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闽西:山魂海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序

    闽西——一块充满英雄传奇的土地。

    上溯至隋唐,黎民庶士为避中原战乱,几经“衣冠南渡”,越武夷,入闽粤,历千年生息繁衍,开创出一片海内外“客家祖地”乐园。

    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支最年轻的红军饮马汀江,挥戈龙岩,聚会古田,征战闽山赣水,闽西这块血与火浸染的红土地,孕育了共和国的雏形。

    今日闽西,开放改革春潮澎湃,山门敞开,百业俱兴,正告别昔日之贫穷闭塞,昂步向世界……

    上篇 山之魂

    群山高耸,峻岭飞走,这如涛如浪如奔如突的青山秀水,掩藏着客家古朴奇特的民俗民风,也锻铸了闽西人大山一般的品格。

    闽西人自有独特的气魄和毅力。

    改变自己,先必须认识自己。

    闽西,被誉为北回归线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现辖龙岩、漳平两市和永定、长汀、上杭、连城、武平五县。东邻厦门、漳州、闽南金三角地区,南接广东潮州、汕头,西北与江西赣州、广东梅州相连,为沿海经济开发区与闽粤赣边区相沟通的走廊和桥梁。

    然而,高山阻隔,密林深锁,使闽西经济长期处于封闭和滞后状态。

    闽西决策者们肩负的必将是大山般沉重的使命!

    任何事物都是一柄双刃剑。

    领导者的谋略与智慧,在于扑朔迷离中穿越雾障举起希望的火炬。

    既看到闽西是沿海的腹地,又看到闽西是内陆的前沿。

    一个新思路变得十分清晰:依托南方沿海大区域经济优势,借助毗邻地带成熟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具有闽西特色的小区域经济。

    一个经济发展战略构想呼之欲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既接纳闽东南特区开放区的辐射,又直接向粤赣经济技术协作区与内陆纵深地带延伸。

    交通,历来被社会学家称之为激活区域经济的大动脉。

    然而,闽西人面对的却是一组苦涩而尴尬的数据:全区现有公路4200多公里,其中一级公路为0公里,二级公路仅15公里,三级、四级公路2800多公里,不列等级公路1400多公里。

    显而易见,落后的交通已成为严重制约闽西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形势逼人,迫在眉睫。

    1992年9月,地委、行署对“先行工程”做出整体部署:争取在五年内建成龙岩地区交通主干道,即建成以319国道、205国道和福三线省道为骨架,以闽西府龙岩市为中心枢纽,区内外相通的公路主干线。

    “要致富,先修路”——成为响彻闽西大地的口号。

    僻远而宁静的闽西沸腾起来了。

    人人参与,年年参与,全社会参与——修路成为闽西270万人民的共识。

    资金短缺,采用“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民工建勤、民办公助、逐级分段、县乡承包”的公路建设新体制。

    广大群众或投工投劳,或以资代劳,或以物换劳,全区干部捐资达2500多万元,70多个乡镇承包路段共投入60多万个劳动日。

    闽西高等级公路迅即向区外延伸。

    无疑,这是闽西人力量与意志的承载——如此气势,如此规模,如此场景,令山河为之动容!

    1993年,闽西全区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七年实现翻两番目标。

    1993年,因电力不足减少产值60个亿——恰恰相当于该年度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数目。

    一边是高速发展的经济。

    一边是严重短缺的电力。

    电,历来被比喻为整个经济腾飞的“先行官”。

    地委、行署发出总动员令:打一场“电力大补缺”战役。

    大中小并举,水火并举,电网建设与电源点建设并举,闽西掀起了多渠道多形式全民办电热潮。

    改革,无疑是一场检阅民众凝聚力的社会运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动员全社会参与。

    闽西办电,闯出了一条“股份制、中外合资、社会集资、企业筹资、个人独资、国家、地方和群众投资”异彩纷呈的新路子。

    目前,全区已建成大小水电站1002座,总装机容量达19.5万千瓦,年电量7.5亿千瓦时。正在兴建中的水电装机总容量超过20万千瓦。拟建的永定棉花滩水电站落成后,将使闽西电力总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

    20世纪中叶勃兴的科技革命,将偌大的地球缩小成了一个“地球村”。

    开放时代一个显著特征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广泛架设起了“信息高速公路”。

    今日,闽西人引以为自豪的是,他们从供电式电话一步迈入程控电话,跨越了一道高高的历史门槛。

    人们记忆犹新,闽西原有的通信设备是:龙岩20台(每台100门)1903年清朝政府进口的供电式交换机、漳平400门国产准电子交换机,以及其余各县清一色的摇把式电话。

    闽西——不啻一座与世隔绝、与世无争的沉睡的山峦。

    1986年,当地委、行署果断做出“全区电话改制工程”的决策时,同时也向全世界推开了尘封网结的窗门。

    八年辛苦不寻常。

    经过三轮通信设施大建设,毫不夸张地说,闽西通信已跃升到世界先进水准。

    目前,龙岩市区每八人中即拥有一部电话;在闽西任何一个地方都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电话联络;全区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可直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同20多个国家建立起商务关系,众多的投资者提着“大哥大”即可捕捉到东西半球、国际市场上瞬息万变的商业、经贸信息。

    以“交通线”“电力线”“通讯线”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工程的全面展开,迅速使闽西“旧貌换新颜”。

    闽西,在世界的眼睛里变得更加婀娜多姿。

    闽西,素有“金山银水”之美称。

    山上满目青翠,地下宝物深藏。全区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产达60多种,铁、锰、煤、石灰石、高岭土、膨润土等藏量居福建全省之冠。

    林产富饶,森林覆盖率达62.5%,林木蓄积量7289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1.3亿株。

    闽江、九龙江、汀江均源于此,尤以母亲河汀江横贯闽西全境;全区水力资源富足,流域面积达18000平方公里,总径流量198亿立方米。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使闽西盛产水稻、烤烟、油菜、蔬菜、茶、果。

    开发闽西资源,发挥资源优势,毫无疑问成为启动闽西经济的首要之举。

    ——水泥工业发展迅猛,成为闽西建材业的支柱产业。目前,已有200多家大小水泥厂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全区的山峦峻岭之中,年产水泥达500万吨。

    ——闽西烤烟素以质优而著称,优质的原料基地,极大地促进了地产名优卷烟的发展。连续五年跻身于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的龙岩卷烟厂,1993年完成卷烟产量32.45万箱,实现销售收入7.86亿元,创税利4.32亿元,成为闽西重要的财政支柱。

    ——福建龙马集团公司是一个囊括汽车、机械、机电、轻工、建材、食品等12家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生产的“龙马”牌农用车占领了全国22个省市的市场,并远销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自1990年以来,产量、产值、税利一直雄踞全国同行业前列,也是全国第一家农用车出口厂家;1993年实现工业产值5.76亿元,创税4000万元,成为闽西最大的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日前,龙马集团又跃上新台阶,与福建汽车厂和漳州龙江、龙溪工业公司组成了实力更为雄厚的“联合舰队”。

    ——地处闽西东部丘陵山区的永定县虎岗乡,群峰环抱,层峦叠嶂,当人们步入虎岗乡境,却有豁然洞天之感:一座座工业厂房依山傍水拔地而起,蔚为壮观。该乡利用灌洋水库梯级开发,兴建三座水电站,滚动式办起七家水泥厂,以及煤炭、运输、建材、食品加工等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138家。一个穷乡僻壤,崛起一片工业群,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了从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的可喜转变。

    ——漳平市永福镇地处闽西南的高山盆地,曾是闽西最大的贫困乡镇之一。永福镇农民利用春暖迟、秋寒早、年平均气温较低等独特的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开发无污染的绿色企业,大力培育兰花、苏铁、瑞香、杜鹃、茶花等1100多个品种的花卉,年销售收入高达2000万元;另种植茭白、甜椒、白菜、甘蓝菜、萝卜、番茄、佛手瓜、生姜等1万余亩反季节蔬菜,年产量1.6万吨,年销售收入达2200万元,产品销往广州、深圳、汕头、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并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永福农民养花种菜闯出了一条致富新路。

    徜徉在闽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你会时时感受到一股扑面春风:大改革,大开发,大建设,义无反顾地成为生活的主调。

    “山高水远,地瘠民贫”已成了昔日的写照。诗人忘情地歌吟:“历史/在凝眸注视/这片土地如今春深似海/岁月/在含笑招手/闽西儿女已把蓝图铺开……”

    无疑,这是一种大山的旋律——更富于力量、气度、意志,回荡着生命神韵的闽西人的心声!

    下篇 海之恋

    山之高耸,唯其垒砌千仞之土。

    海之博大,唯其集纳百川之水。

    闽西,作为相对贫困、落后、闭塞的山区、老区、林区、侨区,面对勃然兴起的商品经济大潮,曾经惶惑、迟疑、徘徊过。

    毋庸讳言,比之沿海经济开发区,闽西的改革开放工程更具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更须百倍努力千般奋斗,犹如移动一座大山。

    观念的变革是全部社会变革的内核。

    封闭的地缘环境和传统的自然经济,必然滋生出一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惰性。

    首要之举是:让思想犁铧划开冻土。

    “东方风来满眼春”——公元1992年,对于中国,对于闽西,无疑是继往开来、龙腾虎跃的一年。

    抓住机遇,地委、行署组织全区广大干群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历时半年之久。

    确立了一个全新的观念:闽西要大开放,果敢地走出山坳,去拥抱大海!

    历史的启迪尤为弥足珍贵。

    闽西客家先人堪称拓展生存空间的楷模。

    始于明代,盛极清初,不避险阻跨海踏浪出洋谋生者如过江之鲫,在异域他乡奋斗不息大展宏图。诸如台湾国民党主席李登辉、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香港富商李嘉诚、“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等,均系闽西客家后裔。据统计,今日闽西侨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胞,已多达32万之众。

    血浓于水。欣逢桑梓扬起风帆,欲“借东南风以兴闽西”之际,海外乡亲怎能不胼手胝足共图大业?!

    以开放带开发,以开发促开放。

    闽西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的外引内联、招商引资活动,一波接一波推进——

    1991年2月,飘逸着浓浓乡情的“闽西首届山茶花节”隆重开幕,1000多位中外客商纷至沓来云集山城龙岩,上亿元经贸项目洽谈成功;

    1992年6月,在福建“92香港投资经济贸易洽谈会”上,闽西人以特有的诚挚、热情和翩翩风度,给海外客商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

    1993年4月至6月,地委书记、行署专员黄小晶率团进行穿梭访问,先飞美国,后抵港岛,在香港招商会上,一举同外商签订了68项合同,总投资金额达9900万美元;

    1993年“9·8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闽西人游刃有余大获成功,签订合同43项,总投资金额超出1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心诚则灵。行署专门成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实行项目承办、物资供应、协调关系等配套优质服务。

    行署要求各职能部门协同做好招商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对每个签约项目建立资料档案,实行项目负责制,领导分工挂钩,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合同履约率。

    截至1994年3月,闽西全区创办三资企业420家,总投资金额达5亿美元,其中外资达3亿美元。

    金发碧眼的“老外”和西装革履的侨商,在闽西山水间寻觅到了施展拳脚的大舞台!

    如何将闽西的资源优势、侨乡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迅速转化为整体的经济优势,毫无疑问成为闽西决策者们实施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出发点与终极目标。

    让闽西老区的革命传统转化为改革开放的动力——

    古田。半个多世纪前,她点燃的明灯曾辉耀中国革命的整个天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春风化雨,古田人勇于更新观念,大胆闯荡市场,凭借得天独厚的政治、地理、资源优势,始终坚持“重农管山、兴工活商、修路办电、竞奔小康”的经济发展路向,组建起建材、化学、冶炼、竹木、旅游、运输、电力、服务、流通等“十大经济体系”。1991年,古田社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率先跃居全国老区第一个亿元乡镇;此后,以“一年一个亿,一步一重天”的雄健身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劈波斩浪大显身手。

    才溪。曾因孕育出“九军(长)十八师(长)”而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将军之乡”,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了特殊贡献,全乡88%的男子上前线,三千儿郎当红军。今日,在开放改革大潮中,身怀祖传泥水、木工绝活的才溪人,又上演了“四千子弟闯特区”的大戏,深圳70%、惠州100%的供排水工程,几乎全被才溪人所垄断;闻名遐迩的深圳“锦绣中华”的全部供排水工程,就是才溪人的大手笔。60年前战功显赫的将军与60年后开拓进取的企业家,共同塑造了才溪儿女独具风采的时代形象。

    长汀。扼闽西北端边陲之要冲,源于汀州的汀江“汇众山之水于一溪”,遂成闽粤赣三省边界物资集散重镇和繁华都市。在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岁月,这里诞生了第一家红军被服厂、第一座红色医院,被誉为中央苏区的“红色小上海”。改革开放催生了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和“客家首府”的生机,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程,不花国家一分钱,靠“以地聚财,以地建城”的灵活政策,共投入社会筹集资金4000余万元,新崛起的营背商业一条街,观者莫不击节赞叹,谓之曰“全省第一街”。

    20世纪20年代末与30年代初,仅有80万人口的闽西,10万子弟当红军,支撑起中央苏区半壁江山;融化在闽西人血脉中的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化作了今日推动开放改革的强大动力源!

    企业改革永远是企业的主体。

    龙马集团公司的组建,走出了一条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相依相存的企业集团化新路子,为国有资产存量调整提供了新鲜经验。

    对全区现有和新办乡镇企业全面实行改制,是一项既大胆又颇具战略眼光的新决策。

    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实力雄厚的闽西“第二工业”。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和企业参与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显得尤为迫切。

    必须敢于在产权制度上进一步深化改革。

    从1992年起,行署明确规定:对新创办的乡镇企业全面实行股份合作制;对现有乡镇企业,同时进行改制,向社会扩股。

    于是,出现农民筹资合股,“国”“民”合股,中外合股,山(闽西)、海(厦门)协作合股,乡、村、农民“三位一体”合股等多种股份制形式办企业的热潮。目前,新办与改制的股份制乡镇企业达5000家,占全区乡镇企业总数的95%。

    闽西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为逐步建立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闽西工业企业驶入了每年翻番的“快车道”。

    深化农业改革,是全国农村共同面临的大课题。

    连城县文川乡试行大田双层经营体制,在原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为双田制,划出集体经济的田地,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这无疑是一种可贵的探索。

    结合闽西山区特点,向山地综合开发延伸,向林地广度延伸,向多种经营延伸,构建山区高优农业体系,是闽西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

    发端于永定县古竹乡的山地综合开发试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连片种植,分户经营,统一服务,统一销售,谁种谁收,为全区农民欣然接受。经过三年大力种果、种茶,全区100万亩荒地已开发70余万亩。他日,闽西满眼葱绿、茶果飘香,预测将产生5个亿以上的巨大经济效益。

    崇尚礼义诗书,尊师重教,为客家人的传统风范。

    在闽西,于垂柳掩映中可见一幢幢崭新敞亮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兴教办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龙岩市仅用两年时间基本消除了中小学危房;同时,在福建全省第一个成为通过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市)。

    ——连城县正在为脱贫而苦斗,却成为福建全省第一个以优级水平通过六项督导复评的贫困县。

    ——永定县从1990年至1992年,三年县财政累计对教育投入7190万元,年平均递增20.25%,高于同期县财政收入增长率。

    ——1988年至1993年,全区共投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资金4.28亿元,新建校舍84.34万平方米,维修校舍55.8万平方米,添置47.9万元教学设备。

    闽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闽西经济腾飞插上了双翼。

    当闽西撩开她神秘的面纱,向世界展示她的千般温柔万种风姿时,人们将领略到怎样一幅大自然匠心独运的长卷呢——你伫立在这片土楼群落前,面对被称作“东方古城堡”“世界生土建筑史上伟大奇迹”的永定土楼,探究于方圆之间的幻化神奇,一种摄魂夺魄的震撼力油然而生,不能不为之折服而扼腕击节;

    你流连于雄奇、秀丽、幽深的连城冠豸山茂林修竹间,追思风雨沧桑中倾圮的草堂、书院、摩崖石刻,遥想历代圣贤学士结庐在人境的妙趣,不能不感叹:冠豸山,你养在深闺天下知;

    梅花山雄踞上杭、连城、龙岩三县(市)交界,为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奇花异草、珍禽猛兽遍及山中,科学考察者或旅游探险者穿行于原始森林中,可尽享受“森林浴”的愉悦。民谣“梅花山十八洞,洞洞十八里,里里十八窟,窟窟十八只金交椅”,活画出梅花山的原始与虚幻;

    于一片高阔中布前圆后方、前高后低、阡陌交横、错落有致的李氏大宗祠,“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作为客家祖祠,它向人们展示了一部客家先人南迁徙外彪炳史册的业绩;

    闽西奇山奇水奇人奇事,令海内外游人惊叹不已,也为闽西走向世界架起了一道“金桥”……

    闽西人所为之奋斗的事业是艰辛的。

    闽西人所热切憧憬的明天是美妙的。

    确立闽西的价值取向,发挥区位优势,是闽西决策者们殚精竭虑孜孜以求的目标——

    创办闽西经济特区,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将永定县坎市镇建成“闽西第一镇”,探索出一条由资源开发型向产品加工型转变,由生产型向贸易型转变,由以农为主向贸工农一体化转变,由农村集镇型向城市化转变,由单纯的货物集散地向商品、信息、劳力、金融中心转变的新路子。

    依托龙岩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往西铺设龙(岩)梅(州)铁路,与大京九(北京—九江—九龙)铁路干线相衔接;往东于漳平市同漳(平)泉(州)肖(厝)铁路接轨;筹划中的机场则安排在距市区三公里的东肖黄邦山;组建龙(岩)、梅(州)、汕(头)大金三角开放经济圈。

    一代伟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曾在闽西这块红土地上创建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功勋。

    今天,闽西儿女在“山与海”的交响中,必将奏响最为华彩的时代乐章!

    (原载《中外电视月刊》1994年第10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