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上杭:客韵千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千载笙歌地,百年红土潮。

    文明之光源自华夏中原。万里长旋,筚路蓝缕,客家民系成于闽西,远古黄河文明伴随客家母亲河汀江奔流不息。

    上杭,府志称“礼乐诗书,实多济美”,乃闽西客家祖地发祥之源,红色经典铸就之地。

    客家母亲河汀江与其支流旧县河交汇处,天工造化,隆起一片美丽沃土——上杭县临城镇九州村。

    距今1700多年矣。西晋太康三年(282),闽西历史上第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在此设立,曰“新罗县”;454年后的唐开元二十四年,同样在九州村,闽西历史上首置州,曰“汀州”。

    历史情有独钟:九州村原名长汀村,所以有了长汀县、汀州,而汀江也因长汀溪而得名。

    “谢公楼上好醇酒,二百青蚨买一斗。红泥乍擘绿蚁浮,玉碗才倾黄蜜剖。”这首在闽西知名度很高的《题谢公楼》,出自“千古岭南第一人”、唐开元尚书丞相张九龄之手。张九龄以他绝妙的诗文,为汀州初年留下一幅宁静、祥和的太平景象。

    千年时光,转眼即逝。

    今日之九州,只是上杭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然而,繁华落尽的村落,唯其名留千古,作为闽西文明的首航站,也只有它才敢骄傲地称自己为“九州”。

    汀州置郡,领八县,促进了闽西的兴起。当客家先民从中原出发,来到闽粤赣边,“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与早先定居于此的畲族等少数民族交流融合中,客家民系渐趋形成。

    上杭,得益于开化之初,大批客家姓氏先祖辗转聚居于此,沃野肥田,人丁兴旺,成为重要的客家发祥地之一。

    俗语“上河三千,下河八百”。当汀江以飘逸的身段婀娜地绕过上杭城,繁忙的航运和喧闹的商贾,使这座客家古城变得动静相宜、温润多姿。100年前,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曾流连于上杭的古街小巷之中,吟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的名句,让县城浸染在这幅淡雅的水墨画中。

    新建成的仿古步行街曰“瓦子街”,有明代正德年间的流芳坊、王阳明手书的时雨记碑,明嘉靖年间的大忠庙。史家考证:500多年前,客家先祖烧砖烧瓦筑房,“断砖可用,碎瓦弃之”,碎瓦越积越多,废瓦成片,人们在废瓦墟上来来往往踩着、踏着,成了“瓦子坪”;“瓦子坪”两旁盖起一座座民居,成为“瓦子巷”;天长日久,“瓦子巷”连成一片,便成了“瓦子街”。瓦子街是客家民系艰苦创业的写照,也是客家人永不忘怀的记忆。

    距“瓦子街”仅几步之遥,便是古色古香的“客家族谱博物馆”。馆内珍藏着客家地区141个姓氏2400多部20000多册客家族谱,为世界收藏客家族谱之最。

    上杭“客家姓氏谱牒馆”堪称一部“世界客家人的家族史”和客家千年迁徙路线图。行者无疆,客家后裔们在瓦子街歇歇脚,又上路了,迁往两广、两湖、江西、四川、台湾等地者计千万之众。

    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的“李氏大宗祠”,坐落在上杭稔田镇官田村,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世界李姓客家人共有的“麦加”。

    像李氏始祖李火德公一样,从中原南迁来到上杭的客家开基始祖,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至少有30个姓氏,这些客家人无论漂泊到何方,都认定上杭为他们的祖居地。

    上杭被史家称作“客家族都”——显而易见,从宁化石壁村到上杭瓦子街,当之无愧地成为海内外客家人共同的历史渊源。

    宋嘉定十六年(1223),上杭县城东门学坪建起了一座孔庙,也称学宫、儒学、文庙。整座孔庙端庄雄伟,巍然壮观,布局严谨,气势宏大。孔庙作为弘扬儒学和官办学校所在地,成为上杭文脉最兴旺的场所。福建第一位武状元丁锦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坛大师华喦,先后由此登上历史的高台。直至今日,上杭翰墨飘香,书画盛行,仍为闽西之冠。

    距孔庙百米之遥的丘氏宗祠,于1905年诞生了福建历史上第一所民办师范——上杭丘祠师范传习所。这所由丘逢甲首倡设立的师范学校,成为培养新式教师的摇篮和新文化的重要传播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风云际会的1929年暮春,中国一支最年轻的红军队伍下井冈、由赣入闽,开启了上杭客家历史的新篇章。

    有人说,上杭是一个宜于怀想的地方。走在小城不宽的街巷中,走在临江楼、才溪乡、古田会址之间,走着走着,便走到了历史的面前……瞻仰这些古旧的建筑物,似乎在聆听它们诉说着当年的悲壮与豪情。

    一个普普通通的山凹小镇,一座栉风沐雨的廖氏宗祠,在1929年那场大雪飞飘的隆冬,因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曾在这里驻留三天,毛泽东、朱德、陈毅曾在这里召集了一个会议,中国革命史便在这里拐了个弯——从此,《古田会议决议》犹如一盏夜空中升起的明灯,指引着这支人民军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1930年1月5日那个不眠之夜,古田赖坊村协成店一楼左厢房,一灯摇曳,毛泽东笔走龙蛇,用诗一般的语言对中国革命作了这样一番描述:“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到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此刻,历史站上了制高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横空出世,中国革命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之路。

    毛泽东先后九次来到上杭,足迹踏遍上杭的山山水水。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阙《采桑子·重阳》,伟人的胸襟与情怀,如滔滔汀江水浩荡奔流,使上杭临江楼永远凝固在了1929年的重阳佳节。

    据闻,毛泽东一生只题过两处亭名:长沙的“爱晚亭”和才溪的“光荣亭”。

    才溪和古田一样,是上杭的又一革命圣地。当年,仅有1.6万人的小山乡,有3762人参加红军,占全乡青壮年男子(16~55周岁)的80%,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10位开国将军、21位地师级以上干部,被誉为“将军之乡”;同时,才溪乡有1192位烈士为中国革命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又被称为“英烈之乡”。

    从1930年6月到1933年11月,毛泽东于戎马倥偬之间,三下才溪,深入田头、村舍调查研究,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

    上杭从历史风烟中走来,绰约多姿,今日更加美丽迷人。

    发展前景多么令人欣喜:至2020年,全县金铜产业产值将达1000亿元、国有资产总量达1000亿元;“十二五”期间打造国家级生态县、文化强县、教育强县、平安和谐县,巩固提升全国优秀旅游县,力争进入福建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至2017年,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上杭建设成生态环境优美、城乡结构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全面进步的和谐社会。

    魅力无穷的客家古邑,永放光芒的革命圣地,叹为观止的绿色宝库,璀璨夺目的黄金之都……百里杭川,人杰地灵,看不完的风景名胜,说不尽的英雄往事。

    啊!客韵千秋,流芳百世……

    (原载《闽西日报》2014年7月18日,与李迎春合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