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灾害逃生自救书·暴雨狂泻-暴雨防御及逃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与暴雨搏斗

    轰隆隆,雷鸣电闪,大雨倾盆。很快,山洪暴发,江河水涨,天地间一片汪洋……当持续性暴雨、大暴雨接踵而至时,可怕的灾害便来临了。

    暴雨是地球上最频繁、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人类该怎样防御它呢?

    古人治水防洪涝

    远古时代,人们便与暴雨洪涝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其中,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大约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一带暴雨频繁,经常引发洪涝灾害。滔天的洪水淹没平原,包围丘陵和山冈,造成大片庄稼被淹,房屋被冲毁,人畜被卷走。洪水一来便数月不退,人们无法恢复农业生产,更多的人因缺衣少食而被饿死或冻死。

    当时,神州大地的部落首领叫尧,他下决心要把洪水治好,给大家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尧于是任命鲧负责治水工作。鲧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人,接受任务后,他没有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便仿效前人,采取筑堤挡水的办法,修了许多大堤。哪知道倾盆暴雨一下,山洪暴发,这些大堤轻易便被冲垮,结果造成了更多的人畜死亡。最后,治水失败的鲧被尧的继承人舜处死了。

    舜继续领导大家和暴雨洪涝作斗争。有一天,他召开大会,商议如何治水。会上,大家一致推举禹来领导大家治水。禹是鲧的大儿子,被称为大禹,他从小跟着父亲治水,积累了不少经验。舜二话没说,当即便同意了大家的意见。

    大禹那时刚刚结婚,接到命令后,毫不犹豫地告别妻子,踏上了漫长的治水道路。他带领相关技术人员,跋山涉水,经过深入考察,确定了与父亲完全相反的治水方针,即低处疏导,高处凿通,把洪水引入大海。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三次经过家门,三次都没进去。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终于带领人们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了。战胜洪涝灾害后,洪水退去,人们终于又可以安居乐业了。

    大禹治水之后,过了大约2000多年,中国又出了一个治水的专家——李冰。李冰当时被秦王派到四川当太守。四川的暴雨十分频繁,倾盆大雨一下,岷江河常常水满为患,给四川盆地带来深重灾难。为了杜绝水患,李冰与儿子一起,沿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最后确定在都江堰修建水利工程。今天,我们到都江堰参观,就会看到这一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整个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它们使得岷江在夏季洪水暴涨时,多余的水不会进入平原地区,而在冬季水位枯竭时,能保证足够的水进入平原灌溉——都江堰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使多灾的四川盆地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依靠科学防御暴雨

    以上两个故事,是古人与暴雨洪涝作斗争的典型例子。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依靠水利工程防御洪水的同时,还可以破译天公的“脸色”,提前发出暴雨预警,并根据气象和水文专家的建议来防御灾害。

    1998年,中国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在一场事关洪水分流的重大决策中,气象预报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8年夏天,长江上游一直笼罩在强降雨之中,一场场暴雨、大暴雨接二连三地倾泻在巴蜀大地上,江河暴涨,洪灾泛滥,大片大片的庄稼被淹没,一座座的房屋被冲毁,更为严峻的是四川的强降雨汇集长江,使长江出现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武汉等中下游地区洪峰迭起,水位长期居高不下,千里长江干堤险象环生。8月中旬,四川发生的区域性暴雨造成第6次洪峰,万里长江激流滚滚,浊浪滔天,中下游地区危在旦夕。为确保武汉等大中城市的安全,一个最难解答的难题交到了气象预报员手里:上游的降水有无减弱的趋势?如无减弱趋势将实施荆江分洪!

    如果荆江分洪,大片的土地和庄稼将被洪水淹没,而如果不分洪,上游的暴雨一旦持续,武汉等大中城市将受到洪水威胁!这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头痛的难题,而这个难题,便交到气象专家的手里。那一晚,四川省气象台预报值班室灯火通明,每个预报员都神色凝重地盯着电脑上的各种天气图表、各地雨情情报,认真细致地分析未来天气趋势。谁都清楚:他们的预报关系到中下游地区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经过多次分析和讨论,预报员们在要求的时间内作出了预报:预计四川地区暴雨将逐渐减弱,建议不分洪!预报发出后,防汛指挥部在综合考虑气象、水文等预报信息后,作出了不分洪的决定,荆江下游广袤的土地得以保全了!而在当晚,四川地区的降雨果然徐徐减弱,武汉等大中城市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防御暴雨洪涝灾害时,一定要依靠包括气象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近年来,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运用和气象科学技术的进步,气象部门对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越来越准确。今天,收听或收看气象预报,可以说是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关键。在暴雨天气来临前,各级气象台都会发布预警预报消息,提醒大家做好防灾准备。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天气预报呢?一是收看电视节目。每天,电视里都会播出天气预报,气象播报员会告诉你暴雨消息,并提醒你做好防御准备。二是拨打电话咨询。气象局有一个固定的电话“96121”,拨打这个号码,气象工作人员就会告诉你详细的天气预报。三是关注新闻媒体。每当气象台发布了暴雨天气预报后,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都会进行报道,关注新闻媒体,你就能知晓暴雨预报了。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获知预报消息,提前做好防灾准备。

    解密暴雨预报

    气象专家预报暴雨看似简单,但暴雨天气预报制作的过程可不简单。

    下面,咱们一起去解密暴雨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吧。

    监测暴雨的“法宝”

    对暴雨进行跟踪监测,是预报暴雨的基础。气象专家监测暴雨的“法宝”多种多样,首先,咱们先来看一种近年来比较活跃的气象宝贝——气象应急车。

    气象应急车的车身上,印着“气象应急”四个大字,从外形看,它与一般的小型中巴车没有什么两样,不同的是,它的车顶上有一个伞状的圆盘物,像一顶倒置的瓜皮帽。气象专家开着这辆特殊的汽车,哪里有重大气象灾害,就往哪里冲。他们要通过对各种要素的观测和分析,“诊断”暴雨何时停止。这辆汽车,相当于一个微型“移动气象站”。

    车顶上的“瓜皮帽”是什么东西?汽车的内部究竟装着哪些神秘仪器呢?原来,“瓜皮帽”是一部移动雷达,汽车内部装着自动气象站、无线接收装置和视频会商系统,这是气象专家的四大“秘密武器”,正是凭借它们,专家们才能为天公“把脉”,从而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作出准确预报。

    先来说说移动雷达吧。当气象专家启动雷达时,雷达天线就会前后左右、周而复始地转动。雷达天线辐射的电磁能量一旦遇到降水云层,就会反射回来形成雷达回波。气象专家只要看一眼雷达回波图,心里就格外清楚了。自动气象站能观测当地的风、温、气压、降水等,而无线接收装置能把“大后方”的资料接收下来,供“前线”气象专家制作预报时使用。最后,咱们再说说视频会商系统吧,这个有点像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启动系统,打开显示屏,车上的专家就可以同“大本营”的专家一起,对暴雨天气进行直接“会诊”了。

    当然,气象应急车只是气象装备的一部分。就拿气象观测这一项来说吧,利用百叶箱进行定点、定时观测的观测点,光中国就有几千个,自动气象站更是数不胜数。气象观测场内按照严格要求,分别布置着水银温度表、毛发湿度计、金属温度计、雨量器、蒸发器、日照计、地面温度表、风向风速仪等观测仪器。

    对气象专家来说,目前有三个重磅武器值得炫酷:一是拥有“大块头”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它比移动雷达的探测范围高出许多;二是拥有“大智慧”的高性能计算机,它主要用于气象预报方法的研究;三是有“千里眼”之称的卫星接收装置,它能把气象卫星拍摄的云图接收下来。

    说完了监测暴雨的“法宝”,咱们赶紧去看看气象专家是如何工作的吧。

    气象工作大揭秘

    气象专家的工作之一,是给天公当“生活秘书”。因为温度、湿度、风、气压、能见度、云……这些气象要素的变化,往往预兆着暴雨等灾害天气的来临。气象专家每天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观测这些要素,这相当于是记录天公的“一举一动”,因此,气象专家戏称自己是给天公当生活秘书来着。气象观测获得的资料,一方面用于天气预报的制作,另一方面,长期积累的观测资料,对当地经济建设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大有益处,比如,修建大型建筑物、水电站,以及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都需要查阅这些历史的气象观测资料。

    气象专家的工作之二,是给天公“算命”。天气预报是气象专家顶级重要的工作,预报准不准,关系到防灾减灾成效和老百姓的工作、生活质量。每年汛期(一般为5—9月),是气象专家最为繁忙的时候,这时天公的脾气比较暴躁,它一生气,暴雨、大风、雷电等气象灾害就十分频繁。制作天气预报,相当于是给天公“算命”,只不过,专家们是根据大量的观测资料,依靠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气象预报指挥防灾减灾,大大减轻了灾害损失,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暴雨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

    每一次天气预报制作过程,就是同天公斗智斗勇的过程。气象专家做暴雨预报,可以用三个字来总结:看、算、商。

    “看”,就是看天气图、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等。当然,专家们的“看”,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一边看一边分析。在天气图上,有许多“点”,一个“点”代表一个气象站,而“点”周围的数字分别表示温度、气压等观测值。一条条光滑的曲线代表等压线,线条围起来的圆圈,有的表示高气压,有的表示低气压。高气压表示一个地方的空气处于下沉阶段,一般代表的是晴好天气,而低气压则相反,它表示一个地方空气正处于上升阶段,代表的是阴雨天气。所以,气象专家看天气图,就要分析哪里是低压,那里是高压。卫星云图是气象卫星在太空拍摄、每隔一段时间传回地面的图片,通过它,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哪里有云,哪里没云,以及云层是如何移动的。专家们看卫星云图,就要分析云系的移动方向和速度等。“算”,就是以初期数据为基础,通过物理定律计算出未来可能出现的天气数据,这一工作主要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来完成。“商”,就是气象专家们聚在一起,对天气进行总体“诊断”。这就像老中医治病要靠经验一样,气象专家的经验和素质非常重要。通过会商讨论,大家伙们的意见一致后,当天的天气预报就制作出来了。

    当然,就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也不可能包治百病一样,经验充足的气象专家也会有拿捏不准的时候。目前,天气预报水平,特别是暴雨预报与公众的期望和需求还存在着差距,不过,相信随着气象科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会越来越高。

    暴雨预报牢记心

    气象台发布的暴雨预报,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暴雨预警,它一般在暴雨出现前12小时发布,预报时效在24小时以上,最长可达72小时;另一种是暴雨预警信号,它一般是暴雨即将或者已经出现,并在未来几小时内还将继续发生,这时气象台就会发布暴雨预警信号,对未来3到6小时的天气作出预测。

    当我们收到暴雨预警和暴雨预警信号时,应该怎么做好防范工作呢?

    关注暴雨预警

    中国中央气象台针对暴雨天气,会发布蓝、黄、橙、红四级预警,其严重程度由低到高递增,红色是最高级别。

    预计未来24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50毫米以上降雨,且南方地区有成片或北方地区有分散的超过100毫米的降雨,这时中央气象台就会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专家告诉我们,收到暴雨蓝色预警后,大家最好待在屋里,远离窗户。如果打雷,不要看电视、上网,应拔掉电源、电话线及电视天线等可能将雷击引入的金属导线。此外,在雷雨天气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在室外时,要尽可能快速进入室内,来不及躲进去,就用可以找到的物品保护头颅不受伤害。同时应远离电线,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及接打手机,以防雷击,应远离河流湖泊、稻田以及空旷地区,远离广告牌以及简易建筑物。

    当过去24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出现100毫米以上降雨,预计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50毫米以上降雨;或者预计未来24小时有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100毫米以上降雨,且南方地区有成片或北方地区有分散的超过250毫米的降雨,这时中央气象台就会发布暴雨黄色预警。收到暴雨黄色预警后,我们最好不要在下大雨时骑自行车或开车,尽量避免车辆在积水中行驶。暴雨来临后,立即将车开到地势较高处停放,千万不要停放在地势低洼处。同时,应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特别注意夜间的暴雨,提防破旧受损房屋倒塌伤人。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中央气象台暴雨橙色预警的标准是:过去48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持续出现日雨量100毫米以上降雨,且南方地区有成片或北方地区有分散的日雨量超过250毫米的降雨,预计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50毫米以上降雨;或者预计未来24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250毫米以上降雨。暴雨红色预警的标准是:过去48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持续出现日雨量100毫米以上降雨,且上述地区有日雨量超过250毫米的降雨,预计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100毫米以上降雨。

    专家指出,暴雨橙色预警或红色预警发布后,暴雨可能已经或即将导致该区域的江河湖泊水位上涨、地面交通中断、输电线路中断等灾害。各有关部门应立即进入应急岗位,进行严密监控并采取救援措施;处于山地、丘陵、河流附近的人员应马上撤离至安全地区;大型群体性活动组织者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妥善安置或设法安全疏散人群;医院、学校等各单位应坚决采取措施保障本单位人员安全,停止外出;人们应立即寻找安全建筑回避,驾驶员如果遇到车辆熄火或者无法正常行驶时,应观察地表径流情况,如果径流在迅速汇集应果断弃车躲避,等待降雨停止再行转移车辆;预警区域各单位和人员应及时收听收看有关部门应急信息和气象预警信息。

    关注暴雨预警信号

    中央气象台针对暴雨发布预警,不发布预警信号,因此只有省级及以下气象台站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暴雨预警信号分为蓝、黄、橙、红四级,与暴雨预警一样,其严重程度由低到高逐渐递增。

    暴雨蓝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针对蓝、黄、橙、红四级预警信号,气象部门还制定了不同的防御指南。以常见的暴雨蓝色预警信号为例,在蓝色预警发布后,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公众应尽快进入安全建筑物内躲避。

    专家指出,暴雨预警信号的预报时效非常短,因此它的准确率也很高,但同时人们收到预警信号的信息时,防灾减灾的准备时间也非常短。因此,当我们收到预警信号的手机短信,或在气象网站、电视节目中看到最新的预警信号时,不要对这类预报持怀疑态度,而应该马上检查一下自己的防御工作是否到位,对周围无法收到预警信号的群众,应立即告诉他们预警信号的内容,并提醒他们做好防灾准备。

    三十六计走为上

    当暴雨倾盆,江河水位持续上涨,洪水即将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提前转移,撤离到安全地方是生命的保障。

    “最美乡村”的生死转移

    2010年5月17—18日,一场大暴雨降临江西省北部,局部地方更是降下了特大暴雨,这次暴雨的中心,位于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婺源县。

    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中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从5月17日开始,暴雨便像疯了一般,在婺源县的土地上疯狂肆虐。倾盆大雨一下便不可收拾,整个世界笼罩在茫茫雨帘之中,人们耳中只听到哗哗哗的声音。据气象局统计,17日8时至18日18时,婺源县平均降雨量119毫米,其中降雨集中的18日4时至8时,短短4个小时内,全县平均降雨量达63.5毫米。

    大暴雨袭击,山洪暴发,一场生死大转移迅速展开。

    “天漏了!雨水像从天上倾倒下来一样!30多年,我就没见过这么大的雨水。”婺源县城老居民、70岁的程锡厚后来告诉记者。很快,县城的街道和马路上便积起了水潭,雨水排到河道里,使得大大小小的河流迅速涨水。

    大雨持续了整整一天,到了晚上,黑云依然盘踞在婺源境内不肯离去,暴雨还是哗哗下个不断。上游暴雨汇集而成的雨水形成山洪,发出怒吼声,直向下游方向奔腾而去。18日早上,一些下游乡镇虽然暴雨下的时间短,但却成了洪水的“集散地”在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早上7时才开始下雨,但仅仅过了三个小时,当地便成了一片泽国,分不清哪是河,哪是路,洪水眨眼工夫便涌进了村民家里;在婺源县清华镇,洪水也是说到就到,几乎是瞬间来临,一些来不及撤离的群众被困在屋顶,所幸很快得到解救。

    暴雨仍在持续,18日下午3点多,赶在洪峰到来之前,婺源县城开始紧急动员,500多名公安、消防、街办、城管等部门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进行通知,劝说处于危险地区的居民转移。

    “洪水可能不会涨到这里,我们没必要搬走。”一些群众心存侥幸。

    “洪峰马上就要到达县城,这个地方可能会淹没,赶紧转移吧!”工作人员劝说。

    “可是我们家里的东西怎么办?”

    “把值钱的东西带上,其余的就不要管了,赶紧走!”

    ……

    这天下午,婺源县共转移人数近1万人,虽然全县18个乡镇全部受灾,但未出现人员因灾伤亡事故。

    凌晨大撤离

    让我们再看一个暴雨中安全转移的事例。

    近年来,四川的达州、广安等川东北地区暴雨频繁,铺天盖地的暴雨一下,流经达州和广安的渠江便洪峰迭起,洪浪滔天,沿岸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很大威胁。

    2011年8月4日,暴雨像断线的珠子,疯狂地拍打在广安的土地上。凌晨5时,广安老城区某街道突然响起了大喇叭的声音:“街坊邻居们,快点起床!”正在熟睡的人们从梦中惊醒,一翻身爬起来,立马跑到外面去查看动静。

    外面的街道上,街道办事处主任老邓一手打着雨伞,一手提着大喇叭,一边走,一边大声喊话。

    “邓主任,大水涨起来了吗?”有人问。

    “是啊,赶紧搬东西吧,迟了就来不及了!”老邓跺着脚说,“上面已经通知了,等会儿就会有工作人员来挨家挨户动员。”

    原来,在持续不断的暴雨影响下,渠江上游的达州已经出现了洪涝,洪水汇集到江中,使得渠江水位大涨,奔腾咆哮的洪水直奔下游的广安。广安老城区由于地势低,极易被洪水淹没。

    形势十分危急。凌晨4点30分,广安接到达州水文局预报:渠江广安段将在8月5日20时左右出现洪峰,洪峰水位将达到21.5米左右,沿河低洼地带的房屋、码头将会进水。广安迅速启动防洪预案,并组织老城区群众转移。

    接到大喇叭通知后,住在老城区的人们赶紧行动起来,大家互相帮助,将家里的东西迅速往安全的地方转移。不过,还是有极个别的人不愿意撤离。当工作人员来到一处屋门前时,只见一位老大爷坐在门口,正悠闲地吸着旱烟。

    “大爷,都啥时候了,你还不搬走?”工作人员十分着急。

    “我不想搬。”

    “为啥不搬呢?你不知道这次洪水有多厉害!”

    “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从没看到洪水涨过我的家门。”老大爷不慌不忙,一边吧嗒着旱烟,一边看了看天空,“我不相信这次洪水有多凶……”

    “大爷呀,上游已经给我们通报了洪峰预报,气象预报也说暴雨还会持续,这次的洪水非比寻常,你还是赶紧跟我们走吧!”工作人员心急火燎。

    “我们住了这么多年的祖屋,不能说搬就搬了。”这时,老大娘也从屋里走了出来,她也不赞同搬走。

    无论工作人员如何劝说,老两口就是不愿意搬走,眼看情况危急,大家商议一番后,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对两位老人负责。他们当机立断,“强行”将两位老人背走了。

    赶在洪峰到来之前,老城区洪水的数万群众及3500多个门市物资全部安全转移。8月5日,渠江洪峰抵达广安,老城区一片汪洋,一些低洼地带的房屋完全被淹没,而那两位老人的房屋也被淹了,洪水漫过了他们家的窗户。

    从以上两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暴雨洪涝袭来时,提前转移是上上之策,切不可存任何侥幸心理,不能拖延转移或待在原地不动,因为一旦洪水到来,再跑就来不及了;在转移时,应根据气象、水文预报信息的指引,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统一安排下,迅速向安全的地方撤离。

    洪水围困怎么办

    暴雨袭来,事先得到预报消息,提前转移避开洪水是第一选择,不过,有些突发性的局地性洪水却防不胜防,当你意识到危险来临要撤离时,可能已经无法脱身了。

    被洪水围困怎么办呢?

    发短信求救

    2004年9月初,川东北暴雨疯狂,江河暴涨,到处洪浪涛涛。9月5日凌晨,突发的洪水铺天盖地涌进达州市城区,将整座城市围成了一座孤岛。“停电了,停电了!”上午10时许,伴随一阵阵惊慌的喊声,达州市全城停电。不多时,自来水和天然气也随之中断。

    暴雨仍在持续,洪水还在上涨。

    “喂,是康局长吗?你们达州有人发来了求救短信,他的手机号是……”当天下午1时许,四川省防灾减灾气象短信平台收到了一条来自达州的求救短信,工作人员立即将短信转给了达州市气象局局长康宁。

    原来,不断上涨的洪水围困了城郊的一家住户,房内的五口人在求救电话打不通的情况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给省气象短信平台发去了求救短信。康宁迅速拨通了该电话。“洪水已淹没了我家住房的一楼,现在形势很危急,快来救我们……”电话中,一个男人的声音惊恐万分。康宁立即将此情况向防汛指挥部作了汇报。很快,一艘冲锋舟劈波斩浪,将洪水围困中的一家五口解救了出来。这一天,全市数万人在停电电话打不通的情况下,通过短信得到了安全转移。

    被洪水围困后获救的事例还有很多。2011年9月下旬初,柬埔寨旅游胜地暹粒省连降暴雨,一些地方雨量达到200毫米,造成暹粒河水位猛涨。当时,有198名外国游客正在距离暹粒省会暹粒市约40千米的吴哥女王宫景区游玩。洪水汹涌奔腾,将女王宫通往暹粒市的公路冲断多处。这些外国游客被困在景区,天上暴雨倾泻,地面洪水滔滔,处境令人担忧。由于当地停电,大多数游客的手机都不能收发信息。所幸有个别游客的手机能接收信号,导游于是发出了一个个求救信号。接到外国游客被困的报告后,柬埔寨首相洪森立即下令,派遣3架直升机飞赴女王宫景区,成功将所有被困游客转移至安全地带——这是柬埔寨在救灾行动中首次动用直升机。

    上述事例说明,被洪水围困时,一定要想方设法自救。专家告诉我们,在洪水面前,应采取以下积极的自救措施:

    1.一定要保持冷静,防止恐惧心理。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作为防洪的基本思路,首先要选择登高避难的方式。平原地区尽量选择基础牢固的屋顶、大树;山区要选择在没有山体滑坡危险的地区。

    3.在山区丘陵环境下被洪水围困时,只要固守在高地等待救援,或等待陡涨陡落的山洪消退后即可解围。

    4.被洪水困于低洼地带情况危急时,有通信条件的,可利用通信工具向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报告洪水态势和受困情况,寻求救援;无通信条件的,可制造烟火或来回挥动鲜艳的衣物或集体同声呼救,不断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

    5.要寻找较大的漂浮物,如木板、床垫等,主动采取自救措施。

    6.洪水围困后,如果没有足够的安全措施,不要轻易采取转移行动。

    此外,平原易遭受洪涝灾害的地区,在洪水来临前就应做好准备:修筑或加高防洪围堤,选择地势较高的避难场所(如小山顶、屋顶、大树等),蒸煮可供几天食用的食品并宰杀家畜制成熟食。同时,平时应扎制木排,或者搜集木盆等漂浮材料以备急需,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做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置放高处,准备好医药、取火等物品,并保存好各种能使用的通信设施。

    不宜鲁莽行动

    被困在洪水中,如果短时间内不能获得救援,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事例。

    2013年7月2日,重庆潼南县雷鸣电闪,雨如瓢泼。凌晨2时左右,家住该县柏梓镇的青年尹某被惊醒后,从楼上窗口看出去,猛然发现附近琼江河水迅速上涨,他走到楼下,看见洪水涨到了家门口,楼下已经开始进水,屋外汪洋一片。因为尹家房屋所在的地势相对较高,因此屋外的水很深,试探了几次后,尹某都不敢冒险带着妻子外出躲避,而他的妻子已经怀孕5个月。

    尹某和妻子就这样被困在了自家房屋的二楼上,与他们一起被困的,还有尹某的弟媳和2岁的侄子。

    天亮之后,他们拨打了求助电话,然而,救援人员此刻正在救助那些房子有垮塌危险的被困者。眼看到了中午,洪水仍没有退去的意思,而他怀孕的妻子已经饿得头晕眼花。尹某开始着急了,为了让妻子吃上午饭,他拿了一个盆子,跳进水中朝岸边游去。游了半个多小时后,他终于爬上了岸,并在一个熟人家里讨了大半盆热腾腾的米饭。来不及休息,他立即又跳入水中,一手顶着装有饭菜的盆子,一手划水向家的方向游去……在洪水中来回游了1000米,尹某终于将热腾腾的米饭送到了妻子手中。晚上8时许,他们一家才被救援冲锋舟解救了出来。

    尹某的事迹经过媒体报道后,感动了许多网友,人们大多为他的行为叫好,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他是在冒险:万一体力不支被洪水吞噬,那将是不可挽回的悲剧。专家也指出,被洪水围困时,不要在大水汹涌、继续上涨的情况下外出拿取食品;即使洪水平稳下来,要外出拿取食物和洁净饮水,也一定要挑选水性好、身体健康的青壮年。

    城市发生内涝时

    当城市突然发生暴雨,大量雨水不能及时从下水道排出时,大街小巷便出现了“水漫金山”的现象,这就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有可能会遇到的内涝。

    城市内涝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谨防夺命陷阱

    城市中的下水道入口,平时都被井盖盖着,但在暴雨来临时,这些井盖有可能被雨水冲开,成为一个个夺命陷阱。

    2007年6月30日,河北灵寿县大雨倾盆,雨水汇聚在一起,低洼地带很快出现了大面积积水。下午14时30分,该县某小学学生李响打着伞,冒着大雨去上学。大街上,雨水四处溢流,李响小心翼翼地往前行走。积水越来越深,当他走到一处交叉路口时,四周一片汪洋,积水已经漫过了他的膝盖。怎么办?他的头脑中闪过一丝犹豫,不过还是克服恐惧心理,一点一点地摸索着往前走。突然,李晌觉得脚似乎被谁拉了一把,随即,一股巨大的力量推着他的双脚往旁边滑去。他大脑瞬间一片空白,来不及喊叫,整个身体便掉进了下水井中,巨大的旋涡很快将他卷了进去,水面上,只剩下一把蓝色的小雨伞在那里打着旋儿。

    李响被下水道吞噬时,正好被旁边一家日用品店的老板曹先生看见了。他赶紧冲到水中,踩着齐膝深的水往出事地点赶去,但他赶到下水井那里时,李响已经不见了。曹先生和邻居们赶紧报了警。

    幸运的是,小李响被卷入下水管道后,很快又被冲入河道“重见天日”,他在激流中漂了100多米后,最终被人们救起。据他讲,被卷入下水管道后,眼前一片漆黑,最初心里很害怕,不过,会游泳的他一直让自己的脑袋露出水面,不让水往肚子里灌;被冲出下水道后,他拼命划水,始终不让自己沉入水中——凭借冷静和会游泳的本领,他从死神手里逃过了一劫。

    不过,与李响相比,长沙一名被下水道吞噬的女孩就没这么幸运了。2013年3月22日晚21时许,湖南省会城市长沙电闪雷鸣,天上突降暴雨。市内低洼地带很快水满为患,而该市涂家冲华升大厦旁的赤黄路更是一片汪洋。冒着滂沱大雨,21岁的女孩杨丽君和朋友一起,淌着积水慢慢往前走去。突然,杨丽君发出一声惊呼,一下倒在水中不见了。在她消失的地方,水面卷起一个旋涡,令人不寒而栗。“丽丽,你在哪里?丽丽,你怎么啦?”朋友大声叫喊,她和随后赶来的路人一起报了警。救援人员赶到后,由于下水道里水流湍急,无法下去施救。后来,杨丽君终于被找到,但早已停止了呼吸。据警察分析,夺走杨丽君生命的下水道口,本来被井盖盖着,但由于当时下暴雨,造成地下水暴涨,从下面冲开了井盖,而地面上流水又湍急,所以直接将井盖冲走了。也有人猜测,当晚雨势很大,地面积水近50厘米,而事发地点有个30度左右的斜坡,过多过急的雨水把下水道井盖冲开了。

    专家指出,造成城市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特别是突发性的暴雨。当大量的雨水降下来后,由于市区到处都是水泥地,如果下水道排水不及,就会形成可怕的积水。那么,内涝发生时,如何避免险情发生呢?专家告诉我们:一是关注天气预报,特别是出门之前,应随时了解最新的天气预报,如果有暴雨等强降水天气将要发生,最好不要出门;二是出门在外,当暴雨发生,街上或马路上出现大量积水时,应待在原地等待救助;三是如果在水中行走,一定要避开下水井道口,一方面要注心观察水面,若出现旋涡一定要特别小心,另一方面要留意脚下,一旦感觉到脚下不对,就应马上停止前行;四是要注意掉落在水中的电线,以免触电。

    专家还提醒我们:平时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另外,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能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淤塞。

    行车要小心

    城市内涝,首先危害的是城市交通,专家指出,即使是20分钟的暴雨,也可能导致公路立交桥下出现严重积水,造成过往车辆熄火,从而形成交通堵塞。更为严重的内涝积水,甚至会使驾车人员受困溺亡。

    2013年8月30日凌晨至上午9时,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深圳市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凌晨4时40分左右,大量雨水汇聚一起,使该市南山区留仙大道低洼地积水迅速上涨约3米,一名年轻女性驾车从此经过时,轿车熄火,积水迅速钻进车里,并很快漫到了她的膝盖。车门无法打开!她赶紧报警,并打电话告诉了自己的家人。10多分钟,水便涨到了她的肩膀部位,她拼命拉扯,然而车门纹丝不动。又过了几分钟,水淹到了她的脖子上,她给家人打了最后一个电话,之后外面的电话便再也联系不上她了。最后,救援人员在车厢里找到了她的尸体。

    2012年11月22日晚,英国西南部萨默塞特郡突降暴雨,一名男子驾驶汽车经过一座桥下时,洪水突然袭来,将汽车卷入河中,虽然该男子很快获救,但在送抵医院前停止了呼吸。

    以上两起事例告诉我们:城市内涝发生时,驾车应小心谨慎——

    1.遇特大暴雨时,千万不要冒险行驶,应选择较高的安全地带停车。

    2.不熟悉的路况,不了解积水深度,不要轻易让汽车涉水。

    3.雨中行车时千万不能急加速,这样飞溅的雨水容易被进气管吸入,造成损伤。应尽量放慢车速,小油门谨慎前行。

    4.行车时,应尽量躲避对方来车行驶时所溅起的水浪,必要时可停车让对方汽车先通过。

    5.当水淹没高度达到车轮半径时,应尽量避免让汽车涉水。

    如果积水涌来,不幸被困在车内时,应按照以下步骤脱险:

    1.解开安全带,解车门安全锁,立即完全打开车窗,安定情绪,进行深呼吸。车辆入水后,水会快速涌进车内,这时水压非常大,车内的人很难打开车门逃生。只有当车内充满了水,车门两侧压力相等时,才有可能打开门。

    2.如果没有及时开窗,可以通过破窗锤来击碎车窗玻璃,让水尽快进入车内,增加逃生机会。

    3.打开车门后,尽快向旁边游开。

    远离山洪悲剧

    当暴雨形成山洪突然冲来,你该如何避险?还有,当我们在山区旅游突然遭遇暴雨,又该如何防备山洪的袭击呢?

    远离山洪悲剧,掌握一定的防灾避险知识至关重要。

    可怕的山洪灾难

    2013年7月4日傍晚,四川省石棉县上空黑云密布,雷鸣电闪,一场暴风雨来临了!

    石棉县位于青藏高原前沿的山区,这里山高陡峻,村民大多居住在山脚河谷之间。这天晚上,暴雨越下越大,特别是该县的回隆乡等地更是雨如瓢泼,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暴雨。大量雨水聚积在一起,很快,山间小溪涨水了,小河沟也溢满了。半夜时分,只听山后传来轰隆隆的巨响,凶猛的山洪冲下来了,一瞬之间,洪水便将河沟边的房屋冲垮,屋里的人被冲得无影无踪。当时,有几名乡干部正在疏散群众,山洪冲来时他们来不及逃跑,一下被卷入了洪水中……这场由暴雨引发的特大山洪造成十多名群众失踪。洪水冲垮房屋,毁坏庄稼,还将多条公路冲断,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灾害。

    山洪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由于它突发性强,来势猛,因此往往给人类造成很大灾害。1933年12月31日深夜,美国洛杉矶地区突降暴雨,由于大量的雨水在短短数小时内降到地上,导致山区涨水,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冲毁400栋房屋,淹死40人,损失5000万美元。同样的惨剧也发生在日本。1934年7月11日,日本石川县下平取川下起了一场猛烈的暴雨,大量雨水落到山脊上后,迅速向山下流去,并积聚在一起形成山洪。由于来势凶猛,人们无法躲避,该县的一之濑村和赤岩村被冲毁、淹没,50余人下落不明,山洪还一路狂泻,将福冈金泽市营第二发电所全部被冲走。

    山洪如此可怕,该如何避免伤害呢?专家告诉我们,一般来说,容易受到山洪灾害威胁的人群往往有下列几种:

    1.不了解暴雨预警信息及山洪暴发信息,或预测不到暴雨强度,擅自在山洪易发区的高山上或陡峻山坡下、溪河两边活动的人群,易受到山洪威胁;遇持续强降雨,晚上在房屋里歇息、毫无思想准备的人群,易遭到山洪的威胁。

    2.在山洪暴发、洪水猛涨期间,为了出门方便赶时间,就近随意过河、过桥、过渡的人群易出现危险。见溪河中漂浮的木材、家具等,不顾一切,站在洪水猛涨的溪河边打捞,或乘临时竹排、木排、木桶、船只抢救财产,打捞漂浮物,最容易出现危险。

    3.在溪河桥梁两头空地随意建房居住的人群,未考虑山洪暴发时往往夹带许多砂石及柴草树木,在通过桥梁拱涵时容易受阻,导致洪水壅涨,易造成桥梁或桥头被冲毁,出现对人员与财产的危害。

    4.切坡建房不加防护或将房屋建在陡坎或陡峻的山坡脚下的居民,易遭到山洪的威胁。宅基地选择缺乏防洪意识,在溪河两边位置较低处、双河口交叉处及河道拐弯凸岸的居民,易遭到山洪的威胁。

    5.在山洪易发区内的残坡积层较深的山坡地或山体已开裂的易崩易滑的山坡地上建房的居民,如遇特大暴雨侵蚀冲刷,山体可能崩塌滑坡,生命财产安全会受到威胁。

    对照专家讲的以上5种情形,你属于危险人群吗?如果是,那就赶紧想办法改正吧!

    此外,专家还指出,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遇到连续大暴雨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晚上要有人值班。如发现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方落脚,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做好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耽误避灾时机,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平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山洪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救逃生的本领;二是多观察、熟悉周围环境,预先选定好紧急情况下躲灾避灾的安全路线和地点;三是多留心注意山洪可能发生的前兆,动员家人做好随时安全转移的思想准备;四是一旦情况危险,及时向主管人员和邻里报警,并将家中老人和小孩及贵重物品转移至安全处;五是事前积极参加灾险投保,尽量减少灾害损失,提高灾后恢复能力。

    野外遭遇山洪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山区一般风光旖旎,景色优美,夏天人们都喜欢到山区旅游和避暑。不过,山区里很可能隐藏着吃人的猛兽——山洪。

    2010年夏季的一天,几个驴友相约到川西北去旅游。他们背着包,一路走一路欣赏美丽的风光,不知不觉,大家进入了一条人迹罕至的河谷。谷里流水潺潺,野花妖娆,驴友们乐不思蜀,干脆放下包就地坐下休息、拍照。这时,河谷上游天气突变,下起了暴雨,而下游的人们却毫无察觉。等到有人发现情况不妙时,山洪已经冲了下来……这场突发山洪造成3名驴友遇难,只有1人距离河滩较远,洪水下来时,他拼命往高处跑才得以逃生。

    专家告诉我们,在山区野外时,要时时留心,谨防山洪:

    1.在河边或山溪边游玩时,如果发现河水(溪水)流得很急,而且夹杂着沙泥时,就要赶紧远离河道,因为这种情况一般预兆着山洪暴发。

    2.夏天雨季或者暴雨之后,不要在河道中逗留休息,更不可涉足溪涧;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不要沿着山溪往上走太远,一旦下雨,就应迅速离开河道,往两岸高地走。

    3.突然遭到山洪袭击时,要沉着冷静,沿着山坡横向跑开,千万不可顺山坡或山谷出口往下游跑。

    4.如果不幸被山洪困在山中,应选择高处平地休息、求救。保管好随身携带的食物、火种等物品,并做好待救准备,要节约食物,注意饮水清洁。

    5.困在山谷中应立即呼救,不断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可用手机、哨子求救,也可制造烟火或来回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或集体同声呼救。

    逃离泥石流

    暴雨袭来时,在山区不但会形成山洪,而且还可能引发可怕的泥石流。

    泥石流与山洪一样突发性强,来势凶猛,如果不掌握必要的防御知识,不采取措施提前防备,很可能会酿成重大灾害。

    泥石流猛于虎

    泥石流一般发生于山区,而且大多是由暴雨天气引发。近年来伤亡人数最大的一起泥石流灾害,发生在中国的甘肃省舟曲县。

    舟曲县地处南秦岭山地,县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其地形是典型的“两山加一河”,即白龙江从县境内穿过,江两边都是大山,舟曲县城就位于河谷地带。2010年8月7日22时许,舟曲县城突降暴雨。雨势来得很猛,仅仅持续了40多分钟,大量雨水便将山上泥石冲下,形成了十分可怕的泥石流。滚滚泥石流像脱缰野马,从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泄下,仅仅几分钟时间,沿着排洪沟两边的数百间房屋被泥石流冲得七零八落,3个村庄成了可怕的人间地狱,特别是一个靠近北山的村子受灾最为严重,村里基本找不到完整的房屋。

    泥石流继续下泻,并直奔县城而去。它经过的地方,是当地最为繁华、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县城许多大楼要么被泥石流冲毁,要么被洪水浸泡。当它经过城关镇时,将城关镇政府的办公楼夷为平地,一所小学在泥石流经过后,只剩下了一栋教学楼,其余的教室和操场全部被冲毁。泥石流一路肆虐,直接冲到了白龙江中,并将白龙江阻断,形成了堰塞湖,在这里,泥石流还将江边一个300余户群众的村庄全部掩埋。

    这场特大泥石流灾害震惊了世界。截至8月21日,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遇难人数已达1434人,失踪331人,累计门诊人数2062人。事后,人们在分析这场灾难的原因时,都把焦点对准了当地滥砍滥伐和毁林开荒的行为上。原来,舟曲境内过去一直森林茂密,据当地老人介绍,以前舟曲虽然四面环山,但山上全是郁郁葱葱的大树,从来没发生过泥石流,后来由于滥砍滥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乱砍滥伐、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加上受2008年汶川大地震影响,县城周边山体松动、岩层破碎,因此在暴雨的冲击下酿成了这起特大灾难。

    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保护森林、维护生态环境,是减轻和避免灾害的关键。

    关注预警预报

    由于泥石流往往是由暴雨天气引发,因此在接到暴雨天气消息时,居住在山区的人们要特别引起关注。

    2012年6月27日,四川南部的宁南县天气闷热,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这天下午,该县白鹤滩镇收到了降雨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后,工作人员立即通过电话和手机短信,将预报预警消息告诉了地质灾害易发点——该镇矮子沟沿沟的所有村组和施工单位。当天晚上20时,暴雨天气如期而至。28日凌晨,根据预警信息,居住在矮子沟上游的117户557人全部安全撤离,与此同时,住在矮子沟上游导流洞工棚内的38名施工人员,也在当地群众的通知和帮助下撤离。暴雨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伴随巨大的响声,矮子沟处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这条长13千米的河沟顿时被滚滚泥石流塞满,沟边的房屋也遭到了破坏,所幸人员撤离及时,灾害损失大大降低。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预防泥石流灾害,关注预警预报消息、及时转移很关键。专家告诉我们:居住在泥石流灾害高发区的居民在雨季应高度警惕泥石流的发生。

    1.随时注意当地气象部门在电台、电视台上发布的暴雨消息,利用电话、广播等设施收听当地有关部门发布的灾害消息;当天上降大雨或大暴雨时,一定要有人值班,一有情况及时叫醒睡觉的人。

    2.时刻注意倾听屋外任何异常的声音,如树木被冲倒、石头碰撞的声音。离沟道较近的居民要注意观察沟水流动的情况,如沟水突然断流或突然变得十分混浊。当有上述异常情况出现,可能意味着泥石流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应立即撤离。

    3.如果有关部门已发出山洪泥石流的预报或警报,或上述异常情况越来越明显,应立即组织人员按原定的疏散路线,迅速离开危险区,到安全点避难。

    掌握逃生要诀

    泥石流发生时,掌握逃生要诀,对脱离泥石流险情十分关键。

    2010年8月14日凌晨3时许,四川汶川县映秀镇因暴雨引发特大泥石流。当时在映秀的一处建筑工地上,一名叫刘勇的工人被一阵哐哐哐的声音惊醒。他赶紧起来,打开门一看,外面太黑,而且下着瓢泼大雨,什么都看不到,但哐哐哐的声音越来越大,同时还伴有很多喊救命的声音。刘勇预感有大事发生,他马上叫醒了同屋的工友,胡乱套了一件衣服就往外跑。他们跑出去后,发现泥石流阻断岷江,河水已把映秀镇新建房屋淹了两层楼高,到处都在喊救命。刘勇和工友们准备到附近的龙溪隧道避险,但那里已经聚集了上千人,根本没有落脚之地,他们只能往更高处走,直到大雨停后,大家才敢往山下走,并幸运地遇到了武警官兵。

    专家告诉我们,遇到泥石流发生时,应采取如下脱险逃生办法:

    1.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发现山谷有异常的声音或听到警报时,要立即向坚固的高地或泥石流的旁侧山坡跑去,不要在谷地停留。

    2.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

    3.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一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向泥石流的流动方向走。

    4.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专家还特别指出,泥石流发生前一般都有迹象,如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枝;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当这些现象出现时,一定要引起高度警惕,并迅速转移到安全地方。

    与山体滑坡赛跑

    山体滑坡与山洪、泥石流一起,是暴雨的三大帮凶。当整座山猛然倒塌下来,将房屋和人员掩埋其中时,造成的灾难往往十分巨大。

    掌握避险知识,提前防御,是避免山体滑坡灾害悲剧的关键。

    山体滑坡悲剧

    近年来,山体滑坡悲剧在世界各地屡屡发生。

    2011年4月17日中午,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玛琅市泼丹村,一群人正在河边陡峭的山脚下寻找烧火木柴。由于当地连续下了多天暴雨,不少人家里的烧火木柴已经消耗殆尽,今天中午,天气稍有好转,村民们迫不及待走出家门寻找木柴。村后是一座陡峭的大山,山脚下是一条小河,河边生长着茂密的树林。人们走进树林中,专心致志地捡拾干枯的树枝。正当大家埋头干活的时候,突然身后传来轰隆一声巨响,没等他们明白过来,整座山体已经垮塌,并当头压了下来。不少人被山体滑坡带来的泥沙和石头砸中并埋住,当场有9人遇难,另外有8人受伤,其中1名伤者被送往附近医院救治无效死亡。据分析,这次山体滑坡的罪魁祸首,便是之前频繁发生的暴雨,由于过量雨水将整个山体泡松,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非洲的乌干达是一个山体滑坡频繁发生的国家,该国的东部主要是山区,由于近年来山上植被破坏严重,一旦遭遇暴雨袭击,出现山体滑坡的可能性便很大。2010年3月,该国布杜达行政区曾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当时有3座村庄被埋,约100人遇难。时隔两年后的2012年6月25日,乌干达再次发生特大山体滑坡,巨大的山体滑下来,将三个村庄夷为平地,当场造成18人丧生,约450名村民失踪。

    中国云南彝良县也在2012年发生过一起令人痛心的山体滑坡灾难,一所小学被掩埋,18名孩子在教室里遇难。

    让我们一起回顾那场痛心的灾难。2012年10月4日上午8时许,彝良县龙海乡镇河村,一个姓张的村民正在家里做早饭,她的丈夫和儿子在外屋烤火。张家的房屋后面,是一所小学,学生娃们的读书声已经朗朗响了起来。就在这时,她听到了一阵类似汽车发动的轰鸣声,伴随着轰鸣声,一整块水泥板突然从天而降,被推到了她家屋后不远的地方。当时她并不知道这是学校的房顶。几乎是下意识的,她和丈夫儿子一起,赶紧往屋外跑。她跑在最后,到门口时,右腿被冲下来的石头砸了一下,差点倒下去,幸亏丈夫拉了她一把,她才勉强支撑着跑到了外面的公路上。回过神来后,一家三口看见到处是黄蒙蒙的尘雾,揉了揉被灰迷住的眼睛,再看住的地方:屋子没了,屋后的学校也不见了。再往高处看,原来耸立在她家屋后的小山不见了,小半边山齐齐垮塌下来,泥巴、石头混杂着卷下来的树和庄稼,堆成了一个巨大的山包,将所有的一切全部遮盖住了。

    这起特大山体滑坡塌方量达1万立方米以上,造成18名学生和一名村民遇难。据分析,本次灾害是由持续降雨引发的大型高陡松散岩土体滑坡:9月1日至10月4日,当地累计降雨量达297.3毫米,是往年同期降雨量的三倍多。大量雨水导致岩土体逐渐饱水,强度降低,并在松散土与基岩接触面处形成渗流软弱带而产生滑坡。

    专家告诉我们,山体滑坡发生前,往往会有征兆出现,如果关注到这些征兆,及时转移,就有可能避免灾难发生。

    1.当地面出现裂缝时,有可能发生滑坡。

    2.当斜坡局部沉陷,而且该沉陷与地下存在的洞室以及地面较厚的人工填土无关时,将有可能发生滑坡。

    3.山坡上建筑物变形,而且变形建筑物在空间展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将有可能发生滑坡。

    4.泉水、井水的水质浑浊,原本干燥的地方突然渗水或出现泉水蓄水池大量漏水时,将有可能发生滑坡。

    5.地下发生异常响声,同时家禽、家畜有异常反应,将有可能发生滑坡。

    山体滑坡时如何逃生

    山体滑坡发生时如何逃生?咱们先看一个事例。

    2013年7月7日晚上8时开始,四川省都江堰市一带暴雨如注。猛烈的降雨一直持续到10日上午,当地个别地方的雨量已经突破了1100毫米(相当于往年一年的降雨量)。上午10时多,该市中兴镇三溪村一组突然发生特大型高位山体滑坡,11户村民房屋被毁。灾害发生时,一名叫宋庆忠的农家乐老板正在院坝里做事,他先是听到一声巨响,然后下意识往外跑,但想到家里还有20多个游客,于是立马镇定起来,冲进屋里组织游客撤离。在短短的十多秒时间内,游客们纷纷跑了出来,只有一名正在睡觉的游客被垮塌的墙壁埋住——如果不是宋庆忠沉着冷静,跑回去救游客,那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场特大山体滑坡中,一名十多岁的小女孩也因为沉着冷静,帮助奶奶逃离了灾难。灾难发生前几天,她和奶奶及一群老人来到这里度假。当天上午,她正在农家乐的院子里玩耍,突然老板闯进来大喊:“垮山了,快跑!”她立即跑进底楼的屋里,拉着奶奶的手往外飞跑,其他老人明白过来后,也紧跟着跑了出来。大家刚跑出去,巨大的山体垮塌物便冲进农家乐,将房屋掩埋了。

    这个事例启发我们,山体滑坡发生时,就算只有很短的逃生时间,也要充分把握住,要掌握以下的逃生要诀:

    1.沉着冷静,不要慌乱。

    2.向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并尽快在周围寻找安全地带。

    3.当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

    4.参与营救其他遇险者。

    5.不要在滑坡危险期未过就回发生滑坡的地区居住,以免再次滑坡带来危险。

    6.滑坡已经过去,在确认自家的房屋远离滑坡区域、完好安全后,方可进入生活。

    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抢救被滑坡掩埋的人和物时应注意:

    1.将滑坡体后缘的水排干。

    2.从滑坡体的侧面开始挖掘。

    3.先救人,后救物。

    暴雨天气须防雷

    暴雨天气发生时,往往还会伴随强烈的雷电。雷鸣电闪时,其电流可高达几万到几十万安培,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万伏,瞬间就能使局部的空气温度升高数千度以上,空气压强高达几十个大气压,因此,雷电具有极强的破坏力,雷电灾害也被联合国列为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暴雨天里,如何防雷电呢?

    频频发生的雷电灾害

    2004年,四川盐源县曾发生过一起严重的雷击事故。当年7月4日18时许,四川省盐源县甘塘乡茅坪子村上空大雨如注,雷声轰隆,闪电照亮了整个大地。村民詹自从此时正在自家的厨房里做饭,詹母张天碧在灶前帮助烧火,詹的两个弟弟詹自良、詹自富见雷打得吓人,赶紧从院坝中跑到了堂屋内。突然,一道触目惊心的闪电从天空划过,詹家屋后随即传来惊天动地的巨响,三株独立的大树和照明电线同时被雷电击中,其中一株大树被拦腰击断,树下的向日葵被烧得焦黑,电线被打断成几截掉在地上。“糟了!”惊得目瞪口呆的詹自从话没说完,一道电光直扑屋内,他身子猛然一歪扑倒在锅内死去。而张天碧被雷击倒后昏迷过去。站在堂屋门口的詹自良、詹自富也双双被雷击中身亡。此时,隔壁邻居周云光正抱着孙女站在打米机房内,突然眼前电光闪过,怀中的孙女当场身亡,周云光也被击倒在1米外的楼梯下。几乎在同一时间,与甘塘乡相邻的德石乡、平川镇也有1人分别被雷电烧死,另外还有9人在雷击中受伤。

    古今中外,雷击使人伤亡的例子屡见不鲜。18世纪的欧洲,有人认为雷鸣电闪时敲击教堂的钟,向上帝祈祷就可免遭雷击。结果,在33年中有86座教堂被雷击,103名敲钟人被雷打死。1874年9月22日,澳门上空风雨大作,雷鸣电闪。突然一个巨大的霹雳打来,澳门最古老的天主教堂遭雷击起火,大火殃及了附近的楼寓民宅,造成1000人死亡。1994年6月18日,吉林柳河县圣水镇小白蒿沟村发生一起罕见的雷击事件。雷电将一陈姓村民的儿媳头部击穿,其全身烧焦,当场死亡;陈的儿子头发、衣服被烧得精光,裸体倒地,不省人事。在室内玩耍的两个孙子被烧成轻伤,就连来陈家串门的邻居耳朵也被雷声震聋,怀中抱着的孩子被烧成轻伤。附近也有十多户邻居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灾害。

    专家指出,雷击易发生的部位分别是:缺少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储罐等;没有良好接地的金属屋顶;潮湿或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树木等;由于烟气的导电性,烟囱特别易遭雷击;建筑物上有无线电而又没有避雷器和没有良好接地的地方。因此,房屋一般都要安装避雷设置,平时应保持屋内干燥,房子漏雨应及时修好,不要将晾衣服用的铁丝拉到窗户、门口,以防铁丝引雷。电源线、电话线、天线要安装相应避雷、接地装置。针对室内防雷,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1.注意关闭门窗,室内人员应远离门窗、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

    2.关闭家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防止雷电从电源线入侵。

    3.如多人共处室外,相互之间不要挤靠,以防雷击中后电流互相传导。

    4.雷雨天不要洗澡,特别是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人家,更要禁止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户外如何避雷

    2009年6月22日下午1时许,辽宁省东港市黄土坎农场一带乌云密布,天空雷声轰隆,闪电十分吓人。47岁的农场职工孙某和两个亲戚正在稻田里给水稻施肥。

    “马上就要下暴雨了,咱们到那边避避雨吧。”一个亲戚指着远处的农舍说。

    “是啊,雷打得这么凶,干脆等雷打过了,再来干活。”另一个亲戚也附和着说。

    “这肥马上就要施完了,你们先走吧,我施完再去避雨。”孙某不听亲戚的劝告,继续留在田里劳动。

    “那我们先走了。”两个亲戚说着,先后走出稻田,走到了田埂上。

    两人走出不远,突然天空一道惨白的电光闪过,随即响起了一声猛烈无比的雷声,两人被吓得怔在原地,一动不敢动。

    “啊!”雷声过后,身后传来一声惨叫。两人回头一看,孙某倒在田间,一动不动,他身上的衣服被击成了碎片,皮肤呈紫色,颈部有一道明显的雷击伤痕。尽管两人赶紧对孙某进行了紧急抢救,但已经晚了,孙某再也没有醒过来。

    专家指出,雷击是暴雨天气里常见的灾害,一般发生在户外。对如何避免户外雷击,专家提出了十大注意事项:

    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

    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3.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5.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坐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

    6.在户外躲避雷雨时,应注意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7.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8.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雷暴天气进行高尔夫球、足球等运动是非常危险的;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

    9.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

    10.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而应双脚并拢,跳离现场。

    暴雨天气防冰雹

    有时暴雨来袭时,天上会降下一种硬硬的东西——冰雹。小的冰雹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但当冰雹足够大时,就会把人砸伤,所以,冰雹也是一种不得不防的灾害。

    冰雹的“身世”

    2008年10月22日凌晨,重庆市石柱县鱼池镇大坪村一带暴雨如注。该村70多岁的刘大爷正在家里睡觉,突然他听到屋顶上传来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同时有一些被打坏的瓦片掉落下来。

    “是谁在屋顶上扔石块?”刘大爷开灯,打开门一看,猛然间惊呆了,只见在狂风暴雨的伴随下,大如鸡蛋状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从来没看见过这么大的冰雹,太恐怖了。”刘大爷赶紧回到屋里。不到半小时,家里停电了,而全村也是漆黑一片,此时屋瓦仍在不停下落,为了避免被瓦片打伤,他只得逃到客厅的一张大方桌下,被迫在下面躲避了一晚。

    据了解,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冰雹,共造成大坪村56户、163人受灾,全村187间房屋严重受损,蔬菜等农作物受灾20亩,全村林木折断上千株,二十多千米电网全部瘫痪,造成供电中断,直接经济损失达400万元。冰雹共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最大的有鸡蛋那么大,最小的冰雹如胡豆大小。

    冰雹一般降自一种低云——积雨云,有时人们也叫它冰雹云。这种云的“长相”十分可怕,它张牙舞爪,远看像高高耸立的山峰,特别是巨大的“头部”怒发冲冠直上云霄,像煮沸的开水般翻滚不已。它的“腰身”十分肥厚、臃肿,而且黑得可怕;近看,冰雹云的模样更是十分丑陋,它的底部扰动剧烈,云底呈滚轴状或悬球状,特别是一个个悬球状的云块,仿佛肉瘤般令人恐怖。冰雹,就是在冰雹云的孕育中出生、长大的。

    冰雹一般来得快,去得也快。每次降雹时间往往为3~15分钟,长的可达30分钟左右。1928年7月6日,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的博达下了一次冰雹,由于降雹时间长、降雹强度大,地面上堆积的冰雹厚度达4.6米,是世界上降雹量最大的一次冰雹。

    世界上下冰雹最多的地方是非洲的肯尼亚。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国家中,每年降雹次数十分惊人,特别是其克里省和南蒂地区,更是一年中有130天会下冰雹。美国也是冰雹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冰雹王”便诞生在美国。1970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科维尔下了一场冰雹,其中最大一个冰雹直径达44厘米,相当于一个排球那么大。这个大家伙当时把地面砸出了一个大坑——不敢想象,如果它落到人和动物的身上,那将是一副多么恐怖的景象。此外,欧洲的冰雹危害也很严重,在英国东部巴顿地区的林肯郡,当地人就立有一块奇特的纪念碑,这块纪念碑不是缅怀英雄,而是专门用来警示后人的。

    高炮打冰雹

    冰雹很可怕,人类如何防御它呢?目前,人工防雹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

    黑云压顶,狂风劲吹,眼看一场冰雹就要降下来了。在村外的一个防雹炮点内,防雹工作人员严阵以待,正紧张地监视着天气的变化。一门37高射炮炮口直指天空,对准了翻滚咆哮的黑云。

    “预备,发射!”随着一声口令,工作人员对准黑云猛力发射,一发发炮弹呼啸着上天,钻入了黑云之中。少倾,云中传来沉闷的爆炸声,雹云很快便被炮弹的爆炸撕裂,云中的冰雹也化为雨滴降落到地面上。

    这种人工消雹的方法,被称为爆炸法。它主要是利用炮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强烈的声波震荡,加强云中水滴碰并,使得上升气流被打乱,将冰雹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爆炸冲击波还会将云中的冰雹震裂,并将没有长大的小冰雹化为雨滴,从而收到防雹的效果。

    除了爆炸消雹,还有一种方法是催化法。这种方法是用火箭、高炮或飞机,把碘化银、干冰、液氮等催化剂送到冰雹云中。这些催化剂一旦进入冰雹云中,就会像天女散花一样,产生难以计数的冰晶。这些冰晶往往会“喧宾夺主”,它们与冰雹抢夺水汽,使得小冰雹没有长大便“夭折”了,即使长大的冰雹,也会因水汽供应不足而“饿瘦”。这些冰雹即使落到地上,也不会造成大的灾害。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近年来科学家们还研制出了碘化银焰弹。这种焰弹由火箭弹发射上天,它在到达一定高度后便横向飞行,将无数碘化银冰晶扩散到冰雹云中,从而更好地发挥防雹作用。

    目前在中国广大农村,人工消雹最常用的武器还是高炮。一门高炮的有效保护面积在20万平方千米左右,在许多雹灾严重的地区,设立多个防雹站点,能减少当地50%以上的冰雹灾害。

    个人如何防雹

    虽然有人工防雹作保障,但冰雹防不胜防,作为个人,我们如何防御冰雹灾害呢?

    专家指出,积极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是防御冰雹的有效措施,气象部门把冰雹预警信号划分为二级——

    冰雹橙色预警信号,表示6小时内可能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并可能造成雹灾,此时,人们要做好防雹和防雷电准备,应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影响的室外物品、小汽车等,老年人和小孩不要到户外活动。

    冰雹红色预警信号,表示2小时内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的可能性极大,可能造成重雹灾,户外行人应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当气象部门发布了冰雹预警信号后,我们就要特别小心了,并采取措施加强防御:

    1.关好门窗,把容易遭受冰雹危害的室外物品放进室内。

    2.不要随意外出,确保留在家中。

    3.如果是在学校,应立即进教室内,暂停户外活动。

    4.如果是在室外,应尽量找到一个坚固的地方躲避,不要进入孤立棚屋、岗亭等建筑物,也不要在高楼烟囱、电线杆或大树底下躲避冰雹。

    在农村地区,防御冰雹灾害可采取以下方法:

    1.在多雹地带,种植牧草和树木,增加森林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条件,达到减少雹灾目的;

    2.增种抗雹和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

    3.成熟的作物及时抢收;

    4.多雹灾地区降雹季节,下地劳动时,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如竹篮、柳条筐等,以减少人身伤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