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奇的本事-附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篇小文,是抗战八年后,我回到北京不多久,为初次介绍黄永玉木刻于读者而写成的。内中提及他的作品处文字并不多,大部分谈的却是作品以外事情,永玉本人也并不明白的本地历史和家中情况。从表面看来,只像“借题发挥”一种杂乱无章的零星回忆,事实上却等于我那小小地方近两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历史发展和悲剧结局,加以概括性的记录。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如非家乡劫后残余的中年人,是不大会理解到这个小文对于家乡现实,受历史性的束缚,使得以若干万计的有用青年,几几乎全部毁灭于无可奈何的战争形成的趋势中,而知识分子的灾难,也比湘西任何一县都来得严重。写它时,心中实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因为我明白,在我离开家乡,去到北京阅读那本“大书”时,只不过是一个成年顽童,任何方面见不出什么聪敏才智过人处。只缘于正面接受了“五四”余波的影响,才能极力挣扎而出,走自己选择的道路。大多数比我优秀得多的同乡,或以责任所在,离不开教师职务,或认为冰山可恃,乐意在那个小小的孤立军事集团中磨混,到头来形势一有变化,几几乎全部在十多年中,无例外都完结于这种新的发展变化中。

    这个小文,和较前一时写的《湘行散记》及《湘西》二书,前后相距约十年,叙述方法和处理事件各不相同,前者写背景和人事,后者谈地方问题,本文重点却范围更小,作纵的叙述。可是基本上是相通的。正由于深深觉得故乡土地人民的可爱,而统治阶层的保守无能、固步自封,在相互对照下,明日举步的困难,可以意想得到。因此把唯一转机希望,曾经寄托到年青一代的觉醒上。影响显明是十分微弱的,因为当时许多家乡读者,除了五六人受到启发,冲出那个环境,转到北方作穷学生,抗战时辗转到了延安。一般读者相差不多,只能从我作品中留下些“有趣”印象,看不出我反复提到的“寄希望于未来”的严肃意义。本文却以本地历史变化为经,永玉父母个人一生及一家灾难情形为纬,交织而成一个篇章。用的彩线不过三五种,由于反复错综联续,却形成土家族方格锦纹的效果。整幅看来,不免有点令人眼目迷乱,不易明确把握它的主题寓意何在。但是一个不为“概念”“公式”所限制的读者,把视界放宽些些,或许将依然可以看出一点个人对于家乡“黍离之思”。

    在本文末尾,我曾对于我个人工作作了点预言,也可说“一切不出所料”。由于性格上的局限性所束缚,虽能严格律己,坚持工作,可极端缺少对世事的灵活变通性。于社会变动中,既不知所以自处,工作当然配合不上新的要求,于是一切工作报废完事于俄顷。这也十分平常自然。还记得在解放前付印的选集《长河》引言中,我就曾经说过:“横在我们面前许多事情,都不免使人痛苦,可是却不必悲观。社会在剧烈变化中前进,骤然而来的风雨,说不定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敬态度,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我的作品,早在五三年间,就由印行我选集的开明书店正式通知,说是“各书已过时,凡是已印、未印各书稿及纸型,全部均代为焚毁。”随后是香港方面转载台湾一道明白法令,更进一步,法令中指明除一切已印未印作品,全部焚毁外,还包括永远禁止再发表任何作品。这倒是历史上少有奇闻。说“作品已过时”,由国内以发财为主要目的商人说出,若意思其实指的是“得即早让路,免得成为绊脚石”,倒还近情合理,我得承认现实。明白此路不通,即早改业,或可躲免意外灾星。至于台湾的禁令,则不免令人起幽默感。好像是八百万美式装备,满以为所向无敌,因此坚决要从内战上见个高低的一伙,料不到终究依然被“小米加步枪”的人民力量,打得个一败涂地。还不承认是由于政治上极端腐败必然的结果,却把打败仗的责任,以为是我写了点反内战小文章的原因,(本文似也应包括在内……)才出现这种禁令。采取这种办法,作出这种结沦,是绝顶聪敏,还是极端愚蠢,外人不易明白,他们自己应当心中有数,十分清楚的!试作些分析,倒也十分有趣。听熟人说,北京现在有不少研究鲁迅先生的团体,谈起小说成就时,多不忘记把《阿Q正传》举例,其实若说真正懂得阿Q精神,照我看来,大致还应数台湾方面的掌握文化大权的文化官有深刻领会。这种禁令的执行,就是最好的证明,实在说来,未免把我抬得太高了。

    至于三十多年前对永玉的预言,从近三十年工作和生活发展看来,一切当然近于过虑。由于为人既聪敏能干,性情又开扩明朗,对事事物物反应十分敏捷。在社会剧烈变动中,虽照例难免挫折重重,在重重挫折中,却对于他的工作,始终能充满信心,顽强坚持,克服了来自内外各种不易设想的困难,从工作上取得不断新的突破,并显明进展。生命正当成熟期,生命力之旺盛,明确反映到每一幅作品中给人以十分鲜明印象。吸引力既强,消化力又好,若善用其所长,而又能对于精力加以适当制约,不消耗于无多意义的世俗酬酢中,必将更进一步,为国家作出更多方面的贡献,实在意料中。进而对世界艺术丰富以新内容,也将是迟早间事。

    一九七九年十月十四日于北京新窄而霉小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