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出游,绿色假期-寻访“世界沙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宁夏中卫境内,如野马般奔腾着的黄河在经过黑山峡时来了一个急转弯,这一个急转弯,使黄河一改往日的汹涌而缓缓流淌;这一个急转弯,造就了一个神奇的自然景观——沙坡头。

    放眼四望,满目沙丘如虬龙蜿蜒,一望无际;侧耳倾听,金灿灿沙砾在脚下流动,发出阵阵悦耳的清韵。黄河、大漠、沙山,胜景如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治沙成果,交织辉映。这里,是宁夏的沙坡头,这里,是驰名中外的“世界沙都”。

    游览指南

    沙坡头旅游区位于中卫县城西20千米处,北接浩瀚无垠的腾格里沙漠,南抵香山,东邻中卫经济开发区,西达黄河黑山峡。沙坡头在1984年开发为旅游风景区,是宁夏著名旅游胜地,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2004年沙坡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2005年10月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2007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区”。这里的治沙成果曾获得联合国“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单位荣誉称号,而且以其“麦草方格”治沙成果享誉世界,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沙都”。沙坡头计划将建成全国沙漠旅游基地、国际治沙学院、中国沙漠博物馆。

    沙坡头古时称沙陀,元代称沙山,《明史·地理志》载,中卫“西有沙山,一名万斛堆。大河在南”。

    沙坡头景区

    《读史方舆纪要》载,中卫“西五十里,因积沙而成,或云即万斛堆。”在历史上,它有一个十分响亮的美名,叫鸣沙山。《读史方舆纪要》摘引元代史志记载说:“自兰州而东,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理州,正东行至宁夏路。鸣沙河,即宁夏中卫鸣沙山南黄河也。”据考证,中卫地区至少在3万年以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黄河流经这里,便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所谓“天下黄河富宁夏”。沙坡头的正式得名是在清代乾隆年间,当时,黄河北岸形成了一个宽约2000多米,高约200多米的大沙堤,人们称之为沙陀头,讹音为沙坡头。

    美丽沙坡头沙坡倾斜60度,高大的沙山悬若飞瀑,游人滑沙如从天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人在沙坡顶上顺坡下滑,沙坡内便发出“嗡、嗡”的轰鸣声,犹如金钟长鸣,悠扬洪亮,故称“沙坡鸣钟”,是中国三大响沙之一。沙坡底下,有三眼清泉,经年累月,源源不断,汇入东南沙坡下的果园内,被当地人称为“泪泉”,民间还流传着泪泉的传说。这片园林古时称“蕃王园”,园林东边有“桂王陵”,桂王陵碑文依稀可辨,大概为明代遗址,如今叫“童家园子”,因曾经为童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园林面积不大,但避风向阳,林木茂盛,溪流潺潺,鸟语花香,既具江南景色之秀美,又兼西北风光之雄奇。被游人誉为“沙海绿洲”。绿洲南临黄河,奔腾的黄河自黑山峡至沙坡头,一路穿峡越谷,九弯八折,在沙坡头形成“几”字形大弯,南岸形成“u”形半岛,似天工巧陈,缔造出了沙坡头胜景。

    这里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处,悠久的黄河文化和自然地域的过渡性、多样性,使北国的雄浑与江南的秀美和谐地交织于这里。这里有横跨黄河的“天下黄河第一索”、黄河文化的代表——古老水车、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还有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描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景观。所有这些都为沙坡头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厚的人文景观和闻名世界的治沙成果,还有独特的游玩方式,共同组成“世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

    沙坡头景区处于沙漠和草原的过渡带,属于干旱气候区,平均气温9.6℃,最高气温38.1℃,最低气温-25.1℃。年均降水量186.2mm。旅游时间以春、夏、秋三季为佳。

    主要景观

    古时沙坡头就有中卫八景中的三大景观,今天的沙坡头又增添了几处壮美的景观:铁龙越沙、古渠流水、黄河弄筏、河湾水车。

    滑沙

    沙坡鸣钟

    《读史方舆纪要》摘引元代史志记载说:“元志:自兰州而东,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理州,正东行至宁夏路。鸣沙河,即宁夏中卫鸣沙山南黄河也。”这里所说的“鸣沙山”,即今之沙坡头。鸣沙山有特异功能。《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四》说,此地“西枕黄河,人马行经此沙,随路有声,异于余沙,故号鸣沙”。从唐、宋、元明以来,沙坡头的“鸣沙”成为宇内异景,史不绝书。《弘治宁夏新志·卷三·详异》说:“沙关钟鸣,城西四十里,沙关朝暮有声如钟,天雨时益盛。”

    这里的沙子,一年四季都能发出一种奇妙的声音。当然,以夏秋为最响。盛夏,天气晴朗,烈日炎炎,沙丘表层温度可达70度(曾经有人埋下鸡蛋,不到半小时就烤熟了)。如果冒暑登上坡顶,顺势下滑,即刻会听到嗡嗡嗡的轰鸣。起初,那声音宛如古刹钟声,由远及近,悠扬洪亮;继而,又像凌空的飞机,隆隆作响;随后,又像千万铁骑驰奔疆场,吼声贯耳。其实,沙漠“唱歌”是有其科学道理的。1959年夏末,我国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考察沙坡头时,曾以古稀之年,兴致勃勃地爬上沙堤下滑,体验了“鸣沙”的生活,事后著文说,两千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早已通过实践道破了鸣沙的奥秘。由于坡陡、沙大、沙子里含有很多石英,经阳光照射发热,或风吹或人马走动,加压摩擦,就会发出声音。近年来,不少中外游客结队前来“沙都”观赏,纷纷以身试沙,乐在其中,赞不绝口。

    白马拉缰

    白马拉缰站在沙坡头沙岭之巅俯视黄河,画图般的美景展现在眼前,自西向东有一长两千米石坝,在水流湍急的峡谷中将滔滔河水劈成两半。河水上涨时,沿石坝一线,奔腾咆哮,浊浪排空,好似黄龙翻滚,势吞斗牛;河水下降时,石坝青苍嶙峋,蜿蜒曲折,如同青龙戏水,悠闲自若。这就是黄河上的第一道无坝引水工程,有名的美利渠口。“天下黄河富宁夏”,就是从这里开始“富”的。远看如巨龙戏水奔腾咆哮气壮山河。黄河从黑山峡至沙坡头60多千米流程中,两岸山峰峭立,险滩幽谷,比比皆是,尤其在沙坡头段,先民们利用黄河水资源,开流挖渠,引水浇田,创造了在河心筑堤分水、自流灌溉的奇迹。沙坡头被称为黄河“都江堰”。为纪念先民的聪慧与伟大而建造的白马拉缰雕塑迎风破浪,巍然耸立。一匹汉白玉马昂首长啸,扑向前方,马尾上翘,踏波斩浪,欲腾空而起,白色的缰绳宛如一条长长的飘带,蔚为壮观,似向游人诉说着古老的黄河故事。

    沙岭笼翠

    世界上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穿越沙海,畅通无阻,形成人间奇观。这里有为防风固沙保护铁路而建立的“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堪称世界一流的治沙工程——麦草方格沙障,在铁路两侧形成绵延几十千米的绿色屏障,被称为“沙岭笼翠”,是沙坡头新景之一。

    铁龙越沙

    沙坡头向西的55千米路段,正处于腾格里大沙漠的东南前沿,沿途全是几米到几十米高的流动大沙丘。站在高高的沙丘上,但见一列列火车呼啸穿梭,宛如一条条铁龙在金灿灿的沙海中迎风搏浪、勇往直前,这便是沙坡头又一新景的“铁龙越沙”。

    黄河弄筏

    黄河从黑山峡进入沙坡头,九曲八折一路奔腾而下。更为奇特的是这里有黄河最为独特的漂流工具——羊皮筏子。这种由14张囫囵羊皮(当地称之为“浑脱”)羊皮筏子漂流做成的筏子是黄河大漠一带水上运输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小者一个人抱一只浑脱在腋下便可泅渡,大的可一百几十只连成一个大皮筏,载重达二三十吨,航程可达数百千米。可惜,我们已看不到那种超级大筏的“壮观”,只能看到农夫驾着小筏子出没在黄河的峡谷河段,还有自己乘羊皮筏漂游去领会古诗说的,“不用轻帆和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

    炭山夜照

    中卫城区上河沿烟洞沟露天煤自燃的景观。炭山又名小洞山,位于中卫城区黄河南岸常乐镇,其山梁下藏有烟煤,由于地震裂缝、小窑采挖、太阳暴晒等,使浮山煤自燃,经年不息。白天看去烟气缭绕,人行其侧如腾云驾雾:夜间观之,则火焰熊熊,如万家灯火,微风吹动,此灭彼燃,其景殊为壮观。《中卫县志》载:“……未知燃自何时,第见日吐霏烟,至夜则火焰炳然,烧云绚霞,照水烛空,俗呼为火焰山。”古人有诗云:“列炬西南焰最张,千秋遗照在遐荒。因风每似添霄烛,经雨何曾减夜光。隔岸分明沙有路,临流炳耀离为方。万家石火资余烈,雾锁炊烟十里长。”然而,有燃必有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发生了剧烈变化,煤炭不再自燃,缕缕青烟依然如故,但熊熊火焰已不复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常乐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沿小洞山开办了煤矿。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他们又把开采出来的原煤点火炼焦,沿山遍布炼焦煤堆。煤堆点火后,白天望去烟雾锁绕,至晚则火焰腾霄,宛如山城灯火一般,其景酷似前诗所述,故当地百姓称作“夜照明灯”。这样,使中卫原已消失的“炭山夜照”这一胜景又得以延续下来。

    河湾水车

    黄河老水车

    沙坡头双狮山上有两架6米高的黄河老水车。水车是黄河沿岸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据记载在西夏时便开始使用了,而今多被淘汰。水车也叫天车,车高10米多,由一根长5米,口径0.5米的车轴支撑着24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缓缓转动着十多吨重的水车,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由于沙坡头旅游景区内的水车在造型和原始风貌上是黄河流域段内其他地方所不可比的,由著名电影艺术表演家斯琴高娃主演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老柿子树》便是在此拍摄的。

    堑山堙谷

    《史记·蒙恬传》中写道:“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堑山堙谷”是指人工劈削山崖墙体。堑山堙谷在历史上一段时间曾被认为消失,是一历史之谜。在沙坡头黄河南岸,位于高山之巅的人工垒砌堵塞豁口墙体、人工劈削山崖墙体、大型烽火台及高山险阻共同连缀构成了一道险峻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秦本纪》说秦国“后子孙饮马于河”,指的就是秦国西部、北部疆界已到达陇西、北地的黄河岸边,即已到达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中卫的黄河东岸、南岸了。秦昭王修筑“拒胡”长城时,必然要将陇西、北地、上郡所辖地域全部包括于他所筑的“拒胡”长城以内。因此,秦昭王曾在今甘肃临洮、兰州、靖远,宁夏中卫黑山峡,沙坡头的黄河东岸、南岸修筑有长城应是必然的。毫无疑问,这是一道古代遗存下来的长城遗迹。与《史记》里“堑山湮谷”的记载相吻合。

    沙坡头虽说是沙漠边缘地带,不过还是有自己的特产的。“宁夏五宝”中的红、白二宝就产于此地。

    红,指的是枸杞,居“五宝”之首。由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沙坡头出产的枸杞往往较其他地方的枸杞品质优良得多,其营养成分和药理活性成分颇为丰富,被国际上公认为“富集锂”的植物。苏东坡在《小圃五咏·枸杞》中就有“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之句。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

    白,指的滩羊皮。宁夏滩羊属羊尾脂、粗毛型。裘皮用绵羊品种,在世界裘皮中独树一帜。白色皮张毛色洁白,光泽如玉,皮板薄如厚纸,但质地坚韧,柔软丰匀,保温性极佳,实为各类裘皮中之佼佼者,很早以来就是传统的名牌出口商品,也是制作毛毯、披肩、围脖等装饰品的高级原料。宁夏产的提花毛毯,便是以此为原料制成的,并以其独特的风格驰名世界。

    该地的饮食以面食为主,滚粉泡芋头、漩粉凉菜、硬面干烙子都是面食类的特色小吃。主要菜肴有中卫鸽子鱼、扒驼掌、清蒸羊羔肉、羊杂碎、牛羊肉酥、手抓羊肉、羊肉泡馍、油香、清真奶油糕点、马三白水鸡等。

    再次,大力鼓励社会参与。

    山在天地之间,蕴灵孕秀,出于造化之功,有不可思议者。山以石为骨,非石无以成岩嶂之嵯峨。然沙坡头之为盛,却代石以沙,光华璀璨,望之浑然似鎏金之积累。其山也,上跻罕级,次级倾倒,而下仿佛霓裳曳带,飘忽而降凡壤,使人作缥缈玄虚之想。且年之所接,恍闻周景无射之噌,乃有沙坡鸣钟之称。此奇景也,晴日登眺,则古塞沥沥,套水滔滔,长车穿越漠野沙碛而过,比之虬龙之嘘气而蜿蜒他若。沙海日出,炭山夜照,及白马拖缰诸名迹,洵有不暇应给之慨。曩昔视为西陲畏途者,今则时移世变,中外宾客纷至沓来,不啻韬光之明珠,匿采之良璞,亘豁露其震填炫煌,能不起懿欤其盛之叹哉。

    ——郑逸梅《沙坡头碑记》

    瑰丽沙坡头唐朝时,大诗人王维以监察御史之职出使塞上,宣慰得胜的将士,来到宁夏一带,写下了《使至塞上》的著名诗篇:“单东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后来,人们寻找那脍炙人口的名句所描绘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观画境到底在哪里,发现没有比在沙坡头所见到的景象与诗意更贴切的了。

    滔滔黄河从甘肃与宁夏交界的黑山峡奔突而出,冲向宁夏平原,河谷豁然开朗;浩瀚无限的腾格里沙漠,沙海莽莽、金涛起伏,由北面滚滚而来,到这里却突然而止,伏首在黄河南岸的香山脚下;昔日边塞长城的残垣超过黄沙、草原、荒漠,蜿蜒直抵黄河北岸;苍茫山地、沙漠、黄河、长城却并不荒凉,一片片绿洲生机盎然——远树、田园、房舍和袅袅炊烟……这一切,被大自然鬼斧神工地融合在了一起,谱写出一曲大自然的梦幻交响曲,在血红的残阳下更显得雄浑壮阔。

    下面,让我们随着张建忠的散文《观沙都》,一起去感受沙坡头的美丽。

    七月的沙坡头,景色宜人,空气像过滤了一样纯净。黄河冲出峡谷,在沙坡头拐成了一个月牙形大弯,河弯上空一条索道连接南北,像极优美的抛物线垂临河面,悠悠地,悠出另一番壮观来。索道缆车承载着一群群身着鲜艳服装的丽人在空中悠悠滑行,给这神奇的沙漠黄河上空添了一片彩云……

    在举世闻名的沙坡头乘天车观光,更觉沙漠神奇,黄河壮观。放眼远眺,号称中国第四大沙漠的腾格里沙漠,从远处逶迤而来,如波涛汹涌,延伸到黄河边,便被滚滚东去的黄河扼住喉头,戛然驻足,陡然聚起一百多米高的沙峰,这就是沙坡头。

    从沙乳峰上爬过的火车像赛跑的巨人在冲刺,发出粗壮的喘息,最后消失在蔚蓝色的天际。穿过百里沙漠的铁路、公路像奔驰的骏马甩下的绳索,拖出两道弯曲的线。这两条国道通过沙漠腹地,而不被流沙吞噬埋没,令中外人士惊愕。而这一奇迹的根底,就是罩在路侧上的麦草方格。它像金色的渔网,网住了流动的沙尘,肆无忌惮的沙龙被降伏,表现出中卫人的聪明和才干。“铁龙越沙”便成为国内唯一的景点。草方格内栽植的野生灌木“花棒”,人称“沙漠姑娘”,花朵艳丽透红,微风徐来,翩翩起舞;沙拐枣敞开胸放出野性十足的黄花朵;小叶杨、箭杆杨像上阵的将士目视前方;沙枣、红柳、胡杨、沙柳像卫兵一样包围了沙漠。横卧在沙地的河流,像动脉血管伸张开来。抽水机把黄河水送上了沙漠,于是,一幅“海市蜃楼”的仙境显现了。

    辽阔的天空,泛着朵朵白云,夕阳将白云燃成一团团火;沙丘也被染得通红通红,分不清哪是云哪是沙漠……夜幕降临,沙坡头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诡谲、静谧,只有天上闪烁的星斗,静卧在丘岭间的村舍的零星灯光,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偶尔,有灯光被列车切断,倏然间似一颗熄灭的流星……此时,人仿佛溶化在黑暗里,脱离了尘地,飞升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勾起苍凉雄浑、寂寥空灵的意境,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沙坡头的美,是沙、河、山、园的天工巧陈,她浑然一体,既展示着曲谱,又是每个音符合成的一曲大自然瑰丽的交响乐。作为主旋律的沙坡鸣钟,又是沙漠中的一大奇迹,人从百米高的沙坡上滑下来,一种似钟似罄的“嗡”声接连奏出,仿佛是细腰楚女在演奏,编钟抑扬顿挫,使人神魂颠倒,醉哉痴哉。有沙坡鸣钟,从而又有了一个动人的传说:这里很久以前是一座美丽的“桂王城”,她的北方邻国叫北沙国。有一年,桂王城的王子吴祺战败被俘,在当晚被迫和北沙国公主成亲。王子半夜偷马归来,臣民举杯相庆,载歌载舞。在欢乐之际,北沙国大兵压境,不到一个时辰,“桂王城”便被黄沙淹没。从此,神钟惊人地发出“嗡”声,也有说是琴声。沙坡鸣钟下面,涌出的几股晶莹泉水,好似公主和楚女的泪,汇成一条清澈的小溪,汩汩流向河中。溪边长着许多奇花异草,又嫩又鲜又活,可染面蒸食,香味悠长,药用效力甚佳。这泉有两个美名:泪泉、艾泉。泉的方圆百十亩大一块平整地方叫童家园子,有二三十户姓童的人家世代相袭住在这里,靠神泉赐给的圣水种地生活。果园三面环沙,一面靠河,园中的桃、杏、梨、枣,个大肉厚,香甜味美,虫子从不侵害。当北疆大地还在依恋冰雪寒冷之时,这里已是绿草如茵、柳树叶翠之时。阳春三月,园中草碧花香,群芳斗艳,蛙鼓蝉鸣,鸟语欢歌,驼铃悠扬,幽静恬淡的田园气息令人陶醉……

    沙坡头下面的黄河在此拐弯掉头直接朔方平原。宁夏最古老最大的引水堤坝——美利渠堰,像传说中的“白马拉缰”的缰绳自河中将奔腾咆哮的野马拽上岸。河水中卵石光怪陆离,五颜六色,与溅起的浪花溶为一族,为“母亲”的美景添色。古时的河运工具羊皮筏子荡漾在河中,载着八方游人漂游,浪尖将筏子托起又轻轻放下,一个“险”字着实惊人,顿时,你会觉得征服黄河的快感传遍全身,更觉“黄河母亲”怀抱情意浓浓……

    坐在索道缆车上观大漠长河,既感到险,又感到美,此时,人间的胜境尽收眼底,自有一番妙不可言的意韵,大漠、长河、蓝天、山峦、人……这才是一个最美的、最和谐的世界。

    “荒漠化”的威胁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在人类当今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动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反过来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随着气候干旱以及滥垦、滥伐、滥牧、滥采以及滥用水资源等不合理人为活动的加剧,荒漠化犹如一场“地球疾病”,正侵蚀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可利用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威胁。

    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它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而中国却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8%,影响着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据统计,我国每年被沙漠噬掉的土地面积达2460平方千米,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而且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多亿元,平均每天1.5亿元。荒漠化和干旱给中国的一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中国的荒漠化问题早已引起中国专家及中国政府的关注,尽管中国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荒漠化的治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还在继续,最主要原因在于治理速度跟不上荒漠化速度。

    在宁夏西南部中卫县沙坡头,黄河与腾格里沙漠已经近在咫尺,而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故道。历史上的楼兰古国,以及和楼兰同时兴起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尼雅、卡拉当格、安迪尔、古皮山等繁华城镇也都先后湮没在近代的沙漠之中。历史上的宁夏也不是今天这样被沙漠和秃岭紧紧包围的。宁夏北部三面被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沙漠环绕,境内沙漠化面积达1.26万平方千米,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4.3%。作为宁夏的旅游胜地——沙坡头,却是滕格里大沙漠南端紧逼黄河的连绵沙山,东西长十几千米,在黄河北岸堆积成高达百米的沙坝,这里曾经流沙纵横,平均每10个小时出现一次沙暴,沙暴一来,地毁人亡。沙坡头一带年降雨量只有200毫米,蒸发量却为3000毫米,是降雨量的15倍。沙漠每年以8至9米的速度向黄河方向推移。三百年来,腾格里沙漠不断南侵,迫使中卫绿洲后退了7.5千米,2700公顷良田被沙海吞没。每当狂风肆虐时,这里便飞沙走石,连绵起伏的流动沙丘掩埋村庄,吞噬良田。

    虽然这里有全球闻名的麦草方格治沙工程,但是这种麦草方格也只是在包兰铁路沿线被运用,而没有扩大到整个沙坡头。站在沙坡头,我们可以看到腾格里沙漠已经逼近黄河。在鸣沙山的旅游景区内,人们为了满足旅游爱好者滑沙,把沙丘堆高。这样很容易造成沙丘表面的流沙从顶部滑下进入黄河河道。同时,由于这里并没有像包兰铁路沿线那样采取很好的固沙措施,按照沙坡头每年出现的大风扬沙现象和沙丘的移动速度,要不了多久,黄河到此便会成为地下河,塞上明珠也不会再有其昨日风采。

    被黄沙掩埋的楼兰古国

    由此看来,防沙、治沙依然是沙坡头人的头等大事。

    坚持治沙战略

    几十年来,宁夏人民为了抵御风沙的袭击种草植树、治沙固沙,取得瞩目成就。尤其是处于素以沙峰大、沙粒细、易流淌著称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沙坡头人,硬是走出了这片翰海里千年演绎的遇风飞扬流动,似大海涌浪湮没过昭君出塞芳径、埋葬过丝绸之路古道的作孽怪圈,用“麦草方格”——扎制治沙草障,在沙障内种植沙生植物,组成固沙护林体系,成功地阻止住了桀骜不驯的腾格里沙漠向内进攻,创造了沙漠树林、沙漠绿洲、沙漠草原,创造出了世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沙坡头治沙工程是所有治沙中的典型代表。从1956年开始,特别是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运行后,为了确保这条西北交通大命脉畅通无阻,宁夏的治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艰苦探索,创造出了以“麦草方格”为主的“五带一体”综合治沙工程体系。用最经济、最简洁、最原始的方法成功地制服了沙魔,在流动沙丘上营造出了绿洲,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

    麦草方格固沙法是中卫人民经过几十年不断试验研究总结出的一套最简单最有效的固沙方法。它采用普通的麦草在沙丘表面扎成80×80的方格,麦草植入沙地约30厘米,并要求二带麦草的重量应在0.6公斤左右,麦草高度约为25厘米。这样一来就可将距地面1米处的风速降为零,从而阻止沙丘移动。麦草方格寿命一般为3~5年。沙理路两旁的麦草方格,由于麦草表面会形成一层有机灰尘保护膜,寿命稍长,约为5年。在雨水相对多一些的季节,在方格里植入适合在沙漠生长的灌木种子,并对灌木保持灌溉。经年累月存活下来的灌木有效地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在经过人们几十年的努力下,终于在沿铁路两侧连绵不断的沙山上布下了一张绿色巨网,这张网宽近千米、长近70千米,形成纵横几万亩的固沙林带。昔日吞村毁舍、席卷大地的黄沙被绿色巨网牢牢捕获,再也未能逞凶。绿色巨网曾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大沙暴的袭击,但安然无恙。由于麦草方格治沙技术投资少,见效快,因此在全国甚至全球得到了推广。各国科学家惊叹:“这是世界奇迹!是世界一流的治沙工程!”如今,沙坡头屹立于世界治沙、生态和环保三大科学高峰上。2007年5月8日,沙坡头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由于麦草方格的治沙方法只是在铁路沿线实施,所以针对目前沙坡头沙化的现状,以及人们在开发旅游设施时对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还必须实施治沙战略,结合麦草方格的治沙方法,研究新的治沙手段。

    在使用麦草方格治沙的同时,辅以种植沙生植物

    尤其是在麦草方格上种植,效果会更好。多数的沙生植物有强大的根系,以利多吸水分。一般根深和根幅都比株高和株幅大许多倍,根部均匀地扩散生长,可以避免在一处消耗过多的沙层水分。为了减少水分的消耗,减少叶面的蒸腾作用,许多植物的叶子缩得很小,或者变成棒状或刺状,甚至无叶,用嫩枝进行光合作用。有的植物表皮细胞壁强度木质化,角质层加厚,或者叶子表层有蜡质层和大量的茸毛被覆。为了抵抗夏天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免于受沙面高温的炙灼,许多沙生植物的枝干表面变成白色或灰白色。有很多植物的萌蘖性很强,侧枝韧性大,能耐风沙的袭击和沙埋,沙埋后由于不定根的作用,仍能继续生长。

    扩大麦草方格固沙的范围

    尤其是在黄河两岸,不仅要禁止随意耕伐、放牧活动,而且要种植固沙耐旱型植物。对于稍远处的沙丘,尽量铺设麦草方格,并辅以沙生植物,达到固沙效果。

    合理管理旅游景区

    对于靠近黄河的沙丘,禁止随意实施人为的推动,防治流沙现象的出现。规范旅游场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否则,沙坡头背后的腾格里沙漠必将长驱直入,截断黄河,吞噬大片土地。到时候,估计不仅没有景区可以参观,就连塞上明珠也会消失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