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范:忆黄昆-半导体教研室往事点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黄敞、杨樱华

    半导体事业是从1949年贝尔实验室宣布三位科学家肖克莱、巴丁(J。Bardeen)和布拉登(W。H。Brattain)发明点接触和结型晶体管开始,当时我(黄敞)正在美国受聘于通用电气公,1950年后,我和杨樱华在哈佛大学的研究生课上就聆听了来任客座教授的布拉登讲晶体管的器件物理和等效电,我在1952年冬完成博士学位后受聘于通用电话公司,研究晶体管及其应,当时美国有八大电子公司,都既配合又竞争地在研究晶体管及其应用,到1954年圣诞节半导体袖珍收音机上市,才形成了半导体产,从1952年到1958年,我参加了点接触晶体管、生长管、合金管、扩散管、合金扩散管和结型场效应管的研制和应用研,当时哈佛大学的Aiken教授已完成二极管计算机,美国正在研究晶体管计算机和集成电路。

    1958年,我和杨樱华经过环球旅行由香港返回祖,1959年3月从上海到北京的火车上,恰好与北京大学的周培源副校长在同一软卧车,他问我们回国后有什么打算,我们说仍希望继续研究晶体管计算,他说:“北大已开始培养研究生了,你们来帮助培养研究生吧!”就这样,我们被分配到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一到北大,就见到1951年从英国回来的黄昆教授和他的研究生陈志,黄昆教授说:“陈志全没有见过晶体管,却不得不在课堂上讲晶体管,这下你们来就好了,我们要把北大的半导体教研室搞好,既培养研究生、大学生,也要搞好科学研究工,培养人才首先要有创新精,科研工作就像带着枪到森林里去打野兽,是无法定好预先目标,”他当时正带着秦国刚和甘子钊,他说:“我就是这样要求他们的,希望你对王威礼、吴圣伦、徐媛、刘琨也这样要,”同时他指派杨澄清协助我开器件,后来陈辰嘉任教研室副主任后,就更好地体现了黄昆教授培养人才和搞科研的思想。

    1959年,国际上正研究隧道二极管和负质量放大,黄昆教授对从英国回来的计算所夏培肃教授研究半导体计算机很支,对负质量放大器,他说:“要进一步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理论研究要打破框框,但必须得到扎实的实验的验,”

    1965年,科学院张劲夫副院长支持我们建立156工程处,研究航天集成电路微型计算,吴有训副院长就去见了周培源副校长,把我们调离北京大学,全职到156工程处工作,黄昆教授对我们说:“努力吧!让我们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的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尽力!”

    黄昆教授在培养人才方面,既鼓励他们有创新精神,同时又要求他们有扎实的基,有四件事可以说明他的思想:

    其一,我是1959年到北大的,当时就开了器件,黄昆教授鼓励1960年半导体教研室毕业的大学生写一本半导体器件的,他说:“学生写书是一种提高,要鼓励他们学好,教而后知困,让他们写书,就让他们真正弄懂,”

    其二,我到北大后,总结了在美国的器件物理工作,考虑了载流子总量的分析方,和黄昆教授商量,他很支持,说:“载流子的运动是器件的基础,要仔细考,”

    其三,当时半导体教研室想办工厂,黄昆教授就支持王阳元把半导体工厂办起来了。

    其四,1963年举办第一届全国半导体器件专业学术会议,在十三所所在地石家庄举,黄昆教授就鼓励我们写论文去参加会议,当时由我和从莫斯科大学刚回来的谭长华及青年教师陈娓兮三人分别写了论文,并各自宣读了论,会上,还见到了十三所所长武尔祯和他的大将邓先灿、俞忠钰、冯银宝等。

    黄昆教授对培养人才要求严格,但对学生和青年教师都很亲,当时派虞丽生、叶良修到苏联进修,对青年教师陈娓兮、焦鹏飞、林绪论、韩汝琦也是这样要求的。

    我回国后就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教育,在北大就有物理系党总支曹副书记给我讲党,我当时是北京市青联委员,一起在北京市青联的有“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青年鲁班”李瑞环和相声大师马,那时虞丽生就问我要不要参加民主党,我想起曹书记给我讲党课时说黄昆教授是“脱胎换骨”入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就回答虞丽生说:“我要向黄昆教授学,”

    黄昆教授也关心教育工会的工作,他支持我邀请严济慈来北大教育工会演,黄昆教授说:“教育工会可以使学生和青年教师有机会了解社会情况,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处的”。

    1961年李铁映从捷克回国,来北大看我,问起北大的半导体教学情况,我就向他介绍了黄昆教授重视创新和扎实基础的指导思想。

    从美国回来的吉林大学高鼎三教授在1963年约我到长春去讲器件物理,高教授告诉我他要在吉林大学成立半导体系,我回北大向黄昆教授说及此事时他很支持。

    以后我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办公室的顾问组会议期间,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林兰英研究员谈起黄昆教授培养半导体人才时,她盛赞黄昆教授的贡献和苦,在苏联向著名半导体苏联大师约飞院士学习的清华大学李志坚教授曾笑称,清华派张建人等八位青年教师来北大“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进修是“八仙过海”。李志坚教授也盛赞黄昆教授对培养半导体人才的贡献。

    回忆起黄昆教授在培养我国半导体人才方面的教育思想,我深深地感受到创新和扎实基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黄敞,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校任,1949~195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获博士学,1954~1958年在美国从事晶体管理论制造工艺的研,1959年回国,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从事晶体管理论研,1965年从事军用微电子领域的创业,曾任航天部骊山微电子公司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常委、771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曾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杨樱华,研究,1949年毕业于岭南大学物理,1951年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科学与应用物理系研究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55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1955~1958年在美国霍尼韦尔(Honeywell)公司研究计算,1959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从事计算机和半导体研究工,1966~1994年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陕西微电子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航天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的研究工,与黄敞等人因“互补偶载场效应晶体管及其片上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