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岗位-5月14日:震后第二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露宿紫坪铺水库

    凌晨5点,闹钟还未响,我就醒了。

    原定7点起飞的飞机直到8点整才从北京机场起飞。客满。

    机上乘客主要有三部分人,一部分是前往救援的突击队员和专家,一部分是地震灾民寻亲的亲友和自发奔赴灾区的志愿者,另一部分就是新闻媒体的记者。

    上午11时30分左右,随人流走出机场,早已等候在门外的四川省总工会宣教部部长和工人日报驻四川记者站站长高柱把我们接上一个面包车后就直奔重灾区之一的都江堰市。在车上,我换上了从北京带去的军用迷彩服,从摄影包内取出了照相机并装好了镜头,做好了进入灾区战斗的一切准备。

    下午14时至16时,我们的车子跟随着四川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彭哲英的慰问车,先是在都江堰看了几处倒塌的企业、医院、学校,以及广场上救治重伤员的医疗点等。

    下午18时30分,当走到都江堰市的街道上一处废墟时,我和文字记者戴明阳跳下去抓拍了大约有20多位武警战士正在挖掘掩埋在废墟深处的生命信息的救人场面。从都江堰市的几处坍塌处和广场上伤员的人数我越来越感觉到灾情的严重性,比从北京动身时获取的信息要大得多(当时,央视播出的实际死亡数字仅仅有1000多人)。

    同时,从街面上人们的表情以及天上直升飞机飞行的方向等现状我明显的感觉到这里还不是伤亡最严重的地区(都江堰能够通车、有手机信号),我想,我们不能在这里过于恋战,应该迅速往更深处进发。

    19点左右,我提出工人日报4位记者分两路采访,一路为四川记者站高柱和贺少成继续乘省总提供的专用采访车,专跑成都等能够通车的灾区。另一路由我带领戴明阳(戴明阳在车上写纸条跟我请战,要求和我一起进入不通车的灾区采访)从都江堰往汶川县境内徒步进发。当时,前方情况不明,余震不断,也是为了安全,省总宣教部长对我们孤身进入不通车的地区进行劝阻,但是,我们决定要走,他也只好同意。并决定往西送我们一程,直到车子开不动为止。

    19点24分,车出都江堰市区不足一公里,我们就被武警战士临时设的第一道路卡子拦住了。没等司机将驾驶证拿出来,我就跳下车去连比划带诈唬的说了些什么,可能是看见我穿着迷彩服又是一副老兵的样子,也可能是我的话执勤的战士什么也没听懂,而且还那么横,就把我们放行了。随之,我们的车照此连闯了两道路卡,最终在塌方将山路完全阻断处的紫坪铺大坝脚下停了下来。

    我们与省总的采访车正式分手。

    当时,我下意识的看了一下军表,时针指在5月14日19点49分。

    分手后我环顾了一下我和戴明阳所处的位置的地貌:两侧是陡壁山崖,脚下是断路滑坡。要前行只有翻越大坝,而从大坝底到坝顶共有1000多级台阶。

    20时20分,等我们各自背着十几公斤的采访工具及必备品气喘吁吁的登上坝顶时,太阳早已落山。坝内,震后的万倾水面在军车的余光下不时翻着不规则的涟漪(水面上有树枝等杂物),脚下震碎的大坝栏杆水泥块和裂缝到处可见。一队身穿桔黄色抢险服,从地震发生时就起步从山东泰安赶来救险的消防战士和我们同时登顶。坝顶北侧一队身穿迷彩服的军人和军车正在排队集结做战前动员。

    晚上21时许,战士们在黑暗中每人增发了两瓶矿泉水和两根火腿肠。

    在与部队一位孙副教导员的攀谈中我得知,他们将于明晨乘冲锋舟先走一段水路后,再徒步走7公里的山路进入映秀镇。这样的路线比连夜翻山徒步走要快得多。但是,副教导员说,他不敢保证我们能否乘上冲锋舟。

    于是,经过权衡我和戴明阳选择了跟着部队走。

    这就是说,如果登舟顺利,我们将和第一批从陆路进入汶川县映秀镇救险的解放军战士,同期到达已经中断交通、通讯两天多的映秀镇。

    深夜23时,熄灯哨响过(事实上没有灯),战士们解开背包和衣而睡。一位名叫吴玉城的中尉新闻干事还把自己背包里的一条军被和一件大衣塞给了我和小戴,而他自己和其他战士凑合去了。

    5月的深山和高海拔之夜凉气逼人。我紧抱着戴明阳,这样可以相互取暖。值得一记的是这样的露宿,对于我来说虽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刚刚毕业比我女儿还小一岁的戴明阳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个孩子很坚强。

    然而,凌晨刚过,紧急起床哨就响了。

    原来大坝体在余震中晃动过大,部队为防万一临时决定部队提前撤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