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在查获的日伪档案中,见到了日人对商务教科书的删禁令,仅小学语文、历史、地理部分就达六十处。商务史研究专家汪家熔,将其大致归纳为七类。
一、不许爱国,甚至不许别国孩子爱中国:
1.初小修身第六册第十三课。该课讲郑国人弦高,路遇秦兵偷袭,冒充奉国君命犒劳,使秦退兵的故事。
2.同上第十四课。该课言:“各尽一份心,各出一份力,保护这个大国。国势兴旺,是四万万人的光荣;国势衰弱,是四万万人的耻辱。”
3.初小修身第八册第二、三课。该课讲李若水的母亲见到从金兵处逃出的康王,招待他吃饭,并告诉他宗泽所在。
4.高小修身第二册第十四课。该课讲文天祥宁死不受元朝招安的故事。
5.初小修身第六册第十二课。该课讲德国兵在法国,问法国女孩法兵的方向,女孩说不能告诉他有损法国利益的话。
6.高小修身第二册第十一课。该课讲原马尾船厂工程师迈特在华生的孩子,随迈特回国后,听说德、俄、英占我胶州湾、旅大、威海湾后,日夜流泪。
7.高小国语第四册第四十二课。该课讲俄国侵入波兰,正包围华沙,发现一个会吹号的波兰孩子,强制他晚上在城下吹《波兰曲》,想骗城里以为救兵来了开城。他吹了悲凉的曲子。城里人听到后惊醒起来,俄国人没有得逞,用刀砍死了这孩子。
二、不许与帝制有违碍:
1.高小国语第三册第四十九、五课。讲蔡锷起兵护国,反对袁世凯实行帝制。
2.高小修身第三册第七、八、十一课。第七课讲“国家的主权属于我们人民”,第八课讲“国会议员由人民初选”,第十一课讲“总统是我们的行政领袖”。
3.高小历史第二册第二十课。该课讲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清帝逊位。
4.高小历史第三册第二十至二十二课。为《民国之开创》上、中、下三课。
三、不能触及日本的“尊严”和历史癞疤:
1.历史第二册第四课。该课说“明成祖册封日本、琉球”。
高小历史第二册第四课。该课题目叫《倭寇》,课文提及:“日本海滨之民,遂以劫掠邻国为事,史谓之倭寇”;“明神宗时,日本丰臣秀吉又欲侵中国,先攻朝鲜,大肆杀掠。”
2.高小历史第二册第十六课。该课题目叫《中日之战》,课文提及日本“明治维新军政日有进步,于是先取琉球,继窥朝鲜,皆我国之东藩也”。
3.高小历史第二册第二十一课。该课题目《民国之变故》,其中提到:“欧洲大战起,日本攻取青岛,致最后通牒于我政府,得南满、东蒙、山东之权利。”
4.高小历史第二册第二十二课。该课题目叫《民国之外交》,其中提到:“最后通牒者,即所谓二十一条件也。国人对于日本之横暴,已有抵制之决心。”
5.高小历史第三册第十四课。该课题目叫《清代的国际》:“日俄两国在东三省开仗。嗣此以后,日本在南满洲,俄国在外蒙古,英在西藏各自伸张势力,侵犯中国主权。”
6.高小历史第三册第十九课。该课题目叫《清之季世》:“李鸿章请立海军。时日本亦力图振兴,先取琉球,继窥朝鲜,遂于中国战。中国屡败,海军及根据地尽失。议和,赔军费二百兆,割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诸岛。后以俄、德、法之干涉,退还辽东,加赏银三千万两。”
7.高小历史第三册第二十二课。该课题目叫《民国之开创》,课文讲:“欧洲大战起,袁[世凯]守中立,而日本出兵攻青岛取之。旋以二十一条迫袁氏承认,以攘取山东、东蒙、南满之权利,且为并吞全国计焉。”
8.高小历史第四册第十九课。该课题目为《日本变法暨朝鲜之灭亡》,课文讲:“日本变法之初,与中国、朝鲜修好。然其后侵台湾,掠琉球,不顾中国之抗议。且称朝鲜为独立自主之国,诱使附日。西元一千九百十年,日本遂并朝鲜。”
四、地理书也不能有损于日本“尊严”:
1.高小地理第一册第七课。该课题目为《山东省埠》,课文讲:“胶州湾在山东半岛南岸,亦为香港。欧战时日本夺取之。”
2.高小地理第三册第七课。该课题目为《广东之著名岛屿》,文中讲:“大东沙岛在汕头西南海中,岛形如马蹄铁,为积沙所成。沿海渔船麇集,日人尝窃踞其地,驱逐我渔船而经营之。交涉累年,始获收回。”
3.高小地理第三册第十二课。该课题目为《抚顺之煤》,文中讲:“抚顺煤矿,在深河南岸,产额甚富。清季承认日本有开采本矿及烟台煤矿之权。”
4.高小地理第三册第十三课。该题目为《旅顺大连湾之租借》,文中讲:“大连湾位于旅顺口东北,口宽水深,亦无冰期。光绪二十四年,旅顺大连两地,均租于俄。光绪三十一年俄为日败,又转租于日。民国四年,日本迫我订延长租借之约,为全国国民所否认。”
5.高小地理第三册第十四课。该课题目为《吉林各埠概观》,文中讲:“以上三处均为吉林省著名之岛。清光绪三十一年同时开放。尚有因近年交涉著名之地曰间岛,本指光雾峪前假江之地也。完全为我国领土。日人妄扩大其范围,将韩人在和龙、延吉附近之垦土,均包在韩国旧领之内。交涉数年始行收回。”
6.高小地理第三册第十九课。该课题目为《全国交通概况·铁路》,文中讲:“已成之路,推京奉、京汉、京绥、津浦、沪宁数路较长。其余非由外人兴筑,即线路较短。奉天境内,线路虽不短,但南满、安丰二线,路权为外人所握。”
五、不可宣扬民主与自由:
1.初小修身第七册第八课。该课题目为《自由》,可推断其内容。
2.高小修身第三册第七课。该课题目为《国家的统治机关》,讲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3.高小修身第四册第二课。该课题目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4.高小修身第四册第四课。该课题目为《参政》。
5.高小修身第二册第十三课。该课题目为《只求自由》,讲美洲独立战争时,一英军使者到独立军司令部,看到独立军的伙食非常糟,而独立军告诉他:“我们所爱的是自由,我们为自由而战。虽是咬草根嚼树皮,觉得他的滋味比肥鱼大肉还要好。”使者想:“没有饷,不拿俸,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却尽力战争,我们怎好和这样的人战呢。”
六、秃顶不许人说亮:
高小修身第七册第十四课。该课题目为《当兵的职务》,课文说:“兵是杀戮人民的吗?杀戮人民的,是匪不是兵。兵是侵略他国的吗?侵略他国的,是世界的公敌,也不是兵。那么兵的职务是怎样的呢?一、平定地方的匪乱。二、抵御他国的侵务。”
七、莫名所以被禁止:
高小修身第二册第十二课。该课题目为《赵奢收税》,讲赵奢不怕平原君,要其必须依法纳税。
日本侵华,一手在武,一手在文。武者第一战场,文者第二战场,当时就有一支号称“笔部队”的大军。武者凶暴残忍,丧心病狂,文者诡谲诈故,巧取豪夺。武者因是切肤之痛、奇耻大辱,故镂心刻骨,没齿难忘,文者的危害斫伤因系间接,损失难以量化,多被忽视不计,但其损失久远漫长。据中国政府1946年提交的《文物损失估价表》统计:战争期间被洗劫的著名历史古迹达741处。教育部于战后曾编一本《被日劫掠文物目录》,内中列举的查有实据的被劫文物,包括古籍、字画、碑帖、古物、艺术品等,共360.7万件另1870箱。这只是有形的文化破坏。对商务教科书删禁之精密,可知其文化侵略准备之充分,参与之深入。日人觊觎我久矣,明治之后,便有其“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详尽大陆政策。从抗战中缴获的军事地图可知,其对每个村庄的地形都予以过测绘,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了解,令人直冒冷汗。文化方面,对江南地区的公私藏书则了如指掌,如日本静嘉堂文库对皕宋楼、守先阁藏书的采购,对华北地区的各处文物如数家珍,《赵城金藏》一经闻名,日本即派东方文化研究所前来考察,后又有日僧欲行收购。最早的山西文物普查竟是日人所为,小野清一、日比野丈夫曾合著有《山西古迹志》。
对商务教科书删禁的同时,日本侵占东北后即刻出版了自己的教科书,其中连秦汉、隋唐、宋元文学也不准讲授,诸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师说》《前赤壁赋》等传统教学名篇也在此匿迹。与此同时,强行焚毁带有民族意识的书刊650万余册。与此同时,大量自日本进口书刊。据统计,1936年,日本对东北输入的书籍为58.7万册,到1941年猛增至3440万册。1939年,输入东北的报纸为5495万份,为中国关内输入量的10倍;杂志827万册,为关内输入量的487倍。以平均每天输入量计算,日本输入东北的书、报、刊数量是:报纸15万份,杂志2.2万份,书籍4.9万份。
不光对商务印书馆,其早在1916年1月中华书局推出教科书《国文》和《修身》时,因其中的《日本》《国耻》《明国耻》等课文,告诫学生勿忘国耻,奋发图强,遂引起日本方面的不满,日本驻华大使恫吓道:“此种煽动对日恶感之教科书,不特有碍邦交,且恐将来国交上发生有害之结果。”中华书局则回应:“本书新式教科书中所叙国耻,皆系事实,并无挑拨各语。”若按其要求禁止教科书的发行,“有损于本局之营业,关系尤小。使全国青年学子,从此遂忘国耻,关系实大”。
龚自珍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日人所为,即龚定庵所指。然纵使极度删禁,作为文化人的删禁者也应明白“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道理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