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大美,石门中开,水转绕山走,山回水中行,堪称曼妙而幽静。
时光穿越千年、万年、亿万年,穿越亘古……地老天荒,沧海桑田,谋型造势,水退山现,既蕴含着虚幻也蕴含着历史,直至这一幅美轮美奂的长卷铺展在世人面前。
啊,这就是天造地设、阴阳合璧,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自然遗产名录的连城冠豸山……
(推出片名:《价值连城》)
连城地处福建西部,隶属龙岩市,建县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闽江、汀江、九龙江三江流走,土沃林密,是一个纯客家县,为客家人最早聚居和发祥地之一。
客家源自中原南迁栖身闽粤赣的汉族族群——史家称“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客家人自诩为汉族正宗,客家话是于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文化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汉文化。
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客家先人不惧林荫沟壑,不畏猛兽肆行,拓荒垦殖,开基创业,耕读传家,历千年薪火相传,终于孕育了这一片“世外桃源”。
当你走进连城,犹若走进了客家人的沧桑历史和客家文化的博物馆。
冠豸山主峰酷似古代御史大夫的獬豸冠,故而得名,寓刚正廉明之意。
冠豸山集“山、水、岩、泉、林”为一体,呈“雄、奇、幽、秀、绝”之大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蒂姆·柯斯盖,赞美它在地球价值观和美学观上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冠豸山驰名于世久矣,可追溯至宋元祐年间,乡绅雅士在石门湖筑亭建阁,植以松竹,文人骚客戏水而聚,看花命酒,诗句唱和,其乐陶陶然焉!此风长盛不衰,历代遗存的摩崖石刻、楼台亭阁、书院等人文景观,拾步可见。今尚存有半云亭、松风亭、东山书院、修竹书院、灵芝庵等,最为珍贵者首推林则徐登临冠豸山时手书的横匾“江左风流”(现悬挂于东山草堂内);以及乾隆年间饱学之士纪晓岚题写的“追步东山”真迹。正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与冠豸山粗犷雄奇相映成趣的,是点缀于石门湖的三叠潭、桄榔幽谷、翠鸟观澜、生命之门等景观的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优雅,淡抹素颜的清澈,有如一袅袅婷婷的村姑,轻移莲步,随意而安,与无牵无挂的碧水戏耍欢闹,道不尽无限娇羞。
于是,冠豸山享有“阳刚天下雄,阴柔世上媚”之美誉。
于是,誉满天下的冠豸山,被称作“客家第一神山”。
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南脉奔涌而来,三道绿色屏障环抱着一个客家古村落——连城培田村。村口,一座赫然矗立的恩荣牌坊,最顶层的石匾刻“恩荣”二字,下面三方石匾呈品字形结构,蔚为壮观。此牌坊又称侍卫坊,是培田历史上最大的官——吴拔桢,武进士,清朝蓝翎侍卫,光绪二十年,皇帝亲自下诏,地方政府出资修建。
穿过牌坊,便进入荣膺“中国最美村镇”称号的培田村:中轴线对称布局,连片成群,蔚为大观,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二道跨街牌坊,山岚与民宅相接,屋宇共庭院飞檐,错落有致,尊卑有序,豪放而优雅;培田为古时官道上的一个驿站,一条千米古街仄仄穿村而过,一代代客家学子沿着这条古街的石板路,步行前往汀州府赶考,因而又称作“秀才街”。深深庭院,幽幽小巷,熙熙商铺,畦畦田畴……既诉说着“客家庄园”800余年的历史变迁,又辉耀着“民间故宫”独享浮华的智慧光辉。
培田正应验了“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之古语。
——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的官厅,占地6000余平方米,门前一池月塘,内外分设雨坪,文官停轿,武官下马,据考证缘于“九厅十八井,井井水归塘”之说。
——进士第是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府邸,正厅两侧挂着东晋王羲之联句:“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金匾,为光绪皇帝所亲赐。府邸主人即为武进士、清廷四品带刀侍卫吴拔桢。
——济美堂彰显的是客家人闯荡四海、回馈乡梓的情怀与品格。主人吴昌同实业兴邦,汀州办油坊、两湖开钱庄、潮汕兴纸业、捐万金于福州建试馆,扶危济困,热心公益,一时间名动朝野,圣旨恩准竖“乐善好施”跨街牌坊。
——清代尚书裴元章曾巡视培田南山书院,欣然题联曰:“距汀城廓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而妇女学馆容膝居更为别具一格,天井照壁书“可谈风月”,既讲授“三从四德”、伦理、妇道,又提升女红、烹饪、服饰技艺,足见客家女子的开明风尚。
——培田最古老的民居建筑衍庆堂,始建于明成化丙午年(1486),已栉风沐雨半个多世纪矣。培田村千余人皆姓吴,衍庆堂即为吴氏公祠,石狮威猛,门楣豪雄。公祠雨坪设一古戏台,楹联曰:“几出戏情历百转岁月,数尺舞台容万里江山”,戏台左右书:“出将、入相”四字浩然大气,道尽客家人传承“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
中国古代因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永载人类文明史册。
连城这片神秘的深山密林,竟有幸在其中的印刷业和造纸术两项,演绎了绚丽夺目的新传奇。
四堡——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却享有“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称号,曾与之比肩的北京、汉口、扬州三大雕版印刷基地,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因而,四堡为目前举世罕见保存完好的古雕版印刷文化遗址,不可再生的古书坊、古雕版、古书籍以及古印刷工具,尤为弥足珍贵。
四堡原名“四宝”,即纸、墨、笔、砚文房四宝也。
四堡雕版印刷业始于明、兴于清,至乾隆、嘉庆年间为鼎盛期,建成100余座大小印刷书坊、屋宇300余间,散落于雾阁、马屋、上枧、严屋各村落。据《连城风物志》载:“印坊栉比,刻凿横飞,从事印书业的男女老少不下一千二百人,约占总人口数的60%”,“广镌古今遗编,布诸海内,锱铢所积,饶若素封”,家家无闲人,户户有书香,刻版、印刷、包装、销售呈一条龙规模。刊印书籍种类繁多,举凡四书五经、启蒙读物、星相佛经、农学医药、小说诗词等达九大类667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西厢记》等;《四库全书》《四书集注》《康熙字典》《说文解字》《佩文韵府》《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典籍》,无所不包;《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及当地学者邹圣脉编刻的启蒙读本《幼学故事琼林》等启蒙读物,影响深广。新刊书籍凭借汀江黄金水道,行销全国13个省、150多个县市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之美誉,为弘扬中华文化功不可没。
四堡的另一大贡献,是萌生了原始的版权意识。据闻,每年正月初一,各书坊都会把新刻书籍封面张贴出来,昭告其他书坊不得重复刻印;若必须翻印,也务必延用原书坊的堂号及装帧形式。现存古书封面刻有“本斋藏版,翻刻必究”字样,即为明证。
1999年,四堡被福建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乡”;2001年,其古书坊建筑群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该遗址又被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堪与四堡印刷业相媲美的,是连城姑田的宣纸业,历400多年而不衰。
明嘉靖年间,连城县一带已有生产竹料纸和皮料纸;至明天启年间,则形成了连城宣纸独特的制作工艺。“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即表连城宣纸竹丝天然漂白工艺之繁琐,其制作工序多达72道,耗时八个月,保证了连城宣纸的高品质。连城宣纸厚度适中、抗拉性强,质地柔软、纤密耐用,白净吸墨、能经受风吹雨打、太阳暴晒、强光照射而不变色,号称“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当日之时,宣纸成为馈赠亲友之佳品,达官贵人、名流雅士对其宠爱有加。
民国初年,连城宣纸业达至顶峰,拥有1000余户手工纸槽,工人1万多人,年产量6万担,纸庄商号50多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并流布日本、越南、泰国、缅甸等周边国家,成为当时全国五大宣纸产地之一。
时至今日,连城宣纸仍然是南京等档案馆保存和修复史籍的主要用纸,也是当代传统书画界的首选用纸。
2007年9月,连城宣纸工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穿越了摇曳的秋天和潜伏的冬季,新生命争先恐后地来到了早春——连城客家元宵节,大地呈现一派蓬蓬勃勃的生机与欢乐。
何等气势恢宏的场景:4000多人扛着一条巨龙穿过长长的田埂,穿过弯弯的山峦,穿过一个个村寨,穿过古旧的和新盖的屋宇……浩浩荡荡,腾挪起伏,逶迤3公里长,神龙见首不见尾……
2012年2月6日,新千年第一个龙年元宵节,世界吉尼斯总部专门派出的认证官郑重宣告:连城姑田791.5米长的客家大龙,成功刷新了由台湾客家人创造的204.53米客家大龙的世界吉尼斯纪录,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连城姑田游大龙起源于明朝下堡村之邓屋,大龙由龙头、龙尾和一节节腰身组合而成,每节腰身高2.4米、长4.2米,数百节腰身由各家各户汇聚起来,整支队伍配合乐队,在山峦田地间行游,如山呼海啸之磅礴大气,成为客家民间嘉年华的传统节庆活动。
客家人笃信自己是龙的传人,十分崇尚“龙”图腾。因此,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游大龙,秉持“承古开新”的理念,家家户户燃松明、点香烛、摆果品、放爆竹,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连城罗坊走古事则被称作“山村狂欢节”。
这一古老乡俗同样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举办,人山人海,万民同乐,场面十分壮观而刺激:各村挑选体壮胆大的十岁男童两名,化妆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领先的天官主角,一名扮护官的武将。天官直立在一条铁杆上,腰身用铁圈固定,武将坐立在轿台上,成两个层次;天官领路,共有七棚“古事”,分别贴着“忠”“和”“礼”“仪”“仁”“智”“信”七个大字,紧随其后的是万民宝伞、彩旗、十番乐队等,在数以万计的乡民和游客的围观中,一路鸣铳,鼓乐喧天,穿街走巷,行至太世祖宗祠祭拜;正午时分,“古事”队列齐集云龙桥下,鼓乐队先泼水透湿,然后铳响三声,各村“古事”下河逆水狂奔,全然不顾天寒水冷,河深苔滑,人人争先,跌倒了再爬起来,先抵河对岸方台者为胜,竞争异常激烈。
显而易见,罗坊走古事是客家文化的另一类表达仪式,彰显客家人能文善武、尊崇礼仪、奋勇争先之品格。
芷溪花灯,奇妙绝伦,每个花灯有99盏火,由琉璃杯装棕油点亮,通透澄莹,熠熠生辉;百余个花灯组成一支花灯长队,首尾相接,明烛夜空,花团锦簇,琳琅满目,十分喜庆;谐音“添丁”“添丁”,300余年代代传承,传递着客家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连城整个春天都煽动着欢乐的翅膀。
农历二月,北团游大粽,村民们用上万片粽叶缝制粽衣,用120斤糯米蒸煮4天4夜,制作成1.6米高的大粽,用金箔、吉祥纸花等妆粉大粽,供奉于宗祠。
妙趣横生的新泉犁春牛,昭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播秋收,繁忙的农事随之开始。
千百年来,中原古文化就如此神奇地编织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乡村风俗长卷,舒卷在连城这片沃土上……
客家人血性豪放,为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不惜赴汤蹈火。
20世纪20年代末叶,正是风雨如磐的岁月,一支年轻的工农红军下井冈、越赣南,红旗跃过汀江、挺进连城新泉,新泉的温泉水洗濯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及红军战士们的一身征尘。
为此,毛泽东专门为刚颁布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添加上一条:“洗澡避女人。”
这座砖木结构的“望云草室”,原系新泉张氏家祠书院。入夜,一盏豆油灯摇曳生辉,年轻的毛泽东神思飞越,笔走龙蛇,为旬日之后在彩眉岭下曙光小学召开的古田会议起草《决议》。
今日,人们可以这样联想:望云草室的这盏豆油灯,早已化作闪耀思想光芒的长明灯,一直引领着这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
作家王小波曾有过惊人之语: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了地下。
据说,每一个地域文明都有自己的密码。而连城,却似一部站立在地面上的历史,供后人在其间徜徉与漫步。
当我们步入这个“客家匾额博物馆”,惊讶之余,结识了这样一位客家妹子杨芳——客家文化忠诚的守望者——她苦苦探寻中华古文化的心灵之旅,是那么的神秘而美丽。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反之,一切当代史也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英国诗人雪莱说:“历史是‘时间’写在人类记忆中一首循环的诗篇。”
“时间开始了”——这是一句意蕴深邃的哲言。
于是,人们飞翔着奇思妙想:梦醒的冠豸,梦醒的培田,梦醒的四堡,梦醒的梅花山……犹如一座梦醒的鲜活的魅力四射的客家文化博物馆。
显然,穿越历史是人类的一种特权。
啊,连城山水,价值连城!
(原载《人民日报》2012年12月4日海外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