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木茂盛的季节,高贵的芍药花与美丽的山丹花争奇斗妍,片片白云在无尽的蓝天中飘游,牧人策马,牛羊游动,加上蒙古包缕缕的炊烟与缓缓行驶的勒勒车,让人顿感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游览指南
锡林郭勒草原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思是丘陵地带的河。锡林郭勒盟位于祖国首都北京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1098千米;东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西接乌兰察布盟;南与河北省承德、张家口毗邻,总面积20.3万平方千米,是距北京最近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锡林郭勒地形平坦开阔,可利用的优质天然草场面积18万平方千米,有地上植物1200多种,具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类型完整,是我国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锡林郭勒草原的蓝天白云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整个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心,正蓝旗的奶食加工最为优秀,是历代皇帝的贡品;正蓝旗的蒙古语被确定为现代蒙古语标准音。历史上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由五个部落组成,由东向西分别是乌珠穆沁、浩济特、阿巴哈纳尔、阿巴嘎和苏尼特。1958年察哈尔部落也加入到锡林郭勒草原,察哈尔部落是蒙古大汗的住帐部落,始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今天,这些部落仍然完整地保留着草原游牧文化与风俗习惯。
锡林浩特市是锡林郭勒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个大草原上的城市也是全盟草原旅游的主要集散地,碧绿的草原与整座城市融为一体,可谓是草原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草原。来到这里,“全羊宴”、“手把肉”、“蒙古烤肉”、“涮羊肉”等草原美味,配上悠扬的马头琴声,让人不醉不休的豪情油然而生。
目前锡林郭勒盟以盟、旗所在地为中心,以国、省公路为主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通往各景点的路也基本上实现了黑色路面。全盟现有公路95条,公路里程8878千米,以锡林浩特市为中心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已初步形成。
锡林浩特铁路与集通铁路线接轨,每日往返呼和浩特的旅游列车朝发夕至。锡林浩特飞机场能够起降波音737客机,可直飞北京、大连和呼和浩特,旅游旺季每日都有航班。207国道张家口至锡林浩特段加宽改造的京张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京津冀及以南地区的游客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时间,从北京出发,陆路4个小时左右可进入锡林郭勒草原,7个小时左右可到达锡林浩特市,北京至锡林浩特航班仅用40分钟即可到达。
锡林郭勒的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迅速,风多风大雨量少;夏季凉爽多雨,雨量变率较大;秋季天气凉爽,天气晴朗,风力不大,气候稳定;冬季漫长严寒,总降雪量一般在10~20毫米。最佳的旅游时间是7月下旬到8月中旬。
锡林郭勒大草原自然人文景观众多,这里有横贯草原中部的秦燕金古长城与世界著名的元上都遗址;有典雅庄重的洪格尔岩画和明成祖五次北征留下的玄石坡、立马峰;有历经七代活佛精修而成的贝子庙,其与祭祀圣地白音查干敖包把宗教与蒙古族文化融为一体;还有世界闻名的“恐龙之乡”通古尔,在那发掘了亚洲最大、最完整的恐龙化石——查干诺尔龙化石。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草原都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0千米处、闪电河北岸。这座草原都城,具有游牧文化特色,并融合中国传统建筑于一身,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完美结合,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媲美。
元朝实行两都制,大都为首都,上都为夏都。每年夏历二三月至八九月,皇帝及随行大臣、官员等有半年时间在这里避暑理政。元朝的主要机构在上都均有分衙或下属官署,上都仍是全国重要的政治中心。
元上都遗址上都地理位置特殊,“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对联络、控制拥有强大势力的漠北蒙古宗亲贵族来说,其在政治、军事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朝前几位皇帝,如忽必烈、铁穆耳、海山等即位的忽里台都在上都举行。元王朝也是从这里出发,征服四十国,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强大帝国,拥有三千万平方千米的疆域,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元代中外交往频繁,上都常有回族商人往来。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剌兄弟带着马可·波罗到中国,在上都受到忽必烈极高的待遇。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生活了17年,深得忽必烈赏识器重,他的《马可·波罗行记》详细记述了上都的宫殿、寺院、宫廷礼仪、民情风俗,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和东方。
玄石坡、立马峰
玄石坡和立马峰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境内,在苏尼特左旗昌图锡勒赛汗山上有一片裸露在地面的黑白相间大型卧牛石,其中一块卧牛石上刻着“玄石坡”三个大字;另一块卧牛石上刻着“立马峰”三个大字,旁边一巨石上雕有香炉一鼎,马蹄印4个,并有一段铭文。铭文告诉人们,这组石刻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八年(1410年)敕命所刻。
当年明成祖亲率大军北征,与胡人新罕本雅夫里作战,节节取胜,每到一处都要祭祀天地祖宗,并立碑铭记。来到苏尼特左旗昌图锡勒赛汗山一带,敕名此地为“玄石坡”,并敕刻“玄石坡”与“立马峰”石碑铭记。
玄石坡与立马峰遗迹
这两块石碑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了,经过了600年的风吹日晒和雨淋,现在两块大卧牛石上书写的“玄石坡”和“立马峰”几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几乎没有因为长期的风化而消磨。“玄石坡”和“立马峰”这几个大字苍劲有力,十分有气势,可以看出书写该字的人有着很高的书法造诣。来到玄石坡和立马峰面前,看着两块大卧牛石上这么有气势的书法,依稀可以想象当年明成祖率大军北征节节胜利后祭祀天地祖宗的那种豪情。
贝子庙与白音查干敖包
贝子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北区,市民称“大庙”。贝子庙占地1.2平方千米,结构独特,雕刻精细美观。庙四周耸立一座红塔、五座白塔。红塔的修建是为了镇邪。
贝子庙
贝子庙的佛事用品经卷等一应俱全,以“广富寺”闻名。据记载,庙内供奉的以释迦牟尼为主的佛像达几千尊。在众多的经卷中,有贵重《甘珠尔经》和《丹珠尔经》。贝子庙喇嘛念的都是藏文经卷。但平时交谈、账册账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语言文字。该庙还是蒙医知识的传授之地,今锡林浩特市蒙医院前身即是本庙满巴经堂。贝子庙鼎盛时期,常驻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称。
白音查干敖包
白音查干在蒙古语是富饶的意思,敖包又称“脑包”、“额博”,意即“堆子”,原是草原上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祀山神、路神的象征物。白音查干敖包位于锡林浩特西面。祭祀白音查干敖包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始于贝子庙第一代活佛巴拉吉尔隆德布时代,其后贝子庙的历代活佛专祭这个敖包。
白音查干敖包的祭敖包活动,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七,祭祀的时候敖包上插满了绿色的柳枝条,枝条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哈达和纸旗。祭祀的方式大致有面祭、酒祭、火祭等。祭敖包的内容是祈求草原风调雨顺,家人幸福平安,五畜兴旺。祭敖包一般在日出前开始,仪式非常隆重、严肃,主祭人一般由德高望重的喇嘛担任。祭敖包结束后,牧民们还要举行传统的赛马、摔跤比赛,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恐龙墓地”——通古尔
地层学上把内陆盆地湖相沉积、含丰富动物化石的地层称为通古尔层。从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向东北约9千米,就是通古尔盆地,被国际上誉为“恐龙墓地”。就是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恐龙——查干诺尔龙。
1985年,在这儿的查干诺尔发掘出了一个巨大的恐龙化石。它的大腿骨长达1.8米,比一般的成人还高,它的肩胛骨长达1.5米,装架后身长26米,高7.7米。抬起头来,能够探到四层楼顶,这是迄今世界上发掘的最大、最完整的恐龙化石。这个大家伙,经过专家鉴定,是一条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蜥脚类恐龙,中外专家当即将其命名为查干诺尔龙。
查干诺尔龙只是揭开了通古尔的“冰山一脚”,据专家估计,神秘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还埋藏着很多这样的化石。200多年来,科学界鉴别出了至少800多种恐龙。据最新的评估说,还有三倍数量的恐龙化石尚未发掘出来。
迄今为止,在通古尔发现的恐龙化石有亚洲似鸟龙、欧洲式阿莱龙、姜氏巴克龙、蒙古满洲龙等。在通古尔,以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化石,其种属繁多、门类齐全。这些珍奇化石,在确定当地的地层时代、开发地下宝藏等工作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它也为揭示亚洲和中国恐龙世界的秘密,研究它们的起源、发展、形态及构造,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正如中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说,在通古尔,大量恐龙、鳄鱼等化石的发现,揭开了亚洲四脚类动物之谜。
锡林郭勒草原有野生种子植物12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422种,产量较高的有黄芪、赤芍、麻黄、桔梗、黄芩、甘草、防风、知母、杏仁等。蒙古黄芪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药材,另外,锡林郭勒盟盛产的蘑菇、黄花、发菜、蕨菜也驰名中外。
手扒肉是蒙古人的传统食物,看起来肥肥白白,但实际吃起来肥而不腻,鲜嫩异常,据说肥肉中间包着的瘦肉最为美味。食用时一手抓肉,一手持刀片肉。蒙古人的刀很特别,弯月状,刃开在里面,以示蒙古人的刀永远只对着自己。
马奶酒是用鲜马奶经过发酵变酸酿制而成的,酒精含量只有1.5到3度。它是流行整个草原地区的传统饮料,历史悠久,最早始于秦汉时代,曾为元朝时期的宫廷和贵族的主要饮料,相传忽必烈曾用金碗盛着马奶酒犒劳将士。马奶酒味道酸辣,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消食、健胃功效,被誉为“蒙古八珍”之一,蒙医常用它掺以维生素C和消炎药品,治疗胃病、腰腿痛和肺结核等疾病。
奶茶又称蒙古茶,是蒙古族最喜爱的饮料,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烧制奶茶先要将茶放入水中,待茶色浓度适当时,滤去茶叶,兑入鲜奶即成。锡林郭勒盟南北部地区烧茶有淡、咸之分。
炒米在很长时期内是锡林郭勒盟牧区的主要食品之一。炒米的特点是吃法简便,宜于储存,用奶茶泡食或拌奶酪均可,很适合游牧生活。
奶豆腐
奶豆腐,也是蒙古族奶食品的一种,色黄,半透明而有光泽。蒙古语中称“苏恩呼日德”,流行于内蒙古牧区。奶豆腐因其形状不同,味道也是不一样的,厚块奶豆腐吃起来柔软,有浓厚的奶香味,而薄奶豆腐油腻,进嘴即溶,格外香甜。奶豆腐放置时间长就会变硬,所以奶豆腐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因为那样会把人嘴里的牙都硌掉,顷刻之间成为没牙的“老头儿”、“老太太”。食用奶豆腐要用热水或是上笼屉蒸软后再食用,也可以用火烤软后食用。奶豆腐非常解饿,通常可以和奶茶、炒米、熟牛羊肉一起泡着吃,日常和以炒米奶茶食用,游牧或出远门时可以做干粮。
如画的草原风景
蒙古高原的雄阔浩瀚筑就了成吉思汗的伟业,无边热土承载着草原人民的生命和激情。走入蒙古大草原,其感受如同杯中的茶,可以始终在人生的旅程中余香袅袅,难以忘怀。下面让我们伴随着一位网友的文字,近前地感受一下锡林郭勒草原带给人们的震撼吧!
初识草原
汽车在路上奔驰着,随着一路上蒙古文字的渐渐增多,空气变得清新,天空也愈加蔚蓝高远。最令人雀跃不已的,是看到了在草原上奔驰的马群,以及草中夹杂的细碎的小黄雏菊,这已经是城市难得一见的风景,我们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
七八月间,草原上百花盛开
葛根敖包,是邻近锡林浩特市边的一个旅游区。位于锡林浩特东北方向10千米处。车速很慢。刚出锡林浩特市,铺天盖地的绿色便向眼帘袭来。第一反应,是眩晕。晕在如此一望无际的绿海中,为那种没有任何障碍物蔽目的辽阔的绿所感动。当地的导游笑着告诉我们,这里的草算不上好,跟我们要去的地方相比,这只算是草皮罢了。于是从眩晕中醒来,只是呆呆地望着窗外我们在城市到秋天才偶能见到的蓝色晴空,以及懒散的浮在空中的朵朵闲云。蓝,白,绿,只是这三种色,却搭配得那么清新自然,让我们不得不沉醉。刚出土的草,果然是紧贴着地,很短的,像织好的地毯。路上车很少,所以我们的车子又开始加速,有风驰电掣的感觉。不过在一望无尽的绿海中,又是如此的自然,如果不是这种车速,又怎么能感受到天地一体的自在。渐渐的,草开始高了,茂密了。间或在远处闪现出星罗棋布的白点,是大片的羊群。翠绿的草毯中夹着点点雪白,天、地、羊都沉静,只有淡淡的轻风掠过。在这阳光下,一切都是无比和谐。欢呼和惊叫声都响过,我们也陷入宁静,静静地看着车窗外闪现的一群又一群肥羊。锡林郭勒草原盛产大尾羊,羊尾巴很肥大,大得和脸盆一样。大尾羊里最好的是黑头羊,肉味很特别,据说十分鲜美。一小群黑头羊在我们前面过马路,车子鸣笛,一只可怜的小羊腿一软就跪到了地上。这是我们与羊群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吧。
美食之于草原
在蒙古包,蒙古朋友们早就端着马奶酒、捧着哈达站在了蒙古包外,对我们唱起了迎客的歌曲。早就听说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到来了才知道传言不虚。虽然听不懂蒙语,不过音乐是心与心的撞击,草原人的歌声浑厚沧桑,蒙古长调和拖音在苍茫的天地间显得如此动人心弦。我们理解了蒙古朋友对我们真挚的欢迎之情,端起马奶酒,弹酒向上敬天,向下敬地,抹在前额敬父母,然后一饮而尽。马奶酒清香醇厚,回味悠长,如果不是担心喝多了头痛,我倒真想连饮几大碗。
可能是因为旅游区的缘故吧,这里蒙古包是有电的。我们进到蒙古包,换上长袖衣服,擦好风油精,做好了餐前的准备工作。散发着一种特殊香气的奶茶上了桌,我满饮一碗。奶茶是用茶砖煮好兑入鲜奶再煮沸而成的,于茶香之中见奶的浓重,也就是俗称的水乳交融了吧。吃了几块奶豆腐,就看见了炒米。将炒糜子拌上新鲜奶及糖,就成了一碗酸甜可口的炒米了。其作用嘛,就是让没量的人也能多喝三两酒,有量的就更是如虎添翼了。
不一会儿两大盘手扒肉端了上来,肉香扑鼻。手扒肉是蒙古人的传统食物,只是以盐作调料煮出来的,以略带血丝煮得恰到好处的最为嫩美。朋友们为我们切了肉,据说肥肉中间包着的瘦肉最为美味。热腾腾的煮羊尾也上了桌,看起来肥肥白白,但实际吃起来肥而不腻,香滑可口,实为不可多得之美食。
于是推杯换盏,酒到杯干,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过起了我向往已久的侠士之生活,事实证明,这种向往果然没错。六十五度的草原白酒,入口极烈,一道酒线直冲入腹,然后整个胃里暖暖的感觉。我虽不是第一次喝白酒,没想到这是高度草原白,俗称闷倒驴。不过,草原的白酒不上头,虽然晕晕的,当然脸也红红的,可是感觉真的很不错,朦胧中自己也是一个草原人了。酒过几巡,由于喝得差不多了,只知道还是意犹未尽……草原的朋友们开始唱起了祝酒歌。歌声深沉动人,所以歌唱结束歌者鞠躬之后,我们都站起来饮尽杯中酒。于是又是新一轮的歌唱。
草原夜色
坐在草地上仰望星空。从高原上看星空,璀璨夺目,银河星海尽在眼前,难以形容这片星空之美,仿佛黑绸缎上绣着的无尽耀眼繁星,远处是跳跃的篝火和兴高采烈的游人。不多时,整个星空就开始旋转,大片的星河从天际流淌下来,绕满了我身处的四面空间。
再睁开眼已经是凌晨三点半。看到一缕亮光照进蒙古包,我摇晃着走了出去。天已经蒙蒙亮了,清凉的晨风吹来一阵阵花草清香。昨天到的时候天已黑了,对周围景色没有注意。在湿润淡爽的空气中,我用惺忪的睡眼看到了草原清晨的美景:稀疏的各色小花,夹杂在草丛中,随轻风摇曳。艳阳下的花朵虽然也很美,但远不如清晨的小花这样娇羞可人。各种不知名的植物舒展着枝叶。枝叶上滚动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淡淡的晨光中,一切花草都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青色。也许正是因为看不清楚,所以格外多一分朦胧的美吧。
大自然的报复
草原退化,风沙来袭
锡林郭勒草原是驰名中外的天然草牧场,草原总面积2.95亿亩,占全盟总土地面积的97.3%,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2.67亿亩。境内有全国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监测体系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草原属欧亚大陆草原区亚洲中部,地处森林向草原、典型草原向荒漠草原演变的过渡地带,草场类型以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为主,由东向西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天然草原植被,主要分为三个草原区和一个沙地植被。
丰美的草原本来应该是锡林郭勒盟的骄傲,但是草原的命运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得多舛。1989年,有着畜牧业大盟之称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牲畜首次突破1000万头只,实现了锡林郭勒盟几代人的夙愿。到1999年牲畜头数超过1800万头只,居全国地市级首位。可谁都没想到,这一连串令人骄傲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草原的巨大隐患: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粗放靠天养畜方式,由于过度放牧,以及自然灾害和气候变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最终导致长期积累的生态危机在世纪之交集中爆发,昔日广袤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饱受荒漠化折磨,从畜牧大盟一下成为全国生态恶化和经济落后双重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之一。
当人们走在锡林郭勒盟首府锡市大街中心时,会发现一座由牛、马、羊、驼组成的群雕,中间耸立着纪念碑,碑文上写道:
经锡林郭勒盟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全盟牲畜总头数一九八九年突破1000万,锡林浩特市委、市政府受中共锡林郭勒盟委、锡林郭勒行署委托建此群雕,以志纪念。
一九九○年七月二十五日
碑文的内容与草原现状两相对比,让人不但不能激起敬意,反而心情格外沉重。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讲到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1999年开始的锡林郭勒盟连续三年干旱期间,全盟牲畜减少400多万头只。当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牧草高度只有10~20厘米。当地频繁的沙尘暴和频发的自然灾害不仅给这片草原带来了巨大损失,也让草原之外的人们感受到了这里的生态危机。有数据显示,2000年,锡林郭勒大草原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和部分典型草原约有近5万平方千米“寸草不生”,并且流沙面积以每年130多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全盟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2236元下降到2000年的1823元。到了2006年,锡林郭勒盟退化、沙化草场面积已达18446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由1984年的48.6%扩展到64%。西部荒漠化草原和部分典型草原约有近7500万亩“寸草不生”。锡林郭勒草原乌拉盖地区曾是东乌珠穆沁旗最好的草场,当年没膝深的草场已被大面积开垦,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和一个挨一个的村庄和作业点。据介绍,仅乌拉盖农牧场管理局开垦草原就达50万亩。另外,全自治区每年还有1.7亿亩草地因滥采、滥挖、滥割而遭到破坏,其中6000万亩草场已完全沙化。
据当时内蒙古畜牧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究表明,内蒙古几大草原已形成了大面积沙地或沙带。更可怕的是,10年间,这些沙地或沙带从西向东推进了100千米,直接威胁华北和北京。
草原生态恶化,谁之过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其中人为因素又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
(1)自然因素
锡林郭勒盟地处中纬度西风气流带内,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由于其南部和东部有高山隆起,阻挡了夏季风的深入,隔断了南来的水源,大气水分缺乏,降水量减少。冬季在欧亚大陆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冷压的控制下,加上开阔的区域,寒流长驱直入,形成了该地区“寒冷、风大、雨不均”的气候特征。据气象资料表明全盟年平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年平均气温却不断升高,增加了干旱程度,加上堆积的大量疏松的沙质地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2)人为因素
由于锡林郭勒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不断增加的人口对草原的过度利用导致了草原不断恶化的后果。
从锡林郭勒盟的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直线上升,而人口的不断增加需要越来越多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为此,人们不断地发展畜牧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业,不断开发自然资源,却没有考虑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草原,使人口、资源、环境能够协调发展。畜牧业的发展,致使全盟可利用草场面积大大降低。为了获取粮食和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农业耕作开垦,使草原大面积受到破坏。锡林郭勒草原属于温带干旱草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这一地区年平均降水300毫米,无霜期90~110天。就这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中,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草原开垦,历史也证明了开垦种植草原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相反,留下的是荒芜退化了的草原。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开垦草原的行为也一直没有终止过,只不过和过去比有面积规模大小区分而已。即使是现在耕作的土地因受耕作技术和自然环境条件限制,也会逐渐失去耕作价值而撂荒。其原因是种植的土地有9个月的裸露期,而在这9个月中正好是季风猖獗时期,土壤中的有机质就会因风蚀而分解,从而逐步降低土壤肥力。另一个原因是受降水限制,种植土地打的深水井,往往因为使用成本高或者水位下降成了废井。
大片草原正在退化
由于草原开阔平坦,车辆行驶不受任何限制,因而形成了蜘蛛网状的“自然公路”。此外,建筑业发展、矿产品开发、随意樵采、滥挖药材、搂发菜、打猎等行为加剧了草原的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根据统计,在草原上每挖一公斤甘草就会破坏5平方米的草原,挖5棵芍药就破坏1平方米的草原。发菜只有在荒漠草原上生长,表面看搂发菜不破坏草原,事实上搂发菜直接破坏了地表植被的网状结构,为风蚀草根提供了条件而引起大面积的草原退化。草原上的野生动物是草原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些年成群的百灵鸟飞过蓝天的景象已经极为少见,原因就是它在内地的身价高了,捕捉它们的人多了,有的人甚至以此为谋生手段。根据统计,一对百灵鸟在一个繁殖期内就吃掉20公斤蚂蚱,这些年草原蝗虫频繁爆发与百灵鸟的减少不无关系。狼更是几年来难得看到,且成了餐桌上的上等佳肴。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如果草原上的野生动物灭绝了,那么这片草原也就不存在了。这些直接的人为因素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使草原的生态环境极度恶化。这种掠夺性的经营方式使草原畜牧业已经陷入绝境。用生态环境付出的巨大代价,是难以用经济账来计算的。
从天而降的警告
当我们把目光再投向整个内蒙古大草原,可以惊讶地发现如今的草原荒漠化已经严重威胁着生态平衡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大草原本是防止沙漠南侵的绿色屏障,如今却变成了沙尘源。随着草原的不断退化,灾害性的沙尘暴天气越来越频繁:20世纪50年代发生过5次,60年代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4次,90年代发生过23次,已数次侵袭江苏、安徽,直至福建。一次大的沙尘暴可以让上千万吨浮土远距离大搬家,沙尘遮日,白天伸手不见五指。风沙和浮尘带来大量有害物质,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沙尘暴引起的大气环境问题,降低了受影响地区的生活质量,给受影响地区的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目前,我国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张,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5万至70万公顷,同时草原质量也不断下降。西部和北方地区是我国草原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退化草原已达草原总面积的75%以上,尤以沙化为主。
草原退化还使大量基因和物种消失,这些损失难以直接用经济指标计算。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这种损失远远大于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时为2~3倍,甚至达到10倍。草原退化的同时,水土流失逐年加剧,降雨量普遍减少。
一位草原生态学家痛心地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草原问题上有很多重大失误:只顾鼓励发展牧业生产,却忽略了应有相应的科学管理和草原建设;只顾单方面重视发展农业,提出向草地要粮,盲目毁草开荒,使很多优质草场沦为农田,又废弃为荒漠。
为了草原的明天
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
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支柱之一。草原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很好的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意识和观念,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马背民族创造出来的草原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历史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内蒙古草原是华北平原和京津塘地区的天然屏障。经过与沙尘暴的多年斗争,这样一种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
人类生于自然,依赖于自然,与自然血肉相连。自然是先于人的存在的,没有自然,人类不可能得到生存与发展。草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地球的一部分。草原的形成史和人类的发展史密切相关,中华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保护草原、善待草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可以说他们与草原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爱护草原、珍惜草原,与草原和谐相处,应该是一种“天然的本能”。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仅靠外在的强制是不够的,必须在人们心中构筑起牢固的生态道德防线,把习惯号令自然、改造自然的主人,变为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之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置生态环境于不顾,生态道德观念不强,不遵循自然规律,盲目开发,造成了生态失衡的恶果。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要大力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不断促进人们生态道德的提升,用生态道德的提升增强人们对草原的保护意识。
只有对自然、对草原有着深深的爱,才会高度自觉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的不可分性,特别是在人类走向工业社会的今天,大工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利益的无止境追求,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许多挑战与破坏,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对草原的关注与厚爱将变得非常重要、非常值得,因为保护草原、爱护草原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锡林郭勒的绿色明天
锡林郭勒草原是京、津地区及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加速治理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不仅有利于实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改善周边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对锡林郭勒草原的草地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等状况曾在20世纪80年代做过系统的普查。至今已过去近30年,草原的自然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从根本上治理恶化的草原生态环境,必须全面、准确地掌握草原的现状资料。因此有必要对草原的现状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详查。根据普查结果,按草原现状进行科学的论证与规划,因地制宜地把生态环境建设搞好。要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植被类型与区域水资源、土壤立地条件相匹配,遵循自然规律,切实做到适地适水适草。在生态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沙源治理工作中,合理配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草、灌、乔,科学确定草种、树种和林种比例,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各类科研院所和专业人才的作用,指导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应建立起生态系统的监测网络,以便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实施治理后的成效及作用,对组成生态系统各因素的影响做全面的监测,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法制体系也逐步形成。近十几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草原法》《土地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对草原的开发、保护、建设有着明确的规定。近年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草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多种措施,广泛宣传动员,层层落实责任,不断推进和完善禁牧休牧制度。截至2005年底,全国禁牧草原面积5.7亿亩,休牧草原面积5.4亿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草原植被得到初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内蒙古西部地区禁牧区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10~20个百分点,牧草高度增加5~25厘米,产草量提高15~25公斤。锡林郭勒盟牧草盖度提高7~10个百分点,牧草高度增加4~15厘米。
为了保护草原,从2000年开始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首的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在内蒙古实施,春季休牧、禁牧轮牧、草畜平衡、生态移民等牧民们原本陌生的词汇开始与锡林郭勒牧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2002年开始,为保护草原脆弱生态,恢复草原植被,锡林郭勒盟实施了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他们以春季休牧为主,辅助全年禁牧和划区轮牧的方式实施禁牧。从2004年起,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内蒙古草原的春季禁牧期。为了草原顺利返青,这期间内蒙古不少草原禁止牲畜进入,在为期30天至45天的禁牧期,蒙古族牧民需要改变祖先传下来的放牧方式,在棚舍里圈养牛羊。通过几年的治理,锡林郭勒大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全盟的浮尘、扬尘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由2000年的27次下降到2005年的6次;全盟草原植被平均盖度由1999年的30%提高到2006年的45%,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场植被平均盖度由17%提高到41%。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面积由2001年的7120平方千米减少到目前的4053平方千米。
通过锡林郭勒盟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草原的生态得到了改善,绿色大地重归草原怀抱。天蓝了,水清了,山绿了,民富了,美丽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又以它莽莽苍苍、雄浑万里的气势和悠悠千载、壮阔博大的情怀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再次成为人们向往的天堂草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