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三代分别是由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建立的政权,是大同历史上的第二个辉煌时期。辽会同元年(938),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辽重熙十三年(1046),云中(大同)成为辽的陪都,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非亲王不得主之”。金及元初,仍称大同为西京。在辽金元三代的近400年里,西京大同的经济、文化都有长足的发展,农牧业为主导产业,手工业中的制瓷业、煤炭业、制盐业等蓬勃兴起,农耕与草原两种文化互相碰撞,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大同出土的辽金元三代文物既有游牧民族的古朴雄浑、粗犷豪放的风情,又有汉民族隽秀雅致、纤丽精巧的仪态,从而独具特色。
北方唐墓中多出土一种名叫将军罐或塔式罐明器。晚唐辽初始,墓葬中常见喇叭口形器、枭首壶与塔式罐组合而成的一套明器。就目前资料而言,其用途与来源尚难以说清,推测可能与焚烧纸扎,或随葬“魂瓶”有关,是晚唐辽初北方地区的独特葬俗。
【彩绘将军罐】
罐直口,鼓腹,平底,带塔形盖。盖上部高雕两周外展的莲瓣,下部四周纹饰从上至下分别为团花、兽面、菱形纹、火焰纹,均为模制,等距离贴塑于器表,周围彩绘繁缛的莲瓣与花草;而罐的肩部至下腹部的自上而下分四周贴塑有团花、小兽面、大兽面、火焰,附加堆纹周围彩绘有莲瓣及团花等纹饰。彩绘也用黑、白、橙三色。口径为31厘米,通高125.5厘米。
【彩绘贴塑喇叭口形器一套】
由莲花盆、中部器身和底座三部分组成,器物顶部置盆状物,侈口,斜壁,底部呈细圆筒状,中空,插入中部器身。盆外壁等距离贴塑九个模制的莲瓣状彩陶片,其上重贴塑一站立的童子,作舞蹈姿态,帔帛飘扬。莲瓣相间的白色陶衣上,又墨绘莲瓣纹,黑白分明。上口径46厘米,下口径10厘米。
中部器身上小下大,形似喇叭,分三部分。上部口敞,承接顶部的莲花盆,之下呈鼓状外凸,分内外两层,外层四面开光,露出内层四个贴塑的兽面,兽面瞪目露齿,面目狰狞;中部四周有四个大镂孔,并以四条竖条状联珠纹带隔开;下部周壁从上至下先等距离贴塑八个模制力士,其间彩绘花草纹;又一层贴塑四个模制菱形纹片,其间开元宝形镂孔;下一层贴塑四个模制圆形兽面,其间开一个元宝形镂孔,周围彩绘卷云、花朵等图案,每层间饰凸弦纹,上口直径14厘米,下口直径56厘米,底座呈圆形覆盆状,座壁用凸弦纹四道间隔成上下三层,均等距离贴塑各种图案,上层为八个力士,身躯健壮,作承托姿势,各力士之间有竖向联珠纹穿带,四周彩绘卷云、花瓣等纹饰;中层为四个模制兽面纹圆形饰片,其间各雕一个花形镂孔,周围彩绘卷云、花朵等图案;下层为四个力士及花形镂孔,力士身躯矫健,作承托重物状,周围亦彩绘卷云、花朵等纹饰;彩绘皆用黑、白、橙三色绘制。底径82厘米,上口直径58厘米,通高133厘米。该器物体格巨大,造型奇特,装饰繁缛,较为少见。
【灰陶长颈枭首壶】
灰陶素面,由枭首壶与喇叭口形器座组成。壶枭首,卷唇,细长颈,鼓腹,小平底外凸,插于喇叭形器座内。器物肩部有两处镂孔,颈部、肩部与腹部划凹弦纹;底座上小下大,上端球腹外鼓,下端形似喇叭,座下端雕花形镂孔四个,划三周凹弦纹。底径65厘米,器物通高151厘米。上述三件器物在1984年出土于大同城西新添堡辽景宗乾享四年(982)大同军节度使许从赟夫妇墓,是一组完整典型的随葬明器,器体大,装饰繁,极具时代特征。
§§§第二节 瓷器
辽代的陶瓷业大约在10世纪中叶逐渐发展起来。东北地区的各窑址多生产具有浓郁北方草原民族特色的器型,如穿带壶、皮囊壶、海棠式长盘、鸡腿坛等。华北地区的北京龙泉务窑、大同浑源窑等生产的器物则多中原定窑、磁州窑的风格,器形以中原传统的壶、瓶、碗、盘、碟、鸡腿坛等为主,釉色有白釉、黑釉、褐黑釉和茶叶末釉等,装饰手法则有剔花、划花、刻花、印花、贴塑等,有时几种技法并用。图案以花卉为主,间以弦纹、几何纹,花纹中又以牡丹居多,还有莲花、菊花等,构图饱满,风格古朴雄浑、自然粗犷,极具民族特色。辽仿唐三彩烧制低温釉陶,釉色以黄绿白为主。大同辽金时的制瓷业有青磁窑、浑源窑和怀仁窑等,多由汉人工匠操作,工艺传统与审美情趣属磁州窑风格。
【辽代白釉刻花梅瓶】
1966年,民众捐献。小口,口沿外翻,斜直颈,丰肩鼓腹,腹体下收,平底。从肩部至底部刻有三层纹饰,以二周凹弦纹相间,上、下层刻莲瓣列纹,中部刻缠枝牡丹纹。通体施牙白釉。属浑源窑产品。口径6.1、底径10.3、高37.1厘米。
【辽代白釉剔花梅瓶】
1966年,捐献。盘口,细短颈,圆肩鼓腹,腹体下收,圈足。肩部纹饰分两层,上层曲带纹,下层剔刻花叶纹,通体施白釉,足无釉。属浑源窑产品。口径5、底径7.5、高28.6厘米。梅瓶在宋时被称为经瓶,是一种酒具,清时雅称为梅瓶,盖因其体态与梅枝相似,仅能容一枝梅花的缘故。辽代梅瓶来源于契丹族创造酒具的鸡腿瓶,装饰上剔花的花叶肥润舒朗,划花的枝繁叶茂,流畅婉转。辽代贮酒以瓶,而盛酒水的壶有各式各样,有的小壶也许是备酒备茶中的茶瓶或醋瓶等调味瓶。
【辽白釉三叉带子提梁瓜棱壶】
1966年,捐献。敛口圆唇,瓜棱形垂腹,圈足。短曲流,壶口下凹成盘状,其上伏花形盖,口部一侧起提梁,提梁外缠绳,其前端分成三股,呈花瓣状贴塑于壶口另一侧,釉色纯白,晶莹亮泽,意匠有趣,做工精细,属辽瓷中的精品。口径6.1、底径4.9、高14.5厘米。
【辽代白釉瓜棱形狮纽盖壶】
1966年,捐献。白胎。小直口,丰肩,近球形腹,肩部置短曲流,相对一侧装小柄,圈足。肩腹部划凹弦纹二周,其下捺压竖向八道瓜棱,盖纽高雕成狮子立于覆盆座上,盖周边捏成荷叶状。通体施白釉,底无釉。口径2.2、底径5.2、高15.1厘米。
【辽代白釉带盖注壶】
1958年8月,城东马家堡村北辽墓出土。胎质细腻,呈灰白色。小口带盖,盖顶有盘曲而卧的睡狮形钮。壶直口,溜肩,短曲流,曲柄,大圆腹,矮圈足。柄正面刻两道垂直凹纹,流的外表遗留刀的修整痕,流下堆贴一朵带叶的海棠花。颈下、肩、腹部均饰凹旋纹。釉色透明微泛青,釉厚处呈豆青色,器表近底部及圈足内外均不施釉。有流釉现象。圈足内底有旋挖痕。口径3.4、底径8.9、高18.5厘米。
【辽白釉葫芦形小口壶】
1987年7月,铁十七局院内辽墓出土。盖失。器形呈葫芦形,小口微敛,肩置短曲流,一侧安柄,圈足,肩腹部有两周弦纹。通体施白釉。口径2.1、底径14、高5.3厘米。
【辽代绞釉三叉带子提梁壶】
1985年6月,大同市农牧机械厂送交。盖失。敛口圆腹,短曲流,口部一侧起绳状提梁,提梁前端分成三股,提梁与壶体相接处成圆形花朵状,腹最大径在下腹部,矮圈足。底径4.8厘米,高13厘米。绞釉是在釉料中加入着色料适当搅动,在釉色尚未调匀时施于坯体上烧成,釉面呈现不规则的自然花纹,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
【辽褐釉剔花纹罐】
1954年8月,大同市运输局工地出土。粗缸胎,胎色灰白。直口,斜短颈,广肩,鼓上腹,下腹急收,圈足外撇。肩部上层卷叶纹上下相对,下层为勾连纹,腹部牡丹与菊花相间排列,牡丹以侧面舒展,而菊花则以正面绽开,一正一反,相得益彰。里外均施釉,口足无釉,剔线处露胎。口径9.5厘米,底径7.2厘米,高14.3厘米)。剔花是陶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先在器物坯体表面施釉或化妆土,并刻划出花纹,然后将花纹部分以外的釉层或化妆土剔去,露出胎体。施化妆土者罩以透明釉。入窑烧成后,釉色、化妆土色与胎地形成对比,花纹具有浅浮雕感,装饰效果极佳。流行于辽金元时期的北方。
辽三彩是仿唐三彩工艺烧制的多彩低温釉陶,以瓷土为胎,多施化妆土,并且入窑先素烧胎,然后再挂釉第二次低温烧成。釉色主要有黄、绿、白、红、黄褐等颜色,也有施单色的,所以又有单彩器与多彩器之分,单彩器以黄绿色居多,釉厚重典雅,多彩器一般根据不同的部位施不同颜色的釉彩。辽三彩的器型多限于生活用器,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刻花、浮雕及釉色装饰等,纹饰以花卉为主,有莲花、海棠、菊花等,结构严谨,手法简洁。
【辽代三彩石榴形三联壶】
1958年8月,城东马家堡村北辽墓出土。浅红色胎。由三个石榴状果实壶体粘连而成,顶部均塑三瓣小花萼。前面一个壶体的上半部分被横截下来竖斜置于壶体内作盖状,半启;壶内底有一个翘首仰盼的蟾蜍。壶前另伸出一个饰竹节纹的装饰性流,与壶内不通气。后两个壶体的肩部各穿一个小孔相通。除流嘴施绿釉外,其余部分均施黄釉,釉面光洁,无剥落现象。此器器型较特殊,显非实用,而为观赏性器物,设计别致,妙趣横生。腹径6.5厘米,底径3厘米,高9.7厘米。
【辽代琉璃三彩棺】
1959年,出土于大同城东马家堡村北。胎质为白色高岭土,低温烧制。棺盖呈拱形,前尾部起云头纹,两侧边起小云头纹,顶面刻双菱形格纹,格内外刻海棠、菊花等纹饰;棺身大头小尾,棺前档嵌小门,后档及侧梆板雕塑缠枝牡丹图案,棺身周边雕塑卷草纹带;棺座为长方形,四周镂雕壸门,棺外表施黄、绿双色釉。长62厘米,宽35厘米,高0.43-0.51厘米。辽代盛行火葬,有契丹族原始信仰,更是受佛教葬俗的影响,为更多的汉族世俗信众广泛采纳。入土的盛骨灰葬具有石棺、陶棺、木帐,简陋的还有陶瓮瓷罐。
金代陶瓷可分前后两个阶段,海陵王迁燕(今北京)之前为前期,继承辽瓷系统,窑址多在关外地区,主要产品的釉色有黑瓷、白瓷、酱釉瓷等,器物多为碗、盘、瓶、罐、枕、鸡腿坛类,釉色单调,装饰简单,造型古拙,多属日用粗瓷。后期制瓷业得到较大发展,瓷窑地域扩大,瓷器质量提高,艺术、技巧大有创新,尤以红绿彩工艺最为突出,用彩泼辣,图案神采飞扬,极富生活情趣。造型多承袭宋式,装饰技法则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笔绘、塑贴、加彩、绞釉等多种。大同浑源窑、青瓷窑、怀仁窑在金代盛烧,浑源窑较辽代窑厂扩大、品种增多,以黑釉瓷、白釉瓷为主,以黑釉剔花器最具代表性,同时烧造少量钧瓷,尤以镶嵌青瓷为极致。器型有黑釉鸡腿坛,白釉碗、盘、碗、盆、罐、枕等;怀仁窑始烧于金,历经元明时期,以烧黑釉为主,兼烧白釉、青釉等。其中以黑釉油滴和黑釉剔花最具特色。
【金代白釉瓜棱带盖注壶、注碗】
1990年,出土于大同市站东小桥街金代徐龟墓,墓志明确纪年正隆六年(1161)。壶口略侈,长弧颈。圆鼓腹,腹部捺压十条瓜棱,矮圈足,曲流,相对流的壶把用扁平带贴塑,呈如意耳样,壶盖中部下凹,中央突出花心纽,外沿向下弧曲,与壶口吻合。口径7厘米,底径7.8厘米,高23.5厘米。注碗芒口,口沿外撇,作六出花瓣形,沿着六个小切口在碗壁捺出六条瓜棱至碗底,圈足外撇。胎质细腻而致密,壶通体、碗内外壁施白釉,积釉处泛青黄色。口径17.8、底径7.5、高9.6厘米。注壶,又称注子、执壶,隋代出现的酒器之一。宋金时,器形秀美,多有注碗相配,注碗稍大于注腹,因为内盛热水用以温酒,又称温碗。
【金代白釉葵口盏】
1990年,出土于大同市站东小桥街金代徐龟墓。口呈葵瓣状,沿葵口向下于盏壁捺压八道竖棱,圈足外撇,足内有小乳突。器表施白釉。口径9.3厘米,底径3.7厘米,高4.5厘米。此器物与上述两件器物是一套酒具,注壶放于注碗中,再配一把酒盏。
【金代白釉莲花匜】
1988年6月,出土于云大金代壁画墓。白胎,芒口。敞口,口沿外部出宽棱,圆弧腹壁,平底略内凹,圆环形柄,柄上有鋬,鋬呈三角云头状。器内底一周凹弦纹里刻莲花纹。釉层薄厚不均,有冰裂纹。口径12厘米,底径4.6厘米,高4.5厘米。
【金代钧窑天青釉花瓣莲花碗】
1970年8月,大同市城区生产财政组移交。浅褐胎。敛口,口呈花瓣状,弧壁深腹,器内外皆有凸棱花瓣表现,圈足。釉色呈天青,釉汁饱满润泽,口沿因流釉而泛黄,有大开片纹。口径12.2厘米,底径3.7厘米,高6.8厘米。
【金代白釉盖罐】
1973年10月,大同站东小桥街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白胎细腻坚实。直口,唇部出棱,近球形腹,小圈足。盖平沿,宝顶状有瓜蒂纽。肩腹部施两周弦纹,通体施白釉。口径8.8厘米,底径5.8厘米,高14.5厘米。
【金代三彩虎枕】
1974年,大同市西门外出土。红胎。枕体圆雕成卧虎状,平底无釉。虎背伏盖一荷叶形枕面,其上划荷花纹,施绿釉;虎两眼呆滞,面相温顺,身饰黄釉,其身上绘褐色斑纹;枕背面贴塑树木山石。长46厘米,高15.5厘米。
【金代油滴黑釉碗】
1953年大同市征集。直口,弧壁斜收,小圈足。釉面布满油滴状结晶斑点,口部泛黄,圈足无釉。口径8.2厘米,底径2.9厘米,高4.5厘米。油滴釉指瓷器釉面上散布着许多银灰色光泽小圆点,大小不一,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创于宋代。一般用石灰石配釉,铁为呈色剂。生坯挂釉,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富集,冷却时形成过饱和状态,从中析出晶体,而形成“油滴”现象,有独特的装饰效果,非常符合辽金时斗茶的效果。
【金代绞胎钵】
1990年,出土于大同市站东小桥街金代徐龟墓。口微敞,深腹,平底。口部呈一周白边,口外划一周凹弦纹。胎由白、褐两色相绞而成,呈羽毛条状,器内外满施透明釉。口径16.7厘米,底径9.5厘米,高6.4厘米。绞胎瓷器始烧于唐代,浑源窑在唐代就烧造绞胎瓷。绞胎是把深色和白色瓷土相间揉合制成坯泥,或拉坯成型或切成薄片,堆叠成雏形,放到刻好形体的陶范中挤压成型,出现类似树木年轮或花岗岩的纹理,上釉焙烧成器。
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生产规模扩大,烧造技术更加成熟,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制胎,可以烧制大气势器物;青花瓷、卵白釉、釉里红、高温铜红釉、高温钴蓝釉等品种的成功创烧,使中国瓷器更加绚丽多彩;元代瓷器形大、胎厚体重,主要造型有罐、瓶、执壶、盘、碗、匜和高足杯等。装饰技法有刻、划、印、贴、堆、镂、绘等多种。主题纹饰多为植物类,还有动物、杂宝等,辅纹有卷草、蕉叶、莲瓣等,而且历史故事题材极为盛行。大同浑源窑主要烧造钧瓷器,器型以碗、碟类为主,颜色有天蓝、天青、月白等,尤以天青釉中点饰红斑最为雅致。钧窑因创烧地在河南禹县,古称钧州而得名。
【元代豆青釉狮子人物尊】
1974年8月,煤峪口矿元墓出土。狮子站于双层四足座上,狮颈部套缰绳,背伏鞍,双目圆睁,作嘶吼状;狮背上置瓶,瓶敞口,长弧颈,垂腹,狮尾上翘粘贴于瓶腹部,使瓶更稳固;狮前站立驯狮人,头戴尖顶瓜棱帽,手握缰绳。瓶口径3.3厘米,底径9厘米,器通高26.8厘米。
【元代钧窑天青釉碗】
1959年7月,出土于大同市西郊31号墓。敛口,斜直壁,圈足,内底有之字形红斑,口沿因流釉泛黄,外壁半釉,有积釉,釉面有冰裂纹。口径13.3厘米,底径3.8厘米,高4.5厘米。同时出土的还有元代钧窑天青釉荷花形碟。
【元代钧窑月白釉瓷罐】
1958年10月,大同城西冯道真墓出土。胎质白。直口,丰肩,鼓腹,腹体下收,矮圈足。口沿闪黄。口径8.7厘米,底径5.1厘米,高11.2厘米。同时出土的还有元代钧窑月白釉玉壶春瓶。
【元代镂雕广寒宫影青瓷枕】
1973年,大同市工程公司在城西五里店居民住宅区施工时发现。整体呈一座宫殿状,四面镂雕故事。枕面中央略下凹,为曲线花瓣形,中心刻划万字锦纹;枕体四面各开一宫门,门头与宫殿外的四角悬垂镂雕的如意云珠纹,四角柱挂饰花形璎珞纹,前后宫门门柱上各挂莲花铺首衔环,窗体透雕绣球纹或列钱纹,墙体为透雕的云头,四角曲尺形围栏镂空六边形,其内饰相对的云头纹;宫内圆雕四组神话故事,正面为“广寒宫”,圆圆的月宫内祥云四起,殿堂上嫦娥居于围屏前,两侧有侍女,前有玉兔捣药;背面为“日宫”,殿堂上一着官服之人立于案几之后,两侧站立侍奉的文武官员;左侧为“拜北斗”,右侧为“童子拜观音”,观音于祥云之上,童子于波涛汹涌大海中的一叶小舟中手捧供物;胎质洁白坚致,釉色月白,莹润光亮。器物玲珑剔透,人物形象生动,是罕见的珍品。长32厘米,宽16厘米,高13.3-15.3厘米。影青是宋元时期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薄胎瓷器,胎骨洁白,釉质细薄润泽,质感如玉,在素白釉中泛青,称为影青瓷。创烧于北宋江西景德镇,宋时大量生产,出土范围广泛。
§§§第三节 木器、石器
中国古代家具从史前时期的萌芽,到汉代已形成组合完整的供席地起居的家具,十六国北朝时随着各民族文化融合及中西文化的交流,高足家具日趋流行,经隋唐五代,至北宋时已形成了新式高足家具的完整组合,最终迎来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高潮。
1973年10月,在大同城西发掘的金代阎德源墓出土了90余件器物,以木制明器为主,其他还有漆器、瓷器、骨器、石雕器物、印章及丝织品等。木器有20余件,其中十余件一套的杏木质高足家具模型,适用圆材,造型简洁,结构干练,隽秀文雅,其桌椅类保留了古代建筑大木结构的做法,是难得的金代家具的模型精品,这套家具同出一墓,金代室内陈设可窥一斑,有置于炕上的方桌、长桌、梆架,地上放着木床、巾架、盆座、背屏、茶几、椅子、桌子等。墓中还有14件漆器纤丽精巧,两件石雕器刀法精湛。
【木供桌3件】
榆木质。长方形桌面由四边框及中心板组成,圆柱腿底部略有收分,细柱枨,桌面与腿间前后施牙条和弧形托角花牙子。一件长79.5厘米,宽53厘米,高72厘米。
【木巾架】
底座呈十字形,方立杆,杆头雕成葫芦状与搭脑榫卯相接,搭脑两端作云头状,并作墨线勾勒云纹。横杆长15.2厘米,通高18.8厘米。
【木茶几】
几面呈抹边方形,圆柱腿底部略有收分,腿间上部有细柱枨,造型修长,秀气简约。几面边长7.5厘米,高15.7厘米。
【木盆座2件】
由扁六棱体盆架与扁状棱形罗汉腿组成。座圈口内部呈圆形,外部呈六边形,罗汉腿与座圈相接,各腿相间的六块围板镂空“万”字形花纹,板下与腿间施云头托角牙子,罗汉腿的中部由十字衬枨支撑。盆座外表髹朱漆,多剥落。座圈直径12.8厘米,高13.8厘米。
【木椅】
形状为四出头官帽椅。竖向宽木板靠背略向后展,靠背两侧划边线,搭脑出头较长,横直圆柱扶手略短,椅腿上细下粗,椅面抹边厚实,面下施牙条和花形角牙,四腿间有细柱枨。扶手、搭脑、四腿、枨皆为圆柱状。椅面见方10.5厘米,扶手长17.4厘米,高20.5厘米。
【木地桌】
桌面呈抹边长方形,腿外侧呈圆形内为方形,桌面下前后施牙条和花形牙子,腿间有圆柱枨。桌面长16.3厘米,宽9.2厘米,高12.3厘米。
【长炕桌】
桌面呈抹边长方形,圆柱腿上部略有收分,桌面下部前后施牙条和花形牙子,左右两侧腿间有圆柱枨。桌面长18.5厘米,宽11.5厘米,高7.5厘米。
【方炕桌】
桌面呈抹边方形,圆柱形腿,腿间有圆柱枨。桌面长10.5厘米,高8.8厘米。
【木梆架】
架面呈长条形,两头作云头状,圆柱立杆插入云头底座内。架面长11.8厘米,宽1.6厘米,高5.2厘米。
【木床】
床板呈长方形,床四角上立短角柱,连接角柱左、右、后三面形成围板,围板上有围栏,围栏间有间柱,两侧略高,间柱刻成葫芦状花形,床脚雕成树叶状,前后腿间有柱枨。长40.4厘米,宽25.5厘米,高20厘米。
【木插屏】
屏板呈长方形,其背面有边框,中部嵌二横档枨。正面内嵌大理石屏面,已残,插立于带有如意抱鼓式的屏座上。通高28.8厘米,屏板高25.7厘米,宽19厘米。
【石狮2件】
狮呈蹲卧状于圆形托板上,鬃毛披肩,颈佩玲铛,一前爪抬起踏于圆球上,一个张嘴露齿,一个獠牙相瞪。狮体施红彩。宽18.2厘米,厚18.7厘米,高15.4厘米。
【石雕香炉】
敞口,束颈,鼓腹,龙头双耳,三兽足。肩部雕花卉与几字纹,腹中部刻回纹,腹下部施卷草纹。出土时炉内有香灰,刀工遒劲,雕刻精美。口径13.7厘米,高10.5厘米。
§§§第四节 宗教器物
【佛像帛画】
1981年9月26日,大同市四老沟煤矿矿工吕月华同志在西山金代砖塔塔基遗址,发现砖塔地宫,塔身在“文革”中已毁。矿保卫科将出土文物上交大同市博物馆,博物馆于9月30日至10月6日进行了发掘,地宫共出土石棺、高僧像、佛经、佛造像、佛牙舍利等27件佛教文物。石棺棺盖上刻有文字,首行“西京大明禅寺先师通公和尚身骨”,末行“大金国大定十二年三月二十五重葬”。地宫内出土的每件文物都具有金代佛教造像的鲜明时代特点。其中三块佛像帛画虽残损严重,但尤为珍贵,帛画残存主像为着袈裟的菩萨,头后有圆形头光和椭圆形身光,光上飘有祥云,菩萨头戴花蔓冠,宝缯于肩两侧,佩颈饰,双手作智拳印,结跏趺坐于须弥仰莲座上;左侧立一胁侍菩萨,菩萨有圆形头光,头戴花蔓冠,佩颈饰,上身裸,下着裙,帔帛绕肘飘于两侧,双手作缚拳印;主像座前还有一跪地,手捧供物的菩萨,装束同胁侍菩萨,须弥座前有大盘的供物。纵34.2厘米,横17.1厘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