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本纪-囫吞无味细嚼则香——《江河本纪》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农村青年,身背被卷,手提褡裢,在1952年的深秋,从禨北高原的小山村,急匆匆地走进江河、走进峻岭,走进水电这个在当时还相当陌生的行业。这一走就是十四年。

    十四年,主人公张琪源走完了他全部的青年时代,人到中年,同时也走出了新中国水电事业由人拉、肩扛、架子车运到初步引入汽车、拖拉机的机械化开端时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张琪源他们推着胶轮车,车辙连续向前延展,脚印点点落地下陷,辙印的深浅代表着那一代水电人负重的多寡,少不得平直凹凸。

    这是新中国建立的初期,百废待兴。我国开始大面积成立专业化水电施工队伍,治水发电由松散自治向集约公办转型,老一代水电人潜心治理大江大河,集无私无畏与爱恨情仇于一身的多面人生就从这里开始。

    一个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怀揣着人类几千年变水患为水利的梦想,投身于新中国的水电建设事业。他们承载着风调雨顺、江河安澜的朴素理想,不惜抛家舍亲,组成了一个个独特的群体;他们为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至高理想,常年移山治水,日夜殚精竭虑,生产出一滴滴、一度度用以推进人类文明和现代化建设的必需品——水和电,最终把自己的全部人生感情融入无限广阔的职场之中,诠释了那个时代水电人珍爱和平、以苦为乐的简约情怀,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十六周年之际,使我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基本摆脱了一靠外援、二靠手工作业的落后局面,锻造了一大批当代大禹和旷世愚公。

    搔首发落衣,扼腕书成卷。短短三十五万言的长篇小说,还不敢妄言为水电施工行业的长篇拓荒之作和断代史诗,只能聊表我对水电长篇文学的痴爱。而用“本纪”加编年体的结构手法,则是想通过更加简明的艺术形式,更为清晰地展现水电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步履;更加深刻地诠释:正是由于水电人这一点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创新,才日积月累成为我国水电事业的阶段性巨变,所谓由量变到质变。不足之处,只能靠读者以纳百川之心,容之谅之。

    刘汪楠和王海两位大师的点评,给水电人的生命价值注入了鲜活的内涵;朱媛美主任和众多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让水电人的群像更加熠熠生辉。正像每一枚麦芒都根根向上,而芒底都有一颗饱满的籽粒,这才成就了一束完美的麦穗,最终集结为浑圆的生命食粮。

    秋分已过,寒露逼近,又是一个深秋季节,可他和六十五年前的那个深秋完全不同。收获的果实盈盈满箩,靠天吃饭的时代已经过去;水和电已不再成为人们昼思夜想的高端物质,在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也为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插上了翱翔天宇的翅膀。

    水电人的人生意义,也就在于此。

    作者

    2017年9月26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