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自然密码:水中的秘密-诡异的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诡异冰球大集结

    数百个大冰球躺在岸边,看上去像一块块白色的大石包,给人一种神秘诡异之感。这些冰球从何而来?它们为何在这里集结?有人说这是上帝的杰作,有人说是湖怪作祟,甚至有人说是外星人在搞怪。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咱们一起去冰球的发现地——美国密歇根州西北部的湖岸边去探索这些冰球的来历吧。

    诡异神秘的冰球

    这些巨大的冰球是密歇根州一名叫勒达·奥姆斯特德的妇女发现的。奥姆斯特德养了一条小型英国牛头犬,每天她都会带着自己心爱的宠物出去散步。2013年2月21日这一天,奥姆斯特德带着牛头犬,走进了密歇根州西北部的睡熊沙丘公园。

    睡熊沙丘公园濒临密歇根湖,公园内景色旖旎,是远近居民休闲散步的最佳去处。

    奥姆斯特德和牛头犬沿着湖岸风景区往前走,此时仍是冬天,湖上漂浮着一些残冰,岸边仍有不少积雪。奥姆斯特德一边走一边欣赏湖岸的美丽风光,而牛头犬却像个顽皮的孩子在岸边奔跑。很快,奥姆斯特德和牛头犬来到了一处人迹罕至的湖滩。突然,跑在前面的牛头犬停下来,像发现新大陆般大叫起来。“噢,那是什么呀?”奥姆斯特德走上前,她一眼便看到了沙滩上的那些又圆又白的大家伙。

    冰球有100多个,它们排列在30多米长的沙滩上,有些冰球完全纯白,而有的里面混杂了沙土,显得有些灰暗。每个冰球都和牛头犬一般高。奥姆斯特德试着用手抱了抱,发现冰球们都很重,估计每个冰球的重量有34公斤左右。“这真是太酷了!”从未见过冰球的奥姆斯特德显得异常兴奋,她赶紧取出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下了这些神秘诡异的大家伙。

    关于冰球的几种猜测

    奥姆斯特德回去后,当天便在一家名叫“脸谱”的网站上发表了这些冰球的照片。她在图片说明里这样写道:“我认为这件事简直太酷了,尤其是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情况发生。”为了说明冰球的大小,她还把狗和冰球作了一番比较:“我养了一条小型的英国牛头犬,而它们(这些冰块)和狗一样高。它们简直是巨型!”

    这些令人惊叹的照片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冰球从哪里来?是如何形成的?为此,大家竞相猜测,众说纷纭。

    “这绝对是上帝的杰作!”有人看到冰球照片后,认为这是上帝一手制造的,因为这些冰球看起来神奇无比,除了万能的上帝外,人世间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制造出这些神奇的东西。

    有人则认为这些冰球是外星人搞的怪:外星人在造访密歇根湖后,为了留下他们的足迹,也为了给人类开个玩笑,于是他们利用湖边的冰雪捏造了这些巨大的冰球。还有人认为这些冰球很可能是密歇根湖里的怪物制造的。

    密歇根湖水域总面积约5.7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84米,其中最深处达281米——这么深的湖泊,里面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湖怪:它们趁夜深人静之时爬到岸边玩耍,从而留下了这些神秘的冰球。

    此外,还有人把冰球和俄罗斯天体坠落事件联系起来,认为冰球的出现与陨石之间有一定的关系。2013年2月15日中午,一颗陨石穿越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燃烧,发生爆炸产生大量碎片,坠落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因为陨石一般都呈圆形,与冰球的形状类似,于是有人认为这些冰球很可能与天体坠落事件有关。

    浮冰翻滚形成冰球?

    那么,这些巨大的冰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睡熊沙丘公园的护林员经过一番仔细考察,认为这些冰球可能就来自密歇根湖。他认为:湖面上的浮冰破碎后,一些冰块会在水中翻滚磨成冰球,最后被冲到岸边,并被奥姆斯特德和她的牛头犬发现。

    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因为2013年初开始,包括密歇根州在内的美国北部地方频频遭到寒潮袭击。在滚滚寒流肆虐下,许多地方天寒地冻,暴雪狂降,特别是2月8日至9日,一场暴风雪袭击美国东北部,部分地区积雪超过60厘米,广袤的密歇根湖也被冰雪所覆盖。后来,随着气温慢慢回暖,湖面的冰块逐渐消融、破碎,一些较大的冰块在湖水的运动下,相互碰撞摩擦,并被打磨成了圆而光滑的冰球,在湖水的冲击下,这些冰块最终被冲到岸边。

    不过,过去密歇根湖也曾被冰雪覆盖,为何却一直没有出现过冰球?还有,既然奥姆斯特德发现的冰球是湖中浮冰被打磨而成,那么为何只有这一处地方有冰球呢?因为冰球们不会那么听话,只被冲到一个地方来。

    看来,冰球大集结仍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到底真相如何,目前谁也无法解释清楚。

    冰湖失踪之谜

    一个四五万平方米的高山冰湖神秘失踪,两个月后却又神秘出现,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鬼怪吸干了湖水,有人说是地震造成了湖水渗漏,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一起到南美洲的智利去探索一番吧!

    美丽冰湖玩失踪

    这个冰湖位于智利的贝尔纳多·奥希金斯国家公园内,这里距离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约有2012千米。冰湖的面积有四五万平方米,湖水都是由四周高山上消融的雪水汇成。

    2007年3月,智利国家林业局负责人胡安·若泽·罗梅罗带人到这里巡查。走到冰湖旁边时,他们看到几只水鸟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相互追逐,嬉戏游戏。这天的天气很好,湖面清澈、明净,倒映着蓝天白云,皑皑雪山,景象美不胜收。罗梅罗他们被这里的美丽景致和安谧的环境深深吸引了,大家在湖边的一块岩石上吃过随身携带的干粮,又在湖边逗留了许久,才恋恋不舍地转身打道回府。

    两个月之后,罗梅罗再次带着人来到奥希金斯国家公园巡查。说心里话,那个冰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于是他想趁工作之机,再来欣赏一下冰湖的美景。不料,他带着工作人员来到两个月前发现冰湖的地方时,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水盈波亮的湖泊消失得无影无踪,连一滴水都没有剩下。冰湖原来的位置上,仅剩下一个约40米深的大坑。罗梅罗怀疑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或是记错了冰湖的方位。他和大家一起仔细搜寻了一番。当他看到此前漂浮在湖面上的巨大冰块散落在坑底时,才不得不承认了这一奇怪的事实。

    冰湖为何神秘失踪呢?所有人心里都不禁涌起疑问。

    关于冰湖失踪的猜想

    冰湖离奇消失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当地。一些当地人认为,这是山神发怒的结果。

    冰湖所在的地区附近有好几座雪山,据说这些雪山都由一位山神管辖着,雪山上的每一块冰川、每一滴融水都属于山神,任何人如果没有得到山神的同意,擅自进入雪山,就会引起山神的震怒。当地人认为:罗梅罗他们上一次在冰湖旁边逗留的时间可能太长了,以至于让山神生气了。山神一生气,后果很严重,他把湖里的水统统吸走,于是一个美丽的湖泊便消失不见了。

    也有一些当地人认为,冰湖消失是鬼怪干的好事:有一个专以雪水为食的魔鬼潜入了湖中,在他的贪婪吸吮下,湖水渐渐变干,而魔鬼也从那个40米深的大坑里溜走了。

    排除了这些不科学的说法,又有人提出了两种猜测。

    第一种猜测:湖区下面可能存在火山岩浆。在一些火山喷发区,地底下往往存在着火热的岩浆。这些岩浆在地底下运行,突奔,当达到喷发条件时,就会从火山口喷涌而出;喷发条件不足时,它们就在地底下运行,并把它上面的水变成温泉或水蒸气。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正是因为湖底下有火山熔岩,所以把冰湖里的水都“烧干”,变成水蒸气消失不见了。

    第二种猜测:地震使湖底出现了裂缝。智利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而冰湖所在的地区更是地震多发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地震使湖底出现了裂缝,于是湖水都从裂缝中流走了。

    不过,这两种猜测都站不住脚,因为根据科学家的调查,证实这一地区近期并未发生过地震,出现裂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湖底下有火山岩浆的说法更是不靠谱。

    气候变化惹的祸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冰湖神秘消失呢?

    智利科学研究中心为此专门派出研究小组前去调查,由冰川学家安德烈斯·里韦拉负责。研究小组先是搭乘海军飞机从冰湖所在地上空经过,拍摄下数百张照片,接着又进入现场进行勘察。在一份海军公报中,里韦拉指出:“观察位于冰湖附近的冰川,我们看到一个大洞,或者叫大缺口。我们相信,湖水就是从这里流走的。这也证明,这一地区的冰川正在逐渐减少,变得越来越薄。”

    研究小组经过一系列分析,最终得出了冰湖失踪的初步结论:导致冰湖消失的“罪魁祸首”是气候变暖。里韦拉解释说,由于气候变暖,冰湖附近的冰川开始融化,导致冰湖水平面上升并且水压升高。当水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部分起水坝作用的冰川便无力阻挡水体,再加上冰川本身也在融化,因而湖水冲垮了冰川坝,大量的湖水随即顺着冲破的缺口流入附近峡湾,最后汇入大海,冰湖就这样消失了。就在里韦拉带领的研究人员勘察过后不久,冰湖又神秘出现了:在原先的位置上,一个比之前冰湖稍小的湖泊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令人更感神秘和诡异。冰湖为何又神秘出现呢?对此里韦拉解释说,这是因为四周的雪山融水继续下流到冰湖坑内,其中部分雪水重新凝结成冰川坝,从而使得冰湖又出现了。由于重新凝结的冰川坝结构比较脆弱,因此不排除冰湖再次失踪的可能。

    研究小组最后得出了一个完整的结论:冰川的消失和增加原本是这一地区的自然现象,但是气候变暖导致这一过程无法正常进行。可以说,如果全球气温没有升高,就根本不可能发生冰湖消失的现象。

    行勘察。在一份海军公报中,里韦拉指出:“观察位于冰湖附近的冰川,我们看到一个大洞,或者叫大缺口。我们相信,湖水就是从这里流走的。这也证明,这一地区的冰川正在逐渐减少,变得越来越薄。”

    研究小组经过一系列分析,最终得出了冰湖失踪的初步结论:导致冰湖消失的“罪魁祸首”是气候变暖。里韦拉解释说,由于气候变暖,冰湖附近的冰川开始融化,导致冰湖水平面上升并且水压升高。当水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部分起水坝作用的冰川便无力阻挡水体,再加上冰川本身也在融化,因而湖水冲垮了冰川坝,大量的湖水随即顺着冲破的缺口流入附近峡湾,最后汇入大海,冰湖就这样消失了。

    就在里韦拉带领的研究人员勘察过后不久,冰湖又神秘出现了:在原先的位置上,一个比之前冰湖稍小的湖泊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令人更感神秘和诡异。

    冰湖为何又神秘出现呢?对此里韦拉解释说,这是因为四周的雪山融水继续下流到冰湖坑内,其中部分雪水重新凝结成冰川坝,从而使得冰湖又出现了。由于重新凝结的冰川坝结构比较脆弱,因此不排除冰湖再次失踪的可能。

    神秘斑点湖

    在加拿大最西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奥索尤斯地区,有一个神秘的湖泊,一年四季湖水的颜色会不断变化,无论什么时候都能看到漂亮的色斑。尤其是6月至9月中旬,这个湖泊还会呈现出众多诡异的圆圈,仿佛长颈鹿身上的斑点,它也因此得名为“斑点湖”。

    这个湖泊为何如此神秘?湖中的斑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不可思议的斑点湖

    如果夏天来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奥索尤斯,当你乘坐直升机或热气球从空中鸟瞰时,将会看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奇特景象:景色秀美的大地上有一个湖泊,与其他湖泊不同的是,湖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圆圈。从空中俯视,只见圆圈像一个个斑点,组成了十分奇怪的图像,密密麻麻的斑点既像长颈鹿身上的图案,又有点像老海龟背上的龟纹。

    这个湖泊,就是久负盛名的斑点湖,在四周青山的环抱之中,它像一个婴儿安静地躺卧在摇篮之中。走近斑点湖,你还会发现它与众不同的地方:湖水泛着白沫,显得十分浑浊,湖中的水深浅不一,白色的塘泥把整个湖泊划分成一个个圆圆的浅池。远远看去,这些浅池就像一个个漂浮在湖面上的岛屿。最大面积的“小岛”有篮球场般大小,最小的只有几平方米。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各个浅池中水的颜色都不尽相同,有的灰白,有的深绿,有的浅黄,有的湛蓝,有的青黄相间,有的黄绿夹杂……看上去十分神奇。

    为什么每个浅池中水的颜色各不相同呢?原来,这个湖泊之中的水之所以呈现出漂亮的蓝、绿等奇特颜色,是因为这里湖水中的矿物质含量是世界上最高的——镁硫酸盐、钙和钠硫酸盐,以及8种其他矿物质和4种微量金属。当浅池中水的矿物质含量不同时,呈现出的颜色也就各不相同了。

    一般情况下,只有6月至9月中旬来到这里,才能看到湖上的这些圆圈,其他时间来是看不到这些斑点的,因为那时的湖水比较充盈,将一个个斑点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大湖。不过即使如此,也能看到湖里漂亮的色斑。

    神奇湖水会治病

    斑点湖虽然美丽,但湖水的水质却不敢恭维,湖面上漂着一层白花花的“脏”东西,让人一看便有些倒胃口。

    不过,到这里旅游的人们,几乎都会做同一件事情:换上泳衣,争先恐后地跑进湖里,把湖水和泥浆拼命地往自己身上抹——湖里的水虽然不清澈,但却有独特的治病疗效,湖面上那层白花花的“脏”东西,其实是一些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可是治疗疼痛和疾病的上好药物哩。

    对早期的部落来说,斑点湖是神圣的,因为它可以治愈多种疾病,像疣、皮肤病、战伤和腰痛等。这里的人们世代都用这种具有医疗功效的湖水和泥浆来治疗疾病、减轻病痛。据说近代这个地区曾发生过一次起义,义军与政府军大战了几天,虽然义军最后战胜了政府军,但也伤亡惨重,由于缺少药物治疗,很多受伤的战士痛苦不堪。一天,一个受伤的战士无意间将伤腿伸到湖水里,没想到疼痛顿时缓解了许多,几天后,他的腿伤竟然不治而愈了。于是大家纷纷仿效,伤员们大多都康复了。

    斑点湖里的矿物质不但能疗伤,而且还能制造炸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湖曾经被征占,工人们利用湖里开采的矿物质,制造出了威力巨大的炸药。这些炸药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在战场上起到了强大的杀伤作用。当然,现在的斑点湖早已不再是战争的“帮凶”了,它成了一个旅游胜地和治疗皮肤病的“良医”。

    斑点湖是如何形成的

    斑点湖里的那些神奇斑点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只有6月107至9月中旬来到这里,才能看到这些美丽的斑点呢?

    原来,斑点湖的形成,与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奥索尤斯地区是加拿大最热的地区之一,夏天这里的气温可以达到38℃以上,而且天空云量很少,每天的日照时间很长。在炎炎烈日的蒸烤下,斑点湖表面的水分蒸发很快。在湖水大量蒸发的同时,夏天这里的降雨却很少,有时一个月都很难下一场透雨,因此,湖里的水量经常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基本上只有出而没有进。

    除了灼热的阳光“吞噬”湖水外,还有一个厉害的角色也在加速湖水蒸发。这个厉害的角色,就是这里夏天夜晚的风。

    在白天阳光的照射下,斑点湖所在地区的气温较高,但一到夜间,气温便迅速下降,再加上湖泊四周群山环抱,四周山上的空气冷却后,便向山下流动而形成风。我们知道,风对湖水的蒸发起很大作用。因此,斑点湖白天被太阳烘烤,晚上受夜风吹拂,在风吹日晒的作用下不停蒸发,湖水便会迅速减少,从而使得水里富含的矿物质结晶出来,形成了许多白色镶边界线和浅池,这便是我们看到的一个个圆圈。目前来说,人们只在加拿大这个地方发现了斑点湖,因为它十分奇特,所以还被网友列为全球最像外星的九个奇景胜地之一呢。

    这里的炎热气候不但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斑点湖,还特别适合葡萄生长。在斑点湖所在的山区,许多田地里栽满了葡萄,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沉甸甸地垂吊在架上,令人垂涎欲滴。甜美的葡萄、美味的葡萄酒,以及斑点湖独特的风光吸引了大批退休老人,因而奥索尤斯居民的平均年龄达到了59岁,老人们在这里自得其乐,过着舒适安静的生活。

    神出鬼没的幽灵湖

    传说中的幽灵十分诡异,它时而出现,时而消失,踪迹难觅。但在现实中,有一个湖泊也像幽灵一般神出鬼没,令人倍感惊讶。

    这个湖泊,就是位于澳大利亚中部的艾尔湖。

    一个幽灵湖泊

    这个诡异的湖泊,最早是由勘探队发现的。1832年夏季的一天,一支由地质专家组成的勘探队穿越澳大利亚中部的红色沙漠,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这里。他们在重重沙丘的包围中,偶然发现了一个盆地。这是一个干涸的小盆地,上面覆盖着一层盐。“沙漠里怎么会有盐呢?”专家们感到十分奇怪,但谁也无法弄清这个问题。

    时隔8年之后的1840年,一个叫爱德华·约翰·艾尔的英国探险家也穿越沙漠来到了这里,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振奋不已:在茫茫沙海之中,一个碧波荡漾的大湖闪着银光,倒映着蓝天白云,看上去美不胜收。“这个沙漠里的湖泊真是太美了!”爱德华十分兴奋,他马上用自己的名字艾尔给这个湖取了名字,从此,艾尔湖(也译为“埃尔湖”)正式得名,并经过爱德华的传播逐渐被外人所知。

    1860年,一支勘探队也来到这里,发现了这个神奇的大湖,经过水质测定,认定这是一个含盐量极高的咸水湖。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行程急促,勘探队未能测出湖的面积,只能遗憾地原路返回了。第二年,队员们经过充分准备后,携带测量工具再次踏上了沙漠征程,他们打算测出湖的面积,并将它在地图上标示出来。然而,队员们再次来到这里时,却发现湖已经不见了,去年水波荡漾的地方变成了一片干涸的盐碱地。三年“失踪”一次每隔三年左右,艾尔湖便会“失踪”一次,它仿佛是在和人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当它消失时,湖盆干涸,湖底只剩下一层泛白的盐花;而当它出现时,湖水荡漾,碧波翻卷,景象十分美丽。

    据说平均每100年,艾尔湖才有两次完全被水充满,此时,它的湖面面积会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9300平方千米——如果按其最大面积来算,它是大洋洲最大的湖泊。即使按照平均面积计算,艾尔湖也算得上是世界第19大湖。当湖水丰盈时,湖中的水不再是咸水,它成了可以直接饮用的淡水。这个时候是艾尔湖生命的全盛时期:湖水中鱼儿游弋,湖面上不时有鸟儿掠过,周围的沙丘似乎也充满了勃勃生机。不过,这样的美好时期总是很短暂,随着湖水消失,这里又成了一个可怕的盐场。

    关于艾尔湖的成因,当地的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片沙漠的颜色并不是红色的,它和其他沙漠一样呈现黄颜色。一天傍晚,一位叫艾尔的女神在给天上的晚霞涂抹颜料时,不慎打翻了红色的染料盘,那些红色染料掉到人间,恰好落到了这片沙漠里,于是整个沙漠便都成了红彤彤的了。而女神艾尔也受到天帝的严厉处罚,变成了沙漠南部的一个湖泊,这就是艾尔湖。当女神艾尔伤心落泪时,湖水便会填满整个湖泊,而当她安眠休息时,湖水便会消失不见。

    艾尔湖形成之谜

    艾尔湖形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艾尔湖不是常年湖,而是一个时令湖。时令湖,即在某个时令才出现的湖,时令湖的水源主要来自于河水和雨水,而艾尔湖也不例外,不过,沙漠里的降水极其稀少,艾尔湖及附近地区属于干旱沙漠气候,这里的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毫米——这点儿雨下到地面上,很快就会被沙漠吸干。光靠天上降雨,是根本不可能形成湖泊的。

    秘密来自于艾尔湖的地理位置。原来艾尔湖是澳大利亚大陆最低的地方,它的湖盆最低点比海平面还低16米。我们都知道:水往低处流,虽然艾尔湖所在的沙漠地区降水很少,但当雨季来临时,季风总会携带大量水汽,在沙漠外面下起铺天盖地的暴雨。雨水落到地面上形成大大小小的河流,它们浩浩荡荡,长途奔袭,河水穿越广阔的沙漠,最后流到艾尔湖所在的湖盆中囤积起来,形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大湖。而湖的面积,主要取决于河流水量的大小:河水注入得越多,湖的面积就越大;河水注入少,湖的面积就小。

    有时候,艾尔湖的总面积会有9300平方千米,并分成南北两个湖,两湖之间由狭窄的戈伊德水道通联。北艾尔湖144千米长,65千米宽;南艾尔湖64千米长,约24千米宽。

    为何时常“失踪”

    每年雨季,艾尔湖在远方泛滥的河水中新生,然而,雨季结束后,它又开始玩起了“失踪”。艾尔湖时常“失踪”的原因何在呢?

    答案就是这里极端的炎热和干旱气候。艾尔湖所在的沙漠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恐怖地带。这里不但降水量少得可怜,而且气温极高,特别是夏季,强烈的阳光照耀着红艳如火的沙子,使得沙漠里更是炎热无比,气温常常可以达到38℃。灼热的阳光和超高的气温,使得湖水的年蒸发量超过了2500毫米,从而使湖里的水一天比一天少。在湖水被大量蒸发的同时,由于雨季结束,注入艾尔湖的河流水量也越来越少了。而且这些河流在沙漠里流动时,也同样受到烈日的炙烤和沙漠的吞噬,一路上因蒸发和渗漏损失很大,往往在半路上就消失不见了——没有了河水补充,等待艾尔湖的命运只有一个:那就是被炎热和干旱一点一点地“吞掉”,变成一个不毛之地。为了改变澳大利亚中部的干燥气候,科学家们正努力想缚住艾尔湖这个“幽灵”。利用艾尔湖比海平面低的特点,他们提出一个设想:开凿一条运河,把附近的海湾和艾尔湖联系起来,让海水自动流向艾尔湖。

    如果这个设想变成现实,那么艾尔湖便永远都不会“失踪”了。

    诡异双层湖

    同一个湖泊里,水不但分成淡水和海水两个层次,而且生活着完全不同的鱼类和植物。这听上去似乎是天方夜谭,令人不敢相信。

    不过,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的巴罗角,的确存在着这么一个湖泊,它就是世界上最诡异的湖泊之一——双层湖。一网打出两种鱼这个湖泊叫纽瓦克湖,长180米,深约6米,它的旁边便是北冰洋的海岸——在湖的北部,有一条狭长的陆地,将它与北冰洋分隔开。

    阿拉斯加州是个地广人稀的地方,由于靠近北极圈,这里的气候十分严寒。纽瓦克湖四周无人居住,平时这里也鲜有人来。最早发现纽瓦克湖水秘密的,是一个爱斯基摩人。爱斯基摩人是阿拉斯加州的土着居民,他们世世代代在陆地和海上狩猎,依靠捕鱼和饲养驯鹿,过着朴实简单的生活。

    有一天,这个爱斯基摩人带着渔网,偶然来到了纽瓦克湖边。他原本是打算到旁边的大海里捕鱼的,不过,走到这里时,他发现这个湖的水质相当清澈,湖中隐约可见鱼儿在游动,于是他撒了一网下去,拉起来时,手上感觉有些沉,打开网一看,网里鱼儿乱跳,这一下子竟然捕了七八条鱼。就在他把鱼儿从网上摘下来时,突然发觉有些不对劲:网里的鱼有些是淡水鱼,有些则是在海里才会出现的海鱼。这个湖里既有淡水鱼,也有海鱼,这是怎么回事呢?他怀疑是自己的眼睛花了。于是他又撒了一网,拉起来一看,没错,打上来的这些鱼,一些是淡水鱼,他亲自撒下渔网,捕捉了一些鱼儿。凭借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他亲自撒下渔网,捕捉了一些鱼儿。凭借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另一些则是海鱼。

    因为在这里收获颇丰,他又接连撒了几网,捕上来的还是既有淡水鱼又有海鱼。太奇怪了,怎么会有这么蹊跷的事情——在同一个湖里竟会出产两种不同种类的鱼?回去后,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族人。开始几乎没人相信,不过,人们跟着他来到这个湖边,亲眼见证了两种鱼被同时从湖里打捞上来后,大家才觉得神奇,于是每天都有人来到这里捕鱼了。

    湖里分出双层水

    双层湖被发现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便传到了世界各地。

    一位生物学家听说这个奇特的湖泊后,不畏路途遥远,专程赶到了阿拉斯加州,准备揭开这个怪湖的奥秘。

    在当地爱斯基摩人的带领下,生物学家来到了纽瓦克湖。

    他一下便辨认出这些淡水鱼和海鱼的种类。可是,一个湖里为什么能生长出两种不同种类的鱼呢?他觉得,这可能与湖水的特性有关。

    生物学家先是在湖中取了一些水样,发现湖里的水都是淡他一下便辨认出这些淡水鱼和海鱼的种类。可是,一个湖里为什么能生长出两种不同种类的鱼呢?他觉得,这可能与湖水的特性有关。

    生物学家先是在湖中取了一些水样,发现湖里的水都是淡水,水质清澈纯净。这种水对淡水鱼来说十分适宜,但是对海鱼来说,它们是无法在这种基本不含盐分的淡水里生存的。难道湖里有什么奥秘吗?

    生物学家决定到湖里去探个究竟。由于湖水有6米深,所以他请来了一名潜水员下湖查看。潜水员下潜到湖面下2米深处时,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在距离湖面2米深的地方,竟然有一层十分清晰的分界线。当他穿越这层分界线,进入下面的水域时,发现这里的水与上面的水明显不同。潜水员采集好水样,回到岸上把这一发现告诉了生物学家。生物学家大为惊讶,他干脆自己也穿上潜水衣,潜入湖中去探查……通过他和潜水员一次次的下潜,并多次分层采取水样进行分析,证实湖水确实在湖面下2米处分成了两层:上层是淡水,下层是略带苦味的海水,两层水的颜色各不相同。同时,他们还在湖里发现了有趣的现象:上层的水里生长着一些淡水藻类,许多淡水鱼在这里自由自在地游动;下层水里生活的各种动植物却与北冰洋海里的生物相似。

    双层湖形成之谜

    双层湖是如何形成的呢?当地的一些爱斯基摩人认为,这一切是上帝赐予渔民的福分:由于当地的气候环境极为艰苦,海鱼生长的速度都很缓慢,当地的渔民外出捕鱼常常空手而归。仁慈的上帝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解救人们,他命令海神把遥远地区的淡水鱼放进这个生长着海鱼的湖里供人们捕捉。

    而另一些当地人则认为,这是一个魔鬼湖,湖底下隐藏着一个专门以吃鱼为生的魔鬼。有一天,魔鬼觉得吃腻了海鱼,于是从遥远的地方捉了些淡水鱼养在湖里,以备在饥饿时大快朵颐。因此,这些当地人劝告渔民:不要再到湖里去捕鱼,否则惹怒了魔鬼,会给当地带来灭顶之灾。

    传说当然不可信,不过,一个湖里淡水和海水共存的现象确实令人百思不解,因为在风和水流的带动作用下,湖水通常会因上下搅动而溶合在一起,怎么可能出现清晰的分界线呢?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地考察和分析研究后,最终揭开了这个湖形成的原因。原来,这个湖泊最早的时候只是一块低洼地,它最初的水源来自这里丰富的冰雪:冬季里,这里寒风呼啸,雪花飘舞,湖泊四周积攒了大量的冰雪;春天,随着气温回升,冰雪开始消融,大量融化的雪水流入洼地里,从而形成了最初的湖泊——这便是湖中淡水的来源。

    那么,湖中的海水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湖泊的北部是一条狭长的陆地,它把湖泊与海洋分隔开来。平常,湖泊与海洋“井水不犯河水”。不过,这条陆地实在太狭窄了,它看上去与堤坝差不多,当海洋上刮起风暴时,巨浪翻滚,一些海水(当然还有海鱼)便会翻过狭窄的“长堤”进入湖里。因为海水的比重比淡水大,所以一到湖里,海水便沉到了湖的底层。再加上当地气候寒冷,湖面绝大部分时间被冰雪覆盖,而2米多厚的淡水层也被冻成了一个大冰团,因此淡水和海水之间的界面便格外分明了。

    精灵藏身之地

    你见过湖中湖吗?

    下面就向你介绍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湖中湖,这个湖不仅面积大,而且湖水可以让人漂浮在水面上。土着居民认为湖里有精灵藏身——可以说,这是一个既神秘又诡异的湖泊。

    相依相偎的母子湖

    先来说说“母湖”。在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交界处,有五个世界知名的大湖,其中排名第二的大湖叫休伦湖。这个湖330千米,最宽295千米,面积

    5.96万平方千米。休伦湖是一个淡水湖,夏天时,这里湖水碧绿湛蓝,广阔无垠,湖面上海鸟翱翔,鱼儿跳跃;湖岸边茂密的森林郁郁葱葱,树叶绿得发亮,近岸处野花妖娆,开得灿烂无比。

    在这个无边无际的大湖上,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湖中岛——马尼图林岛。这个岛长130千米,面积达2766平方千米,岛的形状极不规则。马尼图林岛上的景色十分优美,这里到处是洁白绵长的海滩、淡雅的湖泊、蓝色的海湾和绿色的田野,无论哪个季节来到这里,都会令人心旷神怡:春天百花怒放使人心情愉悦,夏季波浪田野让人回归自然,秋季红色枫叶让人赞叹不已,冬季气势磅礴的晨雾让人流连忘返。

    在马尼图林岛上,有一个长48千米,宽16千米,面积达104平方千米的湖泊,它就是休伦湖的“子湖”——马尼图湖。

    马尼图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湖中湖,与自己的“母亲”一样,它同样是个风光旖旎的湖泊。这个湖安静优雅,湖水清澈,湖岸边长满了花草和垂柳。日出和日落时分,阳光金灿灿地照耀着湖面,景象美不胜收。此外,这个清雅湖泊还是垂钓的最佳去处,湖中盛产一种长约1米的北美狗鱼,对垂钓爱好者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不过,虽然是相依相偎的“母子”,但马尼图湖却与休伦湖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休伦湖是淡水湖,而马尼图湖却是堪与死海相媲美的咸水湖。

    漂在湖上看报纸

    中东的死海是一个十分神奇的湖泊,人可以浮在水面而不下沉。而马尼图湖不但也有这种神奇的浮力,而且湖水还有消除疲劳、缓解肌肉酸痛等功效。

    最早发现马尼图湖具有这种神奇疗效的,是在此游牧的印第安人。1837年,一种叫“天花”的传染病侵袭了这里,许多印第安人都染上了天花,其中有两人病情十分严重,已经不能走路了。当时正值畜群转场,人们必须把牛羊赶到另一个地方放牧。实在没有办法,族人只好留下一个小帐篷,把这两个病人遗弃在了湖边。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这两人发着高烧,又饥又渴。后来,他们实在忍受不了身体的灼热和饥渴,于是一点一点地向湖里爬去,想借清凉的湖水减轻痛苦。不料他们一下到湖里,才发现湖水十分苦咸,而且他们的身体漂浮在水面上,竟然没有沉下去——在湖里连续泡了几天后,他们的病出乎意料地不治而愈。两人大喜过望,赶紧从湖里出来,起身去追赶族人。后来,人们将此湖命名为马尼图,意思是伟大的神灵。

    现在的马尼图湖,已经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据检测,马尼图湖的湖水中除了含有矿盐之外,还含有镁、钾、钠、钙、铁、硅等多种矿物质,湖水的比重达1.06,咸度接近中东的死海,是普通海水咸度的3.5倍。由于浮力超强,游人来到这里,可以一边躺在水面上晒日光浴,一边看报纸、聊天等。

    “母子湖”为何各具特色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很好奇:同在一个地方,“母子湖”的湖水为何一淡一咸,差别如此之大呢?

    在当地印第安人眼中,马尼图林岛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梦幻和神秘的岛屿,马尼图林在印第安语中的意思就是“精灵”(即“神灵”的意思)。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休伦湖上并没有这座岛屿。

    有一天,大森林中来了一位精灵,他看到这个湖很宽阔,而且景色很美,于是便想在这里定居,但他又舍不下原来居住的家园,于是他念动咒语,刹那天昏地暗,一块巨大的陆地从天而降,落到湖面上化为了岛屿,这就是马尼图林岛的来历。而陆地上原有的马尼图湖也一起来到了这个地方,成为湖中湖。由于两个湖原本并不相干,所以它们的水质也各不相同。

    传说归传说,其实,这对“母子湖”之所以水质不同,是这里的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造成的。首先,马尼图林岛是一个富含矿物质的岛屿,在雨季暴雨的冲刷下,大量的矿盐以及镁、钾、钠、钙、铁、硅等矿物质被雨水带进马尼图湖中,日积月累,使得湖水的矿物质含量相当高。其次,马尼图湖所在的五大湖地区,是北美洲太阳光照相对比较强烈的地区之一。

    由于湖面上空多数时间云量较少,阳光照射的时间较长,再加上夜晚湖面上风较大,因此这里的湖水蒸发很快。马尼图湖在长期风吹日晒的蒸发下,湖水中的矿物质加速析出,因而使得湖水能够使人漂浮起来。

    不过,你可能会问:在同一个地区,为什么休伦湖的湖水却没有受到半点影响呢?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休伦湖的面积实在太大了,它的面积接近6万平方千米,最深处达229米。

    这么大的湖泊,矿物质在其中可以说微乎其微,根本不会改变它的淡水水质。另一个原因是休伦湖的进水量相当丰富,它与其他几个大湖相连,再加上湖周围有许多河流注入——相对于它的进蒸发量根本不值一提,因此,它能始终保持淡水的性质。

    126126水量来说,这是一个童话般的美丽世界:静卧在荒漠里的湖泊,与雪山为邻,四周围绕着白色的盐带,宛若戴上皓玉似的项圈。它的湖面干涸结成了千姿百态的盐石,可以与云南石林相媲美,甚至能承载起汽车、火车,甚至是飞机的重量哩。

    盐湖之王的魅力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盆地,也是一个盐湖的世界,有中国“聚宝盆”之称。盆地里储量超过百亿吨的特大盐湖有两个,10亿~100亿吨的大型盐湖有6个,储量千万吨的盐湖则星罗棋布,到处都是。整个盆地内的盐类矿产储量达千亿吨。

    有人做过这样的折算,这些盐如果全部开采出来,能在地球与月球间架起一座宽6米,厚3米的盐桥。

    察尔汗盐湖地处柴达木盆地最低洼、最核心的地带,它东西长约168千米,南北宽20~40千米,总面积达4704.8平方千米,是柴达木的盐湖之王。

    察尔汗盐湖是如何形成的呢?据科学家分析,亿万年前,柴达木周围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球的造山运动,使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在柴达木盆地四周异军突起,把曾经是汪洋大海的柴达木盆地隔绝开来,形成了内陆湖泊。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隆起,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被挡在了盆地之外,降水日趋减少,气候越发干燥,蒸发远大于补给,炎炎烈日像一台巨大的隐形抽水机,不停将湖中的水变成水汽扩散到空中。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作用下,湖面渐渐缩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盐类便结晶而出。当每升湖水中含盐量大于35克时,它便被赋予了新的名字——盐湖。

    由于当地气候炎热而干燥,察尔汗盐湖湖面的盐盖厚达数米。这层盐盖平坦而坚硬,不但汽车、火车可以在上面奔跑,连飞机也可以在上面自由起落。不过,在察尔汗盐湖最深处,有一个叫达布逊湖的湖中湖,人们来到这里,总能看到绚丽多姿的美景:风和日丽的时候,达布逊湖碧波荡漾,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般波光闪烁。因为湖中饱含多种元素的卤水,湖水时而碧绿,时而碧蓝,时而雪白。而湖中的结晶盐(盐花)更是五光十色,形状奇特,有的像珍珠,有的像宝石,有的像花朵,有的像蘑菇,有的像珊瑚……令人目不暇接,大饱眼福。

    盐湖勘探险境丛生

    察尔汗盐湖虽然美丽迷人,但要进入其中勘探,仍然面临重重危险。

    20世纪60年代,一支中国地质勘探队走进察尔汗盐湖,对这个盐湖之王进行了首次全面勘探。

    进入盐湖中,队员们才知道,不单单是这里的液体卤水可以让人丧命,湖里的一些“陷阱”也暗藏杀机:在一些固体盐的下面,往往隐藏着液体卤水,它们形成一个个可怕的杀人沼泽,如果稍不留神,一脚踩空,陷进去就很难再逃出来了。为了避免掉进“陷阱”中,队员们大多手中都拄有一根手杖:先用手杖试探前面的虚实,确定湖面坚硬后,才小心翼翼地往前走。

    趟过液体卤水,又跨过杀人沼泽后,队员们终于来到了坚硬的盐石层上。但就在这看似坚实的盐石上,也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危险。

    原来,在盐湖的下面存在着地下淡水,这些淡水将盐石侵蚀出了一个个窟窿,人们称为“小潜水”,意思是掉下去后,就会被水淹没。窟窿一般都比较深,人如果掉进窟窿中,没有人救援,是很难从里面逃出来的。

    在考察的过程中,尽管队员们小心又小心,在考察一处形似鳄鱼嘴的结晶盐时,危险还是出现了:一名男队员只顾着用相机拍摄那些美丽的盐石林,一时忽略了脚下的危险。正拍着,他突然感到天旋地转,扑通一声,连人带相机一起掉进了“小潜水”里,湖水很快没到了他的胸部。幸亏队员们及时赶到,将他和相机一起捞了上来。

    万丈盐桥平地起

    不过,在地质队员们的眼中,察尔汗最神奇的地方还在于它的“万丈盐桥”。

    到了察尔汗盐湖,大家才知道,原来万丈盐桥实质上就是一条修筑在盐湖之上的用盐铺成的宽阔大道。当时修筑格尔木至敦煌的公路时,必须要穿过察尔汗盐湖,设计师们在考察了盐盖的厚度和硬度后,选择了直接将路筑在盐湖上的方案。

    走在桥上,但见路面光滑平坦,将盐湖从中间劈成两半。玉带似的盐桥,没有护栏,也没有桥墩,更没有流水。站在桥上远望,只见盐湖周围浩瀚无边,一片白茫茫的景象。这里降水极少,又干燥又咸涩,所有绿色的植物都无法生长;湖面好像一片刚被犁过的土地,又像一层层的鱼鳞,显得神秘而怪异。

    从表面上看,桥上是盐石,但其实下面都是湖水。这里的气候又热又干燥,据气象专家测定,察尔汗地区的蒸发量比降水量要大140多倍,由于长期蒸发,湖水已浓缩成一层坚硬的盐盖。在几十厘米至一米多厚的盐盖下面,是深达一二十米的结晶盐和晶间卤水,因此,公路实际上就像一座桥浮在卤水上面。

    而万丈盐桥可以说名副其实:盐桥总长32千米,折合市制可达1万余丈,这也是万丈盐桥名字的来历。走在盐桥上,感觉十分踏实。盐桥每平方米承重可达600吨,在承载能力方面,任何科学先进的桥梁都无法与察尔汗的盐桥相匹敌。而在盐桥上行车,汽车不能开得太快,因为盐桥的路面太光滑了,如果开得太快,就会打滑翻车。这里的养路工人,对盐桥的养护方法也很奇特:一旦路面出现坑凹,养路工人就从附近的盐盖上砸一些盐粒,然后到路边挖好的盐水坑里舀一勺浓浓的卤水,往上一浇,盐粒很快融化,并凝结在路面上,坑凹处便完好如初了。

    地球上最孤独的湖泊

    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湖泊,一大片灰蒙蒙的水,茫茫荡荡,湖面静得像一块玻璃。周围寸草不生,毫无生命迹象,只有一些形状怪异的石灰岩塔屹立在湖中,它们有的像石头树林,有的像假山,有的像外星人雕塑……这里,仿佛是某个荒凉的星球,充溢着一种神秘而怪异的气息。

    这个湖泊,就是位于美国加州东部的莫诺湖,它曾被着名作家马克·吐温形容为“地球上最孤独的地方”。

    魔鬼制造的世界

    1852年夏季的一天,一名叫垂德维·莫尔的美国陆军上尉率领一支探险小分队,在加州东部的漫漫沙漠中艰难地行进着。“上尉,前面好像有一个湖泊!”途中休息时,一名队员举着军用望远镜望着远方,激动地叫了起来。

    队员们振作精神,加快速度向湖边赶去。一个小时后,一个面积达100多平方千米的大湖终于出现在眼前,然而,这个湖泊却没能给探险队带来一丝快乐:湖水咸得令人作呕,湖中别说鲜鱼,就连草都难以生长。湖边和湖中的两个小岛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形状奇特的岩石,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湖水中,看上去显得怪异而荒诞。周围是死一般的寂静,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恐惧。

    这个“魔鬼制造的世界”就这样被莫尔他们发现了。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获知后,也亲自去感受了一番,他在《苦行记》中这样描述道:“它是一大片灰蒙蒙的水,茫茫荡荡,方圆一百英里,中央的两个小岛,只不过是隆起的地壳和火山的熔岩,例如像积雪一样是一堆堆灰色的浮石和火山灰,还有死火山的弯弯曲曲的岩浆斜坡,湖水已经封住并且漫入那巨大的死火山口……”

    湖水为何苦咸至极

    莫诺湖之所以十分荒凉,最大的原因,就是湖水实在太咸太苦了。

    莫诺湖的面积约有155平方千米,这个呈圆形的大湖直径达7.5千米左右,湖深约有60米。从远处观望,湖水清澈湛蓝,映着蓝天白云,美不胜收。不过,湖水的盐碱度很高,特别是碱性极强,用湖水洗衣,比任何洗涤剂都有效果。有人曾经做过试验:将一件糊满污垢、肮脏无比的衣服直接放入湖水中,浸两下后取出拧干,只见衣服干净如初,仿佛是经过了最能干的巧妇之手。

    据测定,莫诺湖水的盐浓度几乎是海水的3倍,而它的碱性也很强,pH值高达10,而海水的pH值只有8。站在湖边,只见湖滩上到处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地,鱼虾在这里完全没有生存的可能性。

    那么,莫诺湖的湖水为何苦咸至极呢?

    首先,来看看莫诺湖的“前身”。据专家分析,这个湖可能是76万年以前的一次火山大爆发形成的:火山熔岩从地底下不停喷射,火山口最后成了一个巨大的凹陷坑。尘埃落定后,周围河水都流向这个巨坑,天长日久,便形成了这个面积达100多平方千米的大湖。这个湖泊的海拔为2000多米,但周围的大山均比它高,那些山峰终年云缠雾裹,白雪皑皑。积雪融化形成河流,成了莫诺湖最重要的补给水源。如果你到莫诺湖旅游,就会发现有5条来自雪山的河流,正日夜不停地流向大湖。

    照理说,雪山融水不可能又苦又咸,不过,由于莫诺湖位处凹陷的盆地内,四周皆是高山,也就是说,这个湖只有进口,没有出口。5条河流的水只能进,不能出,这些河水将盐及矿物质带进湖中,日积月累,使得湖水的盐碱度越来越高。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怀疑:河水只进不出,湖的水位怎么会保持不变呢?别急,咱们来看看莫诺湖地区的气候环境。原来,这个湖泊位于一片毫无生气、寸草不生的可怕沙漠之中。沙漠气候极其干旱,这里降雨量稀少,而蒸发量却大得吓人:在炎炎烈日的炙烤下,大量的湖水变成水蒸气扩散到空中,而盐及矿物质却保留了下来,经过长期蒸发,湖水的盐碱度便越来越高了。

    石灰岩塔形成之谜

    莫诺湖虽然是地球上最孤独的地方,但正因为孤独,它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摄人心魄的美丽。自从它闻名天下后,一批又一批的旅游者慕名来到这里,为的就是一览莫诺湖独特的风光。

    除了平静如镜、如梦似幻的湖面,莫诺湖还有一个最为出名的景点,那便是岸边和小岛上形状怪异的石灰岩塔。那些由石灰岩石凝结而成的小塔,如人物,似怪兽,像器物,它们有的像骏马奔驰,有的像勇士啸天,有的像森林假山……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这里也是摄影家的天堂,每当夕阳西下时,远方的雪山披上了一层轻柔的橘红色面纱,倒映在平静的莫诺湖上,与近处神奇的水上石林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动人心弦的风景画。

    这些石灰岩塔是如何形成的呢?据专家分析,这些石灰岩和其他地方的石灰岩没有两样,但它的生成方式却十分独特。原来,莫诺湖的水源补给,除了来自5条高山融雪形成的河流外,还有一小部分来自湖底的地下水。这些湖底地下水富含钙质,而河水却富含碳酸,两者在湖中相遇,便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即所谓的石灰岩。碳酸钙在湖底泉眼处慢慢沉淀、结晶,最后形成了石灰岩塔。它们在水中慢慢生长,有的甚至可以长到超过10米。不过,它们在水中始终“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1941年,远在500千米外的洛杉矶从流入莫诺湖的河流分流取水,使得莫诺湖的水位下降了10多米,湖泊“瘦身”,这些奇形怪状的石灰岩塔才得以见到天日,并构成了一个童话般梦幻的世界。

    九寨沟的水哪去了

    九寨沟,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沟内因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景区四周峰簇峥嵘,雪峰高耸,108个翡翠碧玉般的湖泊分布在青山环抱的“Y”字形山沟内,形成了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自然景观。这里也因此被称为“人间天堂”。

    水,是九寨沟众多湖泊的灵魂。这里的水,清纯洁净、晶莹剔透、色彩丰富,堪称世界水景之王。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寨沟湖泊的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水位下降更为明显。九寨沟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九寨沟水减少的猜想

    九寨沟的水,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来自四周高山上的积雪,积雪融化后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成溪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湖泊之中。地下水是地层渗出的水,在九寨沟的众多湖泊中,人们已发现了许多泉眼,这些泉眼日夜不停地往外渗水,成为湖泊水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九寨沟的水系和水源特征,人们对景区湖泊水位的下降作出了四种猜想:其一,地下水的渗漏,有人认为,很有可能是湖底的岩石结构出现了异常变化,比如出现了裂缝,水顺着裂缝渗走了;其二,湖泊流出的水量增大,比如人为扩大了湖泊出水口的面积,使得流出的水量比原来增多,导致了水位的下降;其三,蒸发量的加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由于温度增高,使得湖泊内的水蒸发加快,从而使水位降低;其四,天上降水的减少,由于雨雪补充不足,使得整个九寨沟的水资源日趋匮乏,从而使湖泊内的水量随之减少,水位下降。

    这四种说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哪一种说法更科学合理呢?科学家们用排除法进行分析,认为引起九寨沟水量减少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天上降水的减少。

    天上降水减少的原因

    天上的降水,一部分在九寨沟四周的高山上形成积雪,融化的雪水形成九寨沟地面径流的源泉,而另一部分降水则直接以雨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补充地面径流的水量,或是渗入地下,形成丰富的地下水。因此可以说,大气降水是九寨沟水资源的根本保障。但近几十年来,九寨沟的大气降水正呈逐年减少趋势。

    科学家们通过对九寨沟地区1959-200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44年来,该地区的大气降水呈减少趋势。而与之对应的是,九寨沟景区湖泊的水位也出现了下降,两者呈正比例关系,尤其是在降水减少最多的7月,景区湖泊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低水位现象。据此,科学家们认定:天上降水的减少,正是九寨沟景区水量减少的直接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九寨沟上空的大气降水减少呢?科学家们通过对九寨沟和黄龙地区多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导致该地区大气降水减少的罪魁祸首是夏季风。

    夏季风,来自广阔无垠的洋面,它就像一台巨大的水泵,把水汽源源不断地从海洋输送到陆地。九寨沟、黄龙地区身处内陆,低层的气流难以直接到达,因此水汽输送主要依靠夏季风的巨大动力:冬、春季节,该地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水汽输送,夏、秋则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专家指出,近几十年来,夏季风发生了异常变化,它吹向内陆的北界出现了偏差,使得南来水汽向北输送减弱,从而造成了九寨沟、黄龙地区水汽不足,大气降水因此减少。

    此外,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也是大气降水减少的重要原因。

    冷空气犹如降水产生的“发动机”,过去,北方冷空气长驱直入,年年如约而来,在九寨沟、黄龙地区与暖湿空气融合降下大量雨雪。但是近几十年来,到达九寨沟、黄龙地区的冷空气势力十分薄弱,无力与暖湿空气争锋抗衡,因而难以形成降雨。

    除了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对九寨沟、黄龙地区的降水减少有没有直接关系呢?

    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是九寨沟、黄龙景区及邻近地区气候发生显着变化、降水减少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人们大量涌入九寨沟、黄龙景区的开始。因此可以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扰了九寨沟、黄龙的局地气候,加剧了区域气候的变化,对该地区的降水减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对九寨沟和黄龙地区的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与九寨沟、黄龙地区直线距离不足200千米的若尔盖、红原,是川西北最大的湿地区。湿地对维护一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受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类过度放牧、在草地上滥采滥挖、过度用水等人为因素,湿地退化、草地沙化现象较为严重,对九寨沟、黄龙地区的气候变化影响很大。

    那么,人类该采取什么措施“救助”九寨沟的湖泊呢?科学家指出:一是借助高炮、车载火箭等常规增雨设备,在九寨沟、黄龙地区实施人工增雨,使天上尽可能多地降雨,从而达到增加该地区大气降水的目的;二是在湖泊及其上风方布设增雨作业点,遇到干旱严重的年份时,出动增雨飞机,实施规模较大的增雨作业;三是建立水资源变化监测系统,为科学研究保护措施提供观测资料。此外,还必须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改良草场、退牧还草、控制游客数量等措施,大力整治和保护生态环境。

    相信在人类的积极努力下,九寨沟潺潺流动的生命之水将恢复如初,“人间天堂”也将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神秘马蹄声之谜

    ……夜深人静之时,四川省雅安市上里镇的一个古庙中,经常会传出阵阵不可思议的马蹄声。

    是骏马在奔驰?不是,声音来自古庙内的一口泉眼。每当泉水涌动时,奇特的马蹄声就会在静寂的山林中响起。有人说,这是《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来此饮水奔跑的声音,也有人说,这是茶马古道上死去的马儿魂灵在作怪,还有人说,这是泉水在溶洞内涌动时发出的声音。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咱们一起到当地去探个究竟吧。

    神秘的泉眼

    这口神秘的泉眼名叫“白马泉”,位于雅安市上里镇的一个古庙中。古庙周围山高林密,人迹罕至。高大的石牌坊耸立在深山密林中,凭空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沿着石板路走进古庙,只见庙内的天井中间,有一个石砌的泉池。池子长3.7米,宽3.4米,深2.5米,泉底的巨石上,镌刻有龙马浮雕和临水石刻“龙洞”二字,一只石雕的龙头张着巨嘴,随时准备喷吐泉水。据记载,唐朝贞观元年(627年),有一名官员从泉水边经过,泉眼突然喷发,马蹄声随之响起,官员和随从十分惊奇。正当大家准备好好观察喷泉时,泉水又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来去无踪、伴随马蹄声的奇怪现象令官员大感神奇,他认为这是一眼神泉,于是将泉取名为白马泉,并在此建立了白马庙祭祀神灵。

    白马泉的喷发一般是在夜间,尤其是在天气晴朗的夜晚。泉眼喷发时,平静如镜的水面瞬间被打破,水面忽然荡起层层涟漪,顷刻间石刻龙嘴、龙腮处泉水外涌,洞中似抛珠溅玉,呼呼有声。当泉水一节一节下跃,巨石上镌刻的龙露出腰身时,池中便渐渐传来的马蹄声。马蹄声由远至近,由慢到快,清脆而广阔。古人曾形容此情此景:“白马龙泉潮圣井”、“灵泉白马嘶芳草”。

    这种神秘马蹄声是怎么形成的呢?

    白龙马饮水之地?

    “白龙马经常跑到我们这里来喝水,所以才会有马蹄声。”

    当地老人这样认为。

    当地传说:白龙马驮载唐僧到西天取经成功后,被如来佛祖加封为“八部天龙马”。获得自由后,白龙马四处游历。有一天晚上,它来到雅安市上里镇古泉边,被这口清澈见底的泉水所吸引,喝了几口泉水后,顿时感到浑身清爽,身心愉悦。从此,每当夜深人静之时,白龙马就会从天而降,跑到泉边来喝水。它一到来,深山里便响起了的马蹄声。据说,有人曾在一个满月的夜晚,亲眼目睹一匹白马跑进庙中,然而追进去一看,白马却无影无踪;也有人曾看到过一匹白马在泉边饮水,但一眨眼工夫,白马便不见了影子。

    此外,当地还有一种传说:古时泉中有白龙,后龙化马腾空而出,但因迷恋此泉,白马常在月静山空时来泉边饮水,久而久之,当泉水涌动时,便如骏马奔驰,马蹄声不绝于耳了。

    除了神话传说,当地有人迷信地认为:马蹄声是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上累死的马儿“显灵”所致。

    茶马古道,是一条以我国西南地区为起点,通过西藏进入尼泊尔、印度等地的古代交通要道。内地的茶叶、丝绸等,过去都是从这条古道输往藏区和国外,所以它又有“南丝绸之路”的称谓。

    雅安市的上里镇,是当时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每天,络绎不绝的人背着茶叶、丝绸,或是赶着马儿从上里镇经过。天色晚了,人们便在这里歇息,并让劳累了一天的马儿到白马泉周围饮水、放牧。千百年来,究竟有多少马儿经过上里镇,又有多少马儿累死在古道上,谁也说不清楚。迷信者认为:马与人一样,都是有魂灵的,那些累死的马儿魂灵聚集不散,一到晚上,便会到白马泉一带活动,从而使当地出现了诡异的马蹄声。

    也有人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看法,认为白马泉一带的岩石中存在较强磁场,从而使当地具备了类似录音机的功能,它们将千百年来古道上马儿行走的蹄声录了下来。某一天,当天气状况和气象要素,如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与当时完全一致时,录音便会回放,人们便会听到马蹄声。不过,这一说法并不成立,因为白马泉出现的马蹄声,完全来自于泉眼,而非所谓的录音回放。

    一种虹吸现象?

    白马泉神秘的马蹄声现象,吸引了很多人前往探秘。

    专家到上里镇考察后发现,白马泉一带属于石灰岩地形,由于长期的地下水侵蚀,石灰岩地区极易出现溶洞、天坑等地貌。专家推测,白马泉的地下很可能存在一个溶洞,这个溶洞有一条斜斜上升的管状通道与外界相连,它的出口,便是泉眼所在的石刻龙头处。当地下水源源不断涌入溶洞,就会导致水位逐渐升高,管状通道内的空间随之逐渐缩小,而气室中的压强却逐渐加大。当气压达到一定强度时,虹吸口突然被水冲决,泉水便争先恐后地从石刻龙头中涌出;当地下水涌流得差不多时,管状通道内的气室水位下降,压强变小,水便往回倒流,回落时便产生了类似马儿奔跑的声。

    但为什么虹吸多出现在天气晴朗条件下呢?专家指出,这是因为天气晴朗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空气压力相对增大,更有利于虹吸现象的发生。另外,虹吸现象的发生,还与一段时间内地下水涌出的量有关:地下水涌出的量越多,虹吸现象发生的频率越高,反之,虹吸现象发生的频率越低,这也是白马泉“有时一日一喷,有时三五日一喷”的原因。

    不过,为什么白马泉的喷发多数发生在晚上呢?这个谜至今无人能解。

    千年古井“呼风唤雨”

    井,一般是供人们生活取水之用。但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却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有人从这里取水饮用。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人们为免遭雨淋,所以轻易不敢揭开井盖……

    神秘的千年古井

    蒙顶山位于四川省名山县境内,海拔1400多米,山上草木葳蕤,古木参天,环境幽深、宁静,游人至此无不心旷神怡。山上气候十分湿润,天气复杂多变,当地人常用“蒙山天气喜无常,一日三变小孩脸”之说来形容。由于常年霪雨纷纷,云雾缭绕,蒙顶山茶的品质十分优良,对联“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便是说蒙顶山茶天下有名。

    千年古井,便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山顶一带群峰陡峭,危岩兀立,唯有古井所在的地方稍显平坦。据传古井为种茶始祖吴理真所凿。《中国茶经》记载:“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是佛教僧徒种茶的最早记载。”为取水浇灌茶园,吴理真便开凿了这口古井。

    据考证,此井已有1700年以上的历史。井由三层石柱围就,井口直径不足1米,并被一块雕龙的石板盖着。古井边青苔丛生,砌井石板历经千年打磨光滑如镜。井边的石墙上,刻有“甘露”“古蒙泉”、“龙、井”等不同风格的字体,旁边附有古井的来历和说明。井前约50多米处,竖有一块高大的石牌坊,上面记载着蒙顶山的人文史实,牌坊之后,是麒麟石屏风。两只石麒麟用不同石料雕成,一只常年湿迹难干,一只即使雨天也不沾丝毫雨迹。井四周林木葱郁,遮天蔽日。即便在阳光灿烂的晴天丽日,古井一带也常云雾缭绕,星星点点的阳光从树隙间漏下,洒在青苔丛生的青石板上,更增添了古井的神秘。

    古井会“呼风唤雨”

    对此千年古井,《雅安地名文化趣谈》和《雅州通览》均有描述,并特别指出其“上覆石板,不可轻而揭取”,名山县志中亦记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

    为何口盖之以石,不敢轻而揭取?县志中解释,只要揭开盖井的石板,滂沱大雨便会从天而降,而只要盖上石板,雨便会消停,是故民间有“板揭即雨,板盖雨停”之说。在蒙顶山一带的农村,村民对古井十分敬畏,因为“向古井求雨,一般都会有求必应”。

    蒙顶山一带的降雨十分丰沛,很少遇到干旱年景。但在历史上,周围农村曾遭遇过几次大旱。每遇干旱年头,当地人并不慌乱,因为只要备上祭品,前往古井求雨便能一解干渴。据说,求雨的仪式十分隆重,男女老少必须非常虔诚,不但要行三叩九拜之礼,最后揭井盖的人,还须得是未婚的童男。揭开井盖后,只要大喊三声,不多时天空便云遮日隐,很快便会下起滂沱大雨来。待到雨下够了,人们再去盖上井盖,雨很快又会止住,云散日出,天空又是一片湛蓝。

    时至今天,当地村民仍对古井的神奇感到敬畏。2005年7月,村民余君华带领一些人负责铺筑古井周围的路面。完工后,为清洁古井,他请来工人清除井底的淤泥。工人揭开井盖,刚刚开始清淤,好好的晴空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全身都淋湿透了!”经历过那场大雨的工人们仍心有余悸。

    “平时我们都不敢揭盖子,怕被雨淋。”负责在蒙顶山景区打扫卫生的当地村民李华说。因为村民们都知道井的这一秘密,所以人们路过井边时,都显得小心翼翼,更不敢轻易去揭井盖,有时看到有不明就里的外地人揭开了井盖,他们都会赶紧上去盖好。

    除了当地人外,一些见证过“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的游人也对此感到惊奇、迷惑不解。《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曾接到过一位叫郑先生的外地游客来信:前不久他和朋友一起到四川旅游,在得知蒙顶山上有口神奇雨井后,便去见识了一下其“庐山真面目”,结果如传说所言,井盖揭开不久便下起了雨。“如果不是亲眼见到神奇的雨井,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郑先生在电话中惊叹不已。

    那么,古井为何能“呼风唤雨”呢?

    揭盖下雨乃巧合

    针对古井被揭开井盖,发出咚的一声后才引发刮风下雨的现象,一些专家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古井周围的水汽含量十分饱和,揭开井盖时所发出的巨响对下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专家分析:古井周围一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十分充足,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引起了空气的振荡,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连锁反应,并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而形成下雨、刮风等现象。专家同时还指出:在井附近的地方,人若高声呐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这种现象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并已被气象专家所破译。

    但这种说法却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会下雨,而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当地气象专家在经过多次的试验和观察后,对蒙顶山古井“呼风唤雨”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原来,蒙顶山的山顶常年云遮雾绕,雨意氤氲,湿度极大,降水日数多,年降雨量高达2200多毫米。专家分析:这么多的降水量,导致山顶一带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因此,人们揭开井盖时,碰巧遇到山顶下雨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为何蒙顶山顶雨多,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呢?气象专家也指出,这并非是古井“作孽”所致,而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就的。蒙顶山处于气流迎风坡,空气沿山坡爬升时,到山顶一带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结成雨降落下来。因此,除了蒙顶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