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是中国人值得回味、也是信息产业界值得大书特写的年,在深情缅怀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和科学家的卓识远见、回忆我国诸多重要事业与机构在1956年筹建这一史实的同时,可能还意味着我们逐渐“告别”辉煌了半个多世纪的“微电子时代”,激励年青一代继承并超越前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紧紧抓住世界经济当前这一长波的“战略机遇期”,以深怀忧患的意识、卓越创新的精神,去迎接更加辉煌的“纳电子时代”的到来。
1956年,晶体管发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肖克莱(W。B。Shockley)景城成立半导体实验室,并因此诞生了被称为“集成电路大学校”的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公司以及后来衍生的诸多半导体公司,形成了20世纪“硅谷文明”。这一年,美国历史上从事技术、管理和事务的“白领工人”第一次超过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因而,这一年被奈斯比特(J。Naisbitt)等一些学者认为是进入“信息社会”的年份。
1956年,在新中国建立没几年的时间里,我国领导人就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当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并选定半导体、计算机等以及当时保密的原子能、导弹作为计划的“六项紧急措施”,相应制定了人才培养、筹建研究机构等具体实施方,这一年被我国不少科学家看成是“中国信息化的起步年代”。
当年,在发展半导体的方面,提出了两项关系重大的措施:一是在北京大学创办“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二是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工业部门建立半导体研究,这是多么英明的决策!我很幸运,两件好事都赶上了,又在学习和工作中碰上了好老师和好领导,受益终生:黄昆等老师把我带进了半导体科学新领域;武尔桢总工程师则引领我走上了开拓集成电路工程技术的道路。
黄昆先生的学术贡献是大家所共知,但从他的一个学生的角度看,黄先生对我国的最大成就与贡献则在于教,他和其他老师开创了中国半导体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他当年讲课所形成的《半导体物理学》在国际上也是少有的杰作,至今乃在给学生以指,听他讲课,完全是一种悦耳、舒心的享,他会把一些深奥难懂的理论,讲得使人有一种顿悟的妙感,不仅理解了“教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领悟了“方法”。
记得一次考试,有一道复杂的演算题,我实在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就仅仅列出了解题步骤、可能得到的结果及其物理意义,没想到黄昆先生却几乎给了满,黄昆先生不仅以他深入浅出而又精辟、严谨的讲课艺术,把我引入了半导体学术殿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教学中处处显露出来的“提炼模型的方法”和“形象思维的逻辑”,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中,使我后来慢慢养成了抓住主要矛盾、把握“突变”先兆的思维习惯,在我大半生所从事的复杂而快变的半导体技术工作中,从未走过弯路,大大缩短了我们这一代人并不十分富裕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在,我已步入古稀之,回想当年黄昆先生等老师在国内毫无基础而国际也才刚刚进入锗晶体管生产初期时,居然能够联合五所高校创办了半导体学科,边筹建,边教学,边搞科研,边带研究主,在短短的时间里,平地起高楼,不仅开设出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晶体管原理”等系列课程,而且在各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还从无到有地筹建了内容颇为丰富的半导体实验室,开设出了“半导体物理实验”课,在黄昆先生主导下,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培养了包括在校生、旁听生和青年教师近三百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也都成了“布道者”、实干家,为我国的半导体事业做出了贡献。
今天,主流半导体技术(硅CMOS)不久后将达到“极限”,历史似乎又“回归”到50年前,不同的是,当时用“(半导体)器件”替代“(电真空)器件”;而今天还要涉及架构(或体系结构)与算,相同的是,我们仍面临着物理理论问题,例如量子相干计算可能是一个机遇,但消相干的物理难题则充满了挑,面对如此情景,我们不会不想到当年的黄昆先生和“五校大联合”。今天,我们多么希望再现当年不到40岁的黄昆以及他们那一代人的卓识远见和协作、奉献精神。
2006年,我国航天、原子能、计算机、自动化、电子学等事业都迎来了五十周年华诞,计算机界还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大会,我前后也参加了半导体学科创办五十周年暨黄昆先生铜像落成揭幕庆典和十三所筹建所五十周年大庆,碰到了不少老同学、老同,大家都认为1956年确是一个光辉的年代,它吹响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号角,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的第一个春天!仅在这一年的上半年,毛泽东主席就前后发表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了繁荣科学与艺术的“双百方针”,发布了号召我们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向科学进军》等奋发人心的论述,并形成了包括各领域规划与措施在内的一系列英明决,尽管不久后出现了影响知识分子积极性的政治运动,但在很短时间内,我国在很多方面仍做出了可圈可点的成,这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群多么了不起的人类精英。
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环境与条件都远胜于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年青的一代必定会为我国的“和平崛起”担负重任,做出比他们父辈更为杰出的成绩。
作者简介
许居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八研究所名誉所长、集团科技委员会常务委员,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荣誉顾,195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1956~1957年在北京大学“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学,曾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四川固体电路研究所、中国华晶电子集团总工程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