿度计”的奥秘

    山羊“预报”天气的奥秘何在呢?

    原来,山羊在某些情况下,能感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细微变化:暴风雨天气来临之前,空气中的温度、湿度以及气压都会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人体感觉不太灵敏,而山羊却能感受到。当它们意识到天气可能发生变化时,就不愿出门;即使在野外,它们也会躲在大树下避雨,或者咩咩叫着奔回家——因为山羊的这些特性,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外号:活湿度计。

    与山羊一样,牛对暴风雨天气也有感知:暴雨来临之前,它们会变得坐立不安,或因气压变化显得很焦虑,人们通过观察牛群的反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判别暴风雨天气。

    人类喂养的一些小动物也有感知暴雨的能力,这其中,人类最亲密的伙伴——猫和狗表现得尤其突出。

    2013年夏季的一天傍晚,四川省名山县前进乡尖峰村六组村民文玉全家中,看家的大黑狗跑到门口的一个池塘里,泡在水里洗起澡来,把塘里的一群鸭子吓得到处乱跑。

    “大黑,你跑到水里去干啥?快出来!”文玉全的外孙女拿起一根竹竿,将很不情愿的大黑赶了出来,可一转眼,它又跑到塘里去了。

    “今天大黑是怎么了,老是想跑到水里去洗澡,莫非它身上长了虱子?”外孙女大惑不解。

    “可能不是这个原因,”文玉全看了看天空说,“估计是要下暴雨了。”

    大黑在池塘里泡了许久,才慢悠悠地爬了上来。它从水里出来没多久,只听哗的一声,豆大的雨粒从天而降。大雨持续了几个小时,据县气象局观测站通报,这天晚上的雨量达到了暴雨级别。

    为什么狗洗澡预兆着暴雨将至呢?据专家分析,这是因为夏天暴雨将临时,天气十分闷热,而狗由于长着一身长毛,比人类更热,酷热难耐之下,它当然想到水里凉快凉快去了,因此,民间有一句谚语叫“狗泡水、天将雨”。此外,还有一种说法“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这里的“狗洗脸”指狗把唾液涂抹到自己的脸上,也是为了给自己的身体降温,而“猫咬青草”估计也是猫采取的一种降温消暑行为吧。

    农家喂养的猪在天气变化前也有反应:如果母猪不太肯吃食,懒洋洋地将饲料扒开,拱得满地都是,那么便预示着晴朗的天气即将变成阴天,暴风雨可能会来到。因此,有些地方有“母猪拱槽,风雨要到”的谚语。

    除了家畜可以赢得“活湿度计”的美名,在西伯利亚也有一种金花鼠被称为“活湿度计”在晴朗的天气里,若金花鼠发出刺耳的尖叫,并窜来窜去,不久乌云就会笼罩天空,顷刻雨至;若金花鼠在早晨高声叫,说明傍晚时分就会出现坏天气。

    当然,以上这些“活湿度计”对暴雨的“预报”准确度都不太高,这些现象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类提供参考。“活晴雨表”

    据人类长期观察和统计,全世界共有600种动物可“预报”天气。除了咱们前面介绍的那些“活湿度计”外,大自然中还有一种更神奇的“活晴雨表”。

    “活晴雨表”是什么动物呢?别急,慢慢往下看吧。

    青蛙叫,大雨到

    我们都知道,青蛙是益虫,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白天在稻田里忙着捕捉害虫,到了晚上,青蛙王子们便亮开喉咙集体比赛,比赛谁的声音最大,谁叫得最好听。当然,歌声最动听的胜利者,将会得到青蛙小姐的垂青。

    从常识来说,青蛙们在白天一般是不会叫的,因为呱呱声一起,就会惊扰猎物,等于给人家提前通风报信,那样谁还会白白送死呢?不过,有的时候,青蛙们在白天也会高声“唱歌”哩。

    2013年初夏的一天,几名城里游客便在四川省汉源县富庄镇河东村感受了青蛙白天“唱歌”的情景。

    河东村虽然地处浅山区,但土壤好,水源便利,因此一到夏天,村前村后的大片田地里都栽满了稻秧。一到晚上,稻田里的青蛙们彻夜“对歌”,将山村寂静的夜晚搞得热闹非凡。一些城里人为了体验农村的生活,往往会趁周末或节假日到村里的“农家乐”住一晚上,感受那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

    不过,这几名城里的客人来到河东村的当天,便意外地听到了远近稻田里传来的呱呱声。当时是下午四五点钟,客人们刚在“农家乐”住下,便听到外面传来的青蛙叫声。叫声开始并不大,而且只是偶尔几声,不一会儿,呱呱声便连成一片,而且越来越大,整个山村都似乎笼罩在了它们的喧嚣之中。

    “真是奇怪了,刚才咱们进村时,田里还是静悄悄的,这会儿怎么叫得这么欢?”有客人提出疑问。

    “咱们远道而来,可能是青蛙们用这种方式欢迎远方的客人吧。”有人开玩笑说。

    客人们走出“农家乐”,来到附近的田地,可能是受到了惊扰,田地里的叫声一下停止了,但仅仅过了不到半分钟,呱呱声又亢奋地响了起来。用眼睛仔细搜寻,可以看到一只只青绿色的小青蛙或蹲在田埂边,或趴在稻秧上,每一只都卖力地大声唱着,其情其景煞是可人。

    稻田边,一位老人正在排水,他将田埂挖开一个缺口,田里的水迅速流了出去,稻秧的根部很快露了出来。

    “老人家,秧苗正是需要水的时候,你怎么把水排空了呢?”客人不解地问。

    “不排不行啊,今晚有暴雨,到时雨一下,田里的水太多了,秧苗会浮起来。”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

    “你怎么知道今晚有暴雨?”客人惊奇地说,“莫不成是你收到了天气预报?”

    “我种了一辈子庄稼,天上会不会下暴雨,自然有人给我通风报信。”老人哈哈一笑,“你们瞧,田里的那些小家伙,不正在给我们庄稼人报信吗?”

    “你是说田里的那些小青蛙?”

    “是呀,青蛙都是晚上叫,如果它们白天叫,那就说明天气有变化。叫得越凶,下暴雨的可能性越大。”老人说完,走到另一块田里去了。

    客人们将信将疑,一个小时后,他们的手机便收到了气象局发的暴雨预报。当天晚上,富庄镇一带果然风雨大作,暴雨持续到第二天凌晨5时左右,河水猛涨,一些干涸的小河沟也涌满了水。

    “活晴雨表”的秘密

    青蛙白天叫,暴雨为何就来到呢?

    原来,这是由于青蛙皮肤的特点决定的:青蛙的皮肤必须保持湿润,但又要保持透气性,这样它就可以通过皮肤来进行呼吸。当天气晴朗,空气比较干燥时,青蛙皮肤的水分蒸发加快,所以它必须待在水中保持皮肤湿润,因此也就不会叫唤;而当暴雨天气来临时,空气中的水汽增加,皮肤水分不易挥发,再加上水中也比较闷热,因此它们就会跳出水面,大声唱起歌来了。民间谚语“青蛙叫,大雨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动物界,青蛙被称为“活晴雨表”。在非洲,当地的一些土著居民现在都还通过观察蛙的行为来判断天气。那里的蛙生活在丛林中,因此也被称为树蛙。这种蛙与青蛙的体形和颜色差不多,不过它们的本事却比青蛙大得多——会爬树。平时,树蛙们栖息在丛林的小河边或池塘中,每当天气要发生变化,特别是暴雨将临时,它们就会从水里爬出来,选择一棵结实的大树爬上去。当地人只要看到树蛙爬树,便知道十有八九会下暴雨,于是大家便动手做好防雨工作。

    据分析,树蛙爬树的原因,一是水中空气闷热,它们待在里面感觉很不爽,二是它们的皮肤水分需要挥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热带丛林中的暴雨量特别大,暴雨一下,很多时候就会带来洪涝,树蛙们可能是意识到这点,为了避免被水冲走,于是爬到树上保平安了。

    青蛙会预报天气,而它的“亲戚”——蛤蟆也有这种本领。蛤蟆身上长满一个个疙瘩,看上去令人发怵,因此民间也叫它“癞蛤蟆”。蛤蟆的生存适应能力比青蛙更强,它们经常在农家的院坝里爬来爬去,如果白天听到它们叫唤或者看到它们张嘴,说明天气有可能会变化,因此,农村有“蛤蟆大声叫,必是大雨到”“蛤蟆打呵欠,暴雨下成片”的谚语。“活气压计”

    高气压一般代表晴好天气,而低气压往往代表阴雨天,暴雨天气来临之前,大气压强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气象工作者“捕捉”暴雨的有力武器之一便是气压计,通过观测气压计的变化,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知晓暴雨的行踪。

    大自然中,有些动物被称为“活气压计”,它们与人类制造的气压计相比,可以说并不逊色。

    鱼儿跳,风雨到

    在四川省雅安市,有一条与城市相依的河流——周公河。这条河的河水清澈,河水流速比较平稳,从外形看,它与四川盆地的其他河流没有多少区别,不过,这条河盛产一种特别有名的鱼:雅鱼。

    雅鱼是雅安特产的一种冷水鱼,它外形瘦削,无鳞,肉质特别鲜美,鱼头上有一块骨头状似宝剑。传说清朝的慈禧太后吃了雅鱼后大加赞叹,并将之列为贡品,要求每年向朝廷进贡。

    雅鱼不但肉美味鲜,而且还会“预报”暴雨哩:每当暴雨天气来临前,雅鱼就会跃出水面,在河面上集体跳“芭蕾舞”。2013年8月的一天,几名成都的钓鱼爱好者来到周公河边垂钓,钓着钓着,忽然眼前的水面上水花颤动,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些手指般长短的雅鱼宝宝在“跳舞”,它们争先恐后地冲出水面,白亮亮的身体泛着银光,而在远处的河面上,偶尔也有成年鱼儿跃出水面,它们的身体重重地落下来,激起较大的水花。“不好了,看样子要下暴雨。”几名钓鱼爱好者赶紧收拾渔具离开,刚走到半路上,粗大的雨点便噼里啪啦地打下来。

    无独有偶,与雅安市相距一百多千米的汉源县也有一条河,河里的鱼儿也有这种特殊本领。这条河是大渡河的支流,名叫流沙河。这个流沙河可不是《西游记》里沙僧藏身的流沙河,它只是一条不太显眼的小河,河底溶洞暗穴交错相连,绵延数千米。河中产一种当地称之为“石斑鱼”的洞穴鱼。这种鱼常藏身于洞穴之中,平时难以见其“庐山真面目”,捕捉也甚难。但当天气变坏、暴风雨来临前,石斑鱼纷纷从藏身的洞穴中游曳而出,争先恐后地跳出水面,因河中巨石峥嵘,洞穴比比皆是,鱼儿跳跃时好似洞穴喷鱼。此时来到河边,远远看去,会看见一群群银白色的鱼儿在清澈平静的河面上竞相跳跃,跃落水中溅起一朵朵水花,似万千雨点击打水面,又像群鱼乱舞,一争高下,景象非常壮观。当地人形象地把这种现象称为“鱼跳舞”,民间亦有“山戴云帽,鱼儿乱跳,大雨准来到”的谚语。据当地人讲,“喷鱼”现象出现的当晚,一般都会有大风大雨天气出现,因此又有迷信者把“跳舞鱼”说成是龙王降雨的开路先锋。

    解密“活气压计”

    鱼儿跳舞为什么能预兆风雨呢?据气象专家分析,其实这种现象是由大气压强的变化造成的:暴风雨来临之前,空气中的大气压强降低,导致水中溶解的氧气量减少,更兼水汽压增大,空气十分闷热,洞穴中的鱼儿呼吸困难,心情极端烦躁,难耐之下,便只有奋不顾身跳出水面来呼吸解闷了。因此,有人又把这些跳舞的鱼叫做“活气压计”,意思是它们能感知大气压强的变化,就像活的气压计一样。民间亦有“鱼儿出水跳,风雨快来到”“河里鱼打花,天上有雨下”等谚语。

    有“活气压计”之称的,还有泥鳅。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晴天时,泥鳅们待在水底一动不动,而当风雨将要来临时,它们就会躁动不安,在水中上下左右、十分起劲地翻动,有时泥鳅还会跃出水面。所以民间有“泥鳅跳,雨来到;泥鳅静,天气晴”的谚语,而西欧人也把它们称为“气候鱼”。据分析,这是因为暴风雨来临前,泥土里气压低,引起严重缺氧,为了呼吸,泥鳅们不得不拼命游到水面呼吸氧气。

    与跳舞鱼和泥鳅一样,能“预报”天气的,还有一种爬行动物——乌龟。乌龟是半水栖、半陆栖性爬行动物,主要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及其他水域。它们已经在地球生存了几千万年,一般寿命很长,称得上是地球上的“寿星”。这些寿星都背着厚厚的龟壳,这层坚硬的“铠甲”不但能保护乌龟的安全,而且还有“预报”暴雨的功能哩。养过乌龟的人如果留意观察,就会发现在降雨天气来临前,乌龟的背壳都会有潮湿现象出现,并且壳上的纹路也比较暗。如果龟壳有水珠,像是冒汗,那么预示将要下大雨,而龟壳干燥,纹路清晰,则预示近期不会下雨。俗话说“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就是这个意思。

    乌龟的背壳为何如此神奇呢?原来,这是因为乌龟经常贴着地面行动,而且它的背壳既光滑,又冰凉,当暖湿空气到来时,空气中的水汽湿度大,这些水汽和冰凉的龟壳相接触,就会在龟背冷却凝结出现水珠,从而预示天要下雨。

    与龟壳有异曲同工之效的,还有一些不会动的物体。民间有“水缸穿裙,大雨淋淋”“咸物返潮天将雨”“柱石脚下潮有雨”“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等谚语。“水缸穿裙”指空气中的水汽在水缸下部凝结出一层水珠,仿佛给水缸穿上了裙子;“咸物返潮”指咸物吸收空气中的水汽后变得潮湿起来,而“柱石脚下潮”也是这个意思;“草灰结成饼”指草灰吸收空气中的水汽粘连在一起,形成了饼状……除此之外,马尾松的种子也能预报风雨:晴天,马尾松种子鳞瓣上的黏液干燥变硬而向外伸张,下雨前,这些鳞瓣变软并逐渐闭合。

    以上这些现象都说明空气中的水汽特别充沛,暴风雨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小家伙有大智慧

    有一部电影《大块头有大智慧》,讲的是一个与坏人作斗争的城市游侠,他不但块头大力气大,而且聪明机智,最终将坏人绳之于法。在我们“预报”暴雨的动物大军中,有一些毫不起眼的小家伙虽然没有大块头,但它们也有大智慧。下面,咱们就去看看这些小家伙的精彩表现吧。

    蚂蚁搬家,大雨哗哗

    蚂蚁是我们熟知的小家伙,它们整天在地面上爬来爬去,如果不仔细观察,你可能会无视它们的存在。不过,不要小瞧这些小家伙哦,它们在应对暴风雨侵袭时,表现得可聪明了。

    2010年8月13日中午,居住在山东淄博高新区的杨女士下班后,打开自家房门,突然发现窗户边有一条粗粗的黑线,走近一看,不禁吓了一大跳:这条黑线原来是由密密麻麻的蚂蚁大军组成的!只见成千上万只蚂蚁沿着窗户缝隙爬进来,一直爬进了她家的杂物间里,前面的蚂蚁已经找到了落脚的地方,而后面的蚂蚁还在络绎不绝地爬进来。黑压压的蚂蚁大军把杨女士吓得够呛,她赶紧把老公叫了回来。当天下午,夫妻俩找来杀虫药对着蚂蚁猛喷,将蚂蚁们彻底驱逐出了屋子。可到了晚上,又有大批蚂蚁爬进了屋里……杨女士没辙了,赶紧向林业专家求助。专家经过一番仔细勘察后,认为“蚂蚁搬家”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这可能是暴雨将临的征兆:因为蚁窝的位置较低,暴雨一下,蚂蚁窝很可能会被积水淹没,因此它们急着将家搬到高处。

    在专家的建议下,杨女士用杀虫药沿着窗户边喷洒了一圈,蚂蚁们无法入内,只得“忍痛割爱”,选择到别处安家去了。蚂蚁事件后的第二天晚上,当地果然下了一场暴雨。

    “蚂蚁搬家”最典型的事例,还发生在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的一个山村。2010年5月初,山村出现了盛况空前的蚂蚁搬家现象。成千上万的蚂蚁训练有素,它们组成浩浩荡荡的蚁军,队伍绵延达60余米,最宽处约10厘米。蚂蚁们双向而行,队伍有来有往,来的嘴里都衔着白色的蚁卵,去的则嘴里空空如也。如此宏大的阵容,让村里的小猫们都受到了惊吓,任凭主人怎么驱赶,它们就是不敢出门。

    大规模的蚂蚁迁徙使村民们都感到惊奇,有人试图破坏蚂蚁行进的路线,他们用笤帚、扫把进行驱赶,又用开水烫,尽管不少蚂蚁丧命,蚁群也曾一度改变路线,然而,路面水干之后,蚂蚁大军又重新恢复了原先的“行军”路线……蚂蚁搬家从5月5日开始,一直持续到7日下午才“鸣金收兵”。有经验的老人当时便指出:蚂蚁拦路,天要下雨,可能这里即将有大雨来临。果不其然,第二天凌晨,倾盆大雨便光顾了贶山村。

    小小的蚂蚁为何可以“预报”暴雨呢?有人分析,暴雨来临之前,空气中的水汽遇到凉爽的地面后,会凝结出细小水滴,蚂蚁感知到这个变化后,便判断出暴雨将临,为了避免被淹,它们就会集体出动,将家搬往高处避难。人们通过观察蚂蚁的行为,总结出了一些预报天气的谚语:“蚂蚁成群,明天不晴”“蚂蚁排成行,大雨茫茫;蚂蚁搬家,大雨哗哗;蚂蚁衔蛋跑,大雨就来到”“蚂蚁垒窝天将雨”“蚂蚁成群出洞,大雨很快降临”。

    蚯蚓出洞,暴雨报到

    蚯蚓也是有智慧的小家伙,在暴雨天气来临前,感知到天气变化的它们为了不被水淹,会从泥土里钻出来,爬到地势较高的地方避险,因此农村有“蚯蚓出洞,暴雨报到”的民谚。

    2004年10月10日下午,重庆江津市德感镇中渡口码头的沙滩上,出现了成千上万条蚯蚓,它们簇拥在长约50米、宽约10余米的沙滩上,横七竖八地蠕动着深褐色或深绿色的身体,看上去十分瘆人。

    据当地的村民讲,这些蚯蚓是从中午开始钻出沙洞的,它们一出来便往沙滩上爬,似乎是想到沙滩上“赶集”。到了下午3点,沙滩上的蚯蚓越聚越多。在江边觅食的鸭子看到这些天下掉下来的“馅饼”,纷纷赶来大吃特吃。一些螃蟹嗅到蚯蚓气味后,也从岸边的洞里钻出来大快朵颐。

    据围观的好事者推算,这天下午“赶集”的蚯蚓数量超过了3万条,下午5时左右,蚯蚓们纷纷钻进沙土里,沙滩上留下了一个个形如金字塔、大小如小指头的沙团。据当地老人讲,江边蚯蚓出洞上沙滩,是即将下暴雨或涨水的前兆。之后不久,江水果然因暴雨而上涨。

    小身材有大智慧的小家伙,还有昆虫界的“美声歌唱家”蟋蟀。夏天的晚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蟋蟀引吭高歌。蟋蟀唱歌可是有“预报”天气的作用哦:如果它们是在地面上唱歌,那表明第二天必定是好天气,而如果它们跑到房顶上去唱,那就要注意了,因为一场暴雨可能即将到来,因此人们有“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的说法。

    昆虫界的“通俗歌唱家”——蝉,它们唱歌也有“预报”天气的作用:炎炎夏日里,蝉鸣预示着炎热天气将持续,不过当蝉鸣断断续续时,就预示着风雨天气将来临,所以有“蝉儿叫叫停停,连阴雨将要来临”的谚语。

    此外,昆虫界的能工巧匠——蜘蛛的智慧也不可小视。蜘蛛不但能织出精美的“八卦阵”,而且它们织网的时机也有“预报”天气的作用:当它们感知到暴风雨或连阴雨天气将来临时,便会躲到屋檐下睡大觉,等到风雨过后,天将转晴时,它们才爬出来,专心致志地织出大网,等待猎物自动送上门,因此人们总结出“蜘蛛结网准送晴,蜘蛛收网天准阴”的谚语。

    飞行军团的表演

    自然界中,能预报暴雨的动物五花八门,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它们可以说是大自然预报军团的陆海空三军。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陆军”和“海军”的赫赫功绩,下面一起去见识一下“空军”的能耐吧。

    群雀洗凉,雨又大又强

    夏季暑假的一天,姜米米和姜豆豆到乡下的外公家作客。姜米米和姜豆豆是一对双胞胎姐弟,今年十一岁。到乡下的第二天,姐弟俩便相约到村前的小河边去玩耍。玩着玩着,他们忽然看到一群麻雀从远处飞来,纷纷落到了小河边。正当他们感到惊诧时,只见麻雀们把小脑袋伸进河水中,撩起水花往身上淋,有的则干脆挥动翅膀,拼命往身上浇水。一时间,小河边叽叽喳喳,水花飞溅,热闹非凡。

    “这些麻雀怎么啦,它们不担心把翅膀弄湿吗?”姜豆豆感到十分好奇。

    “可能是天气太热,麻雀受不了,也下河洗澡来了。”姜米米揣测。

    姐弟俩站在河边,兴致勃勃地观看麻雀洗澡。麻雀们熙熙攘攘,你来我往,有的洗舒服飞走了,有的才急匆匆地赶来加入洗澡队伍。它们的热乎劲儿,把河边的两个小客人都看呆了。

    “米米,豆豆,快回家吃午饭!”为了叫姐弟俩吃饭,外公也来了小河边。

    “外公,那边有一群麻雀在洗澡。”姜豆豆跑到外公身边说,“乡下的麻雀是不是经常洗澡?”

    “麻雀在洗澡吗?”外公走到小河边,看了一会儿,摇了摇头,“看这样子,可能要下雨了。”

    “麻雀洗澡就会下雨?”姐弟俩都觉得惊奇。

    “是呀,今天洗澡的麻雀是一大群,看来这雨还不小哩,说不定会下暴雨。”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我也说不清楚,咱们还是赶紧回去吃午饭吧。”外公说,“吃过午饭,我得和你外婆赶紧去地里,把成熟的庄稼抢收了。”

    姜米米和姜豆豆将信将疑,他们实在想不明白:麻雀洗澡和暴雨到底有何关系?揣着这个问题,他们一直盼到天黑,但半点雨的影子都没有。不过,半夜时分,就在姐弟俩熟睡之时,一场猛烈的暴雨从天而降……

    看到这里,你心里可能会涌起跟姜米米、姜豆豆同样的疑问:麻雀怎么会提前预知暴雨?其实,麻雀可没有这么聪明,专家告诉我们,麻雀之所以会下河洗澡,是因为暴雨天气来临前,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再加上气温高,空气显得又湿又热,而麻雀身上的羽毛较厚,它们因此感到又热又痒,于是便飞到浅水里洗澡散热来了。一般来说,麻雀洗澡,预示着一两天内将会有雨天出现;如果是大群麻雀洗澡,则预示未来将有大雨或暴雨出现,故民间谚语“群雀洗凉,雨又大又强”。

    鸟类中的“天气预报家”,最杰出的还有喜鹊和燕子。在中国民间,喜鹊是一种吉祥鸟,这种鸟很聪明,据学者考究,喜鹊筑巢的高低,与当年雨水的多少有关系,如喜鹊在高处筑巢,当年雨水则会偏多;如喜鹊在低处筑巢,则预示当年雨水偏少。俗语说:“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燕子是人类的好朋友,暴雨天气来临前,它们都飞得很低,而且飞行的姿势也飘忽不定,人们根据它们的这些行为,便可以提前知道暴雨的“行踪”。2011年夏季的一天,四川的绵阳市郊区农村出现燕子“赶集”的壮观景象,成千上万只燕子在稻田上空穿梭往来,飞得很低,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后来经过专家分析,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燕子以昆虫为食,在暴雨天气来临前,空气中的水汽多,一些小虫子飞不高,只能在近地面处飞来飞去。为了捕捉小虫,燕子便低飞捕食。又由于下雨前的气流较乱,燕子在低飞时便忽高忽低,翻飞不定,所以燕子低飞是天将雨的预兆,民间也有“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的说法。

    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

    见识了鸟类的能力,咱们再来见识一下另一支飞行军团。蜜蜂、蜻蜓、蚊子等虽然不属于鸟类,但它们也会飞,而且这些带翅膀的小家伙预报天气的能力一点都不逊色于鸟类。

    蜜蜂可以说是大自然最勤快的昆虫,工蜂们的一生,几乎都用在酿蜜和建筑蜂巢上了,只要天气不下雨,它们就会倾巢出动,飞到很远的地方去采集花蜜。不过,暴雨天气来临前,蜜蜂们似乎有感知,此时它们会采取两种行为:一是加快采集花蜜的速度,赶在暴雨来临前多采点花蜜,因此有“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的说法;二是蜜蜂们都不出门,它们挤在狭小的巢穴里,发出嗡嗡的声音,蜜蜂出现这种现象,说明暴雨已经快到了,所以有“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蜜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之说。据分析,蜜蜂“预报”暴雨天气,依靠的是一双翅膀:蜜蜂的翅膀很薄,暴雨天气来临前,空气湿度增大,蜜蜂翅膀受潮后飞不动,因此它们只能老老实实地待在巢穴里。

    蜻蜓在风雨来临前,总会聚集在一起飞来飞去,如果它们在空中上下飞舞,2小时左右将有大雨。据分析,它们飞得低的原因和燕子差不多,也是为了捕捉小昆虫。关于蜻蜓预报天气的谚语较多,“蜻蜓飞得低,出门戴斗笠”“蜻蜓成群低飞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此外,人类的敌人——蚊子也能预报风雨,俗话说“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蚊子集堂中,明朝带斗篷;蚊子乱咬人,不久雨来临;蚊虫咬得凶,雨在三日中”。

    以上这些谚语都有一定的道理,日常生活中如果留心观察,你也可以当一个预报员。

    人体的反应

    动物们能“预报”暴雨,有时人类也能根据自身的反应,提前捕捉暴雨的踪迹哩。

    报信的头发

    小明的妈妈前不久刚做了鬈发。这天早晨,她起床梳理头发时,发现头发纠结在一起,很不好梳。

    “今天我的头发怎么啦,这么难梳?”她一边小心翼翼地梳头,一边对小明爸爸说。

    “是不是头发长时间没洗了?”小明爸爸随口答道。

    “怎么可能,我前天才洗了头发!”小明妈妈一口否定了。

    “我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小明爸爸想了想说,“可能是天气的缘故吧,昨天气象台已经发布了暴雨消息——暴雨来临前,头发一般都会纠结在一起。”

    “你真是打胡乱说,暴雨和头发有什么关系?”小明妈妈摇了摇头,不肯相信。

    “你不要摇头嘛。”小明爸爸认真地说,“我有个同学在气象台,我听他讲过:当天气变糟时,鬈发者会感觉到头发变紧,不怎么好梳理;如果头发变得易于缠绕,或者不像平时那样挺直易于梳理,很可能一场暴风雨天气就要来临。”

    “真的啊?”小明妈妈说,“那我这鬈发太麻烦了,我还是把它拉直吧。”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暴雨天气来临前,人的头发为何有此反应呢?原来,人的头发有一种特性,它可以吸引空气中的水汽,暴雨天气来临前,空气中的水汽会增加,头发吸引水汽后,就会“粘”住而变得不好梳理,特别是鬈发者更是如此,因此小明妈妈的鬈发很不好梳理。

    利用头发的这一特性,人们制造了一种测量空气相对湿度的气象仪器——毛发湿度计。它的原理,是利用毛发随空气湿度多少而发生长度改变:空气中的水汽增多,湿度增大时,毛发就会弯曲变长,而当水汽减少,湿度变小时,毛发就会绷直变短。尽管这一变化十分细微,但利用杠杆原理将它放大,并将其绘制在图纸上,气象工作者就能清楚得出一天中任何时刻的空气相对湿度值了。

    暴风雨来临前,人体的某些部位也能感觉到空气湿度的变化。专家告诉我们,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或鸡眼等相关症状的人,每当空气湿度增加时,都会感到疼痛和不舒服。一些山村老人,在暴雨来临之前,就会捂住膝盖或手肘告诉家里的人:“这天可能要下雨了,赶紧把庄稼收了吧!”

    暴雨来临前的早晨,我们还会有这样的感受:天气闷热,有时甚至会感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暴雨是低气压天气系统,暴雨即将来临时,空气中的氧气减少,导致我们呼吸困难,感觉身体很不舒服。

    耳朵“听”暴雨

    小林家住在火车站附近,每天,南来北往的火车都会从他家门前不远处经过。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小林也学会了一门绝活:听火车声,便可以提前“预报”暴雨天气。

    你可能会十分好奇:火车声怎么能“预报”暴雨呢?

    这天,几个同学到小林家玩耍,刚玩了没一会儿,一辆火车开过来了,它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风驰电掣般从门前开了过去。

    “不好,可能要下雨了。”小林有些着急地对同学们说,“你们还是赶紧回家吧,否则暴雨一来,路上就会遭雨淋了。”

    “你怎么知道会下暴雨?”同学们感到很好奇,“你是不是听过天气预报?”

    “不是,我是听火车声音知道的。”小林得意地说,“实话告诉你们吧,我们家一直都是靠火车声音来辨别天气。”

    “这怎么可能?”同学们都摇头不信,“我们还从没听说过火车声能预报天气,你这真是天方夜谭!”

    “不信,你们问我爷爷好了。”小林着急了。

    “小林说的是实话,我们一家在这里住了很多年,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小林爷爷告诉同学们,“经过我多年的观察,发现了一个规律:暴风雨天气来临前,火车的声音会更清晰些,传得也更远,而天气晴好的时候,火车声反而没那么清晰,所以,我们根据火车的声音大小,就会大体判断是否会下暴雨。”

    “这是什么原理呢?”同学们更好奇了。

    “这个,我也不知道……”小林爷爷回答不上来。

    后来,小林和同学们一起去问老师,才弄清了其中的奥秘:暴雨天气来临前,空气中的湿度会大大增加,有时甚至会形成饱和湿空气;这样的饱和湿空气是良好的传导体,它就如放大器一样,会将声音放大,因此,在同一个地方听火车声,暴雨天气来临前会听得更清晰。

    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和同学一起,到山村去做一个试验:暴雨天气来临前后,你们站在同一个地方,用同样大的音频喊话,听到的声音肯定会有所差别。专家告诉我们,其实不止是声音,在晴好天气和暴雨来临前,气味传出的距离也有区别:一般晴好天气传得相对较近,而暴雨来临前传得相对较远,这就是为什么暴雨天气来临前,我们从火锅店前经过时,会觉得火锅店传出的香味特别浓郁,也格外诱人。

    要判断天气,除了“听”和“嗅”,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看”的功能。在野外时,观察篝火是直接便捷的途径:如果烟火稳稳上升,表明天气不会有太大变化,依然会很好,而如果烟火闪烁不定,或者升起又降下,可能会有暴风雨,所以民间有“扑地烟,雨连天”的谚语。

    山村农家则可以通过养的家禽——鸡的表现来判断:下雨前,气压较低,湿度较大,昆虫贴着地面飞,鸡要觅虫食,再加上笼里闷,鸡不愿早早进笼,因此有“鸡进笼晚兆阴雨”之说。另有专家认为,家鸡的睡姿也与天气有联系:如鸡头向外睡,则天气晴朗;如果鸡头向里睡,则天气要变有雨;如果鸡头不里不外,身体横向鸡窝,则天气阴郁。

    大山“预报”暴雨

    除了动物和人类,大自然中还有一些神奇的大山能够“预报”暴雨,而且准确率还不低哩。

    这些大山“预报”天气的奥秘何在呢?

    山戴云帽,大雨就要到

    在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有一座名叫周公山的大山,它海拔近2000米,山体呈东南—西北走向,从山脚向上望去,只见山顶大部平坦,只有一个山峰尖峭突起,好像是周公山高高扬起的头颅。周公山的山形不足为奇,奇的是,这座山自古以来就能预报天气:每当第二天要下雨时,当天周公山尖峰上就会云遮雾绕,远远望去,如果云像一朵硕大蘑菇长在山顶上,就预示着第二天将会出现小到中雨;如果云再厚密一些,远远望去山顶像戴着一顶草帽,第二天便会出现大到暴雨天气。

    周公山预报天气,准确率还不低哩,它一直以来便在当地有“晴雨表”之称:村民收晒庄稼和晾晒衣被,都会事先观察周公山,当地的农村就流传有这样的谚语:“山顶蘑菇云,次日雨淋淋”“山戴云帽,大雨就要到”。据当地人介绍,这种山顶云帽的情景在晴天尤为明显,有时晴空万里,别处一点云彩也没有,但如果第二天要下雨,周公山顶峰就会出现孤零零的一朵云。日至正午,阳光直照,云顶遮住日头,在山顶上投下一片阴影,那种景象就好似周公山顶峰戴着一顶草帽。

    周公山预报天气的奥秘何在呢?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周公山能预报晴雨,其实是水汽蒸腾的结果。在周公山下,有几条常年清澈的河流绕着山脚流淌。其中,岷江的重要支流青衣江从山下流过,这条大河流量大,河面宽阔,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河面蒸腾出大量的水汽;水汽沿着山脚上升,最终汇聚到山顶,因为山顶的温度较低,水汽因冷却而凝结成云。有人因此认为:当山顶出现云时,就说明山脚下的水汽十分充沛,第二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大;反之,如果山顶无云,则说明水汽蒸腾不明显,第二天下雨的可能性较小。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周围的山很多,为何独独只有周公山能“预报”晴雨呢?气象专家经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底。

    原来,一个地方要形成降雨,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有充足的水汽,这是降雨的基础条件,只有大量的水汽凝结成云,才能形成降雨;二是有上升运动,这是降雨的必备条件,上升运动将近地面的水汽输送到空中,才能形云致雨;三是有冷空气入侵,外地来的冷空气与本地的暖湿空气结合,水汽遇冷才能结成雨滴降到地面上。

    气象专家分析,周公山之所以能“预报”天气,是因为它的顶峰正好处于南北两股气流的汇合处。南面河流众多,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水面蒸发形成丰富的水汽,这股气流较为暖湿,而北面则是山区,气流相对较为干冷。如果第二天有雨,两股气流都会加强,当它们在周公山尖峰汇合后,暖冷气流交锋,较重的冷空气会“钻”到下面,将较轻的暖空气抬升到高空,也就是说,汇合后的气流会出现明显的上升运动,再加上周公山尖峰比周围的山体都高出了一大截,温度相对较低,因而气流一上升,就会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云了。因此,只要山顶出现云,就说明气流上升运动加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正趋于饱和,第二天就极有可能下雨了。

    “晴钟”“雨和尚”

    除了周公山能预报天气,在中国西南横断山脉还有一座大山也有这种神奇的功能。

    这座大山名叫鸡冠山,山势酷似一只巨大的鸡冠,十分独特。而更奇特的是,鸡冠山上有两个山峰也能预报天气,它们被当地人誉为晴雨表,并形象地称为“晴钟”“雨和尚”。

    鸡冠山山体高峻,山脊海拔在3200米以上,主峰海拔3640米,峰峦嵯峨,山势险峻,景色旖旎多姿。在众多的山峰之中,有两座外形尤为奇特的山峰:一座如悬挂于半空的铜钟,仿佛一敲即鸣,当地人称之为“钟峰”,另一座如慵懒地躺卧在云雾间的睡僧,憨态可掬,名为“僧峰”。

    鸡冠山上时常白云缭绕,雾气腾腾,“钟”“僧”二峰皆被云遮雾绕,但当次日天气有所变化时,两峰上的云雾便会出现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形,只要一观山峰便可知晓第二天的天气。若次日为晴天时,当日下午在鸡冠山上便可看到令人惊奇的现象:只见钟峰上的云雾不断翻腾,并逐渐消散,一两个时辰之后,钟峰露出了巨大的头颅和洪钟大吕般的身姿,而此时的僧峰仍处在一片白茫茫的云雾围裹中,人们只能根据模糊的轮廓大体辨认出僧峰所在的位置。若次日天气为雨天时,则情形正好相反,云雾散去之后,僧峰露出“庐山真面目”,将憨然睡姿完全呈现在人们面前,而钟峰则“犹抱琵琶半遮面”,大量的云雾缭绕在其周围,令人观之不清,一片朦胧。此外,若次日是阴天时,则“钟”“僧”二峰皆“养在深闺人不识”,都被云雾遮挡,人们难以见其面目。

    那么,钟僧二峰预报晴雨的秘密何在呢?

    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和观测,人们发现钟僧二峰预报的准确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而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专家揭开了钟僧示晴雨的秘密。

    原来,这是一种有趣的气象现象。专家指出,鸡冠山上的天气变化,主要受两种气流的控制和影响:当山上吹东风时,次日天气便会转晴,而吹西风时,天气便会下雨,当两种气流都不太明显时,一般便会出现阴天。钟峰和僧峰分别位于山体的东西两个迎风口上,东风吹来时,钟峰上的云雾被吹散,峰体露出,山下的人们看到完整的钟峰,于是便知道第二天会天晴;而僧峰因处于背风面,不易受风的影响,因此峰体仍处在云雾的围裹之中,这时人们看不到它。

    西风吹来时,这种情形刚好相反,僧峰周围的云雾因被吹散而露出山体,而钟峰则被云雾隐藏了起来,这种现象,往往便预兆着次日有雨。专家指出,其实自然界中,有不少类似于钟僧二峰示晴雨的气象现象,只不过大部分现象不太明显而已,只有通过细心观察,不断总结和分析,才能找到它们“预报”天气的规律。

    看云识暴雨

    俗话说:云是天气的招牌。天上出现什么云,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出现。暴雨是一种猛烈的天气,它出现之前,天上的云会不会提前“通风报信”呢?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2007年7月的一天下午,成都市上空出现了一种形状怪异的云:云体很薄,颜色呈白色,云丝平行排列,它们向上的一头长有小钩,看上去像一把把钩子,又仿佛是标点符号中的逗号。

    “这些云好怪哟,看上去像钩钩。”有人站在路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天空。

    “是呀,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云。”有人干脆拿出相机,对着天空拍摄起来。

    “出现这种云,是不是天气要变哟?”人们议论纷纷。看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电视台的记者也出动了。记者找到气象专家一打听,才知道这种云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钩卷云。在夏季,钩卷云的出现,意味着暴雨的来临。

    让我们来好好认识一下这种奇怪的云吧。“钩钩云”其实是一种高云,属于卷云大家族的一个分支,它常出现在7000~8000米的高空,是一种丝缕状的云体,云层薄而透明,上端有小钩或小簇的白色云丝——“钩钩云”之所以会长出小钩,是因为它的云体是由冰晶构成,由于高空风力很强,一部分下落的冰晶在风力作用下,被吹得向上弯曲起来,从而形成了钩子状。

    为什么小小的钩状云能预示暴雨天气呢?原来,钩卷云虽然小巧轻盈,但它却是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探路先锋”。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由于“水火不容”,它们之间往往会发生激烈的战争,重的冷空气会插到暖空气下方,把轻巧的暖空气抬起来。冷暖空气的交界面,便是两大气团的直接战场,这里往往孕育着激烈的暴风雨(或暴风雪),气象学上将之称为“锋面”。“钩钩云”通常便出现在锋面的云层前面,当高空出现“钩钩云”时,紧跟着后面便会出现卷层云和高层云,最后,主角雨层云或积雨云粉墨登场,降雨天气随之开始了。

    天上出现“钩钩云”时,一般隔十几个小时就会下雨。但有时候,也会隔一两天才会下雨,因此民间有“天上钩钩云,三日雨淋淋”的说法。

    专家指出,有时候“钩钩云”出现时,它的“堂兄”毛卷云也会“结伴”出现。毛卷云的形状有的像扫帚,有的像马尾,有的像羽毛,因此它们也被称为扫帚云、马尾云和羽毛云。这些云和“钩钩云”一样,也是天气变坏、暴风雨将临的征兆,所以人们有“天上扫帚云,三五天内雨淋淋”“马尾云,吹倒船”等民谚。

    专家同时告诉我们,影响天气气候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时天上出现“钩钩云”或毛卷云时,本地区并不一定会下雨,如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预兆的是本地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人们根据长期以来观云测天的经验,总结了许多与暴雨有关的谚语,其中的“江猪过河,大雨滂沱”可以说形象而逼真。

    “江猪”指的是雨层云下面一种形状有些破碎的云——碎雨云,这种云颜色灰黑,形状看上去有点像猪,所以人们称之为“江猪”。碎雨云体积小,移动快,当我们抬头望向天空,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它们在天空飘移,看上去仿佛一头头“江猪”在天河中游动,因此有“江猪过河”之说。出现碎雨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人们在夜间,便可以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这也是有雨的先兆。

    云“预报”暴雨的谚语还有许多,下面咱们再了解几种——

    “棉花云,雨快临”。这里的“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它是一种中云,看上去像棉花一般,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这是暴雨和雷电降临的先兆。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指雨层云,因为颜色灰黑,云底较平坦,所以被称为“灰布云”。这种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有时24小时降雨量也能达到暴雨或大暴雨标准。

    “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也称为“城堡云”,有时我们看向天空,会发现一排底部平坦而顶部凸起,远望像城堡相连的云(也有人说像炮台),这种云指的是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它们是由于较强的上升气流突破稳定层后,局部垂直发展所形成的。出现这种云,表明空气中的气层很不稳定,如果对流继续增强,水汽条件也具备,暴雨的“母亲”——积雨云就会出现了。

    此外,云的移动方向也能预兆暴雨,俗话说:“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意思是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这是因为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代表云移动的谚语还有“云下山,地不干”“黑云接驾,不阴就下”“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等。其中“云下山,地不干”指的是在山区,当云从高山地区移到山脚下时,大雨也会跟着接踵而至;“黑云接驾,不阴就下”指的是满天黑云滚滚,这种云层一般都是暴雨天气的征兆;“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指的是西北方有积雨云入侵,表明大气层很不稳定,是雷电和大雨将临的征兆。

    日月星辰与暴雨

    天上的日月星辰也和暴雨有关,你相信吗?

    好了,下面咱们就去看看太阳、月亮以及星星们是如何预报暴雨天气的吧。

    日晕奇观兆风雨

    日晕,就是人们常说的太阳戴帽,即在太阳的周围,有一层彩色光环形成的圆圈,将太阳围在中央。据气象专家介绍,日晕是一种常见的大气光学现象,它的形成与高云有关。高云一般由微小的冰晶组成,这些冰晶相当于三棱镜,当太阳光通过高云中蕴含的冰晶时,经过两次折射、反射便形成了日晕。由于蕴含冰晶的高云一般是雷雨天气入侵的“先锋”,当天空中出现日晕时,表明本地离这层云有六七百千米的距离,按每小时40~50千米的移速来估算,一般在日晕出现十几个小时后风雨就会到来,所以日晕的出现,往往预兆着天气在短时间内便会转坏。故民谚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之说。

    下面,咱们还是去看一个典型的例子吧。2006年5月21日,四川乐山市中心城区出现了神奇的日晕天象:太阳周围出现一个巨大的光圈。光圈主要由内外两种颜色组成,内侧呈淡红色,外侧呈淡紫色。在晴朗湛蓝的天宇上,色彩缤纷的光圈环绕在耀眼夺目的太阳周围,看上去就像太阳戴了一顶硕大的草帽。“快看,太阳戴帽子了。”一些市民发现这种现象后纷纷驻足观看,引得不少车辆驾驶员也停下车来,将头伸出车窗仰望。一时间,热闹的街头出现了万人竞相引颈观望的情景。

    据专家解释,由于四川盆地多以低云层为主,水汽大,一般情况下很难看到日晕。乐山市民之所以看到了清晰、完整的日晕,是因为前一天晚上市区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空中云层消散,空气非常清新,再加上有新的雷雨天气即将入侵,空中水汽含量越来越高,蕴含冰晶的高云悄悄潜入市区上空,太阳光经过冰晶的折射和反射,便形成了巨大的日晕光圈。据了解,日晕现象出现的当天晚上,乐山市再次遭受了雷雨天气的侵袭,正好应验了“日晕三更雨”的民谚。

    除了日晕,关于太阳和暴雨天气的谚语还有不少,诸如“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指的是春、夏时节,在下雨天的中午,雨停了,云层裂开,太阳偶尔露一小脸,但不一会儿,云层又很快聚合变厚,降雨天气仍将持续下去,(朋友之间)三天都可能没法见面。这句谚语和“太阳笑,淋破庙”“亮一亮,下一丈”等谚语类同,意思都是本地还会下暴雨。

    不过,专家也指出,并不是每次出现日晕以后必定刮风下雨,还应根据云的发展情况去分析判断。

    月亮撑红伞,天空泪涟涟

    白天,太阳是天上的主宰,而到了晚上,月亮便成了主人。月亮对暴雨天气也比较“敏感”,有句民谚说得好:月亮撑红伞,天空泪涟涟。

    这里所说的“红伞”,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气象现象——月虹。月虹是在月光下出现的彩虹,又叫黑夜彩虹或黑虹。夜间虽然没有太阳,但如果有明亮的月光,大气中又有适当的云雨滴,便可形成月虹。1987年6月7日子夜时分,人们在新疆乌苏县城的上空,便看到了令人惊叹不已的月虹。当时乌苏县城的一半天空为黑云所笼罩,雷声隆隆,闪电不断从云缝中闪烁而出;而另一半天空却晴朗湛蓝,一碧如洗,明亮的月盘挂在天幕上,静静地照着大地。在这种奇异的天空景象下,一条乳黄色的月虹悄悄出现了,只见它全身披着红绿相间的花色,像一座美丽的彩桥挂在天上,一头连着黑云云底,而另一头却悬在湛蓝的晴空中。在月光和闪电的映衬下,这条虹十分美丽,它那被月光照耀的部分色彩十分鲜艳,而在黑云下的部分则颜色较淡。月虹持续了十多分钟后,随着黑云逐渐占领整个天空而消失了。不久,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专家指出,月虹出现时,需要各种天气因素的配合,一般来说,出现月虹必须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月亮必须要低于天空42度;二是天空必须非常暗;三是与月亮相对的方向必须要下雨。从这三个条件来看,天空若出现月虹,说明暴雨天气系统正在入侵本地,暴风雨将很快来临。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暴雨来临之前,天上一般黑云密布,怎么可能会看到星星眨眼呢?

    关于星星和暴雨的关系,咱们还是先去看一个例子吧。2007年5月的一天晚上,四川广元市上空天气晴朗,虽然没有月亮,但繁星满天,星星们像顽皮的孩子不停地眨巴着眼睛。不少人都以为第二天肯定是个大晴天,不想到了后半夜,天上风云突变:大片大片的黑云涌来,将整个天空遮住,很快雷鸣电闪,大雨哗哗降下,令人目瞪口呆。大雨持续到次日上午,雨量达到了暴雨级别。

    为什么暴雨来临之前,人们还能看到天上的星星眨眼睛呢?据分析,这是因为暴雨来临前,广元当地受冷气团的控制,天空因此十分晴朗,于是人们看到了眨眼的星星。后来,四川盆地的暖湿气团向北移动,与冷气团发生激烈交锋,于是便形成了暴雨天气。除了“星星眨眼,有雨不起”外,还有“星星密,雨滴滴”,说的也是同一意思。此外,人们有时还能看到一种情景:天上的星星虽然能看到,但总感觉有些朦胧,似乎浸泡在水中一般,出现这种现象,说明雷雨云的“先锋”——卷云已经来到,其“大部队”距离本地也不会太远了,因此民间有“星光含水,雨将临”之说。

    观风听雷识暴雨

    暴雨天气来临时,往往伴随着大风和雷电,人们在描述暴雨时,也经常用狂风骤雨、雷鸣电闪等词语来形容。

    那么,暴雨来临之前,风和雷有什么反应呢?

    东风急,备斗笠

    在中国民间的谚语中,和暴雨天气密切相关的风是东风。俗话说:“东风急,备斗笠。”意思是东风刮得很急的时候,就得赶紧准备斗笠了,因为暴雨天气很快就会光顾本地。与这个谚语意思相同的谚语还有许多——

    “东风急,雨打壁”的意思是说东风如果刮得很急,那么未来雨水就会扑打到墙壁上,预示当地会下暴雨。

    “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意思是说只有刮东风,天上才会下雨,而刮西风天气就会晴好。

    “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意思是当地下过雨之后,如果刮起了东风,那么未来的雨会下得更大更猛。

    除了东风,中国刮南风也会带来比较猛烈的降雨天气。俗话说得好,“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意思是说如果刮上三天南风,那么当地不是下雨就是阴天。还有“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意思是说本地下过雨后,如果刮起了西南风,那么未来三天都将是降雨天气。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刮东风和南风,天上才会下暴雨呢?我们都知道,下暴雨需要大量水汽,而这些水汽多半来自海洋。你找一张中国地图看一看就明白了:中国的北面和西面都是内陆,只有东面和南面是海洋,因此,水汽只能从东面和南面过来。而输送水汽的动力只有一个——风。在东风和南风的运送下,水汽源源不断地从东面和南面的海上“吹”过来,从而为暴雨奠定基础。

    不过,一年四季,并不是每次刮东风和南风都会下雨,民间有“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的谚语,意思是说春季刮东风会带来绵绵降雨,而夏天刮东风则会带来干旱,使泉水也因此断流。同样的还有“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也是说五月刮南风会下大雨,六月刮南风则会使井底也干旱枯竭。为什么同样的风,在不同时间刮效果大不一样呢?据专家分析,这是因为夏季(包括6月在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被一个强大的气团——副热带高压所控制。副热带高压就像一个旱魃,它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又热又干,从它身上吹出的风,自然也是热风,因此,夏季时吹出的东风和南风,不但不会带来降雨,还会使当地高温连连,酷暑难耐,从而导致泉水断流,井底枯竭。

    暴风雨天气临近前,本地风的变化也不能忽视。俗话说:“风静闷热,雷雨强烈。”指雷雨来临前,如果本地闷热无风,那么雷雨会更强烈;“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说的是如果下雨之前刮风,那么雨下的时间就不会太久,而下雨后不刮风,那么雨就会一直下。

    看到这里,估计你会感到奇怪:前面咱们说刮东风和南风才会下暴雨,而这里又何又说风静雨猛呢?其实这并不矛盾。前面说的刮东风和南风,是指暴雨酝酿阶段,一般是两三天以上的间隔,而这里说的风静雨猛、雨前有风雨不久,是指暴雨即将来临,一般几小时或一小时内就会降下来,所以说,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天上打雷或闪电,表明雨很快会降下来或已经降下来了,这时通过辨别雷声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雨还会下多久,以及雨量是否会达到暴雨级别。

    2008年9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成都市霹雳震天,闪电耀眼,一个接一个的惊雷在城市上空炸响,令人心惊胆战。伴随雷声,大雨从天而降。惊雷闪电整整持续了一个晚上。据四川省气象局雷电监测中心统计,这天晚上成都市一共发生了1万多次雷电,不过雨量统计却出乎市民们的意料,雨量并未达到暴雨标准。“雷声那么吓人,雨也一直在下,怎么会没达到暴雨标准呢?”有市民觉得奇怪。而在距离成都几十千米的都江堰市,当地虽没听到多少雷声,但大雨一直哗哗地下,到凌晨5时便已经达到了暴雨标准。

    以上这个事例,正好说明了一个事实: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早已经总结出了雷声和大雨的关系,类似的谚语还有“炸雷雨小,闷雷雨大”“雷轰天顶,虽雨不猛;雷轰天边,大雨连天”“雷打天顶雨不大,雷打云边大雨降”等。

    如果我们早晨起来,感觉天气十分闷热,这时天上响起一两声闷雷,那么大雨很快就会降下来,不过,这种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会超过晌午,因此民间有“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之说。在各种雷声之中,有一种雷声比较独特,隆隆声持续不断,听上去像拉磨一般,出现这种雷,往往会产生狂风和冰雹,其危害有时比暴雨还大,所以有“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的说法。

    闪电对暴雨的判别也有一定意义,如果闪电出现在头顶,那么雨一般下得小,闪电出现在天边,雨往往下得大,所以说“直闪雨小,横闪雨大”。另外,闪电出现的方向也很关键,一般来说,西方和北方出现闪电,下雨的可能性大,而东方和南方出现闪电,下雨的可能性小,所以有“旱天西北闪,有雨没多远”“东闪空,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连夜来”等说法。

    不过,气象专家提醒我们,以上这些暴雨的前兆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它们并不是绝对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