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情绪的主人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忽然之间,莫名其妙、没有缘由的焦虑不安、坐卧不宁;受到一些挫折和失败之后大脑一片空白,只想离群索居,封闭自己;和别人争吵后,气得四处游走,漫无目的,甚至还会买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泄愤。
这种情绪,如果偶尔出现在你身上,还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若长期盘踞不去,那么你可就要小心了。因为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成为了情绪的奴隶,在感情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所以,一旦有外因冲击,你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坐立不安、酗酒滋事、手足无措、无心工作、闷头生大气等等。这样做不仅扰乱了自己的生活秩序,也干扰了别人的生活和工作,丧失了别人对你的信任,甚至也丧失了你对自己的信心。
情绪二字,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领导常常对员工说:“工作时间不要闹情绪。”妻子常常对丈夫说:“不要把情绪带回家。”情绪袭来的时候,我们都无法有效地将它控制,而且很多人更是毫无准备地面对坏情绪的来临。如果我们对情绪处理不当,轻者影响我们的工作,重者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更甚者导致疾病侵袭我们的身体。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还不是情绪的主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教授认为:一个人的成功,20%是靠IQ(智商),而80%则是靠EQ(情商)取得。如果我们能运用科学的、人性的态度和技巧去管理我们的情绪,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情绪带来的正面价值和意义来帮助我们成功,这种理念被称为EQ理念。
真正健康有活力的人,他们懂得驾驭、协调、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利用情绪去为自己服务,所以他们不会担心自己一旦情绪失控会影响到生活。他们是和自己情绪感觉充分在一起的人,他们是情绪的真正主人。
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当中,最使人致病短命的因素,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糖尿病、癌症等,是被公认的心身疾病。
情绪乐观者体内产主更多的病毒抗体,可提高人的免疫力,减少疾病;不良情绪的刺激可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癌症等。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情,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当我们明白情绪对我们身体的不利影响后,我们再遇到情绪上的麻烦时,我们就应该去认识,有哪些责任应该是自己去负责的,又有哪些责任是外部因素造成的。例如,工作上出了差错,你被上司批评,心情很郁闷,那你就应该在心里问问自己:“这个差错是自己的原因,还是外部因素的原因?”如果是属于堵车之类的外部原因,那么就看开想开,完全没有必要在意这件事了。如果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或者不负责任而造成的后果,那么就需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改正即可。如果因此而学会了一项工作技能或者养成了一种好的工作习惯,那么领导的批评反而是一件好事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归结到外界因素上,比如,堵车是因为自己选错了时间段、路段出行,遭到领导的批评是因为他看不上自己等等,这种假想出来的不公平感会让你的情绪雪上加霜。
其实,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苦苦留恋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如果不能消除你的种种“假想”,情绪的包袱只会越来越沉重,压到你不能呼吸。比如,我们曾经真的给领导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该怎么办?
我们可以设想以下问题:
1.发生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益处?
2.这件事发生之后,自己做了什么补救措施?
3.现在的状况有哪些需要改善?
4.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否能够让领导重新信任自己?
5.在结果未达成之前,哪些错误你不能再犯?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产生忧惧、焦虑和不安,而我们在对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索中,我们对事情的“可控制力”就会得到增强,而负面情绪也会得到缓解。
针对如何摆脱和消除不良心理情绪,减少长期的消沉情绪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所带来的影响,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兰迪,提出了七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1.针对问题找到引起消极情绪的根源。
2.全面看待问题,既看到坏的一面,也要看到好的一面。
3.提醒自己在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4.学会享受生活,善待自己,譬如去逛街、逛商场,去饭店美餐一顿,听歌赏舞。
5.思考一下,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的问题。
6.学会比下,想一想还有许多人处境或成绩不如自己。
7.学会“忆苦思甜”,学会顿悟“知足常乐”。
我们早已满身“剧毒”
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在演讲中曾经说起别人与他的问答:“儒家为什么不能叫儒教?”曾先生是有智慧的人,他的说法是:“凡是宗教都有他一定的教条、有戒律,孔子是没有的。”问者就继续追问:“你做人的原则是什么?”曾先生回答:“我不赞成任何事情,也不反对任何事情。”问者表示反对:“这怎么可以啊?”曾先生接着说:“因为孔子就是这样。我们对孔子有太多的误解,其实孔子是没有戒律的,他的基本主张只有五个字:无可无不可。”
很多人常常批评中华文化,说起其中的糟粕和错误,先生就很奇怪,如果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严密的教条,规定了你不能做的和能做的事情,我们根据自身的学识和经验加以评价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它并没有这些约束,怎么会有对错呢?如果说真的有人做错了,那么,也只是这个人出了问题,而非我们的文化没有道理。因为这种文化,根本就没有什么主张,多少年来,很多人想要打倒孔子,但是结果呢,孔子始终屹立不倒。他根本就没有主张,你怎么打倒他?
对此,曾先生的意思是,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我们接受了太多的“毒性”教条,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扭曲了文化而不自知。
来自家庭的“毒性教条”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回忆我们的童年。小时候,妈妈经常会教导我们“孩子必须服从大人”,“成年人可以裁判孩子的对错,但小孩子不能对大人有所反驳”,“讨人喜欢、从不顶嘴、毫不自私、乖巧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自古以来,我们习惯了“父母=家长”这样一个概念。其实,“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父母”对孩子应该是影响、引导而不是控制,而“家长”是权威,对孩子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控制关系。父母、家长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有一个女同学,她自幼接受其父的理想式完美主义的教育。长大后,她在工作、生活中固守完美主义教条,头脑中充满了“应该”、“必须”等完美观念。而这些观念如同枷锁一般使她不能自由地感受、接纳真正的自我。渐渐的,她不断地自我否定,做事变得优柔寡断,内心的挣扎和冲突更是让她的情绪陷入了不稳定状态。
在成长的过程中,她接受了太多来自家庭的“毒性教条”,那些“必须”、“应该”的限制,都影响着她日后的思考规则和行事方式。所以,成年之后,她一心追求完美,不能容忍任何缺憾,不敢面对自己的欲望,表面上,她温柔贤淑、彬彬有礼,但内心中却始终天人交战,痛苦不堪。
从小到大,我们中很多人都在父母为我们设计的道路上走着,其实,在我们的心中都有个不一样的自己,这个自己像个受伤、愤怒的孩子,他太多地被禁止表现得自恋,禁止表达对父母的不满,这些感受在我们的成长中,不自觉地被冰封掩藏起来,而这些被堵塞的情绪,也成为了我们日后面对事情所作出的情绪化或荒唐反应的根源。
来自学校的“毒性教条”
我们进入学校之后,每一科都要打分数,但是,我们是否有过怀疑:体育为什么要打分数?我为什么不及格?难道我打篮球,一分钟一定要投几个吗?难道我投10个就要进7个吗?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画画、唱歌?我画得不好又怎么样?我不会唱歌又怎么样?59分和60分究竟有什么区别?
但是这些问题,我们没办法去问老师,因为如果你问得有道理,他会骂你,如果你问得没道理,他还会骂你。
我们现在自然已经知道,有些人天生对数学有兴趣,因为他的基因里面有这个优势。有些人对画画很擅长,因为这是他的天赋所在。简单的依靠评分来划分三六九等是不科学的,所以良性的教育一定是因材施教的。
但是,在我们的身体内,却长期残存着这些“毒性”,不断发酵,并会借着某种契机迸发。
来自社会的“毒性教条”
我们太过重视外表,是来自社会的最重要的毒性教条。看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穿的是不是名牌,戴的是不是名表,开的是不是名车,所以台湾人常讲一个笑话:某个人不怕家里失火,最怕自己掉进厕所。因为他所有的财产全部都在身上,一掉到厕所里面就全完了,社会上真的不是没有这种人。
一个人太不了解自己所以才会这样子。因为不了解心里不踏实,所以才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情绪表现,所以才会千方百计地想要与别人比较。但是,我们的立足点真的平等吗?不平等的话,又何谈比较呢?就好比我们看到美国人住着大房子,但是,你知道他们一年光修整草坪就要花掉一万美金吗?美国人的房子是木头做的,所以很容易坏,三两天就要修一下,你能负担得起吗?你有那个耐性吗?
世界上有两种人是最聪明的,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中国人,因为这两个民族受到了最多的磨难。也正因为饱经忧患,所以中国人的性格里是排斥教派的,不愿意接受教义的束缚,这也是儒家永远无法成为宗教的原因。我们的天性中,已经充满了自由自在的因子。
现在有两位棋手,一位是绝顶高手,从来不会输;一位是跟你水平相当的普通人。你愿意跟谁对弈?
我们不必回答这个问题,而只需要探讨什么是真正的高手。真正的高手是什么?真正的高手应该是每次赢你一点点,然后输你一下,这才是高手。
我们的一生背负着很多情绪的债务,这些债务大都是从这些毒性的教条中产生来的。打从小时候起,这些“毒液”就不断地加入到我们身上,直到累积成为很多不正常的情绪反应,我们一定要逐一地加以检讨,加以改正,逐渐把这些债务清除掉,直到有一天,你觉得偷懒不再是罪恶。
儒家总是说“反求诸己”。我们从自己做起,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住,那么,“反求诸人”的效果也就随之而至了。很多领导一出现,整个团队都紧张兮兮的,如果我们去问一下部属,你会发现,原来领导不在的时候,他根本不紧张,他会自己安排工作。很多家长不在家,小孩子很愉快,爸爸一回家,孩子就开始紧张,动不动就骂,动不动就摔杯子,你在干什么?因为你的情绪不安,所以使得全家人的情绪都不安;因为你的情绪不稳定,所以你的整个团队的情绪都不稳定。
我们时常说“风气”,风气,就是因为它跟风一样,风一吹过来,所有的草都会跟着动起来。我们的情绪稳定了,生活和工作也就上了轨道。每个人都有一张工作表,你为什么不看呢?上面写得很清楚:我该做什么,我就把它做好,不会的问别人。
情绪遗产的干扰,常挥之不去
很多时候,我发现在工作中,身边充满了抱怨,满腹牢骚替代了工作的主题。同事间更多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枯燥的工作内容,更多的是“无用武之地”的苦恼,薪资待遇太低的感叹。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我渐渐发现自己对工作也开始了抱怨,工作效率极大的降低。我很希望自己的情绪能够得到有效的调整,但是又不知从何下手。
人从何而来呢?西方人相信人是亚当、夏娃所生,达尔文证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而我们中国人却常说:“你看你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我们现在的样子,其实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我们自己造成的。
自作自受是人生的一个规律,没有人例外。我们一向把自作自受当做负面的说法,其实不一定。我们自己做的饭菜,我们自己吃得很愉快,不也是自作自受吗?所以我们自己做的事情,我们自己承受那个后果,不管好坏,这才叫自作自受。
谁能替你做主?谁能替你承担?最后还不是你自己。当我们对自己负起全部责任的时候,就不会再逃避了。很多人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也就是不负责任,但是,如果让你承担不负责任的后果,是不是更痛苦?
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1岁至10岁之间,情绪的变化其实很小,但是年龄越大,差别就越大,多年的形形色色的经历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状况。
1.成长中不断积累下来的情绪债务,使我们终生痛苦不堪。
2.各种不同的现实问题困扰着我们。
3.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全世界都有一个相同的认定:18岁之前的长相,是你的父母给你的;18岁之后的样子,是你自己造就的,你把自己搞成了筋疲力尽的样子,把自己搞成了未老先衰的样子,把自己搞成了昏头昏脑的样子。
自童年开始积累下来的情绪的债务长期背负在我们身上,压得你透不过气来,这些遗产没完没了地纠缠你。大部分人对此的选择是不了了之,但是我们不能选择这样一条路。
我们先说一种依赖型的性格:
1.依赖型性格,时常在好与坏、喜欢和厌恶之间自我困扰。
2.童年时,常常自问:我好吗?我坏吗?长大后还摆脱不掉。
3.常常会被“我可爱吗?”、“我令人讨厌吗?”这些问题折磨。
可是,真的所有事情都能分出好坏吗?有太多事情跟好坏完全没有关系,也没有善恶,可是我们时常在善恶和好坏之间找自己的麻烦。小时候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问:“妈妈,这个是好人坏人?”可是,等我们长大,我们会慢慢说不清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
分好坏是不切实际的,好人也会做很多坏事,坏人也有很多好的表现。可是我们经常动不动就说:我好吗?我是坏人吗?
这在心理学上叫“自居”。男孩子跟着爸爸学,自居为男人,女孩子跟着妈妈学,自居为女人。现在的很多孩子自小被妈妈带着,入学之后见到的老师又多是女性,所以就产生了很多女性化的倾向,比较柔弱。这也是情绪的债务,不自觉地扑在我们身上。
这种状况我们无可奈何,但是我们自己要去改变。如果不作为,这些情绪就会一直跟随我们,你看很多人一开口,就像六七岁的孩子,他们似乎长不大,这就是依赖型性格。依赖父母,依赖从前,成熟的是人不会有这种情绪。
控制型的性格也有三个大问题:
1.控制型性格,时常在对错、聪明愚蠢、坚强软弱间徘徊。
2.常会产生“我对吗?我错了吗?我聪明吗?我愚蠢吗?”等这些问题。
3.时常会被这些问题弄得自己十分苦恼。
我们一定要成熟起来,不要老是在这种二分法中徘徊。我成功吗?什么是成功,什么又是失败呢?我们今天的努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人证明我们是错误的。
我们要寻找一个灰色地带,不再纠缠两个极端。当我们给自己找到了这块地带,我们的情绪就会慢慢稳定了,就不再会冲动了。
我们从小受到这种二分法的影响很严重,来自父母,也可能来自老师。我们回答问题,小学时可能会直接说:错;中学老师,就不会再这么武断地判断对错,他可能会告诉你原因;到了大学,老师们就不太敢讲对错了,他可能会说:这个也可以。
竞争型的性格也有两个问题:
1.竞争型性格,时常怀疑自己是否有价值。
2.时常被“我是男子汉吗?”“我是真正的女人吗?”这些极端二分法影响情绪。
人类发明钞票,是为了买东西方便,可是很快人类就变成了钞票的奴隶;人类发明电脑是为了我们记忆、计算更方便,可是很快人类就成了电脑的奴隶;汽车原本是用来代步的,但是我们却为之加上了诸多要求,要买大排量的,要买名牌的等等。我们已经被这些所谓的竞争所绑架,最终造成我们自己的不安宁,别人也不愉快。
现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不再去分对错、不再去管黑白,是不是我们的情绪负债就越来越少了呢?
我们的车子走错了方向,该怎么想?
如果没有走错,我可能永远看不到这边的风景。人不能永远做阿Q,但若偶然为之,是很有意思的。
当你看到一杯茶的时候,如果你先说它很好喝,那它就会很好喝。
花是红色的好看还是黄色的好看?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说红色好看,那我们的世界是很悲哀的;世界之所以美妙,正是因为其丰富多彩。
我们的童年一直在学习是非分明,这直接造就了今天我们的痛苦不堪;我们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观念,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使我们的心情越来越愉快,使你的情绪越来越合理。
当我们与别人一样的时候,我们没有不愉快感;当我们与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有什么觉得很奇怪。这时候,我们就真正摆脱了情绪的遗产,我们就真正长大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