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rry Brown[98]
原文标题:The UK Shows Leadership, and Strategic Clarity, in Joining AIIB
文章框架: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原因以及美国对此事的看法;英国与中国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观点摘要:
1.2015年3月16日,英国决定加入由中国发起的亚投行,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这表明英国有着清晰的发展战略,并且明确意识到英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增加国家利益,而不是安抚英国的其他盟友;第二,英国与中国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未定状态,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决定显示了英国的实用主义策略。
2.在近年来英国的政策辩护中,政客们可能认为英国依赖于其官员的建议。英国的外交和联邦事务部(FCO)对中国的体制存在错误判断。记性好的人还能够回忆起英国在北京奥运会前后所发布的有关中国政策的文件。现在很难找到这些文件了,因为英国的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很明智地将它从其主要的网站上删掉了。但是,该文件列举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目标,此类目标中大多数都暗示了英国的使命是帮助拯救中国,如帮助中国制定内部的法律和进行政治改革等。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打断了英国的这一议程,英国忙于拯救本国经济,无暇深入参与其他国家的国内政治事务。
3.在随后的几年里,至少从英方的角度来看,由英国主导的中英关系属于不切实际的期望。英国似乎严重误判了其在中国事务上的影响力,仍然沉浸在已经不存在的历史角色中,希望能在中国的一些问题上发挥影响力,如很久之前的香港问题等。2010年以后使英国与中国关系倒退的事件反复发生。例如: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在2012年与达赖喇嘛会面,英国官员没有能力处理英国商人尼尔·海伍德(Neil Heywood)被谋杀的事件等。这看起来不像是战略外交或务实外交,而更像是接连不断的危机管理。
4.英国决定加入亚投行,一系列侧重于英国优势的务实而具有策略性的承诺再一次出现。这一决定显然出自英国的财政部。这表明,如果你要寻找英国与中国关系中的一致性,那就从财政部下手,而不该从外交和联邦事务部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亲美的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无视美国的反对,授权英国加入亚投行,体现了维持英国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性。
5.在英国宣布加入亚投行之前,华盛顿和伦敦之间似乎没有举行任何会谈,所以美国官员对英国的此项决定大为吃惊。这一决定也表现出英国对美国的离心倾向。英国很少违背美国的意志,但是加入亚投行的理由过于强大,英国无法拒绝。事实证明英国的决定是对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很快也决定要加入亚投行,韩国和澳大利亚也很有可能做出同样的决定。
6.亚洲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单单是香港这一亚洲微小区域,就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每年对基础设施投入超过10亿美元。亚洲地区内的其他经济体对此类资金的需求远不止于此。如果拥有正确的策略,亚投行将无须与亚洲开发银行或其他银行相竞争。基础设施的融资需求很可能远远超过亚投行的创办资本规模,因此,各个国家在此有很大的发挥余地。伦敦的观点和做法是正确的:当你可以成为银行的一部分而且能够确保它会根据你自己所理解的国际准则发展时,为什么要选择坐在场外呢?
7.美国反对建立这样一个银行,因为中国在该银行中的主导作用令美国感到不快。甚至美国财政部部长雅各布·卢(Jack Lew)于3月18日在华盛顿承认,美国必须接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中更加显著的影响力。如果美国不能在这个政治上最容易把握的空间中扩大视野,那么在处理其他问题时还有什么希望?美国这次流露出的态度太过明显。英国绕开美国自己做出了加入亚投行的决定是正确的,它应该从伦敦的角度决定自己的对华政策,而不是从华盛顿的角度。事实上,其他欧盟国家现在也加入了亚投行,英国在亚投行的立场上已经不再孤单。甚至有传言称,美国对亚投行的看法正在发生变化。与英国对华的外交政策带来的利益相比,与其最重要的伙伴(美国)的关系带来的损害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8.如果一切顺利,英国必须坚定地支持这一机构,并且必须证明它能够在这一机构中发挥影响力。英国政府现在可以依赖在中国事务上更加开明的顾问们。一位新的大使——吴百纳(Barbara Woodward)——刚刚被派驻到北京。2014年之前英国与中国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失败的。但在2015年,两国的关系看上去好了很多。希望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决定能够带来一个新的、更加成功的时代。
编号:20150320A197
亚投行威胁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Paola Subacchi[99]
原文标题:The AIIB Is a Threat to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文章框架:亚投行背后中国的目的;亚投行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的影响;亚投行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所起的作用。
观点摘要:
1.本月早些时候,美国指责英国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亚投行,从而将困扰决策者和经济学家多年的一系列问题置于聚光灯之下:谁在治理全球经济?谁在设定并管理全球经济治理规则?这些规则应该由多国共同来制定吗?
2.从这一新银行的发展方向来看,在良好的全球治理和政治稳定方面,在信用评级方面,以及在所有的股东将如何发挥各自的影响力方面,世界各国仍存在担忧。美国的立场与这一新机构对立,它认为中国在该银行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是非常伪善的。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改革尚未获得国会的批准,美国向其他国家宣传加入中国领导的新银行存在很大的风险,这是最好的立场吗?
3.大型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在过去20年里已经实现转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也悄然发生转型。然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演变速度似乎仍赶不上世界经济体的发展速度。所谓的布雷顿森林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它的前身,关贸总协定)——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它的成立反映了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的建立。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拥有188个成员,但这两个机构仍然继续由美国和西欧国家——英国、德国和法国管理。美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大的股东,向该组织捐献的资金大约有650亿美元,因此,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审议结果具有否决权。
4.多年来,许多国家呼吁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体系,希望该组织给予其他国家更大的发言权。到目前为止,这些呼吁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结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继续被视为延伸美国经济和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棋子。事实上,现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已经与以往有所不同,例如,现在将近一半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来自发展中国家。但这两个组织依然听从美国的指示。
5.亚投行的创立是针对亚洲巨大的基础设施融资缺口所做出的应对措施,预计在2010~2020年这一融资缺口约为8万亿美元。然而,除了这一经济考量,在新建立的银行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渴望扩大其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根据目前的安排,以世界银行为蓝本的亚洲开发银行(ADB)主要负责亚洲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发展项目的融资。但中国在亚洲开发银行里影响力有限,亚洲开发银行受老牌强国美国和日本的支配。
6.然而,虽然亚投行的创建符合新的地区力量——中国的利益,但是这一举动并不能满足发展多边外交以及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需求。事实上,它带来的结果可能恰恰相反。现在的风险是可能在亚洲地区创建出具有强大经济影响力的两大集团:一个由中国主导,另一个由美国和日本支配。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需求足以容得下这两个银行。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对全球经济进行有效治理和多边化——例如,在一个全球经济治理分散的世界中,美国国会最终批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动机将会是什么?
7.除了分散的体系和治理,亚投行还可能会导致存在不一致的投资标准,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会让中国设立自己的贸易和投资标准吗?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维持一个有助于整合而不是分散世界经济的统一的、多边的规则和标准框架。
8.美国将从双重战略中获益。第一,可以推动美国国会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批准;第二,美国政府可以在新的区域银行(如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事务上与中国合作。
9.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2008年11月,二十国集团接替八国集团成为讨论全球经济和金融事务的主要平台。即使二十国集团仍然是一个没有秘书处的非正式组织,但是它已经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更好地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动态变化。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二十国集团比其他现有机构更加吸引新兴经济体。
10.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催化剂和转折点。二十国集团的发展对管理世界经济很关键,特别是在治理经济混乱和金融不稳定方面。这就是为什么应该为设立新的多边机构(如亚投行和其他区域性组织)提供有利的环境,为新的全球治理设定规则。
编号:20150408A197
《战略家》:中国的南海战略——十分巧妙
William Choong[100]
原文标题:The strategist: China's South China Sea Strategy-Simply Brilliant
文章框架:中国对南海改造问题的关注以及面临的挑战;中国试图利用其经济和贸易优势来抵消其高风险行为带来的影响;南海改造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东盟一些国家反对中国进行南海改造;对南海战略的总结。
观点摘要:
1.在过去的12个月中,中国对南海特别是南沙群岛的改造已经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摆在面前的问题依旧是:谁或者什么将冻结南海的填海工程?答案是真的没什么。志同道合的国家提出了“实务守则”,它强调法治并且反映了2002年在南海进行的缔约方宣言。五角大楼的另一个选择是,于中国在南沙建造的珊瑚礁的12海里范围内安置美国飞机和军舰,来挑战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2.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试图利用其经济、贸易的吸引力和对外援助来抵消其高风险行为带来的影响。继2012年和菲律宾发生黄岩岛事件后,中国在2013年推出了有吸引力的攻势,建立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强调把中国-东盟关系从“黄金十年”升级到“钻石十年”。
3.今年,在对填海问题的担忧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中国已经提供了一个解决措施:鼓励美国和其他国家使用民用设施,这些设施可以建立在南海,用于搜救和气象预报。中国还利用其经济实力来巧妙地平衡这些影响力并因此获利。亚投行更是吸引了美国的盟友,如英国、澳大利亚和韩国。中国比美国抢先一步,从而赢得朋友并影响它国。经济攻势并没有因亚投行的成立而结束。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将涉及东盟、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新西兰和韩国,是以美国为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竞争对手。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另一种吸引力,使周边国家更加关注中国的崛起。
4.解决南海问题需要恰当的外交政策。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这可能需要通过区域性合作来解决。这是东盟的最后通牒。中国应该停止其填海活动,并在收回的珊瑚礁附近联合东盟和美国进行巡逻。然而,很快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大。
5.东盟在2012年出现了“分裂”危机。由于对南海的问题不同看法,东盟有史以来第一次未能发出公报。东盟最近强调中国在南海进行土地复垦的风险,从而强化自己的立场。但是,除了推出一个正式的行为准则,东盟在南海事务中所起的作用很小。所有人都说要坚持国际法和航行自由,当涉及中国时,美国是矛盾的,因为美国不会为南海的几块岩石而去冒这个险。
6.如果要了解中国在南海所造成的影响,人们只需要看看越南。面对中国在南海西沙群岛的挑战,越南已经购买潜艇,而且其武装可能威胁到中国沿海城市。去年当中国拖着一个10亿美元的石油钻机进入水域时,越南没有开枪射击。在最近一次去河内的考察中,越南的学者告诉我,越南军官想要采取行动,如向中国船舶射击,高层领导人并没有坐视不管,制止了他们的行为,而没有让中国承担“名誉损失”。
编号:20150518A196
钟威廉:为了地区安全进行了14年的对话
William Choong[101]
原文标题:William Choong: 14 Years of Giving It A Go for Regional Security
文章框架:为地区安全所做的努力。
观点摘要:
1.很少区域事务的观察家知道已故的李光耀先生推动了香格里拉对话。2001年,国际学院战略研究所(IISS)的总干事约翰·奇普曼博士发现:与欧洲相比,亚洲没有一个国防论坛涉及两个以上的国防部部长会议,所以他征求李柱铭议员的同意,设立了香格里拉对话机制。14年过去了,对话有了进展并且得到李先生的认可。2002年首次对话中,李议员正式指出,对东南亚地区的威胁之一是从阿富汗回国的极端分子,他们曾在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战斗部队中接受培训。在2003的对话中,李柱铭议员又表达了他对韩国和朝鲜的权力之争的看法。
2.李议员最大的贡献是他致力于地方对话及安全的平衡。李宽宏在2008年的就职典礼上强调稳定的全球秩序将需要美国、欧洲联盟以及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的支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今晚的对话中,很可能会重申这些主题。他将重申“开放包容”的区域主义的重要性。
3.2005年峰会上,李柱铭议员强调,新加坡相信“开放的区域架构”将给亚洲的所有大国带来一种“稳定而可预测的区域秩序”。今天,像东盟国防部部长会议、东亚峰会和香格里拉对话等会议和机制维护了区域秩序的稳定。
4.自2002年以来与会国家也有所改变。对话中也有很多欧洲国家,如德国、西班牙和英国的国防部部长的参与,以及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欧洲联盟高级代表。更重要的是,中国现在在对话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像去年一样,今年中国作为最大的国家代表团之一参与了峰会。代表团成员包括许多高级军官、官员和研究人员,值得一提的是,人民解放军(PLA)第一副总参谋长海军上将孙建国也参与了对话。然而,这一规模也远不如2011年。
5.美国国防部部长阿什顿·卡特强调其对该区域的“调整”作用,指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吸引力。他说那就像是一艘航空母舰一样重要。而中国也很愿意利用亚投行以及“一带一路”计划,与其他国家分享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
6.而到现在为止最热的话题可能是南海问题,在去年的对话中,美国和中国为此发生冲突并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自那时以来,中国一直忙于在南沙群岛进行填海工程,这引发了广泛关注。前不久,美国海军的飞机越过南海时便被解放军警告“立即离开”。中国和美国在2014年又进行了对话,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1月举行会谈,讨论了一项技术处理问题,签署了一项协议,以防止该事件演变成军事冲突。双方还签署了一项联合计划,以减少碳排放量。
编号:20150529A196
《生存》的采访:亚伦·L.弗里德伯格对中美战略争论的看法
Aaron L.Friedberg; Matthew Harries[102]
原文标题:Survival Interview: Aaron L.Friedberg on the Debate Over US China Strategy
文章框架:美国对中国正确策略的争论;美国战略的最终目的;如何调整这些元素的平衡;中国的内政情况;中国开始发展空中和海上作战能力并不断增强推动力;希望中国加强公共外交。
观点摘要:
1.在过去的五六年中,中国的能力不断增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富裕,军事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
2.美国战略的最终目的是鼓励中国领导人正视自身的利益,维护现有国际体系,而不是挑战它。然而在最近几年,还没有谈到鼓励中国的政治自由化,至少就目前而言,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中国并没有完全自由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新领导层的领导下,比起之前,中国已经变得更强硬,更具有意识形态。因此,中国日益强大,并且它以具有挑战性的方式表现出来,自然引出了关于当前战略是否可持续的讨论,如果不可持续,那用什么来替代它?
3.美国不会放弃目前的策略。我们需要和我们的朋友以及盟国共同努力,加大工作力度,共同确保该地区的平衡,这仍然是对我们有利的。我们会放弃参与,或者说,我们应该放弃参与。尽管这项政策需要部分调整,但是真正的重点是必须维持战略平衡。战略选择的一个方面是了解中国的意图并回应中国。然而,不应低估了中国改变现状的能力,中国到目前为止已经多次成功地改变区域现状。在东海,中国成功使日本接受主权争端这一事实的存在。在南海,中国的野心可能会更大。
4.中国发展大型基建项目的“新丝绸之路”的整体思路,是通过东亚向下进入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和整个欧洲。他们有很大的野心,并且他们开始花费大量的金钱,并建立了大量的铁路、管道、道路等,“新丝绸之路”不仅体现了中国的经济考量,而且是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和增加中国安全性而提出的一个战略方针。但是,在目前,这涉及一些重大的改动。中国并不是通过征服,而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条条大路通北京。这包括新的机构,亚投行是其中一个,并且中国已经努力有几年了,像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东盟和东盟的伙伴国韩国和日本。这是一套以中国为中心的体制机制。
5.当关注点转向海洋领域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现状的雄心是必要的,因为它涉及对水域、领土以及对资源的控制。中国一直在敦促日本接受存在争议的观点。现在,他们在南海正在做的事情,表明他们承认他们渴望改变现状的愿望。也就是说,改变现状,建设这些人工岛屿,从一点点的岩石扩大到相当重要的前哨基地,其中一些岛屿已经军事化。这实际上并不是新的东西:他们在之前已经做出过这些主张,虽然有些含糊不清,但中国主张自己有权控制大部分的中国南海海域,包括资源。这一点,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
6.不同的是,现在他们有能力将这些主张更加有力地向前推进。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已经开始发展空中和海上作战能力和准军事能力,他们希望有权控制领海和领空。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中国想要改变现状的最强大和最清晰的表现。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中国认为在该区域美国联盟是冷战时期的遗留,不利于稳定,并且,中国称之为“不平等条约”,尤其是美国与日本和韩国联盟,中国认为这一联盟应该消失。现在有些人说,这并不是中国真正的意图,中国不介意美国在其周围布置包围圈。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真实的。他们希望看到美国离开这片区域,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中国自然会脱颖而出,成为区域优势力量,这极具戏剧性。
7.据推测,这些推动力越多地发挥出来,在同一时间,美国就越难将这两个元素结合。美国推动现状的改变,平衡中国是必要的。我们拥有遥遥领先于中国的军事力量,我们有我们的联盟,在该地区我们占有一个有利的位置,并且我们可以参与中国的计划,鼓励中国去发展,并帮助其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因为我们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驯服”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要鼓励他们接纳一个地区和世界的观点并且与我们不谋而合。这些当然存在利益纠纷,但是维持经济关系对这两个国家都非常重要。我们希望两国关系继续发展,不希望中国采取比去年更强硬的立场,尤其是在海事纠纷问题上。我希望美国,特别是美国国防部和军方官员,对我们决心维护航行自由采取强硬路线。2014年,安倍首相呼吁航行自由的原则,认为对日本的威胁是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威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功的。对于不喜欢他发言的中国人而言,日本人所说是有趣而重要的。
8.在新加坡和其他地方,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的行为。事实上,在过去五年中,我们一直在谈论“重返亚太”和“再平衡”,然而,现在我们仍然对美国的承诺存在怀疑。
编号:20150529A19602
第十四届亚洲安全峰会:国际战略研究所的香格里拉对话
Ng Eng Hen[103]
原文标题:14th Asia Security Summit: The IISS Shangri-La Dialogue
文章框架:亚洲目前的发展局势;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繁荣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观点摘要:
1.新加坡曾经一度面临贫困的挑战,但现在这种局面已经有所好转。半个世纪以前,第一任总理李光耀和其他领导带领我们走上改革发展之路,他们理应得到各种赞誉。而且新加坡的发展并不能归功于这一地区创造出了有利于其发展的国际环境。但是从新加坡取得独立到现在的半个世纪以来,我们自己也和其他国家一样在改变,我们进入了一个新世纪,在亚太地区这个舞台上我们也有了新伙伴。出于这个原因,本次议题的主要内容是:新世纪、新伙伴、新规则。
2.许多东盟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独立,包括新加坡(1965年取得独立)。美国和西方大国重建并且重新定义国际体系,让世界走出战争的阴霾。这包括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日本和韩国的重建,还有一系列以规则为主导的机构,比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这就为基于共同利益和互惠互利原则而建立的全球国际秩序打下了基础。在防御方面,北约组织也为该地区撑起了保护伞。然而,这样的系统绝不是完美的,也遇到过挫折——越南战争和柬埔寨冲突等,但是它具有普遍包容性,并使许多国家取得进步。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是一个关键支柱,使整个东南亚制定了出口导向型战略,并且使日本、韩国、中国等发展了自己的贸易、金融、投资和银行业。事实上,全球普遍都在通过贸易来扩大相互往来、和平解决争端和尊重主权。然而,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今天的亚洲,其国际体系一直在发生变化:中国和印度都已摆脱贫穷——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的GDP也已经是世纪之交时的三倍,超过了像加拿大和俄罗斯这样的国家;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这样的转变中新的机构和倡议应运而生,这将在21世纪给这一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金砖五国——巴西、印度、中国、俄罗斯和南非——已经建立了新开发银行,总部设在上海。中国还筹建了亚投行,总部在北京,投入资本1000亿美元。此外,中国还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并建立了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会”。这些举措旨在扩大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亚洲各国的联系。据估计,这些措施可能会对超过65个国家的40亿人口产生影响;日本提出与东盟合作成立发展银行,在未来几年投入100亿美元来支持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促进授权法案将有利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最终敲定。新加坡非常希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可以在未来变成推动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新的跨国挑战也随之而来:极端宗教分子、非国家性组织[比如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ISIS)]、海盗、网络犯罪、贩卖人口、毒品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都是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
3.我们正处在亚洲在全球贸易、国际金融和军事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时刻(中国现在是东盟国家和澳大利亚的主要贸易伙伴),而且我们需要调整国际秩序来实现亚太地区其他国家振兴民族经济的愿望。中国在东海、南海问题上与周边邻国的争端就是最好的说明。不可否认的是,只有建立在规则之上的体系才能维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现在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只要我们活着,就必须将规则意识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样重要的是在互信互利和共同繁荣基础上做出政治承诺。新加坡是一个没有野心的国家,与中国在南海也没有争端,但是新加坡非常关注现存于国际协定和各种争端中的由于没有建立互信而导致的不确定性。事实上,现在信任赤字正在增长。我们必须携起手来尽快恢复互信,建立对彼此的信任。
4.无论权力是在上升还是下降,国家是大还是小,我们都必须有既得利益,以此来确保每个人都愿意支持这一套规则体系,愿意互相尊重主权及国际法。但是,即使大国在不断地竞争,我们也必须保证有安全的体系及行动规则来规范其行为。我们必须确保在过去几十年来建立的以规则为基准的框架仍然有效,这样才能带来和平与繁荣。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个新的共识,即考虑到21世纪的现实,还要确保像主权问题、对国际法的尊重以及和平解决争端等能够不打破全球秩序。
编号:20150531A196
所有安全对话作用日益凸显
William Choong[104]
原文标题:The Mother of All Security Dialogues Still Going Strong
文章框架:中国与美国在南海问题争议中的立场;对南海改造的限制;香格里拉对话中的南海问题;香格里拉对话的核心思想。
观点摘要:
1.随着中国南海改造问题的争议不断激烈化,许多与会者预计今年的香格里拉对话是一个拳击台,美国与中国将展开决斗。它们虽然提出了严峻的问题,但是更加审慎和适度。美国国防部部长阿什顿·卡特要求中国停止在南沙群岛的填海工程。即使中国上校嘲讽说,中国的填海是“合法的、合理的和正当的”,卡特博士仍临危不乱。他强调,美国的立场是中国应该停止改造,在中国南海停止军事化行动,而且美国希望和平解决南海问题。他呼吁所有亚洲国家要强大、繁荣并且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中国代表团团长,海军上将孙建国呼吁进行安全方面的合作。凭借各国提出的新举措来坚持对话。卡特博士说五角大楼将花费42.5亿美元来帮助区域国家提升它们维护海上安全的能力。
2.同样,日本防卫大臣提出香格里拉对话倡议,旨在完善海上和空中的共同规则和法律,在这两个区域中加强其对该地区的监视和灾害应急机制建设。虽然细节还不明确,但是他们会意识到,如果打压就会导致紧张甚至冲突。今年的对话强调了中国在南海的填海工程的极限,并且谈及技术的创新,如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的倡议。
3.中国今年参加的对话中,最令人担忧的方面是海军上将直接处理向他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其中大多是中国南海问题。海军上将看起来非常恼怒,说他仅能简单地解决这一问题,解决方案已经在他的演讲中有所提及,比中国南海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安全问题。值得称道的是,中国确实在今年派出一个阵容强大的代表团,孙将军参加了对话,在排名上孙将军比王冠中名次更高。可能中国参与对话的背后有着长期的战略。中国始终认为对话论坛的建立是为了批评中国的国防政策,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4.这其实是不真实的。对话的核心思想是坦诚交换意见。事实上是,中国的香山论坛、雅加达国际防务对话和首尔防务对话等其他国防论坛从长远来说可能对香格里拉对话构成威胁。正如美国前国防部部长罗伯特·盖茨曾表示,对话是一个“没有同行的论坛”。
5.中国确实具有吸引力。尽管如此,去年只有几个部长出席了香山论坛,他们分别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和塔吉克斯坦。与此相比,18位部长参加了今年的香格里拉对话。这就是说,中国特色国防论坛——香山论坛是对香格里拉对话的补充,但是想要实现强大的交流以及对话,还需要一段很漫长的时间。
编号:20150603A196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