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蒙布里亚尔:《行动与世界体系》,庄晨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42页。
[3]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294页。
[4]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306页。
[5]秦亚青:《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译序,同上,第31页。
[6]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303页。
[7]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422~423页。
[8]Jack Snyder, The Soviet Strategic Culture: Implications for Limited Nuclear Operations, Santa Monica: RAND, 1977.
[9]Colin S.Gray, "Strategic culture as context,"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5, 1999, pp.49-51.Colin S.Gray, "National Style in Strategy: The American Exampl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6, No.2, 1981.
[10]Alastair Iain Johnston, "Thinking about Strategic Cultur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 No.4, Spring 1995.pp.32-64.
[11]Peter J.Kazenstein(ed.),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12]Alastair Iain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 Strategic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p.3; Alastair Iain Johnston, "Thinking about Strategic Cultur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 No.4, Spring 1995, p.32.
[13]参见于铁军《帝国的迷思》译序“大国过度扩张的国内政治机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李晓燕:《战略文化与主导文化的一致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07,第9页。
[15]李际均:《论战略文化》,《中国军事科学》1997年第1期。
[16]江新凤:《日本战略思维探究》,《中国军事科学》2004年第4期,第137页。张露、王迎晖:《论当代中国大战略选择的和平性——一种基于战略文化的考量》,《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6期,第24页。王幸生:《中华民族的战略文化传统及其特色》,《中国军事科学》1998年第3期,第58页。
[17]参见宫玉振《试论战略文化传统及其对战略行为的影响》,载《中国军事科学》2001年第6期。宫玉振:《中国战略文化解析》,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周丕启:“略论战略文化”,载《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10期。张晓军、许嘉:《中美战略文化传统特征之比较》,载《中国军事科学》2004年第2期。
[18]参见方长平《西方战略文化研究:从文化主义到建构主义》,载《国际论坛》2004年5月第六卷第3期;刘永涛:《试论西方战略文化思潮》,赵景芳:《战略文化的再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期,等等。
[19]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载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348页。
[20]郭树勇主编《战略演讲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9、10页。
[21]
[22]章节根:《论印度核战略的战略文化根源》,载《外交评论》2008年4月总第102期,第98页。
[23]宋德星:《从战略文化视角看印度的大国地位追求》,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6期,第27页。
[24]李永成:《奥巴马无核世界倡议的战略文化解释》,载《当代世界》2009年第5期,第25页。
[25]埃米尔·J.科什纳(Emil J Kirchner):《欧洲安全战略和国家的优先选择》,《南开学报》2008年第1期。
[26]Alastair Iain Johnston, "Think about Strategic Cultur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 No.4, Spring 1995;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权力、制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348页。
[27]参见:Stanley Hoffmann, La France dans le monde. 1979-2000, Politique étrangère, Année 2000, Volume 65, Numéro 2;王玲:《世界大国综合国力比较》,社科院世经政所网站,;王燕阁:《法国的新外交政策》,载《现代国际关系》1994年第7期,第8页。
[28]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8,第46页。
[29]威廉森·默里、马克·格利姆斯利:《论战略》,《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17~19页。
[30]霍尔格尔·黑尔维希:《一个民族国家的战略无常:普鲁士/德国》,《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256~291页。
[31]王缉思:《综谙古今韬略、横务天下经纶》,《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丛书》总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1页。
[32]Introduction à la stratégie, Paris, Armand Colin, 1963.
[33]Dissuasion et stratégie, Paris, Armand Colin, 1964.
[34]L.Action et le Monde,庄晨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5]"The making of strategy: rulers, states and war", 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36]Les Cultures politiques en France, Paris, édition du Seuil, 1999.
[37]Domaine réservé, Les coulisses de la diplomatie francaise, Paris, édition du Seuil.
[38]霍夫曼:《法国:一个世纪,两大忧患》,罗伯特·帕斯特编《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9]La politique étrangère de la France.Acteurs et processus, Presses de Sciences Po, Paris, 1999.
[40]Après le Traitéde Nice: l'harmonisation du discours franco-allemand à travers le processus de Blaesheim, Annuaire francais de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volume III, 2002.
[41]Les élections européennes de juin 2004, Perspectives européennes et francaises, Edition de l'Université de Bruxelles, 2004.
[42]La France et La Constitution pour l'Europe, Annuaire francais de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Vol VI, 2005.
[43]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11(4), 2005.pp.523-549.
[44]汪波:《冷战后法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法国研究》2002年第1期。
[45]蔡方柏:《试析法国对外政策走向》,《法国研究》2006年第1期。
[46]陈莉:《戴高乐与第五共和国体制》,《法国研究》2001年第2期。
[47]申皓、闵杰:《法国与欧洲一体化》,《法国研究》2004年第1期。
[48]刘建辉:《法国人否决欧洲宪法的幕后力量》,《经济》2005年第7期。
[49]龚莉:《欧元启动对非洲法郎区国家的经济影响》,《世界经济》1998年第12期。
[50]吴国庆:《战后法国政治史:1945~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1]张锡昌、周剑卿:《战后法国外交史:1944~1992》,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52]周荣耀:《戴高乐评传》,东方出版社,1994。
[53]Alastair Iain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 pp.30-33.江忆恩对中国战略文化的研究选择了对中国《武经七书》及明代皇帝诏诰的文本进行对比分析。
[54]Colin S.Gray, Strategic culture as context, p.52.
[55]Alastair Iain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 p.39.
[56]金灿荣:《大外交》译序,海南出版社,1998。
[57]Colin S.Gray, "Geography and Grand Strategy",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 10, No 4, 1991), p.315.
[58]Sprout and Sprout,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uman Affairs, p.9.
[59]威廉森·默里等编著《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2页。
[60]威廉森·默里等编著《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9页。
[61]威廉森·默里等编著《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8页。
[62]参见威廉森·默里等编著《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2~11页。
[63]斯坦利·霍夫曼:《法国:一个世纪,两大忧患》,见罗伯特·A.帕斯特编《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69~71页。
[64]多尔蒂,普法尔兹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169页。
[65]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180页。
[66]威廉森·默里等编著《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11页。
[67]威廉森·默里等编著《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14~15页。
[68]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第30~31页。
[69]John Chapman: French Power in Africa, (Blackwell press, 1989), p.9.
[70]参见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第111页。
[71]参见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8,第39~41页。
[72]参见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8,第45~46页。
[73]威廉森·默里等编《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1~5, 188~192页。
[74]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303页。
[75]威廉森·默里等编《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188页。
[76]John B Wolf, Louis XIV, W.W.Norton & Company, Inc.New York, 1968, p.89.
[77]Lettres de madame de Sevigne, edited by Gault de Saint-Germain, V7, Paris, 1823, p.394.
[78]威廉森·默里等编《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196页。
[79]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第108页。
[80]计秋风:《论法国霸权的兴衰》,载《史学集刊》1996年第3期,第48页。
[81]自18世纪以来兵役制度毫无争议的一直是法国国防的基石,国家文化的凝合剂。这种观点在法国1994年版的国防白皮书中有所体现:“兵役制度一直是法国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培养优秀国民的大学校,展示法国公民忠诚的大舞台。”法国著名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Anatol France)甚至这样说:“如果人类社会有能得到全体赞成的神圣事业,那就是军队。”戴高乐在《法国和她的军队》一书中同样提到这一点,法国“无论是在衰落还是在繁盛时期,她的民族天赋总能通过军队这面镜子忠诚地反映出来”。
[82]恩格斯:《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第463页。
[83]Michèl Winock: Parlez-moi de la France, (Plon Paris, 1995), p.39.
[84]马胜利:《大国的光荣与梦想——法国外交的文化传统》,《国际论坛》2004年3月第六卷第2期,第52页。
[85]Philip Gordon, A Certain Idea of France.French Security Policy and the Gaullist Legacy,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16.
[86]高原:《黎塞留新政与法国资本主因素的迅速发展》,《史学月刊》1986年第4期。
[87]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第493页。
[88]马胜利:《大国的光荣与梦想——法国外交的文化传统》,《国际论坛》2004年3月第六卷第2期,第53页。
[89]斯坦利·霍夫曼:《法国:一个世纪,两大忧患》,见罗伯特·A.帕斯特编《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71页。
[90]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6,第33页。
[9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881页。
[92]马胜利:《大国的光荣与梦想——法国外交的文化传统》,《国际论坛》2004年3月第六卷第2期,第54页。
[93]法国现任外交部长库什内,即是“无国界医生”的创始人之一,并曾任主席。参见法国外交部官网:
[94]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卢明华、时殷弘、林勇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第239页。
[95]转引自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8,第45、42页。
[96]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8,第40页。
[97]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8,第46页。
[98]威廉森·默里等编《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第215页。
[9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64,第72页。
[100]威廉森·默里等编《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495~497页。
[101]斯坦利·霍夫曼:《法国:一个世纪,两大忧患》,见罗伯特·A.帕斯特编《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69页。
[102]斯坦利·霍夫曼:《法国:一个世纪,两大忧患》,见罗伯特·A.帕斯特编《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72页。
[103]威廉森·默里等编《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211页。
[104]John Keiger, "Fra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post-war era: some lessons of the past",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France, 1995, p.265.
[105]Philip Gordon, France, Germany and the Western Alliance, West view press, 1995, p.221.
[106]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蔡鸿宾、桂裕芳译,海南出版社,2000,第10~15页。
[107]圣地亚哥·加奥纳·弗拉加:《欧洲一体化进程——过去与现在》,朱伦、邓颖洁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一版,第85页。
[108]关于基督教对欧洲文明的影响,18世纪英国历史学家、六卷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爱得华—吉本(Edward Gibbon)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评述:“在那个巨大的机体(罗马帝国)或外遭强敌入侵,或内部缓慢腐败的情况下,一种纯洁、低级的宗教却于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在沉静和隐蔽中逐渐成长因遭到反对而精力倍增,终于在朱庇特神庙的废墟上竖起了胜利的十字架的旗帜。基督教的影响也并非仅限于这一时期,或仅限于罗马帝国的范围之内。在经过一场长达十三四个世纪的变革之后,这一宗教至今仍为欧洲一些在艺术、学识以及武力方面在人类中较为优越的民族所信奉。”
[109]参见斯奈德著《帝国的迷思》,于铁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0]Jean Monnet, Memoirs,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 Company, 1978, pp.220-221.
[111]Jean Monnet, Memoirs,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 Company, 1978, pp.220-221.
[112]关于欧洲一体化的起源问题在欧洲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从政治学的角度,认为1945年以后国际秩序和现代民族国家功能的日益复杂性,不仅使国家不可避免地深陷如联合国、关贸总协定等功能性国际组织的网络之中,而且单个国家独立行动的范围也受到这种集体决策行为的制约。战后国际政治的这一发展趋势导致了一体化组织的产生,而一体化组织一旦建立,其“外溢”效应又会导致一体化向新的领域蔓延。第二种解释认为,欧洲一体化起源于欧洲联邦主义运动的思想及其影响,特别是这一运动在二战后的增长和发展。第三种观点以阿兰·米沃尔德为主要代表,认为欧洲一体化只能是在民族国家需要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和发展,在欧洲一体化和民族国家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对立。事实上是欧洲一体化“拯救了民族国家”,最初六国建立的超国家组织主要是经济上的需要和政治安全上的考虑。参见 Alan S.Milward, The Reconstruction of Western Europe, London: Methuen, 1984, The European Rescue of the Nation state, London: Routledge, 1992。
[113]法兰西固有的思想,也是黎塞留和马萨林的法兰西为进行超越纯粹保卫国家领土的战争而创造的理由。
[114]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第601页。
[115]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一卷《召唤》,陈焕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页。
[116]Maurice Vaïsse, Le choix atomique de la France(1945-1958), Vingtième Siècle. Revue d'histoire, No.36(Oct.-Dec., 1992);张锡昌,周剑卿:《战后法国外交史:1944~1992》,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周荣耀:《戴高乐评传》,东方出版社,1994。
[117]斯坦利·霍夫曼:《法国:一个世纪,两大忧患》,见罗伯特·A.帕斯特编《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88页。
[118]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一卷《召唤》,陈焕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84页。
[119]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二卷《统一》,陈焕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82页。
[120]戴高乐:《希望回忆录》,希望回忆录翻译组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82~183页。
[121]戴高乐:《希望回忆录》,希望回忆录翻译组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37页。
[122]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三卷《拯救》,陈焕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48~49页。
[123]戴高乐:《希望回忆录》,希望回忆录翻译组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08~210页。
[124]参见奥利维埃·吉夏尔《我的将军》,应鸿、张有浩译,新华出版社,1983,第300页。
[125]戴高乐:《希望回忆录》,第222、224页。
[126]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三卷《拯救》,陈焕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86页。
[127]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三卷《拯救》,陈焕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55页。
[128]斯坦利·霍夫曼:《法国:一个世纪,两大忧患》,罗伯特·帕斯特编《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87页。
[129]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三卷《拯救》,第83~84页。
[130]《战争回忆录》第三卷,第84~85页。
[131]《战争回忆录》第三卷,第200~201页。
[132]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世界历史》2003年第6期,第9页。
[133]法国《世界报》报记者帕特里克·雅罗采访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谈录,载法报“le monde”,12 juillet 2004。
[134]戴高乐:《希望回忆录》,希望回忆录翻译组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66~170页。
[135]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三卷《拯救》,陈焕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48页。
[136]戴高乐:《希望回忆录》,第176~177页。
[137]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世界历史》2003年第6期,第9页。
[138]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三卷《拯救》,陈焕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48页。
[139]戴高乐:《希望回忆录》,第193页。
[140]戴高乐:《希望回忆录》,第191页。
[141]指戴高乐在战后初期形成的“建立独立于美、苏之外的西欧集团”(即第三种势力)的设想。参见赵慧杰《法国外交中的中东战略》,《西亚非洲》2006年第4期,第22页。
[142]陈志瑞、周桂银、石斌主编《开放的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英国学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67页。
[143]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载《世界历史》2003年第6期,第9页。
[144]戴高乐:《希望回忆录》,希望回忆录翻译组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74~175页。
[145]夏尔·戴高乐:《言论书信集》(1947~1957)第二卷,第490页。
[146]让·拉古杜尔(Jean Lacouture):《戴高乐》第二卷,巴黎瑟伊出版社,1985,第610页。
[147]戴高乐:《希望回忆录》,第271、303页。
[148]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
[149]Livre blanc sur la défense et sécurité nationale, 2008. "Le Livre blanc sur la défense de 1972 fut celui de la dissuasion. Le Livre blanc de 1994 fut celui de la projection et de l'action à distance du territoire national. Le présent Livre blanc définit une stratégie de sécurité nationale, adaptée à l'ère de la mondialisation, qui repose sur un équilibre nouveau entre cinq grandes fonctions."
[150]Livre blanc sur la défense et sécurité nationale, 1994.
[151]Livre blanc sur la défense et sécurité nationale, 2008.
[152]Livre blanc sur la défense et sécurité nationale, 2008.
[153]参见法报le monde1995年1月19日克莱尔·特雷昂文章:“带有经济主义标记的法国外交政策”;法刊parisien1991年7月8日让—马克·卡勒弗莱什文章“法国必须修改它的非洲复制品”;法报le figaro1992年7月25日皮埃尔·勒卢什文章:“法国政策的四个错误。”
[154]萨巴蒂埃:《马提翁大厦敲响现实主义外交的钟声》,载《liberation》1994年9月2日。
[155]弗朗索瓦·密特朗:《被死神打断的回忆——密特朗回忆录》,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156]张锡昌:《密特朗与德国统一》,《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57]路透社巴黎1月9日英文电(记者保罗·泰勒):“密特朗的欧洲设想可能会随他的逝世化成泡影。”
[158]Ernest Wistrich: The United States of Europe.
[159]参见法外交部官方网站。
[160]赵慧杰:《法国对非洲战略的调整及其战略构想》,载《西亚非洲》1999年第1期,第32页。
[161]Laurent Lombart: La politique extérieure du président Jacques Chirac dans un monde américano-centré,
[162]《法国的对外援助》,载《法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参看法国驻中国大使馆网站,
[163]杨京德:《法国独立外交的胜利》,载《瞭望》1998年第11期,第39页。
[164]汪波:《法国海湾战争后的伊拉克政策分析》,《法国研究》2004年第2期,第138页。
[165]Frederic Bozo, "France and Security in the New Europe: Between the Gaullist Legacy and the Search for a New Model", in Remaking the Hexagon, The New France in the New Europe, ed.Gregory Flynn(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5).
[166]Laurent Lombart: La Politique Extérieure Du Président Jacques Chirac Dans Un Monde Américano-Centré.
[167]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法国是关键》,宾格姆顿大学布罗代尔中心,《评论》(Fernand Braudel Center, Binghamton University, Commentary)2003年2月1日第106期。
[168]Livre blanc sur la défense et sécurité nationale, 2008.
[169]Laurent Lombart: La Politique Extérieure Du Président Jacques Chirac Dans Un Monde Américano-Centré,法国国际关系年鉴。法外交部网站。Georges Ayache: Puissance Et Influence Dans Le Cadre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Post-Guerre Froide, Le Cas De La France,法国国际关系年鉴。法外交部网站。Patrice Buffotot: L'inflexion de la doctrine française de dissuasion à l.aube du XXIe siècle,法国国际关系年鉴。法外交部网站。
[170]斯坦利·霍夫曼:《法国:一个世纪,两大忧患》,见罗伯特·A.帕斯特编《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89~90页。
[171]王燕阁:《希拉克的外交战略》,《现代国际关系》1997年第5期,第9页。
[172]在这一点上,法国国际关系学者有过很多纷争,但大多数持此意见。参见le Figaro, le point, l.express等报纸于近年来发表的评论文章。如:Otan: le véritable enjeu, L.éditorial de Pierre Rousselin; ; France/Otan: les arguments pour et contre; Julie Connan ,参见易小明《法国再提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问题辨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7期,第42页。
[173]《离开和重返北约,不同的选择,同样的理由》,载法国le figaro, 1/3/2009。
[174]Quand Mitterrand, déjà, négociait le retour de la France dans l'Otan, 'le Figaro', 2009/3/11,
[175].
[176]Le Figaro, 12 mars, 2009; le site official de la president. ;
[177]
[178]易小明:《法国再提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问题辨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7期,第42页。
[179]法国总统密特朗1992年国庆期间的讲话,le Figaro, 18 Juillet, 1992。
[180]Robert Frank, La France et son rapport au monde au XXe siecle, Politique Etrangère 3-4/2000.
[181]Livre blanc sur la défense et sécurité nationale, 1994.
[182]Robert Frank, La France et son rapport au monde au XXe siecle, Politique Etrangère 3-4/2000.
[183]陈晓红:《戴高乐与非洲的殖民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37页。
[184]秦亚青主编《观念、制度与政策——欧盟软权力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185]事实上,作为一种久远的思潮,欧洲联合的思想甚至能上溯到更早。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欧洲或称“欧洲观念”出现于中世纪以后。在欧洲的文献中,“欧罗巴”一词的广义使用是在13世纪。“欧洲观念”最早形成于人们对欧洲大陆的认同意识,即对“欧罗巴”人的认同。“欧洲”概念来源于神话,神话中的“欧罗巴”少女,便成为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人们对于传统根源的共同认识。欧洲历史文化传统可以见证“欧洲观念”的形成。
[186]西欧联盟(Western European Union, WEU), 1955年5月6日成立,前身为布鲁塞尔条约组织。1948年3月17日,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五国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宣布成立布鲁塞尔条约组织。1954年10月23日,布鲁塞尔条约组织五国同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在巴黎签署《巴黎协定》,对《布鲁塞尔条约》进行了修改,决定将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改为西欧联盟。1955年5月6日《巴黎协定》生效,西欧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总部最初设在伦敦,1993年1月迁至布鲁塞尔。联盟的宗旨是促进欧洲的团结和推动欧洲统一的进程。西欧联盟在防务与东西方关系上与北约基本一致,但更强调欧洲安全和防务。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同意西欧联盟作为欧共体和北约组织之间的联络机构。同月,西欧联盟发表声明指出,西欧联盟将作为欧洲联盟防务的组成部分和加强北约欧洲支柱的手段进一步发展。据新华网2006年版资料。
[187]参见金重远著《20世纪的法兰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张锡昌、周剑卿著《战后法国外交史:1944~1992》,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原颖:《法国国家安全战略钩沉》,《中国军事科学》2007年第3期,第62页。
[188]冯绍雷等:《剧变中的欧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189]朱锋:《变革中的东亚安全:理论视野的拓展》,《国际关系理论与东亚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156页。
[190]徐振强:《支持欧盟扩大、希拉克全面阐述法国外交政策》,新华网,2002年8月30日。
[191]Jean Boissonat, Interview, Le Monde, 28 January, 1997.
[192]Daniel Vernet, L'Europe dans l'engrenage de la monnaie unique, Le Monde, 19-20 January, 1997.
[193]汪波:《论后冷战时期法国对欧盟发展的推动和影响》,《法国研究》2000年第2期,第169页。
[194]转引自新华社巴黎2008年7月1日法文电。
[195]2010年7月,《简氏防务安全评论》。
[196]France i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Eurocorps(providing 34 per cent of the total strength), a multinational army corps drawn on the Western European Union(WEU)and now integrated within the EU framework.Eurocorps was created in 1992, initially with Germany and France as framework nations(and later Spain, Belgium, Luxembourg)and with Austria, Greece, Turkey, Poland and Italy as contributing nations.It has since developed to the point that it now describes itself as "a prototype of a potential European defence". It is the only standing multinational land force within the EU.Eurocorps comprises approximately 1000 soldiers stationed in France(Strasbourg)and up to 60000 troops pledged for deployment in EU or NATO rapid-response missions. See:
[197]《简氏防务安全评论》,2010年7月。网址同上。
[198]Per M.Martinsen, "The Security and Defense Policy(ESDP)—A Strategy Culture in the Making?", Paper Prepared for the ECPR Conference, Europe and Global Security Margurg 18-21 September, 2003. .
[217]法国《费加罗报》评论,转引自新华网(2003-05-3007: 36: 26),
[218]朱锋:《无形的武器——伊拉克战争背后的石油因素》,《国际贸易》2003年第4期,第25页。
[219]刘国臣:《伊拉克战后石油工业重建情况及中国公司参与的条件分析》;载《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12月,第75页。
[220]伊拉克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12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0.8%,仅次于沙特而居世界第二位。据全球能源研究中心估计,伊拉克的实际石油储量高达2200亿桶。
[221]基欧汉称之为三大国际制度。
[222]"France faces hard sell on Iran sanctions,"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October 8, 2007,
[223]斯坦利·霍夫曼:《法国:一个世纪,两大忧患》,罗伯特·A.帕斯特编《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94页。
[224]〔美〕罗伯特·卡根:《天堂与实力》,肖蓉、魏红霞译,新华出版社,2004,第32页。
[225]甘苏庆:《浅析法国重入北约军事机构》,《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第5期,第26页。
[226]《2009~2020年法国外交和欧洲政策白皮书》。
[227]《2009~2020年法国外交和欧洲政策白皮书》。
[228]《2009~2020年法国外交和欧洲政策白皮书》。
[229]Note from Hubert Velrine for President Mittenand, "Que va devenir L.OTAN", 23 March 1990.
[230]法国曾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殖民地遍及各大洲,面积相当于法国本土的20倍。非洲在法国的殖民帝国里占有重要地位:法国殖民帝国的建立始于非洲也终于非洲。1830年法国入侵北非地中海沿岸的阿尔及利亚。1895年,法国将塞内加尔、法属苏丹(今马里)、法属几内亚、科特迪瓦合并为法属西非联邦,1904~1920年,又将达荷美、尼日尔、上沃尔特、毛里塔尼亚并入西非;1911年和1912年,法国分别宣布突尼斯和摩洛哥为自己的“保护国”; 1913年,法国将占据的967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今天的加蓬、刚果人民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和乍得合并为法属赤道非洲联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与英国一起从德国手中瓜分了多哥和喀麦隆;最后将非洲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据为己有。今天的法语非洲国家包括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西非的塞内加尔、喀麦隆、几内亚、尼日尔、贝宁、加蓬、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多哥、马里;中非的中非、乍得;南非的布隆迪、刚果(金)、刚果(布)、卢旺达;以及科摩罗、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吉布提、塞舌尔等。法兰西大国地位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非洲的占领。但在二战结束后,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非洲国家日益觉醒,开展了轰轰烈烈独立运动。法国在非洲的殖民统治经历了130多年后,迅速开始瓦解。从1954年法国退出亚洲的印度支那后,1957年又被迫承认北非的突尼斯和摩洛哥独立,接着,这一进程如同雪崩般加速推进,1960年一年中,法属黑非洲所有国家包括马达加斯加和两个托管地全部获得了独立,而被法国视为“法国一个省”的阿尔及利亚,也经过了8年残酷的战争后赢得了独立。至此,除吉布提等小块殖民地外(面积仅2万多平方公里),法国的殖民体系实际已土崩瓦解。参见陈晓红著《戴高乐与非洲的非殖民化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2003。
[231]Statistical data from Jaeques Adda and Marie-Claude Smouts, La France face au Sud: le Mirior brise(Paris, 1989), p.98.Table10.Quoted from Guy Martin,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Franco-African Relations,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1995), p.9.
[232]陈晓红:《戴高乐与非洲的非殖民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37页。
[233]Guy Martin, "Franco-African relations,"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1998), p.23.
[234]据统计,1990年在非洲52个独立国家(含南非)中,30个国家实行一党制,13个实行多党制,8个国家禁止政党活动。但到1994年底,几乎所有非洲国家已经或者宣布准备实行多党制,由此产生了剧烈的政局动荡。由于忽视非洲大陆的实际,过急过猛,在实现多党民主之初,不仅没有促进非洲的稳定发展,反而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初部族主义恶性膨胀、武装冲突硝烟四起、社会激烈动荡,非洲2/3国家陷于冲突和内乱。1989~1993年,非洲先后发生24场国内战争,有些战争至今仍在继续。其中发生于1989~1990年的“一国四君”彼此残杀的利比里亚内战、1990年开始的索马里内战及1993年国际维和部队对这场内战的卷入,1990~1994年的卢旺达大规模内战。在内外的强大压力下,许多非洲国家被迫开放党禁。很快,在一个国家里就出现许多反对党。像刚果(布),全国人口只有200来万,较为重要的政党就有67个。阿尔及利亚国内有130多个党派。在许多非洲国家迅速出现了反对党与执政党展开夺权与反夺权、分权与反分权的斗争。历时多年的“多党制”浪潮,造成很多非洲国家独立以来尚未有过的大动乱和大倒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上,很多非洲国家较前更加困难。非洲国家为召开“全国会议”及举行各种选举而支出的“民主费用”少则几亿、十几亿非洲法郎,多则几十亿非郎,这对原本拮据的国家财政无疑是雪上加霜;加之,政局不稳、社会动乱造成的工厂停工、生产滑坡和出口萎缩等,使许多国家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就连长期以来政局相对稳定的“橱窗国家”科特迪瓦、喀麦隆、加蓬等国也难幸免。多党民主造成社会动乱,军人涉政事件频发,内乱冲突四起;部族主义瘤疾在“多党民主”的气候中重新得到复苏和繁衍;原教旨主义势力假“民主变革”之途在北非迅速膨胀并开始冲击法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多党民主”浪潮还猛烈地冲击了一批多年来忠心耿耿追随巴黎的亲法政权。总之,法国对非的这一家长制做法,是其对非政策的“重大损失”,使法国的形象受到损害,美利用这一失误,积极打入了法的势力范围。美一方面以支持民主化为名,扶植亲美势力,一方面利用原法属非洲国家政局混乱之际,与法国进行争夺,大打“可可大战,花生大战,石油大战等等”,使美国的公司遍布于原法属非洲国家。这一形势迫使法国不得不正视在法非关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非政策重心也由原来的“促变”转为“求稳”。
[235]见Xavier Renou, "A major obstacle to African unity: A new Cold War in Africa," in E.Maloka, ed. A United States of Africa? Pretoria: Africa Institute of South Africa, pp.419-444.
[236]“优先援助地区”不仅包括低收入且没有进入资本市场的最不发达法语国家,同时也向非法语国家开放,从而保证地区行动的更好协调。属于“优先援助地区”的国家可获得更广泛的合作手段和最优惠的援助资金。见李安山《浅析法国对非洲援助的历史和现状——兼谈对中国援助非洲工作的几点思考》,《西亚非洲》2009年第11期。
[237]分别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南非、安哥拉、贝宁、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佛得角、中非、科摩罗、刚果、科特迪瓦、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加纳、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赤道几内亚、肯尼亚、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卢旺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内加尔、塞拉利昂、苏丹、坦桑尼亚、乍得、多哥、津巴布韦。见驻法国使馆经商处王维娜:《法国对外援助国别政策及可供借鉴的经验》,=2934.
[238]见Gordon Cumming, "Modemisation without 'banalisation': towards a new era in French African aid relations?", Modem & Contemporary France, Issue 8, No.3, 2000, pp.359-370.
[239]2007年8月27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法国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表的演说,见法国总统府网站:
[240]2010年7月《简氏防务安全评论》,
[241]驻法国使馆经商处王维娜:《法国对外援助国别政策及可供借鉴的经验》,=2934.
[242]二战后,法国先后在北非、西非、中非和南印度洋设立了4个战区,建立了数十个军事基地,部署了90多个军团,总兵力约6万人。1960~1994年,法国同27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军事合作协定,将非洲近40%的地区置于自己的军事影响之下。通过长年经营,法国有计划地建立起了与本土军事基地相连,以乍得首都恩贾梅纳为中心,包括一系列陆、海、空军事基地的“十字形”基地体系。这个“十字形”的横轴是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吉布提首都吉布提市一线;纵轴是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一线。虽然后来个别基地有所调整,但“十字形”军事基地总体布局未发生根本变化。这些基地的存在,使法军能够在危机爆发24小时内向非洲任何地点投送兵力。进入21世纪,非洲国家政局总体稳定,法国在非洲军事基地的功能也从干预非洲政局转变为应对各类非传统威胁,如打击恐怖主义等。2013年1月法国出兵马里前后,据国际观察家统计,法国在非洲地区的驻军包括科特迪瓦500人、乍得825人、吉布提3200人、加蓬680人、塞内加尔1170人,总兵力超过6000人。参见原颖:《透视法国驻非军事基地》;陶短房:《法军在非洲部署意外曝光》。;
[243]诺曼征服后,威廉一世国王和法国贵族将法语带到英国,法语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日常语言。国际语言学界公认,进入英语的法语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广,成为英语中最主要的外来语。中古时期,约有一万多个法语词汇进入英语,其中70%沿用至今。有人估计来自法语的词汇约占英语词汇的一半以上。
[244]Livre blanc sur la défense et sécurité nationale de la France, 2008.
[245]王朝晖:《新时期的法国外交政策及对华关系》,载《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10期,第23页。
[246]News Week, 30 Mar, 1989.
[247]Le Figaro, 9 Feb, 1998.
[248]这里指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因为没有统一管理的政府或者领导机构,所以安全的保障、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都处于一种模式的自我选择与调整状态。
[249]参见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王保存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250]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150页。
[251]Jack Snyder, The Soviet Strategic Culture: Implications for Limited Nuclear Operations, Santa Monica: RAND, 1977.
[252]布赖恩·克罗泽:《戴高乐传》,商务印书馆,1978,第626页。
[253]戴高乐:《希望回忆录》,陈焕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06页。
[254]戴高乐:《希望回忆录》,陈焕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08~210页。
[255]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三卷《拯救》,陈焕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82页。
[256]吴国庆:《战后法国政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第245页。
[257]参见戴高乐《希望回忆录》。
[258]乔治·蓬皮杜:《恢复事实真相——蓬皮杜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第284页。
[259]乔治·蓬皮杜:《恢复事实真相——蓬皮杜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第260页。
[260]参见德斯坦《法兰西民主》,商务印书馆,1980,第112~122页。
[261]密特朗:《此时此地——同居伊·克莱斯的谈话》,商务印书馆,1982,第212~213页、第398页。
[262]米歇尔·马丹-罗朗、皮埃尔·法威埃:《密特朗掌权十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第396页。
[263]米歇尔·马丹-罗朗、皮埃尔·法威埃:《密特朗掌权十年》,第417页。
[264]张小明:《回归无核世界:理想与现实》,见《国际论坛》杂志第1期,第11页。
[265]在本书回顾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任总统的核政策时,张寅先生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核政策试述》(原载《国际论坛》2000年第二卷第1期)给予了很大帮助,作者多有引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66]戴高乐:《希望回忆录》,陈焕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68页。
[267]戴高乐:《希望回忆录》,陈焕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17~219页。
[268]戴高乐:《希望回忆录》,陈焕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19~220页。
[269]Raymond Dennett & Robert K.Turner, 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V.8[Z].Boston: World Peace Foundations, 1948, pp.431-453.
[270]贝特朗·戈尔德施密特:《原子竞争1939~1966》,原子能出版社,1984,第168页。
[271]U.S.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 1951, V.1,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Z], Washington D.C.: USGPO, 1980, pp.704-709.
[272]Paul Kesaris, Document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eventh supplement(Microfim), Reel 1[Z]. Bethesda, MD: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1995.
[273]Henry Kissinger, White House Year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 1979, p.106.
[274]Charles Cogan, Oldest Allies, Guarded Friends: the United States and France since 1940, Westport, Conn.: Praeger, 1994, p.164.
[275]Charles Cogan, Oldest Allies, Guarded Friends: the United States and France since 1940, Westport, Conn.: Praeger, 1994, p.152.
[276]Richard H.Ullman, The Covert French Connection. Foreign Policy, no.75(Summer 1989):3-33, pp.9-16.
[277]戴高乐:《希望回忆录》,陈焕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28页。
[278]戴高乐:《希望回忆录》,陈焕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35~236页。
[279]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第427页。
[280]1991年6月,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在联合国的发言中宣布,法国决定作为核国家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法国1992年8月签署该条约)。1993年7月4日,法国宣布参加《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谈判。1992年4月,法国宣布暂停当年的核试验,此后又将暂停核试验的时间延长到1995年。虽然法国抢在CTBT谈判完成前在1995~1996年进行了6次核试验,但法国在1995年8月率先在核武器国家中第一个支持“零当量”标准(即禁止任何当量的核爆炸),成为CTBT谈判的一个重要突破。在核裁军领域,1991~1995年,法国单方面削减了15%的核武库。
[281]法新社巴黎1995年5月18日报道:“希拉克发表‘告法国军队书’。”
[282]1972年的法国《国防白皮书》称:“核威慑纯粹是国家问题。目前,这个风险不能(为其他国家)分担。”
[283]Le Monde, 20 Jan, 2006.
[284]《国外核新闻》2008年4月刊,第17页。
[285]2008版法国防务与国家安全白皮书。
[286]
[287]以上数据均采自《现代军事》2008年第3期。
[288]Le nombre exact de têtes nucléaires dont dispose la France est "secret défense", néanmoins le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a décidé en 2008 d.une mesure de transparence exceptionnelle: il a annoncé que la France avait moins de 300 armes en tout.见
[289]转引自《国外核新闻》2008年4月刊,第17页。
[290]
[291]General Andre Beaufre, Introduction a la strategie, coll.< Pluriel >, Hachette litterature, 1ere ed.1963, reed.en 1998.chap.IV.
[292]K.J.Holsti,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88, p.279.
[293]〔法〕蒙布里亚尔:《行动与世界体系》,庄晨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110页。
[294]“没有核武器,世界可能会经历第三次世界大战。威慑避免了一次新的大战。”同上引文。
[295]原颖译:《法国军事战略》,2003。
[296]Pierre Lellouche, "France in Search of Security", Foreign Affairs, No.2, 1993, p.128.
[297]吴莼思:《威慑理论与导弹防御》,长征出版社,2001,第1~6页。
[298]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之研究(重译本)》,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页。
[299]Joseph S.Nye Jr., Soft Power, p.11.
[300]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之研究(重译本)》,第1页。
[301]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298~299页。
[30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第1318页。
[30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第1533页。
[304]Larousse en couleur 1995, p.298; larousse online:
[305]刘大和:《百科全书的文化意识》,《认识欧洲》2001年第9期,第107~110页。
[306]陈玉聃:《论文化软权力的边界》,《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期,第62页。
[307]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 Chatto & Windus, 1961, p.41.
[308]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2,前言第3页。
[309]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317页。
[310]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208页。
[311]Joseph S.Nye Jr., Bound to Leadpp.31-33.
[312]参见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72~74页;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第263~265页。
[313]Joseph S.Nye Jr., Soft Power, p.5.
[314]Joseph S.Nye Jr., "Think again: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February, 2006.
[315]张晖明、张亮亮:《‘软实力’的经济效应分析》,《复旦大学学报》2008年4月,第83页。
[316]郭洁敏:《论软权力的基础、条件及其运用准则——兼与陈玉聃先生商榷》,《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3期。
[317]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徐昕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第138页。
[318]蒙布里亚尔:《行动与世界体系》,庄晨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232页。
[319]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载《复旦学报》1993年第3期。
[320]郭学堂:《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与实践》,时事出版社,2004,第94页。
[321]甘阳:《关于中国的软实力》,《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12月26日。
[322]Gérard Chaliand, Stratégie d'influence,
[323]Armand Mattelart, La communication Monde, Paris: Edition La découverte, 1999.
[324]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25]关世杰:《国际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26]The New York Times, 1997年1月21日。
[327]Louis Dollot: Les relations culturelles international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81.
[328]Jean Mathiex: Histoire de France, Hachette livre, 1996.
[329]Jean Mathiex: Histoire de France, Hachette livre, 1996.
[330]Jean Mathiex: Histoire de France, Hachette livre, 1996.
[331]皮埃尔·热尔贝:《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丁一凡、程小林、沈雁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9页。
[332]阿尔弗雷德·格鲁塞:《法国对外政策(1944~1984)》,陆伯源、穆文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第192页。
[333]唐永胜、郭新宁:《大国雄心困扰下的法国对外战略》,载《欧洲研究》1996年第4期,第32页。
[334]J.M.Mitchell, International Culture Relations, Allen&Unwin Publishers Ltd., 1986, p.81.
[335]陈丽娟:《马尔罗文化政策简评》,《文化研究》2009年2月上旬刊。
[336]该组织的核心机构是法语联盟基金会,在其中文官网上自称:“作为一个公益组织,它继续履行着创建于1883年的巴黎法语联盟将法语和法国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并使之现代化。它是分布在133个国家的一千多所法语联盟世界网络的核心,每年接收超过50万学员学习语言,并吸引超过600万人参与文化活动。”.
[337]François Roche, Histoire de diplomatie culturelle dès origines à 1995, p.82.
[338]陈文:《科举在越南的移植与本土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339]路易十二时代设立,路易十四极为重视。由这个机构牵头建造了大量举世闻名的建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卢浮宫、凡尔赛宫、枫丹白露、杜伊勒里花园、大王宫、卢森堡宫及其花园,等等。
[340]On peut cependant dater les prémices d'une politique culturelle de la France aux premiers siècles de la monarchie capétienne. C'est par exemple Saint Louis qui appuya la fondation de la Sorbonne par Robert de Sorbon, en 1257. Cependant, la politique culturelle royale s'exprime d'abord sous l'aspect du mécénat, qui va connaître un essor particulièrement brillant à partir de la Renaissance(c'est aussi à cette époque, sous François 1er, que naît la première institution culturelle d'Etat: le collège de France).Cette politique prendra ensuite un aspect plus nettement patrimonial quand la monarchie va marquer, notamment avec Louis XIV, son souci de l.entretien et de la conservation de ses batiments(mais Louis XII, déjà, avait mis sur pied la "Maison des batiments du Roi"). Enfin, après la Révolution, et surtout à partir de 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 la politique culturelle de L'Etat va prendre une nouvelle dimension. Sans cesser de soutenir la création et de veiller à la conservation du patrimoine national, L'Etat va prendre en charge l'éducation artistique et se donner la mission de rendre les richesses de la culture accessibles au plus grand nombre. See:
[341]J.M.Mitchell,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London: Allen & Unwin, 1986, p.23.
[342]François Roche, Histoire de diplomatie culturelle dès origines à 1995, p.38.
[343]Alain Lombard, Politique culturelle internationale-le Modèle français face à la mondialisation, p.208.
[344]Albert Salon, L.Action culturelle de la France dans le monde, Fernand Nathan, 1983,转引自Francois Roche, Histoire de diplomatie culturelle des origins à 1995, p.90。
[345]Adrien Gouteyron, rapport d'information fait au nom de la commission des Finances, du contrôle budgétaire et des comptes économiques de la Nation(1)sur l'action culturelle de la France à l'étranger, p.7.
[346]François Roche, Histoire de diplomatie culturelle dès origines à 1995, p.193.
[347]休伯特·韦德里纳于1998年11月2日在法国国民议会的讲话。
[348]Hubert Védrine, La France estelle encore un pays influent, le Figaro, 10 avril, 2007.
[349]
[350]杜斯特·布拉齐于2006年5月15日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发布会专题为“La France dans le monde: culturem langue française, éducation et développement”,详见
[351]Jacques Rigaud, La Culture pour vivre, Paris: Gallimard, 1980,转引自 François Roche, Histoire de diplomatie culturelle dès origines 1995, p.120。
[352]“我国还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在外交部和总司框架内组织连贯的(对外文化)政策工具——海外法语教学、文化传播、科技合作、发展援助以及对外视听的国家”,Francois Roche, Histoire de diplomatie culturelle dès origines à 1995, p.196。
[353]《法国文化已经死亡》,《美国时代周刊》2007年12月欧洲版。
[354]马歇尔·郭雪:《民主反对民主自身》(La démocratie contre elle-même),法国Gail-limard出版社,2002。
[355]转引 自蔡武《文化外交唱响国际舞台》,
[356]Yves Daugé, Plaidoyer pour le réseau culturel français à l'étranger, Paris: Assemblée nationale, 2001.
[357]INSEE, Evolution du PIB en France, =0&id=159.
[358]朱振明:《法国文化的突围》,新华社电子期刊:=sjzs20070119.
[359]彭姝祎:《试论法国的文化外交》,《欧洲研究》2009年第4期,第107页。
[360]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它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术以及其他艺术。均据新华社网站:
[361]朱振明:《法国文化的突围》,新华社电子期刊:=sjzs2007011。
[362].
[363]Nicolas Sarkozy à Québec en octobre 2008,
[364]Nicolas Sarkozy à Québec en octobre 2008,
[365]参见法国总统府网站相关内容。。
[366]Rapport de controle sur la politique de rayonnement culturel, Rapport d'information de M'Adrien Gouteyron, sénateur(UMP)de Haute-Loire, rapporteur spécial de la mission Action extérieure de l'Etat,
[367]包括我国著名歌手刘欢,他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法语系读书期间获得法国驻华使馆文化中心举办的法语歌曲比赛的第一名,应邀赴法参观和比赛、唱歌,并由此开始了他的专业演艺生涯。
[368]Nicolas Sarkozy à Nîmes en janvier 2009,
[369]萨科齐就职演说,译自法国总统府官网。
[370]秦亚青:《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载《世界政治与经济》2003年第4期,第42页。
[371]《2009~2020年法国外交和欧洲政策白皮书》。
[372]Livre blanc sur la défense et sécurité nationale de la France, 2008.
[373]Adrien Gouteyron, rapport d'information fait au nom de la commission des Finances, du contré le budgétaire et des comptes économiques de la Nation sur l'action culturelle de la France à l'étranger, p.7.
[374]出自20世纪法国文坛巨星加缪的《客人》。文章客观地描述了殖民地知识分子对原始荒蛮文化和法国殖民者文化的矛盾感触与实际认知。
[375]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1997, pp.28-29.
[376]Jacques Rigaud, L'exception culturelle? : Cultrure et pouvoir sous la Ve république, Grasset, 1995, p.117.
[377]François Roche, Histoire de diplomatie culturelle dès origines à 1995, p.196.
[378]《1789年前后法国社会政治状况》,托克维尔著《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6。
[379]何星亮:《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380]法国对此的目标包括各国现在的政治、经济界领袖和作为未来潜在领导者的大学生精英。
[381]Jacques Rigaud, La Culture pourvivre, Paris: Gallimard, 1980,转引自 François Roche, Histoire de diplomatie culturelle dès origines à 1995, p.120。
[382]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176~191页。
[383]
[384]
[385]
[386]
[387]
[388]地中海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中海东西长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1800公里,海域面积250多万平方公里。地中海北面是欧洲大陆、南边是非洲大陆,东面是亚洲的中东地区。地中海西部经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通,东北面经土耳其海峡与黑海相连接,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凿通航后,地中海的东南经过这条运河与红海相通,经红海出印度洋。从西欧到印度洋,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这条航线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海路。据统计,每天在地中海航行的各类船只达到2000多艘,西欧输入石油总量的85%是通过这条航道运送的。地中海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地中海成为列强必争之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美国第六舰队一直以地中海为基地,西方其他国家的舰队也在这个海域游弋,从舰艇数量看,今天的地中海已经成为西方军事大国军舰集聚密度最大的海域。
[389]
[390]按萨科齐的最初设想,地中海联盟仅由地中海沿岸的国家组成,欧洲大陆只有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南欧国家参加,南岸国家则由与法国关系密切的埃及打头,法国与埃及在计划中的地中海联盟中担任首轮联合主席国。显然,法国希望在这个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有同德国在欧盟中争夺地区优势的企图。当然,法国的欧洲盟友们也不能同意这个重要联盟是法国一家说了算。因此,这一设想立即遭到德国以及其他一些欧盟成员国的反对。于是法国在欧盟内部进行磋商,最终相互做出让步,欧盟今年春季的首脑会议正式通过了地中海联盟的计划。
[391]
[392]
[393]
[394]
[395]
[396]译自法国总统府官网,。
[397]
[398]
[399]参见本书第二章、第四章所引戴高乐言论。
[400]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戴高乐言论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第352页。
[401]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罗马尼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英国。
[402]中国外交部官网,
[403]美国国务院官网,
[404]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徐昕等译,王缉思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566页。
[405]
[406]据《简氏防务安全评论》。网址同前引文。
[407]据联合国维和行动官网,
[408]《简氏防务安全评论》,网址同前引。
[409]据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网站,#Useful-links。
[410]转引自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2页。
[411]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中文版前言,第41页。
[412]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410~411页。
[413]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423页。
[414]Alastair Iain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 Strategic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Alastair Iain Johnston, "Thinking about Strategic Cultur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 No.4, Spring 1995.
[415]
[416]列格罗(Jeffrey W.Legro)就认为,战略文化根植于最近的经验,而不是历史,因此不是固定不变的。
[417]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第37页。
[418]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5页。
[419]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54页。
[420]
[421]米尔斯海默等人认为,除非像英国那样能够发挥离岸平衡手作用的岛国,否则,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庞大陆上面积和海上霸权的国家,在大陆国家中,只有像苏联那样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巨无霸国家可以作为一个例外。
[422]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84、351页。
[423]蔡武:《文化外交唱响国际舞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