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二 老朋友的意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增订四版《尝试集》前,冠有胡适1916年8月4日答叔永书。以早年书札作为“代序一”,这既体现适之先生“历史进化”的眼光,也可看出其对老朋友的尊重。因此,请留美时期的诗友、归国后仍过从甚密的任鸿隽、陈衡哲夫妇为其“删诗”,自在情理之中。

    不必做复杂的历史考证,单是翻看《尝试集》,也能感觉到胡适与任、陈夫妇的交情非同一般。诗题中有《“赫贞旦”答叔永》、《送叔永回四川》、《将去绮色佳,叔永以诗赠别,作此奉和,即以留别》,还有副题“别叔永、杏佛、觐庄”的《文学篇》、副题“送叔永、莎菲到南京”的《晨星篇》,以及注明“赠任叔永与陈莎菲”的《我们三个朋友》。更直接的证据来自《文学篇》的“小序”:“若无叔永、杏佛,定无《去国集》。若无叔永、觐庄,定无《尝试集》。”

    关于任鸿隽等人如何促成胡适的白话诗尝试,从1919年8月的《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尝试集〉自序》胡适:《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尝试集〉自序》,《新青年》6卷5号,1919年10月。,到1933年底撰写的《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此文初刊《东方杂志》第31卷1期(1934年1月),后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广为流传,对新文学史的编纂影响极大。,再到50年代的《胡适口述自传》参见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第七章《文学革命的结胎时期》,北京:华文出版社,1992年。,经由胡适本人的再三追忆与阐发,连一般读者都已耳熟能详。值得注意的是,在白话诗写作的“尝试”中,任君所扮演的角色,并非“同志”,而是“论敌”。

    正是绮色佳时代的诗友任叔永的反讽与戏拟,促使胡适发誓从三事入手进行“文学革命”,甚至填了那首气魄非凡的《沁园春·誓诗》:

    文章革命何疑!且准备搴旗作健儿。要前空千古,下开百世,收他臭腐,还我神奇。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诗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驱驰。

    至于“《尝试集》的近因”,据说也是由叔永的批评引起的。胡适在答书中称:“倘数年之后,竟能用文言白话作文作诗,无不随心所欲,岂非一大快事?我此时练习白话韵文,颇似新辟一文学殖民地。可惜须单身匹马前往,不能多得同志结伴而行。”胡适:《〈尝试集〉自序》。在胡适的眼中,老朋友任鸿隽的挑剔、反驳乃至讥笑,乃是其从事白话诗“实验”的一大动力。

    这一“千里走单骑”的传奇故事,基本上出自胡适本人的自述。如此叙说,是否有贬低友人、拔高自己之嫌?看看任君的回应文字,不难明白。1919年10月30日,任鸿隽致信胡适,称其读了刊于《新青年》6卷5号上的《〈尝试集〉自序》后,“差不多要愧汗浃背了”:

    我所愧的,并不是我和你那些议论,正是我那几首旧诗,因为我的诗原来是不敢拜客的。《任鸿隽致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74—7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也就是说,任君不想附会时尚,对于自家当初之反对白话诗,并无丝毫悔改的意思。实际上,此前一年,任还在给胡的信中,挖苦《新青年》之所以刊载白话诗,乃是因制作方便,“在无诗可登时,可站在机器旁立刻作几十首”。至于让胡适大喜过望的支持其文学革命主张的表态,并不包括白话诗的尝试:

    隽前书“大赞成”足下之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者,乃系赞成作文之法及翻译外国文学名著等事,并非合白话诗文等而一并赞成之,望足下勿误会。同上书,14页。

    如此决绝的口吻,加上两个月后再次来信,坚称“兄等的白话诗(无体无韵)绝不能称之为诗”同上书,16页。,可见任君立场之坚定。作为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科学家兼教育家的任鸿隽,并不以文学为业,吟诗只是个人爱好。20年代的任君,仍不时给老朋友胡适寄赠诗词,但从不尝试那“无体无韵”的白话诗参见《陈衡哲致胡适》及《任鸿隽致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253页、273页、399页。。

    至于陈衡哲,情况则大不一样。适之先生始终对莎菲女士很有好感,这点不必多言,此处单就“文章知己”立论唐德刚关于胡适《亡女》一诗以及夏志清关于陈衡哲小说《洛绮思的问题》的解读,均很有说服力。胡、陈二君,虽系“才子佳人,一拍皆合”,但借用唐德刚略带调侃的说法:“不幸他二人也因八字不合,而沟水东西!”参见唐德刚《胡适杂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195—198页,以及夏志清为该书所撰的序。。1914年留美、1920年归国,任北大西洋史兼英语系教授的陈衡哲,日后主要以欧洲文艺复兴史研究知名,但对于早期新文学的贡献,也颇受文学史家关注。《〈尝试集〉自序》中有这么一句话:

    这两年来,北京有我的朋友沈尹默,刘半农,周豫才,周启明,傅斯年,俞平伯,康白情诸位,美国有陈衡哲女士,都努力作白话诗。

    从1918至1920年,那位远在大洋彼岸的陈衡哲女士,已经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鸟》、《散伍归来的吉普色》,以及短剧《老夫妻》、小说《小雨点》和《波儿》等“白话文学”。为其牵线搭桥的,应该是胡适刘半农编《初期白话诗稿》(北平:星云堂影印,1932年)中收录陈衡哲《“人家说我发了痴”》一诗的钢笔手稿,其中有若干毛笔添加的引号、问号等,而且将“他们便令我将他看护”改为“他们便叫我作他的看护妇”。单是添加的标点符号,无法判断何人所为;有了那几个汉字,不难断言出自胡适手笔。。因为据适之先生称,当初在美国尝试白话诗写作时,任鸿隽等老朋友一致反对,只有一位女士默默地注视并表示支持,那便是莎菲女士。

    因胡适在谈论白话文学起源时的再三铺陈,世人对胡、任之间的争论多有了解;至于“我们三个朋友”中不太抛头露面的陈衡哲,其实并非与此毫无关涉。这一点,一直到1928年撰《〈小雨点〉序》时,胡适方才有所陈述:

    民国五年七八月间,我同梅、任诸君讨论文学问题最多,又最激烈。莎菲那时在绮色佳过夏,故知道我们的辩论文字。她虽然没有加入讨论,她的同情却在我的主张的一面。不久,我为了一件公事就同她通第一次的信;以后我们便常常通信了。她不曾积极地加入这个笔战;但她对于我的主张的同情,给了我不少的安慰与鼓舞。她是我的一个最早的同志。胡适:《〈小雨点〉序》,《胡适文存三集》1096—1097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

    在美的最后一年,胡适“和莎菲通了四五十次信”,其中不少涉及诗文创作。这种同道之间的互相支持,确实给正在从事“孤独的文学实验”的适之先生很大的安慰与鼓舞。可要进一步推断,将陈坐实为胡写作新诗的“烟丝批里纯”(inspiration,即灵感),而且断言,“所以新文学、新诗、新文字,寻根究底,功在莎菲!”参见唐德刚《胡适杂忆》196页。则又未免言过其实。之所以不认同唐德刚的“大胆假设”,理由很简单,未同莎菲通讯之前,胡适已开始新诗的尝试。话题其实应该掉转过来,不是莎菲女士刺激了适之先生的写作灵感,而是胡、任之争以及胡适的大胆尝试勾起了莎菲的文学兴趣。“民国六年以后,莎菲也做了不少的白话诗”,其中好些还是寄给胡适并请其推荐给《新青年》或编入《努力周报》参见《胡适文存三集》1093—1097页和《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153页、156页、166页、193页。。

    莎菲女士并非一流诗人,只是修养甚佳,“作点文艺小品自遣”参见《陈衡哲致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166页。胡适对于陈衡哲的学识与才情,似乎估计过高,因而也就期待太殷,对其因怀孕不能上课大发感慨,并追忆当初任、陈结婚时自己的贺联“无后为大,著书最佳”。最后的结论是:“但此事自是天然的一种缺陷,愧悔是无益的。”参见《胡适的日记》上册21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还是像模像样的。起码在我看来,其新诗创作并不比胡适逊色。在胡适1922年2月4日的日记中,粘附有陈衡哲的《适之回京后三日,作此诗送给他》,不妨将其与此前胡适本人的《我们三个朋友》对比,各取同样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最后一节为例。先看适之先生的:

    别三年了,

    又是一种山川了,——

    依旧我们三个朋友。

    此景无双,

    此日最难忘,——

    让我的新诗祝你们长寿!

    接下来再读莎菲女士的:

    不能再续!

    只有后来的追想,

    像明珠一样,

    永远在我们的心海里,

    发出他的美丽的光亮。

    二者都不算好诗,胡诗过于直白,陈诗的比喻则欠高明,但尚属平实妥帖。当然,早期白话诗的“尝试”之作,不必苛求。

    一个坚持“无体无韵”的白话诗不是诗,一个则是胡适白话诗写作“最早的同志”,请这两位老朋友来帮助删诗,自是好主意。问题在于,胡适似乎更看重周氏兄弟的意见,未免有些怠慢了这对老朋友。因为,仔细比勘,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任、陈的不少意见,实际上并没有被胡适采纳。

    这当然不能全怪胡适,因其牵涉到刊行增订四版的目的:到底是为了“飞鸿踏雪泥”呢,还是诗史留印记。倘若像《蔚蓝的天上》那样,“豫才删,启明以为可存。莎菲删,叔永以为可删”,那很好办,三比一,删。可仔细品味,叔永、莎菲夫妇的意见中,有些不牵涉艺术鉴赏力之高低,而只是基于怀旧心理。如《虞美人·戏朱经农》“叔永以为可留”,《寒江》“莎菲拟存”,看中的未必是艺术,而很可能只是对于共同的留学生涯的怀念。《送叔永回四川》俞平伯以为可删,目录页以及正文也都已用红笔圈掉,可仍有莎菲用铅笔做的批注:“A    good    historical    record 。 keep ? ”(“一份很好的历史记录,保存?”)以上三诗,最后都没能进入新版。显然,胡适之所以修订并重刊《尝试集》,主要目的不是纪念友情,而是为“文学革命”提供标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