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要叙述黄河、长江以及中国的众多的河流。
在这之前,却不能不略说作为世界最古老文明发源地之一的、这块土地的几乎是全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此种环境所带给人的冷峻及荒凉的感觉。中国的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荒原,西部是阿尔泰山、喀喇昆仑山以及浩瀚的大漠、戈壁,西南是喜马拉雅山,东面则是浩瀚的大海。
高则高矣,寒则寒矣,荒则荒矣。然而文明的发生以及流出,却似乎是正好居其高而临下,因其寒而严谨、得其荒而博大,若黄河、若长江。
中国大地上如果只是流淌着黄河、长江,便仍然是干渴的,更谈不上气象万千,文明也将是瘦弱的且难以为继。
中国境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余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80条,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有78条。其中的长江与黄河不仅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巨川,分别名列第三和第五位,而澜沧江与黑龙江也在世界十大河流之列。中国的陆地面积与欧洲和美国相近,大河的数量却远多于欧洲和美国。就连面积为中国两倍多的北美洲,长度超过1000公里的人河的数目也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二。中国天然河流的总长度为43万公里,倘以诗人的想像河能牵水可绕的话,则可绕地球赤道十圈又半。
我们该怎样感激造物主呢?
在这片有着那么众多的大河流水的土地上,华夏先民才能于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并且延续几千年未曾中断,史称奇迹。作为巨大的文化遗产,她带给炎黄子孙的不仅是庄严的自豪,而且是一样庄严的思考。任何古老文明辉煌的另一面便是灾难,一个地域的文明的创造史也就是此一地域的人群的救荒史。文明是智慧的硕果也是灾难的积累,一个文明的流出在经过几千年的消耗之后,如不加以悉心的爱护,那么可持续的前景就不能说是十分明朗的了。
奇迹不可能是永远的——黄河对我如是说。
《水经注》称黄河为河、大河。《汉书.沟洫志》谓:“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也就是说,黄河被尊为百水之首,四渎之宗是很久很久的了。
我们的前人曾经怀着对黄河的敬畏,一次又一次地寻找它的源头,并一次又一次地误入歧途。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即公元7世纪上半叶,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但颇多争议。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实、1704年清朝的拉锡,为探索河源曾到达星宿海,星宿海为黄河之源的说法便流传了很久。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河源考察队,又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此说存在了二十多年。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组织河源考察队,在河源地区实地查勘后发现,有三条河流汇人星宿海,它们足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其中,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是约古宗列曲的一条支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的流域面积多700平方公里,长近30公里,水量也高出二倍多,因此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依据比较充分。这样结论又回到了公元7世纪上半叶,人们争论的不少问题古人是早有定论的,我们总是不明白,我们只能生活在历史中。
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喇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脚下有平静的小湖泊,几个泉眼溢出的清水便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黄河的最初水流。
源头都是平静的。
最初都是单纯的。
黄河从河源以降,沿途汇合、集中了四十多条主要支流及千万条溪涧沟川,始得波涛澎湃、浪拍长空,并终于有了强劲的推动力,穿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流程全长5464公里。
黄河流域西起青藏高原,东至渤海之滨,南抵秦岭,北及阴山,为75.2443万平方公里。包括河南、山东两省沿黄地区在内,共有耕地3亿亩,人口1.2亿。
从河源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黄河上游。这一段河长3472公里,落差3846米,上部足高山草原区,下部是峡谷区和宁蒙平原,流域面积为38.5966万平方公里。
观察黄河这一段流出的行程,其声势浩大、高差悬殊,已是初见端倪了,同时,你也将会发现,黄河其实并不自由,大自然给定的某些不可更改的条件,使它不得不绕道、弯曲,奔突。
最初的流出之后,黄河曾经是从容宁静的,黄河水一点也不黄不浊,清清冽冽,有时甚至呈青蓝色。
河源区的星宿海:是黄河流经两山夹峙间的开阔川地,不是前推后涌的波浪,而是人迹罕至的草滩上的水塘,大小不一,星罗棋布。天高云淡,月色清朗时便闪闪烁烁,恍若群星,星宿海由此而得名。
这是另外一种形态的流出。
黄河过星宿海东流到扎陵湖、鄂陵湖,这足黄河流域现存的两个最大的湖泊,总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扎陵湖是浅显的,平均水深约8米;鄂陵湖深达20米,水呈青蓝色,典雅而庄重。
黄河流经上游第一个县城玛多以后,绕积石山南麓,向东南而去,艰难险阻的行程由此开始。流过500公里的高寒山区之后,黄河受岷山阻挡折向西北,穿过若尔盖草原北部,与白河、黑河汇合,到达甘肃省玛曲县。玛曲以下至宁夏青铜峡,黄河进入峡谷河段,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等著名的峡谷有二十多个。黄河在峡谷中奔突,直到出青铜峡,地势豁然开朗,宁夏平原与内蒙河套平原上,河道平缓,流速较小,它西面的贺兰山阻挡着沙漠,北面的阴山屏障着西伯利亚寒流,远在西汉时代,这一带便成了黄河上游开发最早的农业区域之一。
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是为黄河中游河段,黄河过得河口镇以后,仿佛骤然得到某种指令,峰回路转,急速南下,开出一条峡谷,把黄土高原一劈两半,成为陕西和山西的天然分界。峡谷两岸,千沟万壑,黄河在这一段流程中,先是左右逢源洋洋得意,接纳了从黄土高原腹地突围而出的众多的大小支流,呼唤、奔突、汇合,颇有王者风度。但,在这之后,黄河很快感觉到了流转的沉重,黄土高原仅剩的表土几乎是一层一层地被冲涮到黄河中了,黄河水在这中游确切地说应该是黄泥浆水,把如此巨量的泥沙送到下游的动力,又来自何方呢?
仅以不大的支流窟野河为例,其流域面积不足9000平方公里,水量仅8亿立方米,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却为1.3亿吨之多,比兰州以上河道的全部输沙量多出一半,平均每年从1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上刮走15700吨泥土,亦即每年剥去15厘米厚的地皮,如此之大的侵蚀力,可谓举世无双。其它如无定河、泾河等支流每年平均含沙量也高达每立方米舍沙138公斤至171公斤,真个是:1斤水,6两沙,一处波涛万姓家,从此浪迹向天涯。
黄河的泥沙绝大部分来自黄土高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北达阴山,南抵秦岭的黄土高原面积为58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一片黄土地带,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区为43万平方公里。黄土的特性是颗粒甚细,孔隙甚多,含钙,垂直节理发育。干旱时坚如石块,一旦雨浇水浸则变成烂泥、流泥。黄土高原的内在因素便是无时无刻不期待着流失,如有流失的机会,则毫无眷恋之意潇洒而去。太行山、吕梁山、秦岭一带是我国北方的暴雨中心,夏秋时节,暴雨落地便成洪流,在没有植被保护的黄土高原上,这洪流锋利如刀如锯,或切或割或剥,所向无敌,把黄土高原切割成千沟万壑、形销骨立。
如果把黄河中一年冲走的16亿吨泥沙铺在水土流失严重的43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厚度约为1.5毫米至2毫米,成年累积,以五千年计,则为7.5米,以一万年计,则为15米,以十万年计,则为150米了!
我们的黄土高原曾经是丰厚的。
我们的黄土高原曾经是翠绿的。
我们的黄土高原曾经是肥美的。
黄河沉重而疲惫地流动时,从河口镇到孟津,恰好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段,倾斜的地势,巨大的落差,提供给黄河强大的动力条件,居然重新浩浩荡荡。河口镇至龙门,行程725公里,河底落差600米,平均每100公里的流程就要降落近100米。巨人的落差,使挟裹了数以十多亿吨泥沙的黄河,声威不减,若咆哮的巨龙呼啸东去。
如果说黄河因为黄土高原各支流的输送,不得不泥沙俱下的话,那么含沙量如此之大的浊流又凭借地势的落差,所造成的对河床的侵蚀,使中游河段崖陡壁立峡谷森森,则是黄河雕塑而成的真正的巨大杰作了。且以天桥峡为例,峡长20公里,两岸山如屏障,河心是盘石屹立,水流激荡,浪花飞溅。出天桥峡,400公里后是壶口断岩,黄河水从十多米的高处倾泻,坠落,是为著名的壶口瀑布。
壶口而下是龙门,龙门又称禹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时一开凿而成,两岸断壁如门,黄河浪则前仆后继夺门而去,直叩华山脚下的潼关口由潼关转向东流,又进入豫西峡谷,其中以三门峡为最著名,黄河水分成三股,在右边的入门、中间的神门、左边的鬼门间相拥相挤,人神鬼一概视而不见,三门之下一座高出水面二十多米的石峰矗立河心,是为“中流砥柱”。
黄河流经华北平原时,理当感慨万千的。
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西起太行山,伏牛山,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和黄海,南部和长江下游平原相接壤,31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寸土都是风水宝地。
华北平原原先不是平原,在遥远的地质历史时期,它是一片浅海,山东丘陵是海中岛屿。黄河、淮河以及从燕山、太行山上流出来的一些小河流水,先注入这个浅海再最后归宿大海。由这些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沉积,终于使浅海的海底露出水面成为陆地。在华北平原形成之前,海河并不存在,浅海由泥沙淤积成陆地后,海河才发育而成。
即便在华北平原形成之初,因为地势低洼,黄河两岸并无大堤,因而黄河水是自由自在地四处漫流的,颇为放荡不羁。华北平原上便有了难以计数的水泊,往往是在一处流过同时泥沙淤积,便转而流往另一处。后来为了农业生产及农民定居的用水与安全,才筑堤束水,挖渠导流,到处淤积的泥沙只能悉数淤积在河槽之内,使河床不断升高,堤岸也随之升高,日积月累,河底高出堤外平地,黄河之为“悬河”、“天河”由此而始。高高在上的黄河,其实内心里并不舒畅,因为既无支流汇入,也无水量补给,更无流域面积,再也不能随意地挥洒在华北平原了,充其量不过是借得一条路而已。
从郑州桃花峪到山东垦利县,是黄河的下游。水势已经平缓,河道淤积散乱。黄河两岸全靠大堤作为屏障,有的高出地面2~5米,有的达到10米。北岸自盂县以下,南岸自郑州以下的两岸犬堤间一般宽达10公里,河南长垣大车集竟相距20公里。
这一段流程的黄河水合纵连横左右晃荡,流向紊乱不定,滩岸变化无常,是黄河决溢最多的河段。
这个时候的黄河已经浑浊不堪了。
泥沙混杂的黄河进人下游之后,因河底比降很小,浑水比重极大,便减缓了流速,甚至可能短暂地停止流动。但,只要上游不断有浑水流来,出量堆积便促使暂停流动的浑水又开始流动,如是停滞——流动——又停滞——又流动的规律,被称为浆河现象,是高含沙水流条件下淤积过程的展示,足载不动太多泥沙的沉重的提醒,也是黄河万不得已而只能断流的前奏。
黄水太浑浊。
黄河太沉重。
就在黄河竭尽所能地奉献,同时又不得不把中游带来的16亿吨泥沙中的4亿吨沉积在下游的河槽中,而把另外12亿吨送进渤海之前,它本身也已经毫无遮掩地向人们坦露着了——它的疲倦、它的沉重、它所隐伏的灾难——仅一百年来,如今的入海河道中便淤积有400亿吨的泥沙了!
渤海是一个不大的内海,由于海底地形和岸线的影响,渤海潮汐要比外海弱小很多,再加上黄河悬得太高,潮汐对河流的影响便小了很多,感潮河段不足三十公里。黄河的人海流量已经不多,只是因为居高临下,浊流浑沌,仍然涛声如雷,轰隆作响。黄水在海面上渐次扩散,如是洪水季节,浊流可以深入渤海几十公里,一时渤海大有变黄之势。到底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清浊不分到清浊交融到还浊于清,渤海仍然是渤海。
亲爱的读者,但愿我的叙述能使我们一起看见并体验到了黄河的流出之初、流出之中和流出之末——这流动的过程。
黄河并非是从来就黄的。
黄河并非是流程开始就黄的。
或许还可以这样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至清的河。比如尼罗河,它的含沙量是每立方米1公斤,这个数字与奔流在青藏高原上的黄河干流的含沙量相一仿,你去青藏高原看黄河水,那水是清盈的。你甚至会惊讶这是黄河吗?是的,是黄河,黄河为什么非黄不可呢?再比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每立方米的含沙量为10公斤,已列人世界多沙河流的行列之中,凭美国当今独步世界的现代科技,使科罗拉多河不再含沙彻底变清,至少在眼下尚属空谈。不过,黄河的含沙量也确实太大了——每立方米37.7公斤——这个数字无论对黄河本身或者黄河流域的人片土地、家园而言——无疑都是灾难性的。
无论黄河怎样浑怎样浊怎样决溢怎样泛滥,只要一见滔滔巨浪以及沉浮其间的羊皮筏子,每一个中国人又怎能不追思以往、心潮激荡呢?
我两次在黄土高原踏访时,从沟壑间跋涉到黄河边,看着几棵瘦小的枣树被连根卷入洪峰之中,满目形销骨立的黄土高坡,一条泥沙俱下的浑沌大河,见过家徒四壁痛哭失声的陕北老乡,也见过习惯于“吃皇粮,喝黄汤,穿黄装”的救济生活的等待和麻木,失去家园以后的人格的矮化、尊严的扫地。黄河,我也一样曾经抱怨过你,你的几乎是愤怒的排空浊浪撞向峡谷时的粉身碎骨,已经是在回答我了:
你看清楚灾难之源了吗?
对于黄河,对于这一条曾经孕育、流出,壮大并延续了几十万年华夏文明的大河,我们有过多少悉心的爱护及体贴?我们几曾把它当作大地完整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与之相望相闻相处?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想到,一切都会疲倦,流水也有不再浪漫之时?而这样一条大河的负重、兴衰,跟我们的家园乃至整个民族,又是怎样休戚相关的呢?
人有今日之人和昨日之人。
我有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
河有今日之河和昨日之河。
今日之人与昨日之人都是人,但不是一样的人。
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都是我,但不是一样的我。
今日之河与昨日之河都是河,但不是一样的河。
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是最迷人的也是最惘然的。我们通常说的“上下五千年”,或者“三皇五帝到如今”,实在是太短暂了,那没有文字的历史又实在是太辽阔了。人的视野就那么一点,翻捡旧书又常常会发出孔夫子一样的感慨,“文献不足征也”。常常为无字记载而遗憾。但也有庆幸,因为那样巨大的历史的沉默和空白绝对是真的。所谓盛世修史,文字往往太密集,可信度便随之减少。我们当然要歌颂文字的创造,但从文字中脱出来,遥想真个苍茫的天地玄黄间的大河奔流,你也许什么都看不见,你也许什么都看见了。
考古发掘的实证告诉我们:早在八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祖便在黄河流域开始采集,狩猎的生活了。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我们的先人一定有点胆怯,甚至不知所措,在他们离开森林的营地之后目光是惘然的,那是真正举步维艰的岁月,那时的黄河中上游被树木和草地覆盖着,有各种野生的果实,狩猎的收获也不薄,但真正吸引着我们的祖先并且有所依傍开始筚路蓝缕艰苦卓绝过程的,却是黄河。因为干渴的驱使,因为水的呼唤,他们走到一起了。
黄河流域已经发现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的二千多处原始村落,便是发掘出来的不是文字的实证。这实证要可靠得多,因为它是历史本身的断片。它和文献不一样,文献是记录者的叙述而历史本身并不出现。当然以今天“文明”的眼光去看,这原始村落是既无大厦也无殿堂的,不过是几个土丘,残存的也就是泥盆瓦罐、石片刀斧、箭头鱼钩、一堆堆破烂、一片片废墟。不过假如你想到这是鸿濛初开之际,这一切的发现和发明实际上已经进入文明的初创,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区域已经格局底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因黄河的走向而大体明确时,你能不从心里发出感叹吗?我们永远只是生活在历史中,现代人的狂妄大抵也只是因为无知而已。
当我们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时,是我们自己把更加久远的文明失落了,或者说丢弃了。
李零先生说得好:
比如近代有“地理大发现”,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之名几乎家喻户晓,好像很了不起。但真正的“地理大发现”、更伟大的“地理大发现”是什么?恐怕还是旧石器时代的“地理大发现”。当时的人,绝无令名传世,但他们已到达地球各处,不但各大洲的崇山峻岭、荒漠绝原都有他们的足迹,而且就连高寒极地、大洋深处也都有人居住。我们今天的生存方式,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大格局都是很早就已奠定。我们的文明史,离开这种背景是看不清的(顺便说一句,我们从小就学“社会发展史”,其实这门课早已落伍,很多“常识”都最没常识)。
善哉斯言!
正是八十万年前,先民在“地理大发现”中发现了黄河,发现了长江,并且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定居于黄河流域,从事原始的也即是最早的农业生产,播下了农耕文明的种子。所谓历史总是离不开年代及地理环境的,农耕文明的年代却又为什么独独发源于黄一河、长江流域呢?这两条河以及流域的地理环境又是怎样影响甚至制约历史进程,并由此孕育、发展了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的呢?
梁启超在1922年于清华园内曾作《地理及年代》的演讲,在论及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和文化心理的关系时,他说:
人类征服自然之力,本自有限界,且当文化愈低度时,则其力愈薄弱。故愈古代则地理规定历史之程度愈强。且其所规定者,不徒在物的方面而兼及心的方面,往往因地理影响形成民族特别性格。而此种性格,递代遗传,旋为历史上主要之原因。
中国的地理、历史当然离不开黄河,梁启超以十八条理由论述黄河流域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实录前七条如下:
1、中国黄河流域原大而饶、宜畜牧耕稼,有交通之便,于产育初民文化为最适。故能以邃古时即组成一独立之文化系。
2、该流域为世界最大平原之一,千里平衍,无岗峦崎岖起伏,无湾琦琦离旋折,气候四时俱备,然规则甚正,无急剧之变化,故能形成一种平原的文化,其人以尊中庸爱平和为天性。
3、以地形平衍且规正故,其人觉得自然界可亲可爱,而不觉其可惊可怖。故其文化绝不舍神秘性与希伯莱、埃及异,居其地者非有相当之劳作不能生活,不容纯耽悦微渺之理想,故其文化为现世的,与印度异。
4、天惠比较的丰厚,不必费极大之劳力以求克服天然,但能顺应之即已得安适。故科学思想发达甚缓。又以第2项所言地形气候皆平正少变化故,故乏颖异深刻的美术思想,又以爱乐天然顺应天然之故,故伦理的人生哲学最发达。
5、此一区域中,别无第二个文化系,而本部地势毗连不可分割,故随民族势力之发展,文化亦愈益扩大,组成单一性的基础。
6、以第2项理由故,中庸性质特别发展,惟其好中庸,万事不肯为主我极端的偏执,有弘纳众流之量,故可以容受无数复杂之民族,使之迅速同化。亦惟因周遭之野蛮或未开化的民族太多,我族深感有迅令同化之必要。而中庸性格实为同化利器,故演化愈深,此性格亦愈显著。
7、国境西界葱岭以与中亚及欧洲之文化隔绝,南界喜马拉雅以与印度文化隔绝,缺乏机缘以与他系文化相磨相砺相资长,故其文化为孤立的单调的保守的。
新石器时代中期,散布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上的炎帝族、黄帝族、蚩尤族渐渐强大,他们迁徙不定游牧为生,但始终不离开黄河沿岸。率先进入农耕并开创农耕文明的是炎帝族。史书有神农时代之谓,但炎帝与神农是否同一个人或同一氏族,自战国以降史学家一直在争论不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是因着农耕文明的创立初世而被后人相连在一起的,经过层累叠加,炎帝神农或神农炎帝便流传至今了。《逸周书.尝麦篇》说,中国太古时有两大对峙部族,西为赤帝即炎帝,东为蚩尤,赤帝为蚩尤所一逼,便联合黄帝攻杀蚩尤,并定居在黄河流域的陕、甘、晋地区。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兴起,炎帝神农教民食五谷、耒耜耕薅等等,在后来的典籍中有所记载:
《周易.系辞下》:
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盍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盍取其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管子.轻重戊》:
农氏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食谷而天下化之。炎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腥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
《庄子.胠箧》:
昔者客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中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盗跖》:
神农之世,卧者居居,起者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商君书.画策》:
神农之世,公耕而食,妇织而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亡。
《吕氏春秋.爱类》:
神农之教日,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也;女有当年不织者,则天下受其寒。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
上述种种均是后世之人描述的没有文字年代的历史,但,我们从二干多处原始村落残存的废墟中、石片、鱼钩、灰烬上也可以触摸到太古年代依然温热的气息,吃五谷、熟食而开始天下教化、文明初始、几十万年之后,我们今天的一日三餐不还是煮熟的五谷杂粮吗?问题只是:今天离开“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家园美好生活,是更近了呢?还是更远了?
到得殷商时代,商王盘庚迁都殷墟(今河南安阳),故又称殷商,势力范围已达到太行山、泰山之间的华北大平原,陆续发掘出来的枕着黄河涛声沉睡了几千年的殷墟碎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皿都在无言地倾诉对黄河的依恋——那是华夏古文明的灿烂发祥之地啊?
当时世界,除了埃及、巴比伦和殷商,更多的人类还处在鸿濛年代的边缘,过着原始人的生活。
殷商以后直至北宋,二千五百年间,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西汉至隋唐十一个王朝均建都长安(今西安),其为王都的历史长达一千一百多年。而在洛阳建都有九个王朝代,九朝古都历时近千年,河图洛书至今仍为佳话。但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了,文明的中心、人类的脚步正向着黄河下游迁徙,直到北宋的建都开封,不妨说这是囿于环境和资源的损耗,在不堪重负之后的新的开发,文明还在延续,同时灾难也已经隐伏。
黄河的走向就是中华文明的走向。
黄河的沉重就是中华文明的沉重。
黄河的灾难就是中华文明的灾难。
本文限于篇幅,只略记本世纪70年代初到1996年二十四年间,黄河创下的历史上最惊人的灾难记录:下游18度河床干涸,河水断流。进入本世纪90年代,年年春季断流,而且断流的时间一年比一年提前。1995年,下游东营市比1994年提前42天断流;而1996年又比1995年提前了72天。断流的时间也愈来愈长,1995年已达180天,断流的距离为622公里,1996年到洛口以下全部断流,正在继续上延(《中国青年科技》1996年第4期)。
黄河断流沿岸,水的无比珍贵立显。
1996年5月,山东滨州、东营市一带所有的自来水龙头前,都排起了长队。人们忽然觉得黄河真是太重要了,而浑浊无比的黄河水也太可爱了!人总是在困境中才会想起本应珍惜的一切,无奈和焦虑如同候水的人一样,排着长队,渴比饿还难受。
人们再也不敢浪费水了,筹划着一盆水的重复、多种用途。黄河大堤上,翘首盼水的老乡呼喊着:“黄河啊,你咋就不来水了呢?”
山东人对黄河的感情可谓深厚而复杂。无论如何,全省农田灌溉用水的一半来自黄河,每立方米的黄河水可增加小麦产量0.85公斤,看着黄河又黄又浊,却也能使小麦的穗粒更加饱满而且金黄,这小麦的金黄与金子的金黄孰轻孰重,就看你怎么掂量了:有馒头吃的人可以没有金子,坐拥金子的人不吃馒头行吗?
青岛、烟台等地丁矿企业集中,黄河断流一天,损失以百万元计。
人啊,你要记住盼水的时刻。
人啊,你要珍惜有水的光阴。
黄河断流意味着什么?
倘若有一天,这一条养育、滋润了从太古时期到今天的华夏文明的大河,成为内陆河、季节河,不再有黄河之水涌进渤海,缺水的黄淮海平原更加干旱,盐碱地扩大,地下水位变化,地面风蚀化面积扩大,下游及入海口水质恶化,海岸变迁,入海营养物减少导致多种生物消亡外,从整个生态环境和民族心理意识而言,无疑是一场旷古未有的大劫难——一处巨大的家园破碎了——一个悠久的文明中断了。
所谓“再造辉煌”等等豪言壮语,如果离开了特定的地理环境——僦像假如没有黄河长江的倚托——那就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连生命之水都没有了,何论其它?
断流的黄河用断流告诫人们:黄河之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黄河上游的来水量逐年减少,而下游的引水量则逐年增加。下面一组引自《中国青年科技》1996年第4期的数字,会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是如何抽光引干黄河的:60年代引水24亿立方米,70年代为68亿立方米,80年代为100亿立方米,1989年达到163亿立方米。至今全流域引黄水量已到270亿立方米。“引黄”工程还在扩大,笔者在西北荒漠采访时,为干旱所困的荒漠戈壁上的农民,无不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引黄”工程的实施,并视之为生命工程。
这些工程是:甘肃的引大入秦、景泰二期工程,宁夏盐池、环县、定边工程,引洮工程,内蒙。占河套扩建,下游“引黄”扩建等。预计到2000年全流域灌溉取水量达400亿立方米,上述工程全部完工后则为415亿立方米。黄河天然径流量只有580亿立方米,非汛期来水量占40%为230亿立方米。而引水则恰恰相反,非汛期引水占60%,到2000年达到240亿立方米。也就是说,非汛期的黄河之水引到涓滴全无,尚缺10亿立方米,黄河不断流还能怎么样?
黄河断流的原因看起来并不复杂,简言之,黄河下游因为高筑堤岸实际上是一条渠道式的河流,两岸基本没有流域来水补给,河道的水量完全取决于中上游来水的多寡、黄河流域位于东亚中纬度地带,是气候水文长期波动变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从自然环境看,黄河水量有天然决定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近十几年正逢枯水期,本世纪80年代,主要产流区兰州以上产水量比60年代减少了5.6%,进入90年代又有减少,因而三门峡的来水量,80年代比60年代减少了18%。
一方面是天然降雨减少,而另一方面则是无视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在人口激增、迅速城市化的过程中,野蛮、无度取水。
80年代取水量比60年代增加了56%,为274亿立方米。下游引水增量最大达100亿立方米,其中2~6月的引水为60亿立方米,而花园口同期实测流量只有45~55亿立方米!
农田灌溉用水的浪费,已经呼吁多少年了。但迄今为止,黄河流域无论自流灌溉还是提水灌溉,统统都是满灌。河套平原每亩定额灌水量300立方米,比滴灌、喷灌多出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再加上灌水渠道的跑、渗、漏,一方面是生命之水的紧缺,一方面是生命之水的挥霍与浪费,该是我们替黄河着想从而也是替未来及子孙后代着想的时候了。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了解或理解黄河,始终是一个问题。我们年复一年的勘查、测量、治理,是在人的价值观的驱使下,为了让黄河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是完完全全为人所用的;关于一条文化的黄河究竟与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怎样血肉相连的,现代人已经不再关心了;关于黄河自身的伤痛、重负以及衰老,我们习惯于熟视无睹;更不用说由黄河牧养的炎黄子孙为了流水与文明的永续,而怀着感激之情小心翼翼地牧养黄河了。
黄河只好断流。
让河床的一段赤裸裸。
让儿孙们看看无遮无掩的母亲河,是什么样子的。
一切都在光天化日之下。你惊讶吗?托载黄河之水的河床,竟是如此破落!干裂的胶泥地被阳光蒸腾出鱼腥味,那裂缝深处,丝丝缕缕地飘散的热气是来自太古年代的叹息吗?没有水的载浮载沉时,渡船歪斜着,歪斜在几个淤积的沙丘旁,几只乌鸦在折断的桅杆上散步,那撕裂的帆篷还在期待什么吗?
有毛驴车、拖拉机,或者慢悠悠或者轰隆隆地驶过……有盼水者喃喃自语:“黄河水可是信水啊!”
黄河两岸的农耕先人根据不同时令以及庄稼,果木的生长过程,为不同时期的黄河来水,曾经取有极富诗意的名称,并流传至今。农人与黄河的情感可见一斑。
《宋史.河渠志》称:
黄河随时涨落,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
自立春以后,东风解冻,河边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故谓之“信水”。二月三月桃华始开,冰泮雨积,川流猥集,波澜盛涨,谓之“桃华水”。四月未垄麦结秀,擢芒变色,谓之“麦黄水”。五月瓜实蔓延,谓之“瓜蔓水”。朔野之地,深山穷谷,固阴冱寒,冰坚晚泮,逮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水,水带矾腥,并流于后,故六月中旬后,谓之“矾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谓之“豆华水”。八月谓之“获苗水”。九月以重阳纪节,谓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复其故道,谓之“复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断冰杂流,乘寒复积,谓之“蹙凌水”。水信有常,率以为准,非时暴涨,谓之“客水”。
北宋一代,水患愈烈,君臣议事,必论黄河。商胡改道之后,有震惊朝野的三次回复故道的回河,与顺其自然的北流之争,结果是“执意要逆水之性,强使回河”,并且“要使河水回到已经淤高的故道中去”,“因而回河以后不久又改道北流了”。关于这一逆水之性的历史教训,左正言任伯雨在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论及黄河时,说得最为透彻了:
河为中国患,二千岁矣。自古竭天下之力以事河者,莫如本朝。而徇众人偏见,欲屈大河之势以从人者,莫甚于近世。
任伯雨所指的欲屈大河之势以从人者,即指北宋三次黄河决溢后的强行回复故道之举。
众人也会有偏见,屈大河之势以从人是万万行不通的,古人之言,今人当记取。
尽管如此,《宋史》仍然同样记录下了黄河一年中几个月来水特点的、诗一般的叙述和描绘。水啊,黄河水,浑水浊水决堤的水泛滥的水,却又足信水桃华水麦黄水瓜蔓水登高水,说不清也离不开的中国人和黄河水!
如今,不足黄河无信,而足人类不仁。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我们还能有第二条黄河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