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自《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废科举,兴学堂,风气为之一开,课本随之一改,但传统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依然延续既往,毕竟都是受老式教育过来的人。当时学堂使用的教科书,一类是教会的教科书,自西方引进,不适国情,另一类则由老夫子们编就,又显艰深,也不符教育学规律。如南洋公学的《蒙学课本》,第一篇第一课为:“燕、雀、鸡、鹅之属曰禽。牛、羊、犬、豕之属曰兽。禽善飞,兽善走。禽有两翼,故善飞。兽有四足,故善走。”这对于刚入学的儿童而言,领悟吃力。故在张元济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掀起了“教科书革命”。其组织强势阵容编辑队伍,聘高梦旦、蒋维乔、庄俞、杜亚泉、邝富灼、陆炜士等人为编辑,同时邀日本人长尾槙太郎、加藤驹二、小谷重等作顾问,开始按学期制度大举编纂教科书。经过半年的编修,一部完备的小学教科书《最新小学教科书》之《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终于完成。之后,按照学期制度编辑的初小和高小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等教科书也编就,经校订后教科书于1904年4月正式出版。
《最新教科书》推出后,至1911年底,发行量已占全国课本份额的80%,而1912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十几年间发行量达七八千万册,为中国乃至世界教科书史上,版次最多的一套教材。1915年至1916年袁世凯称帝前后几个月中,迫于政治压力,商务被迫将原定名为《共和国教科书》的小学课本,改为《普通教科书》,删节了有碍帝制的内容,此事一直为同行所诟病。撤销帝制后,《共和国教科书》恢复出版。
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修身立命,编写课本的确是件代圣贤立言之事,疏忽不得,轻率不得。在当时毫无范本参照的情况下,其采取“圆桌会议”方法讨论进行。在知识体系构造完整的基础上,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搭配插图,以增加趣味,便于理解。且在内容编排上遵循教育学原理,注意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新修身教科书》全书十册,第一册不用文字,专列图画;第二册列出图画,配以古人格言,以便朗读;第三册则比第二册稍繁。据蒋维乔《编辑小学教科书之回忆(1897—1905)》云:“当时之圆桌会议,惟在最新初小国文着手之时讨论最详悉。第一二册几乎每撰一课,皆讨论至无异议方定稿。至三四册以后,则由各人依据原则自行起草,草成之后,再付讨论;亦有由一二人先行讨论者。尔时不乏有趣味之资料,如余编及某课时,用一‘釜’字,而高梦旦必欲改为‘鼎’字,余曰:‘鼎字太古不普通,不可用。’高曰:‘鼎字乃日常所用之字,何谓不普通?’余曰:‘鼎字如何是日常所用之字?’高曰:‘鼎字如何不是日常所用之字?’于是二人大争,至于声色俱厉。及后细细分辨,方知闽语呼‘釜’为‘鼎’,而不呼为‘釜’也。相与抚掌大笑。”蔡元培在《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夏君传》中回忆教科书编写情形:“往往一课之题,数人各试为之,而择其较善者,又经数人之检阅,及订正,审为无遗憾焉。”
以1917年商务印书馆所印《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为例:雨将晴,河水清,两渔翁,须眉皆白,披蓑衣,戴箬帽,同坐岸上,张网捕鱼。(第二册第21课)
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第二册第22课)
巷中有屋,四面短墙,向南开门,客堂在前,书斋在旁,卧室在后。(第二册第24课)
座上客,远方来,父陪客,食午饭,饭后出门,与客闲眺,前有青山,旁有流水。(第二册第27课)
北风起,大雪飞,登楼远望,一片白色,雪止日出,檐溜成冰,其形如箸。(第二册第28课)
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第三册第1课)
燕子,汝又来了。旧巢破,不可居。衔泥衔草,重筑新巢。燕子,待汝巢成,吾当贺汝。(第三册第3课)
种桑数亩,春日发芽,芽渐大而成叶。农家妇女,携剪刀与筐,同往采桑,以为饲蚕之用。(第三册第8课)
帽所以护脑,四时皆用之。天暑时,多用草帽,天寒时,多用呢帽,或以缎布为之。(第三册第12课)
庄儿将入学。母曰:“儿尚着棉衣,不觉热乎?人之衣服因寒暑而异,今日天热,可易夹衣。”儿曰:“诺。”遂易衣而出。(第三册第13课)
温课已毕,弟谓兄曰:“吾辈可游戏乎?”兄曰:“弟欲何戏?”弟曰:“吾辈有竹刀、木枪,习为兵队可乎?”兄曰:“可。”遂率诸弟,为兵队之戏。(第三册第16课)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第三册第24课)
大雨如注,田水骤满。既晴,数农夫头戴笠入田插秧。秧针出水,长二三寸,分列成行。(第三册第30课)
贾易七岁丧父,其母彭氏,纺织以自养,令易入学读书。有时与以钱,为果饵之费。易不忍用,积得百钱,仍以还母。(第三册第40课)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第三册第49课)
秋夜,有蟋蟀鸣于墙下。弟问姊曰:“蟋蟀口小,鸣声颇大,何也?”姊曰:“蟋蟀有四翅,振翅发声,非以口鸣也。”(第四册第3课)
瓷缸贮蜜,群蝇咸集。一蝇贪食不已,足为蜜胶,不能脱。群蝇见之,皆飞去。贪食之蝇遂死蜜中。(第四册第4课)
除却国文课本,其他科目也秉持理念,惯性此例。
李生有地图,张生借阅之,约日曜送还。及期,张生如约,送还李生。(1923年版《新修身》第四册第13课)
吾乡多山,青翠如画。天晴山现;天雨山隐。我问母曰“山何以能隐现?”母曰:“天晴无云,故山现;天阴有云,故山隐。云能蔽山,山不能动也。”(1927年版《新撰国文教科书》第四册第27课)
同时期的学堂乐歌,也如此。除李叔同那首著名的《送别》外,尚有一些值得回味者。
《纸鹞》:正二三月天气好,功课完毕放学早。春风和暖放纸鹞,长线向我爷娘要。爷娘对我微微笑,赞我功课做得好。与我麻线有多少,放到青天一样高。
《放牛》:放牛放到山上,山上青草长;放牛放到山下,山下百花香。老牛吃得快活,连赞好食粮;牧童玩得快活,山歌随口唱。
《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荠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有一首《我家门前有小河》的童谣,至今仍有人传唱:“我家门前有小河,后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红似火。小河里面有白鹅。鹅鹅戏绿波。戏弄绿波,鹅鹅快乐,昂头唱清歌。”从歌词、旋律的风格推断,也当属那个时代的产物。
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诗意教育看似审美灌输,实则人格教化。沉吟铺辞,清峻慷慨,蕴涵端重,结言端直,读书人的气质风骨,皆濡染于规行矩步里,近朱在为学大益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