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S公约管制了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为什么我们要控制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呢?一是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量大。20世纪70年代初全球每年出口750万只活鸟,20世纪80年代每年更达200万~500万只活鸟。台湾每年出口150万~50000万只蝴蝶,价值200万~3000万美元。20世纪50~60年代,全球每年消耗5万~1000万张鳄鱼皮。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量之大,导致一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枯竭。二是生动植物单位价值高,野生动植物及其制成品成为财富的象征,高额利润导致过度开发和有组织走私。三是过度开发导致许多野生动植物濒临经济灭绝,危及了许多野生动植物的生存,从而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危机。于是,濒危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管制的对象。
到目前为止,CITES公约已先后召开了14次缔约国大会,通过了500余项决议,已有5000多种动物和25000多种植物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使得全世界范围内60%~65%的野生动植物贸易得到了有效控制,成为控制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措施,并具有国际社会公认的权威性和广泛影响。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通过每一个缔约国设立的科学机构和管理机构,发放许可证和证明书等一系列制度来保证公约的有效执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的国际贸易包括濒危物种标本的进口、出口、再引入和从海上引入。所谓濒危物种标本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使用的一条广义的术语,它包括活的或死的动植物个体、可辨认的部分或其衍生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的贸易除了跨越国界的贸易之外,还包括从公海的引入,如座头鲸、金枪鱼的捕捞属于CITES公约定义的“海上引入”。
为了履行CITES公约,各国CITES公约科学机构必须及时地掌握各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监测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在保证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管制那些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国际贸易而导致“经济灭绝”的物种。因此,CITES公约集中各缔约国的行政和科学力量,促进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所有受到和可能受到贸易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物种列入公约附录一,严格管制这些物种的贸易,以防止贸易进一步危害这些物种的生存。
各缔约国建立管理机构与科学机构,对公约附录物种实行进出口许可证管理。
任何一种附录一物种标本的出口,必须由出口国的科学机构认定,该项出口不致危害该物种的生存;出口国的管理机构颁发该标本的出口许可证,进口国的管理机构颁发该标本的进口许可证。
附录三所列物种标本的贸易,管理机构发给出口许可证:附录物种出口时,在海关交验出口许可证。
在本国管理机构注册的科学家之间或科学机构之间进行非商业性的出借、馈赠或交换的科学标本,附有管理机构出具标签时,可以进出口,动物展览、植物展览在没有许可证或证明书的情况下可以跨国运输。
到目前为止,《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成为了控制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措施,并具有国际社会公认的权威性和广泛影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在国际上被认为是目前生物多样性领域中可操作性最强的一项国际条约。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12届和第13届缔约国大会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有了新的发展。例如经过有关提案国10年的努力,拉丁美洲的桃花芯木在第12届缔约国大会上被列入公约附录Ⅱ中,对其贸易进行规范管理,以让那些已经因非法贸易受到损失的原产国受益。这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一次将木材纳入该公约的附录。此外,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12届缔约国大会上,还将鲸鲨和姥鲨列入了附录Ⅱ。鲸鲨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可以长到20米长、34吨重。由于其肉、鳍(鱼翅)、肝油一直是世界渔业贸易中的对象,其数量在逐年下降。姥鲨是迁徙频繁的鱼类,由于其肉和鳍可被食用而被大量捕获和猎杀。(图片124)
第12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国大会还将亚洲的26种龟鳖列入了公约附录Ⅱ。这些龟绝大部分源自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大量地被食用或入药及在世界宠物市场被消费。由于非法捕捉、贸易和栖息地的丧失,近年来,这些龟鳖的数量减少,其生存受到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第13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国大会上,缔约国将海马贸易列入管理范围。由于过度捕捞、污染和沿海地区的发展所造成的生存环境的破坏,海马的种群数量已经到了令人关注的下降阶段。由于逐步增长的传统医药的需求、宠物市场、旅游纪念品和古玩市场的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初每年至少就要从野外捕获2000万只海马,而且贸易量每年递增8%~10%。因此,有32种海马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Ⅱ。
在对非洲象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第13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国大会有条件地准许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南非3国一次性出售其合法登记的库存象牙。此外,大会通过决议,严格限制商业性开发海龟、玳瑁、鹦鹉、深海鳕鱼等野生物种。
根据2004年秋天CITES公约第13届缔约国大会通过的提案,CITES公约秘书处对其附录物种作了修订,颁布了该公约3个新的附录,这3个新的附录中收录物种总数约33000种,其中动物约5000种,植物约28000种。
在新版的CITES附录中,中国列入该CITES公约附录的野生动植物总数为1999个物种,占CITES附录物种总数的约6%。
除了控制野生动植物的合法贸易之外,打击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非法贸易也是CITES公约的一项重要任务。冷战以后,各国的边界陆续开放,互联网使得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人们只要在计算机前点击键盘即可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世界的贸易量大增,跨国有组织的犯罪也在上升。跨国犯罪组织通过野生动植物走私获得了高额利润。这种走私的组织与毒品走私组织没有多大区别,他们组成由资源国的非法盗猎、采集者与消费国的非法销售商的网络,常常拥有现代化的交通、联络和猎具。例如,20个世纪90年代我国藏羚的盗猎。(图片125)
藏羚属牛科、藏羚属,分布在青海、西藏和新疆。藏羚适应高寒气候,藏羚的绒毛纤细轻软,弹性好,保暖。用藏羚绒做成的“沙图什”是一种华贵披肩。一条长2米、宽1.5米的沙图什,重量仅100克左右。克什米尔地区是“沙图什”加工地点,制作“沙图什”的唯一原料取自藏羚羊绒。“沙图什”在印度和西方有较大市场需求。1996年,一条藏羚绒披肩在伦敦的售价曾达3500英镑。中国国内没有对“沙图什”披肩的需求,中国也从未出口过藏羚绒,而20世纪末国际上每年藏羚绒的贸易额却高达上千万美元。对藏羚绒巨大的市场需求给藏羚羊带来了灭顶之灾。一条长2米、宽1米、重100克的“沙图什”需要以3只藏羚的生命为代价。为了生产“沙图什”,追求高额利润,曾有人非法猎杀藏羚。1995年,青藏高原的藏羚总数,由1980年前的10万余只急剧降至5万余只。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秘书处和中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的共同倡议下,1999年,在西宁召开了“中国西宁藏羚羊保护及贸易控制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法国、印度、意大利、尼泊尔、英国等7个国家的代表们经过深入讨论和充分酝酿,发布了《关于藏羚羊保护及贸易控制的西宁宣言》。宣言要求藏羚羊分布国、过境国和贸易消费国在保护和控制藏羚羊绒贸易中所承担的责任,呼吁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国和非缔约国为制止这一非法活动提供法律
CITES公约和国际刑警组织、世界海关组织、一些非政府组织以及各国政府一道正在监测国际野生动植物走私的动态,指出这种走私的危害,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最近,我国藏羚羊种群数量已恢复到10万只左右。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也受到一些人士的批评,如过多地关注明星物种,对植物的关注比动物少。在第11届、第12届和第13届公约缔约国大会,有关南部非洲象牙贸易的争议即是一例。以津巴布韦、纳米比亚等国为一方,以南部非洲的非洲象种群数量增加为理由,主张南部非洲的象牙贸易解禁,用出售象牙的收入用于非洲象的保护,而以肯尼亚等国为另一方则坚决反对象牙贸易解禁,这些争论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有人指出公约在近几次缔约国大会上,将越来越多的物种纳入公约附录,公约对物种的管制过多,可能有悖于公约的可持续利用宗旨。
二、为动物们创建天然的乐园
大熊猫的乐园
举世闻名的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奇珍异宝。它那毛茸茸、胖乎乎的体态,黑白相间的毛色,温顺的性格,笨拙的举止,给人们带来了无限快慰和欢乐。196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会徽。大熊猫成了世界自然保护事业的象征。
作为物种,大熊猫的历史比人类还要古老。远在300多万年前,它们便活跃在半个中国的土地上,北起河北,南到贵州、云南和广西,都曾留下了它们的足迹。在有历史记载的年代里,它们仍在黄河以南广为分布,直到两千年前,河南、湖北、云南及贵州等地还能看见它们的倩影。可是,随着古代几次冰期的摧毁性侵袭,随着现代人口的剧增,森林被砍伐,竹丛被破坏,山地坡土被开垦,使大熊猫分布区逐渐缩小,以致百年前还见于川东、本世纪40年代尚活跃于蛾眉一带的大熊猫,如今已经绝迹。目前,大熊猫已为数不多,其种群总数仅1000只左右。
为了寻找最后的生活场所,大熊猫不得不退缩到四川、陕西、甘肃交界的山区。这里山高坡陡,沟谷深邃,古木参天,竹林茂密,实在是大熊猫生存繁衍的天然乐园。
“水中熊猫”——白鳍豚的安全港
能与大熊猫媲美的国宝——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稀有水生哺乳动物,其历史悠久,数量稀少,有“古生物化石”和“水中熊猫”之称。是世界上仅有的四大淡水豚中最少的一种,仅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流的中下游水域。
在距今约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代,白鳍豚的近亲——原白鳍豚就在江河中栖息繁衍。它们留恋这里优裕的生活环境,世世代代生活在长江及与其相连的一些大型湖泊和支流中。由于没有任何竞争敌手,因而进化速度极其缓慢,如今的白鳍豚仍保留了祖先的大部分构造特征,因此,它被称为“活化石”。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我国古代的一部专着《尔雅》,曾首次提到一种水生动物——“暨”,说“暨”是一种同海豚相似的动物。晋代大学者郭璞为《尔雅》作注释时,具体描述了“暨”的形态特征及生理性能。而沿江两岸人民迷恋它那行踪飘忽不定的美丽倩影,以种种瑰丽、奇妙的传说,将它美化成“长江女神”,“东方美人鱼”。
随着历史的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崛起,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航运业的发达,水利、电力的建设等,使白鳍豚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进化史上的落后使白鳍豚在逐渐加剧的人为灾难面前几乎束手无策,生存范围越来越小,存活数量越来越少。为了保护濒危的白鳍豚,国家为它建立了一个有一个基地,比如长江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境内的天鹅洲为长江的一处故道,地处石首市下游约20公里的长江北岸,故道全长20.9公里,水面面积18~20平方公里,汛期与长江相通。故道内有丰富的杂草,洪水季节为江水淹没,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资源,是鱼类栖息、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因此鱼的种类繁多,数量也大,从而为白鳍豚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源。而且水文条件优越,水质接近长江水质而基本上未受污染。由于故道历史上曾是白鳍豚的分布区,因此保护区可成为在半自然状态下保护和恢复白鳍豚种群的重要基地。目前保护区正在开展白鳍豚的迁地保护工作,并已成功地从长江中捕获一只白鳍豚放养在天鹅洲故道之中。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古老孑遗物种,距今2500多万年的历史,在动物进化史上有活化石之称,它的奇特形态和发达的声纳系统,在军事科学、动物学、生理学、仿生学、声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此外,它还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天鹅洲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和恢复白鳍豚种群具有重要作用。
活化石——扬子鳄的栖身之所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爬行动物,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其祖先最早出现于中生代三叠纪,距今已有两亿多年,在爬行动物兴盛的中生代,曾是地球上的“主人”之一,主宰着整个世界。到7000万年前的新生代,爬行动物大多在地球上灭绝,扬子鳄经历了爬行动物的衰败和哺乳动物的兴起,成为地球上的幸存者,故有“活化石”之称。
扬子鳄与美洲密西西比河鳄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两种淡水鳄,非常珍贵。原来分布较广,栖息于长江中下游河流沿岸湖泊沼泽地、丘陵山涧地的芦苇、竹林及杂灌地带。距今六七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带曾有分布,直到唐代,江南诸省(浙江、江西、湖南、江苏、安徽等)仍可见到扬子鳄。当时不但分布广,数量也很多。可是,随着现代人口的剧增,大量的扬子鳄被捕杀,以其皮张鼓,谓之“鼍鼓”,优美的生境被破坏,大片的栖息地被占用,以致扬子鳄的分布区域迅速缩小,数量也急剧减少,成为濒于灭绝的野生动物之一。
为了保护扬子鳄,中国政府在野外尚残存扬子鳄的安徽省宣城地区,建立了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江南古陆与金陵凹陷的过渡地带,全境气候温暖,年均温度18℃,四季分明,春天气温多变,秋季凉爽,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000毫升左右。这里地形错综复杂,沟、塘、渠、坝星罗棋布。海拔300米以下的池塘、沟冲、山洼、水库和沼泽地是扬子鳄理想的栖息之地。1983年以前,残存的扬子鳄不足500条,虽经严格保护,自然繁殖的扬子鳄发展速度仍然缓慢。为了尽快地抢救、恢复和发展这一古老物种,我国政府于1983年在宣州市建立了占地100公顷的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人工繁殖扬子鳄已经获得成功,现在,繁殖中心已有老少三代扬子鳄4000余条,并可望每年以1000至2000条的速度增加。
1992年2月在日本国召开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八届成员国大会上,各成员国代表、《公约》秘书处、鳄鱼专家组及其它许多国际组织代表,对中国拯救并人工繁殖扬子鳄获得成功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祝贺。人类又从毁灭的边缘夺回了一个宝贵的生物物种资源。
三、为鸟类划分翱翔的王国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对鸟类有着特殊的情感。鸟能点缀大自然,美化自然环境,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鸟语花香”、“莺歌燕舞”就是指鸟类点缀大自然,给大自然平添了无限神韵。羽色美丽的水中鸳鸯雌雄形影不离,被视为“爱情”和“美”的象征。“新婚燕尔”则是以梁间呢喃的双燕比喻新婚夫妇的情投意合。寿命长达六七十年的鹤则被看作是吉祥长寿的象征。古代伟大诗人曾用“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黄鹂、白鹭以声以色点缀自然界做了生动的描写。百灵鸟、相思鸟、小夜莺等“鸟类的歌手”以美妙悦耳的歌声,与林下花间草上飞翔的鸟儿发出的各种叫声汇成了大自然中美妙而动人的交响乐。
鸟类不仅美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充实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也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重要来源,各种家禽给人类提供了优质的肉蛋食品,鸟类的羽毛可做羽绒服装,鸟类的粪便是优质的肥料……
长岛自然保护区
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有一个由32个岛屿组成的县——长岛县,夙有“候鸟旅站”之称。全县几大主要岛屿,如南北长山、南北隍城、大小黑山和庙岛、砣矶岛等,森林苍翠,岗峦起伏。岛屿之间海浪阵阵,渔汛片片,岛屿岸边峭崖耸峙,礁石林立,景色清幽壮观。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苍郁的植被装点着全区诸岛,座座岛屿宛如颗颗绿色宝石,星罗棋布地镶嵌于渤海海峡。它们为各种鸟类的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鸟类资源异常丰富,全区有鸟类达240余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金雕、白肩雕等9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42种。在中日候鸟保护协定所列的227种鸟类中,长岛就有196种。在这些鸟类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猛禽了,它们无论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占多数。每年候鸟迁徙季节,数以千万计的各类候鸟成群结队来岛上停歇觅食,补充能量,继续飞翔。尤其是集中迁飞的日子里,更是鹰击长空,鸥翔海隅,百鸟云集,群翔海空,蔚为壮观,堪称长岛一大奇观。
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鸟类资源,使长岛成为我国东部沿海研究岛类迁徙规律的不可多得的胜地之一,也是我国开展鸟类环志的主要基地。目前他们已为30多种鸟类、数万只个体戴上了坏志,借以调查研究它们的飞行路线和栖息的行踪。
升金湖自然保护区
位于安徽省池洲地区的升金湖,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水禽越冬和栖息地之一,该湖周围地形多样,湖岸曲折、湖汊众多,东南为低山、丘陵、植被类型以人工杉木林、马尾松林为主,西北为平原、圩田,主要植被为河柳、枫杨、香椿、楝树以及梨、桃等果木经济林。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湖水水质优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鱼、虾等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湖区四周植被良好,为鸟类的越冬和栖息提供了很好场所。该湖有中国最大的白头鹤越冬种群,东方白鹤越冬种群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1/8,白枕鹤、白鹤、灰鹤、大鹎、白琵鹭、黑鹳、小天鹅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数量也占有相当大比例。升金湖亦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大型水禽雁、鸭类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其越冬总数达8万只以上。
升金湖湖床平坦,水位季节性涨落。秋冬季节水位降低之后形成多种多样的生境。越冬水禽在各种生境中以水生植物种子、根茎、软体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控制了水草的过量生长以及经济价值较低的小型鱼类产量,有利于经济鱼类的生长。同时,鸟粪留在湖中促进有机质的分解,鸟类对钉螺的取食减少了血吸虫病的发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这里的水禽,也就是保护了人类本身。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是一处以保护鸟类及其栖息环境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其周围为辽阔的温性草原,生长着多种草本植物。青海特有种植物——青海固沙草集中分布在这里。湖边的草类与湖中的鱼类,为多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
鸟岛位于青海湖西岸,鸟岛自然保护区范围除鸟岛外,还有海西皮岛、海心山、三块石、沙岛等水禽栖息地,以及鸟岛至泉湾沿湖鸟禽栖息、觅食、育雏和越冬的湖面、滩涂、沼泽地带。青海湖的岛屿全是鸟类的世界。
鸟岛和海西皮岛原位于青海湖的西北隅,离布哈河三角洲不远,是鸟类的主要栖息地。1977年它们还是湖水环绕的小岛,但到1980年以后,则成为三面和陆地相连的半岛,鸟岛形似驼峰。每年春天群鸟飞来岛上,全岛布满鸟巢,到了产卵季节,鸟蛋一窝连一窝,密密麻麻遍布全岛,故称“蛋岛”。海西皮岛在蛋岛东侧,岛上地面乎坦,生长着多种植物,岛的东部悬崖峭立,濒临湖面,岛的西部则与蛋岛连在一起。
生活在这里的鸟类以夏候鸟为主,主要有黑颈鹤、斑头雁、棕头鸥、鱼鸥、潜鸭、秋沙鸭、鸬鹚等。这些鸟春来秋往,在这里繁衍后代。大天鹅则深秋飞来这里越冬,春天又飞往北方。赤斑鸭、绿头鸭等则为留鸟,所以这里一年四季鸟禽不断。
青海湖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是青海省着名的旅游胜地。青海湖古称“西海”,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思是“蓝色的海洋”。湖区为大通山、日月山、南山和橡皮山等群山环抱,湖水由19条内陆河流补给。湖面烟波浩淼,一望无际。即使在炎炎夏日,湖区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右,清爽宜人。再加上每年3月至10月,数达十万余只各种鸟类云集青海湖的5个小岛以及邻近的沼泽、沙滩,形成青藏高原上的一大奇观。
四、为植物们建立安全的国度
我国土地辽阔,地形地貌千差万别,气候多种多样,地质历史悠久,为各种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这座满目青翠的绿色宝库里,生长着高等植物32800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2%以上,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到第四纪冰川覆盖的影响,因而保留了许多北半球其它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种类和特有种,约有万余种,如银杉、水杉、水松、金钱松、台湾杉、银杏、珙桐、水青树、钟萼木、香果树等都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保护好这些大自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已先后建立了银杉、苏铁、珙桐等珍稀植物保护区,使濒临灭绝的珍贵树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温带森林的瑰宝——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座落于吉林省境内东南部中朝边境的巍巍长白山,以它粗犷的神韵,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资源享誉中华,驰名中外。它的精髓——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白山的心脏地区,把巍峨的奇峰、神秘的天池、高悬的瀑布、独有的高山冻原、浩瀚的林海、奔腾而去的峡谷激流、热气蒸腾的地热景观集于一身,交织在一起。
(1)巍峨壮观的火山地貌
长白山历史悠久,是一座古老的山系。今日的地貌是地质历史上经过沧海桑田、地壳变迁、火山喷发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整个保护区的地貌自下而上由玄武岩台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锥体构成。长白山现在的地貌是由大约距今200万年前的一次激烈的火山运动后形成的。这次喷发是以中心式喷发,即通过地下一条长而圆的火山颈喷发。喷出的岩浆和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形成了巍峨壮观的火山锥体。火山喷发的中心,也就是火山口在后来由于积水而成为今日的天池。天池周围有岩体斑驳、姿态万千的山峰罗列,其中西侧的白云峰海拔2691米,正如地方志所述,“直播云霄,白云触石而过,终日不散”,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峰。
(2)百里不同“天”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由下向上,气温逐渐降低,自然景观也十分不同,从植物的生长上看分别分布着红松和一些阔叶树林、云杉和冷杉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植株。在水平距离50公里的路程中,就好像经历了由我国北方的温带到北极圈上万公里的自然景观变化。在这里所反映的是欧亚大陆上由温带到寒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
在红松阔叶林带里,森林内古木参天,荆藤飞舞、花草茂盛,各种树木姿态万千。这里是世界上典型红松阔叶林的唯一残留地。
红松阔叶林内环境适宜,食物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山中王”东北虎,文静美丽的梅花鹿,全身是宝的马鹿,珍贵毛皮兽猞猁,凶猛的黑熊、野猪,濒危稀有的中华秋沙鸭,“爱情鸟”鸳鸯等等,在这葱葱的密林里欢腾雀跃,引吭高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
在云冷杉林带内,苍松密如蒿麻,针叶遮天蔽日,林内阴暗潮湿,还常伴有弥漫的云雾。这里灌木和草本植物稀少,但苔藓植物却很茂盛,人们称之为苔藓的世界。可最引入注目的要算松萝和枝藓了。它们挂满枝头,犹如罗纱,随风飘荡,婆娑起舞。在这里我们很少见到东北虎、梅花鹿、黑熊、野猪等在红松阔叶林带里经常出没的动物,取而代之的是紫貂、棕熊、啄木鸟、黑琴鸡等动物种类。再往上,到了亚高山岳桦林带。这里山势陡峻,气候寒冷,土地瘠薄,风力较大。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高大挺拔的树木已经绝迹,连能抗严寒、傲风雪的松树也销声匿迹了,唯有岳桦在此安营扎寨,成片生长。不过由于环境的严酷,生活的艰辛,岳桦已失去了一般桦树那种清秀挺拔的雄姿,变得主干矮小扭曲,体型弯弯曲曲,显得老态龙钟。越往高走,岳桦愈加矮小弯曲,在迎风坡上,由于风吹雪压,树干整齐地向着背风面倾斜、几乎匍匐在地。这里的动物种类更加稀少,常见的有花鼠,高山鼠,兔等。夏季到来,大型兽类也常来避暑,个别的夏季候鸟也来光顾。
(3)三江之源
长白山地处东北地区最高处,是东北地区降水最多的地区。长期以来由于雨水的冲刷,形成了放射状的大小水溪,是第二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汇集,以白山头为中心,向西、向北汇成第二松花江,向南、西南汇成鸭绿江,向东、东北汇成图们江。
松花江在与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嫩江汇流之前叫第二松花江,是吉林省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它有东、西两源。东源二道江主要发源于白头山北麓,而第二松花江的正源——二道白河源于天池。天池四周群峰环抱,唯有北侧天豁、龙门二山峰间有一缺口,池水经此外溢,穿流在高山峡谷之中,称之为天河,又叫乘槎河。流程在1250米时,突遇断崖,形成高达68米的着名长白瀑布,河水下跌后,白浪滚滚,奔腾而去,穿流在茫茫林海之中,这就是二道白河。
有诗赞曰:
天池水,云中游。
溢漫牛郎渡,乘槎问牛牛。
吻别天豁龙门,瀑落九州。
举世无双,天际第一流。
西源头道江与东源二道江汇流后,始称第二松花江。
鸭绿江和图们江都是中朝两国的界河。鸭绿江源于白头山南麓,向南、西南流入黄海。图们江发源于白头山东北麓,向东北方向经朝俄边界流入日本海,其支流红土水源于红土山。山下有布里瑚黑湖,又叫园池,是传说中天上仙女佛库伦在园池沐浴后吞朱果、生龙子取名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的地方。故此,金、清王朝视长白山为祖先的发祥地。
“三江”河源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下,山高林密,降水丰富。繁茂的原始森林植被,保持着水土,涵养着水源,是个巨大的生物蓄水库,使得“三江”经流丰富而稳定。一池高湖天水,滔滔三江源流。正是源远流长的三江之水,哺育着我国东北大地,造福中朝两国人民。
(4)纷繁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处于长白山腹地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面积广阔,自然条件复杂,生物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野生植物254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364种。正如一位着名的外国专家所描述:“长白山是同纬度带上原始状态保存得最好、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从英国北部、加拿大起往东的这个生物链条,越往东,生物种类越丰富,长白山恰恰在这个链条的最东端。”这里有几亿年前的遗留种,如红松、紫杉、云杉、冷杉、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榆、椴等珍贵树木;有随冰期南移而滞留下来的植物种,如笃氏越桔、圆叶柳、倒根蓼等;有间冰期由暖温带北移的植物种,如小花木兰、北五味子、山葡萄、猕猴桃等。有的属于朝鲜和日本的东洋植物种,还有许多这里特有种,如挺拔秀丽、婀娜多姿的长白松,人们称之为美人松;被誉为“爬山冠军”、分布在白头山最上限的高山罂粟;柳树世界的“侏儒”——匍匐小灌木长白柳等。这些孑遗的“坐地户”和南下的、北上的、东进的、特有的众多植物种类、区系成分交汇在一起,构成了长白山特有的绿色植物世界,丰富了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资源。
浩瀚的原始森林和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又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这里拥有的陆栖脊椎动物占吉林全省该类动物总数的66%。许多久负盛名的毛皮兽,可为人们提供皮柔毛丰、富有弹性、轻便耐用、质地优良的毛皮;动物性药材,是人们医疗保健的上乘佳品;观赏动物,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食用野生动物,又是人们传统的美味佳肴。200多种鸟类的绝大多数是食虫鸟,可吞食大量的森林害虫,是长白山森林的忠实卫士。其它各种野生动物也都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在缤纷的生物世界里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景色万千的旅游地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个雄伟壮观,景色绮丽的游览佳境。保护区内松涛阵阵,绿浪迭起的森林景观,云雾缤纷的高山湖泊,倾珠泻玉、气势磅礴的高山瀑布,星罗棋布、金碧辉煌的长白温泉群,以及多姿多彩的野生动植物世界,都以它们特有的自然魅力和鬼斧神工之韵把人们带进了浓墨皴染的巨幅画卷。无限的诗情画意,充满在白山之巅,三江之源。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座落在长白山顶,周围群峰环抱,峰峦起伏;湖面一平如镜,微波荡漾;山水相映,岩影波光,具有“处处高山镜里天”之美。湖水清澈幽深,深不见底,是我国最深的湖泊,又是我国最高的火口湖和我国东北第一高山湖泊。长白山天池的整个湖面略呈椭圆形,南北长4.4公里,东西长3.3公里,水边周长13.1公里,平均水深204米,最深处达373米。它的水源分别来自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其中60%来自大气降水,40%源于地下水。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历史和现实的“怪兽”之迹每年都吸引着现代的大批中外游客,并常使他们留连忘返。
有诗颂曰:
喜眺奇峰雾霭间,
惊俯深壑碧波旋,
长流不息友谊水,
雄伟壮丽“三江源”。
奇峰异石
长白山巍峨壮观,奇峰林立。在天池西稍北部,有一座圆浑高大,临池耸立,磅礴雄伟的山峰。远望白云触石而过,直插云霄。天晴时,但见群峰皆露,独此山峰烟雾缭绕,终日不散。这就是海拔在2691米的东北最高峰——白云峰。
在天池北偏东部,有一座顶部像鹰嘴的峻峭山峰破石而出,伸向天池,它就是天豁峰。在天池西偏北方,有一草甸,形圆如盘,有热气从地下冒出,每至严冬,其它山峰白雪皑皑,唯此峰独露。峰上生有灵芝草,故称之为芝盘峰。芝盘峰的背坡坡度平缓。谷溪众多,植物生长茂盛,是动物夏季活动集中的地方。另外,还有玉柱峰、白岩峰、龙门峰、赛棋峰等奇峰异石,群峰形态各异,错落有致,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增添了无限风采。
飞砂走石的“黑风口”
长白山并不总是温文而雅,有时它也狂风怒吼,大发雷霆。在长白山北侧登山的必经之地,有一峡谷,它与二道白河、长白瀑布对峙。谷底至崖顶高差近500米,犹如两扇天然的屏风。风和日丽之时,仰望悬崖陡峙,飞瀑高悬;俯视温泉,热气腾腾;二道白河,浪花翻滚。一旦天地上空风起云涌,这里便飞砂走石,刹那间,天昏地暗。如若此时攀石而过,则有被狂风卷走的危险。
地下森林
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森林大多生长在山上,绝少听说过地下森林之说。在长白山有一片火山口森林。火山口谷壁50~60厘米,谷底生长着针叶林。从上向下看,绿浪滚滚,林海涛涛。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地下森林。
巍峨的奇峰异石、涓潺的峡谷溪流,高悬的飞瀑,浩瀚的地下森林,清澈幽深的天池,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浑然交织在一起,使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温带森林的绿色瑰宝。
2.呼中自然保护区
在连绵不断的大兴安岭之中,有一块绿色宝地,它就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寒温带针叶林区——呼中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是我国北部最大的寒温带原生落叶松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72平方公里。境内层峦叠嶂,地形复杂,乔木参天,灌木丛生,河流交错,花香飘溢。
(1)奇特的自然景观
在保护区的大白山中有三大特殊的自然景观。其一是惟妙惟肖的“老头树”。它们通常分布在海拔1300米以上,由于山高风大,气候严寒干燥,土壤贫瘠,从而使得原本高大挺拔的兴安落叶松出现了明显的矮化现象。往往七八十岁的植株,才长到3.5米高,直径仅为2.7厘米,犹如一个个长命百岁的小老头,看上去别有风味。
“石海”是大白山又一奇特景观,这是一种特殊的生态植株类型,分布在海拔1100米左右的阳坡上。一片片由直径30~70厘米的岩石块组成的碎石坡,岩石上附生有几种壳状和枝状地衣,局部小面积区域偶尔也生有一些维管束植物。这一片片开阔的碎石坡犹如湖泊点缀在群山峻岭之中,所以形象地称它们为“石海”。
宛如孔雀开屏的偃松树丛也不甘落后,怒放于大白山之中,与其它花木争奇斗艳,成为大白山的又一奇观异景。
(2)珍贵的动植物资源
呼中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如东北岩高兰、樟子松、钻天柳、黄芪、草苁蓉等等。保护区内还分布有许多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植物,除重要的木材树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等树木外,还具有相当可观的其它经济植物,如升麻、土三七、沙参、柴胡、乌头、黄芩、黄芪等药用植物;笃斯、越桔、蓝锭果忍冬、草莆、稠李等浆果植物。还有许多油料、纤维、单宁和蜜源植物、野生食用真菌的种类为数也不少。(图片136)
保护区内还有许多野生动物资源,其中国家一类保护的鸟类,如金雕和细嘴松鸡等,二类保护的鸟类,如大天鹅、苍鹰、雪鹗等;一类保护的兽类,如貂熊、紫貂等,二类保护的兽类,如棕熊、猞猁、雪兔:水獭等。此外,保护区内还有不少的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等动物资源。
呼中保护区是夏日避暑的良好去处。它那奇特的峰石、郁郁葱葱的森林、慈祥的“老头”无时不在欢迎着来自远方的客人。
中原明珠——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在河南省西南部,秦岭山系的伏牛山南麓,有一块被誉为“中州绿色明珠”的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它就是河南省内乡县境内的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巍峨的奇峰怪岭、涓潺的峡谷溪流,高悬的飞瀑、浩瀚的林海,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丰富多彩的物种资源浑然交织在一起,使其成为中原神州的一块绿色宝地。
因处于我国南北森林动植物带过渡区域,区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四季分明。区内森林茂密,山势陡峭,山峦重叠,切割层次较多,悬崖峭壁随处可见。最高峰宝天曼海拔1830米,雄奇险峻,充满了原始的韵味。
保护区地处国土南北分界线上,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复杂,正是大自然对它的偏爱,形成了这里东西南北中多种植物兼容和并存的奇观。这里有属东北成分的水曲柳、青榨槭、辽东鼠李、辽细辛等;属西北成分的西北枸杞子、甘肃海棠、大果青杆等;属华北成分的蒙椴、北京忍冬、太平花、华北葡萄等;属华中成分的湖北枫杨、马尾松、枫香、红豆杉、宜昌木蓝、河南猕猴桃、河南杜鹃、河南翠雀、河南鹅耳枥等;另外还有华南的天竺桂、银鹊树;以及西南成分的巴东林、云南枫杨、西南卫矛、铁杉、红桦、香果树、华椴、金钱械等等,植物种类异常丰富。不仅如此,这里的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可见第三纪遗留种,如秦岭冷杉、水曲柳、胡桃楸、榆和椴类等珍贵树木;躲过第四纪冰川浩劫的孑遗树种,如银杏、连香树等。
宝天曼保护区浩瀚的天然森林和种类繁多的植物资源,为野生珍禽异兽的栖息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内已发现有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大型脊椎动物201种,仅鸟类就有116种。一些久负盛名的优质毛皮兽,如豹、水獭,可为人们提供既抗严寒,又经久耐用的毛皮皮张;药用动物,如香獐子的麝香,是医疗保健的上等佳品;观赏动物,如大鲵(娃娃鱼)、金鸡、鸳鸯可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食用野生动物可为人们传统的“野味”锦上添花。森林绝大多数鸟类是益鸟,不仅啄、吞食大量的森林害虫,而且为多种植物传播种子,是宝天曼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也很丰富,有3000多种,其中蝶类160种、蜘蛛108种。在已采集到的蜘蛛标本中,有5个是中国的新纪录,3个是新发现种。
宝天曼保护区周围群峰林立,峰峦起伏,岩影瀑光,山水相映,一年四季均有鲜花盛开。这里有花卉植物550种之多,野生的山杏、山桃花点缀满山遍野;花中之王——牡丹,争芳斗艳;花中君子——兰花,抖擞雄姿;花中皇后——月季,香味四溢;花中强者——杜鹃,一树干花,鲜红夺目;花中英雄——菊花,傲秋迎雪。四方游客常会沉醉于这花的世界,美的享受之中。
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湖南省桑植县境内的八大公山,是以珙桐等珍稀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这里地形复杂,山川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貌环境,使八大公山成为第四纪冰川的“避难所”,许多古老植物在这里被保存下来。其中最引入瞩目的要数珙桐了。每到开花时节,硕大的乳白色叶状苞片迎风飘曳,好似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白鸽,在枝头展翅欲飞,因此又被称为“中国鸽子树”。现在,它已经被引种到许多国家,成为世界着名的观赏树种之一。
保护区内除珙桐外,还有光叶珙桐、鹅掌楸、钟萼木、银鹊树、香果树、巴东木莲、蓖子三尖杉、白豆杉、黄杉等3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药用植物1000余种,尤以竹节人参、扣子七、乌金七、金盘七、七叶一枝花、四两麻、天麻等构成了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天然中药库”的精华。
八大公山的野生动物也很多,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金钱豹、云豹、猕猴、毛冠鹿、苏门羚、林麝、金鸡、长尾雉和穿山甲、大鲵等。
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以林的原始、野奇,夏天气候凉爽,奇山怪石、碧水幽谷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当大地进入烈日炎炎的盛夏季节,这里却凉风习习,是难得的避暑胜地。在浩瀚的原始森林中,各种奇树异花组成了大自然美的花环,在这里游览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还可获得丰富的知识。
有林必有水,水是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又一大奇观,流泉飞瀑,比比皆是,月芽瀑、彩虹瀑……此外还有“醉汉林”、“仙人池”、“十六兄弟”等风景名胜点。
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博物馆,是亚热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正如我国着名植物学家吴征镒教授所描绘的那样:
天平山顶岂平平,
澧水源高溪水溪。
万木萧森自然起,
人间从此绝烟尘。
五、为海洋生物圈出自由领地
海洋保护区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按照保护海洋生态的需要予以部分或全部保护的潮间带或潮下带的任何封闭海区,包括其上覆水体以及相关植物、动物、历史和文化特征。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率先建立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并颁布《海洋自然保护区法》,使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行动法制化。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着手海洋自然保护区的选划,现已建立各种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60处,所保护的区域面积近130万公顷,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26个、市县级16个。
我国第一批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有5个,即河北省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海岸自然景观及海区生态环境;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红树林生态系统;海南大洲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金丝燕及其栖息的海岸生态环境,海南省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珊瑚礁生态系统;浙江省南麂列岛海岸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贝类、藻类及其生态环境。
海洋特别保护区
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根据海洋区域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的特殊性,以及海洋开发利用对区域的特殊需要,划出予以特别保护的海洋区域。海洋特别保护区设立的宗旨是,在积极推进海洋资源、环境和空间开发的同时,维持海洋自然景观和资源再生产能力,维护并改善海区的良性生态平衡。
目前,我国共设有10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分别为江苏南通蛎蚜山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2006年)、江苏连云港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2008年)、浙江乐清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2005年)、浙江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2005年)、浙江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2006年)、浙江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2008年)、山东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2007年)、山东东营黄河口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2008年)、山东东营利津底栖鱼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2008年)、山东东营河口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2008年)。福建宁德市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由地方政府批准建立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其保护对象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霞浦尖刀蛏增殖管养区、龟足管护区、台山列岛生态特别保护区、福瑶列岛自然资源特别保护区、日屿岛鸟类自然保护区共6个海洋生态特殊功能区。
海洋生态保护区
海洋生态保护区,即海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指以海洋生物与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海洋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海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不同地带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及某些特有生态系统,全面保护各类生物、非生物资源。这是自然保护区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立程序就一般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调查而言,在环境调查方面应包括:地理环境概况、水文要素、海水化学、沉积物特征;在生物方面的调查内容包括:初级生产力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微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另外,要根据主要保护对象增加一些特殊的调查项目。目前国内已建立了多个海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如大连海王九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荣成成山头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磷枪石岛珊瑚礁海洋自然保护区等。
海洋玲稀濒危物和自然保护区
海洋濒危生物是指由于过度利用、自然条件改变、海洋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等原因,海洋中处于濒临灭绝境地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而海洋珍稀生物则是泛指在科学上、经济上或者人类生活上有重大意义或极其稀少的海洋生物,它包括了全部濒危的海洋物种。为使这些物种不致灭绝,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已将蓝鲸等5种鲸定为濒危级。国务院1988年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我国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动物和二级保护动物两个等级。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海洋野生动物有儒艮、中华白海豚、中华白鲟、中华鲟、多鳃孔舌形虫、鹦鹉螺、短尾信天翁、玉带海雕、白尾海雕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海洋野生动物有鳍足目的所有种、除中华白海豚以外的其他所有鲸豚、黑颈鸬鹚、白腹军舰鸟、绿海龟、玳瑁、太平洋丽龟、文昌鱼、大珠母贝、红珊瑚等。
海洋珍稀濒危物种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海洋中的各种珍稀物种及其主要栖息地、繁衍地和重要洄游路线,以及其他有科研、教学、医学等特殊价值的海洋动植物而设立的保护区。这类保护区既是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地、拯救地或恢复发展地,又是具有价值的野生生物资源发展培育或合理利用的试验地。目前我国已建立的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属此类。
六、我们该怎样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物种灭绝的原因
一次自然灾害,如地震或火山,可以破坏一个生态系统,毁灭群落,甚至一些物种。人类活动同样也威胁生物多样性。这些活动包括:毁坏栖息地、偷猎、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
毁坏栖息地 引起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毁坏栖息地,即自然栖息地的丧失。这种情况通常发生于森林被砍光用来建镇或做牧场。在草原上耕种或填充沼泽地也会极大地改变原来的生态系统。些物种可能会由于栖息地的改变而无法生存。
把大的栖息地分割成小的、孤立的碎块,称为分割柄息地。例如,在森林中修建公路会分割生物栖息地,导致树木更易受风暴袭击,植物成功散播种了的可能性变小。分割栖息地对于哺乳动物也非常有害,因为这些动物往往需要大范围区域来寻找充足的食物,在小区域里它们可能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也可能在尝试穿越到其他区域时受伤。
偷猎 对野生动物的非法猎杀和捕捉的行为,称为偷猎。为了取得它们的皮、毛、牙齿、角或爪子,用来制造药物、装饰物、服装、皮带和鞋子,许多濒危动物都遭到了猎杀。
热带鱼、乌龟和鹦鹉都是很普遍的宠物,人们从生物栖息地将它们非法捕来贩卖以获利。濒危植物可能被非法采掘作为室内观赏植物贩卖,或用来做药物。
污染 有些植物的濒临灭绝是由于污染造成的。引起污染的物质称为污染物,它们可能通过动物饮用的水或呼吸的空气进入动物体内。污染物也可能存在于土壤中。土壤中的污染物被植物吸收以后可以通过食物链在其他生物体内集结。污染物可能导致生物死亡,或降低其免疫力、引起先天缺陷。外来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威胁生物多样性。几百年前,欧洲航海者最初考察夏威夷的时候,船上有老鼠逃到岛上。由于夏威夷没有老鼠的天敌,老鼠繁殖得很快。它们吞吃夏威夷雁的蛋。为了保护这些雁,人们从印度引进了獴来帮助控制老鼠的数量。不幸的是,獴更喜欢吃雁蛋,而不喜欢吃老鼠。由于老鼠和獴都要吃夏威夷雁的蛋,夏威夷雁现在已经濒临灭绝了。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很多人正在为保护世界上的生物多样性而努力。有些人致力于保护个别濒危物种,像大熊猫或是灰鲸。也有些人正在努力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像澳大利亚的大堡礁。许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计划把科学方法和法律手段结合了起来。
圈养 一种保护极度濒危物种的科学方法就是圈养。圈养是指在动物园或野生动物保护地为动物提供交配繁殖环境。生物学家们悉心照料着这些生物幼体,以期提高它们的生存机会。这些幼体随后被放回野外。
圈养对于加州兀鹫来说是惟一的希望。加州兀鹫是北美洲最大的鸟,由于生存环境的破坏、偷猎和污染使之濒临灭绝。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野外的兀鹫数量已经不足10只,动物园中也不到30只了。科学家们捕捉了所有的野外兀鹫放入动物园中进行圈养。不久,第一只兀鹫繁殖成功了。至今,动物园中已有了超过100只的兀鹫,有些已被放回野外。虽然这项计划很成功,但是花费了2000万美元。如果用这么大的代价去拯救更多物种,那是不太可能的。
法律和协议 法律在保护濒危物种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有些国家规定贩卖濒危物种及其制品为非法。在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保护法案禁止进口或买卖濒危、受胁物种制品。为保护濒危物种,这个法案同样需要进一步的修订。美国鳄鱼、太平洋灰鲸以及绿海龟,都是由于法律的保护而开始恢复的物种。
保护野生动物的最重要的国际条约是《濒危物种的国际贸易公约》。1973年,80个国家在这一条约上签字。这个条约列举了近700种濒危物种,规定不可以牟利为目的对其进行贸易。像这样的法律执行起来是很困难的。即使如此,这个条约对于减少偷猎濒危物种,如非洲大象、雪豹、抹香鲸以及大猩猩还是有帮助的。
保护栖息地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方法是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保护整个生物栖息地不仪保护了濒危物种,还保护了其他的依附物种。
从1872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建立以来,很多国家已把一些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设为公园或保护区。另外,很多私人组织还购买了几百万公顷的上地作为濒危物种的保护地。今天,世界上大约有7000个动植物公园和保护区。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生物,保护区还必须有多种生态系统的特性。比如,必须能容纳许多物种,具有多种多样的小生境。当然,还要有新鲜的空气、富饶的土地和清洁的水源,同时迁走外来物种,并严禁偷猎。
七、我们如何行动
19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皮尔斯给皮吉特濠印第安人写信,要买他们的土地,酋长西雅图回了一封非常深刻而动人的信。大意是说,土地是我们的母亲,动物和植物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怎么可以出卖他们呢?
100年后,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当站在38万多千米的远处看到小小的地球时,他深切地感到,地球不仅是一个绿洲,一个孤岛,而更重要的是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地方。他说:“我从来没有像此时此刻那样突然警觉到,保护和拯救这个家园是如此的重要。”我们作为生物界的精华而又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来到这个宇宙间仅有的地球,很偶然,很幸运,也很自豪。所以,我们爱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爱这个统一和谐的大自然,爱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现象,更爱我们的子孙——希望他们永远享有和我们同样美好或者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我们爱这个“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球,爱地球上的一切物种。那么,这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我们如何去爱呢?
简单说来,就是要按照大自然本来的面目和自身的规律,来认识自然,研究自然,保护自然。地球本来是个有机的统一体.一切生物都生长、繁衍、进化在这个统一体之中。大诗人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这话适用于人,同样适用于一切生命。任何组成天然群落的物种都是共同进化过程中的产物,各个生物区系的存在和作用,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的巨大宝库,各个物种和人类一样,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环节,在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中共同维持着自然界的稳定、和谐和进步。在这个五花八门的生物圈中,谁能适应,谁能发挥优势,或是谁被淘汰,这都是在自然历史的长河中物竞天择、不断演化、不断优化的结果,既非上帝所创造,更不能由人类来主宰。这就是大自然为什么拥有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变异性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大自然为什么空气清新,生机盎然,山清水秀,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万木争荣;为什么大熊猫、树袋熊、蓝鲸、巨杉、金花茶、热带雨林和我们同在;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亚马逊河、贝加尔湖、阿尔卑斯山、太平洋和我们同在。地球是我们人类和一切生命的摇篮,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天堂。她很大,但不是无边无涯;她很美,但不是青春永在;她很富饶,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放眼宇宙,大小星球无数,又有哪个可以和地球相比?
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种,特别是濒危的物种。但现实已使我们痛感到,生物物种的急剧消失,已经威胁着整个自然界,也威胁着人类自己。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保护一个物种,就意味着保护若干物种,就意味着保护一个生物群落,就意味着保护一个生态系统;反之,破坏一个物种,就意味着破坏若干物种,就意味着破坏一个生物群落,就意味着破坏一个生态系统。而世界是相互关联的,这种保护和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地球的稳定和人类的未来。有位生态学家打了个比方:消灭一些物种,就好比拔掉飞机上的一些铆钉,看来问题似乎不大,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飞机已经不再是安全的了。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世界上至少每分钟有一种植物在灭绝,每天有一种动物在灭绝,目前自然物种灭绝的速度比人类干预前灭绝的速度高100O倍。人类开始行动起来,着力于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1872年建立的美国黄石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国家公园来保护当地野生动植物的尝试。进入20世纪60年代,因为物种越来越多地处于濒危状况,人们开始用法律手段保护这些濒危物种。越来越多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开始建立。
当然,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是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的事情,每个人都应当行动起来。让我们在每个人的心中,建起一座自然保护区。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至少,我们可以做到如下几点:
1.拒食野生动物
在世界范围内,近150年来,鸟类灭绝了80种;近50年来,兽类灭绝了近40种。其中很多是在人类的口腹之欲的追逐下渐渐消失的。
2.不猎捕野生动物
我国已建立400多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繁育基地、100多处植物园及近800个自然保护区。我国于1988年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入陆生野生动物3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丹顶鹤等约9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小熊猫、穿山甲、黑熊、天鹅、鹦鹉等230种。
3.不参与买卖野生动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禁止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产品。商业部规定,禁止收购和以任何形式买卖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及其产品(包括死体、毛皮、羽毛、内脏、血、骨、肉、角、卵、精液、胚胎、标本、药用部分等)。我国也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成员国之一。
4.做动物的朋友
为挽救野生动物和生存,一些人捐钱认养自然保护区中的指定动物,并像看望亲属一样去定期看望它们。很多人常去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关心濒危动物的生存现状并吊唁已灭绝的野生动物。在美国,一些孩子像对待朋友一样给动物园的动物过生日。
5.不买珍稀木材
资料表明,大约1万年以前地球有62亿公顷的森林覆盖着近1/2的陆地,而现在只剩28亿公顷了。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着,等于每分钟失去一块足球场大小的森林。照此下去,到本世纪末,世界森林面积将再减少2.25亿公顷。而森林正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保护森林也就是保护野生动物。
6.植树护林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7.无污染旅游
当你为外出旅游时,不要污染、破坏自然环境。少用一次性用品,减少垃圾量。如有垃圾则应投放到制定地点。不攀折践踏花草树木,不随便采集标本,不污染水源。尽量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外出旅游,以此减少尾气排放带来的空气污染,如果你能骑自行车郊游的话,就更符合环保潮流了。
8.做环保志愿者
做一个环保志愿者已成为一种国际性潮流。很多知名跨国公司在录用人才时,特别注意应征者是否有参加环保公益活动的记录,以此来判断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据报道,美国18岁以上的公民中有49%的人做过义务工作,每人平均每周义务工作4.2小时,相当于2000亿美:元的价值。在日本及欧洲各国,做环保志愿者也是公民普遍的常规行动。在我国,做环保志愿者日益成为风尚,环保志愿者的队伍正在不断扩大。
亲爱的朋友,你可知?每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1O月4日是世界动物日,12月29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这些绿色纪念日都可以说是唤起人们环境意识、关注野生动物生存状况的,在这些日子,很多人会行动起来,为保护野生动物做些切实的事情。要记住,它们不是节日,而是一种呼唤,是野生动物对人类的呼唤,是地球对人类的呼唤,呼唤人们去行动。
如果有一天所有笼中困兽都奔向它们祖先生活的地方,这一天便是动物的节日;如果所有野生动物都因失去自由生存的空间而消亡,这一天也就是人类的末日。人类只有解放全世界的生灵,才能最后真正地拯救自己!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八、能用物种克隆来拯救它们吗
20世纪以后,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们已经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完成了动物的体细胞克隆。那么,我们能否利用克隆技术来克隆那些数量稀少的濒危动植物呢?
一、克隆技术
克隆指生物细胞以无性的方式重复分裂或繁殖所产生的遗传物质结构完全相同的个体。其实,人们对克隆并不陌生。微生物、植物中无性繁殖是常见的生命现象。克隆是植物繁殖的方式之一,如植物可以插条繁殖,又如可以在实验室里利用试管培养技术,可以用胡萝卜根茎的一个细胞培养成一株完整的胡萝卜植株。生物技术公司即是利用这种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植物的细胞仍具有发育遗传全能性。那么,高等动物的细胞是否也存在这种全能性呢?这正是发育生物学家近一个世纪以来苦苦探索的问题。
高等动物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受精卵开始卵裂,一分为二,二分为四,逐步发育成为胚胎。人们发现,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高等动物的胚胎细胞仍存在全能性。例如,利用胚胎早期发育阶段胚胎细胞的全能性,人们从子宫中取出处于早期发育阶段的胚胎,利用机械或化学的方法将胚胎分为多个小块,然后将这些胚胎碎块分别置于不同的动物子宫中妊娠,这些胚胎碎块会发育成完整的胚胎。利用这一技术人们可以迅速扩增优秀的动物基因。我国遗传学家将初级胚胎分解成为单个细胞,然后将这些细胞的核移植到受精卵中,这样可以在一代中,将优良家畜个体复制成数十个。我国在胚胎分割领域中的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
从20世纪30年代起,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掌握了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地在两栖动物和鱼类中将受精卵或胚胎的细胞核移植并成功繁殖。但是,科学家们不知道,胚胎发育成为儿、长成个体后,个体身上的单个体细胞是否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遗传全能性。一般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动物体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不可逆变化,丧失了全能性。但是,198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曾利用成年鱼的肾细胞核克隆成功鱼。
二、克隆动物
1997年2月27日,《自然》杂志刊出了一篇文章,宣布在英国的罗斯林研究所伊恩·威尔莫特博士和基思·坎贝尔博士领导的研究组已经成功地利用成年雌性绵羊的乳腺细胞克隆了一头雌性绵羊。这项研究成果轰动了世界,被认为是一项可以与制造原子弹相提并论的重大技术突破,是20世纪生物学最重大的成就,而就其生物学意义而言,证实了成年动物体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遗传全能性。
这项工作的过程是这样的:研究人员首先利用生殖激素促使一头绵羊超数排卵,从绵羊的输卵管中将卵泡冲出,取出卵的核,使卵泡成为一个具有细胞质而无细胞核的活性卵泡,然后,研究人员从另一头绵羊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细胞,利用电刺激将乳腺细胞和没有遗传物质的卵泡结合。这一卵泡在试管中开始细胞分裂,形成胚胎并开始发育。这时研究人员将胚胎移植到第三只绵羊的子宫中妊娠直至分娩。这样名为“多莉”的克隆羊诞生了。尽管克隆羊的成功率很低,在247个胚胎中只有一个胚胎发育成功,但是,克隆动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揭开了高等动物能够从组织细胞复制遗传结构完全相同的个体序幕。这项技术应称为体细胞核克隆技术,以区别于其他的克隆技术。
这一生物工程技术有着重大的应用前景。在动物养殖业中,利用体细胞核克隆动物将大量繁殖优秀的动物个体,而不用担心优秀个体的遗传物质在繁育过程中会被其他个体的遗传物质混杂。人工繁育珍稀濒危动物时,应用体细胞核克隆技术将能够复制那些繁殖力低的珍稀濒危动物。现在人们能够对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定位,能够用类似外科手术的方法将染色体中的有害基因去掉,也可以人为制造基因缺陷,这种技术称作“基因敲除技术”。更诱人的前景是如果将体细胞核克隆技术和基因敲除技术结合起来,既可以克隆那些剔除了遗传疾病又保持优秀性状的新的动物个体,还可以无性复制那些人工制造遗传缺陷的实验动物,这些实验动物可以作为药学、医学和遗传学实验模型。
在看到体细胞核克隆繁殖动物的前景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这项技术应用到实践中仍有相当的距离。利用克隆技术繁殖珍稀濒危动物是人们首先想到的。但是,在克隆“多莉”的过程中,研究人员用了3只羊,一只提供空卵泡,一只提供乳腺细胞,另一只妊娠。由于实验的成功率低,实验动物群体很大。许多珍稀动物的数量相当有限,而事实上目前克隆羊的成功率不到百分之一,即使是成功的例子也是用3只绵羊克隆一只绵羊。如果利用3只雌性大熊猫仅仅繁殖成功一只大熊猫的话,那不算是成功的保护繁育。且不论将从一种动物取得的成功经验要应用到完全不同的动物身上,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应用体细胞核克隆繁殖动物时,由于克隆动物是像复印一样,完全复制动物的遗传信息,所以克隆动物具有与亲代完全一样的遗传结构。这样,即使可能克隆一些珍稀濒危动物的个体,但是这些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并没有增加。而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决定了物种的生存能力,决定了物种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的潜力。作为动物成功保育的前提是在进化的状态下保存物种的生存能力,这要求保存和丰富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而目前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离不开有性繁殖。在进化中,有性繁殖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动物通过有性过程交换遗传物质,从而,提高了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克隆羊的诞生仍是划时代性科学事件,其理论意义重大,但是,体细胞核克隆技术应用于珍稀濒危动物的繁殖实践尚有相当的距离。所以,当我们在实验室重塑一个物种的潜力时,我们应当重视在自然界保存物种的进化潜力。
人类脱胎于动物界。仅仅几千年的时间,相对于野生动物,人类已经变得无比强大。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仍在加速地增强。然而,人类的生物学属性没有改变。我们的生存仍需要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动植物的基因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人类生存与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要求一致,如果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危害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必将危害人类的自身生存。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呼唤法制和理性的时代。
由于野生动植物的特征,野生动植物在未来世代中,将一方面将作为资源,另一方面将作为塑造自然生态环境的要素。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离不开野生动植物资源。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有效管理,包括界定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所有权,定期普查野生动植物资源,对珍稀濒危物种实施人工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在保护国土资源的同时,保护物种资源。持续利用与深层开发是未来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的方向。通过深加工,可以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应用高新技术,进行野生动植物产品附加增值,开创新的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新世纪,当人类由生物圈中的一个普通的生物种上升为生物圈中举足轻重的角色时,我们应当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的浪潮正在将许多发达国家推向信息社会,也将许多欠发达国家带入工业社会。这意味着世界需要更多的资源。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未来社会将建立在可更新的能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之上,奠基于对自然资源,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有效管理、深层开发和持续利用之上。
人类创造了文明,改造了地球,改变了人类与野生动植物共有的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与人类唇齿相依,野生动植物的相继灭绝,标志着生态环境的变质。人类不能孤零零地生活在一个毫无生气的世界上。朋友,伸出你的手,让我们一道来拯救那众多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共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