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范:忆黄昆-是科学大师,又是普通党员——记黄昆教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维学

    回首往事,大半生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但有两件事是很幸运的:一是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这样的科研圣地工作了三十多年;二是有幸与黄昆教授相识,并在工作中交往达18,在与黄昆教授的接触中,耳濡目染,受益匪浅,要写的东西很多,在此,只写我感受很深的几点。

    德高望重的所长

    “十年动乱”结束不久,1977年的一天,黄昆教授奉中央之令,中止了他在北京大学26年的教学生涯,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来半导体所上班了。

    浩劫后的半导体所,与全国的其他地方一样,“拨乱反正”的任务十分艰,邓小平同志出来主持工作不久,就关心要给半导体所配“三驾马车”(所长、党委书记、行政副所长)。以黄昆教授为首组成的,由王守武教授、林兰英教授、王守觉教授参加的很有力的业务班子,开始了对科研方向的调整、科研队伍的重新组织、基础研究的恢复工,在黄昆教授的亲自主持下,被冲散的基础研究队伍重新集结起来,先后建立起理化分析中心和物理部,使中断了10年的基础研究得以恢复和发展,这对我国半导体科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

    “十年动乱”拉大了我们与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差,动乱结束后,党中央非常希望快一点把我们耽误的时间争回来,决定要加快微电子科学的发展,首先必须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和生产上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我记得当时从科学研究的规律来看,黄昆教授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但对中央的出发点充分理解,在工作中给予热情支持,表现出很强的党性和顾全大局的品德。

    黄昆教授当所长七年,以后一直任名誉所长;应该说,对我所科研方向的确定和调整,他的意见是有权威性,但他却从不倚权自恃,而是以德服人,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在他任所长期间,充分发挥其他专家和职能部门的作,林兰英教授多次和我谈起,在那段工作中心情非常愉,因为黄昆教授非常尊重别人的意见,因而林兰英教授发挥了较大的协调作,整个班子是团结的、各尽所能的;对职能部门的工作也十分重视,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每遇到问题,首先让职能部门拿出意见和方案,经决定后,放手让职能部门大胆工作,发挥作,我所在“十年动乱”后,科研工作能较快地得以恢复和发展,与以黄昆教授为首的所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互相支持、互相谅解是分不开的。

    黄昆教授任所长期间,还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的体,由于黄昆教授德高望重,又非常谦逊,赢得了党政领导的尊,在集体讨论问题时,黄昆教授的精辟见解和公正态度,使他的意见总能被大家所接,来所不久的党委书记张方海同志曾很感慨地对我讲:“黄昆教授不仅是位大科学家,在管理工作中能力也很强,我们不仅在科研工作中要尊重他的意见,而且要做好服务工,”回忆起来,当时的党政关系确实是我所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从1983年起,黄昆教授改任半导体所名誉所,之后的十几年,对所里工作仍然非常关,凡是所里重大问题,一般我与王启明所长都要听取黄昆教授的意见,而且每次都能从他那儿听到很中肯的意,他对所里的日常工作不干预,但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从他那里总会得到支,王启明和我都感到黄昆教授是我们在所里工作的有力后盾。

    提携后人的师长

    黄昆教授是科学家,又是一位教育,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在32岁时毅然中止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埋头为培养祖国急需人才,默默地一干就是26,经他亲自培养的一批批高水平的人才很多成为我国的栋梁之,这方面他为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应该大书而特,纵观黄昆教授的教育生涯和在理论研究上的贡献,称他为我国半导体科学“一代宗师”是当之无愧的。

    科研工作的发展,关键是人才的成,黄昆教授来所工作后,首先抓基础理论提高和外语培训,中断、荒废了10年的理论研究,在黄昆教授亲自倡导和组织下得以恢,黄昆教授的讲座给科研人员以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组织的外语培训使一大批年轻研究工作者能走向世界舞,在几位老科学家的推动下,一批有为的青年骨干出国深造,这为跟踪世界先进科学水平,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黄昆教授关心青年,寄厚望于青,他除亲自为青年做学术报告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同青年人的日常交流上,热心地和青年人在一起讨论问题,探求真,他那高深的学识和严谨的学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研究所里的一代人,形成求实、求新、求严的所风。

    黄昆教授对青年人的要求既严格,又宽容,更是精心爱,他对年轻人的每一个进步都充分肯,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他便挺身而出,维护他们的正当利,我想起当年流传的一首赞颂总理的诗中曾有这样的句子:“风风雨雨几疏枝,赖有天公勤护持”,我认为这同样适合于黄昆教授。

    我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当一位年轻科学家受到不公正待遇时,黄昆教授内心十分不平静,并连夜写信给有关领导,直到解决为止;当又一位年轻科学家因正常出国被扣掉政府津贴时,他夜不能寐,清早一上班就非常气愤地质问为什么这样处,就是有规定,他觉得不合理,也要据理力争,决不让,我还记得当有的年轻夫妻长期分居问题没解决时,他亲自找到党委,要求尽力去争取解决;当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时,他又亲自找到党委并向院里亲自推,更使我感动不已的是,他真心实意地希望早日把担子压在青年人身,今天,当我们看到我所的超晶格研究工作能在世界前沿占有一席之地,当我们看到在黄昆教授周围已形成不同层次的一批出色的科学家,我们不能不说,黄昆教授用心血浇灌的科研之花正在盛开,并不断结出丰硕之果。

    党性极强的党员

    黄昆教授于不惑之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把自己毕生从事的研究工作与共产主义事业联系在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科研领域中的成就使他成为世界科坛中的耀眼明,入党三十多年来,他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乐,他追求真理,捍卫真理,在物质的微观世界中大智大勇,敢为人先;在现实生活中不居功自傲,把自己放在一个平民百姓、普通党员的位置,他是几届全国政协常委,又多次得到国家和党组织的最高奖赏,但他还是更乐意在超晶格的领域中遨,他对自己要求之严格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但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公民和一个党员理所当然的行,我与黄昆教授每次哪怕是短暂的交谈,他那求实的精神和坦荡胸怀都使我激动不已。

    我反复凝思,结论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名普通的共产党,他的成就、他的人格,像巍峨的高山,让世人敬仰;他又是一块普通的基石,垫铺在祖国的大地上。

    关于黄昆教授严于律己的事迹,已多见于报端,这里我只以我亲身接触中的一个侧面谈一点感受:

    黄昆教授淡泊名利是人所共知,但他的品德和精神十分感,大家希望深入了解他,特别是在党风和社会风气不如人意的今天,大家更感到黄昆教授的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人物,虽然是党的干部中的少数,但他们代表了党的形象和本,像黄昆教授这样的榜样,在科技界乃至全国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党组织应该进行实事求是的有力宣传,弘扬正气,抵制歪风,把黄昆教授的精神变为我们的财富,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变成一种传统,这是我们党组织应尽之责。

    我们研究所先后两次开展宣传、学习黄昆教授的活动:一次是1986年黄昆教授被评为院、所优秀共产党员;另一次是1995年他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作为当时的党委书记,每次开展这样的活动,我的内心都是矛盾,我深知黄昆教授的为人,他喜欢默默无闻,不喜欢张扬;但从全局看又不能不宣,每次当我与他谈起党委的打算时,他决不是一般地自谦,而是发自内心地不情,当我再三转达群众的要求和党委的意向,恳请他支持这一工作时,他默默无语了,最后只好服从,并一再提醒一定要实事求,每当此时,我内心难以平静,往往是眼泪夺眶而,多么宽容的长者!多么好的党员!我知道宣传本身对黄昆教授真是一种折磨,作为一个晚辈,多么不愿打破这位老人的平静,我因此而不安。

    黄昆教授于我,是一位尊敬的长者,我是晚,他所以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决不是对我个人,而是表现出一名普通党员的极强党,由此,我还想起黄昆教授几次找到我主动交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几次到我办公室为不能参加党委安排的会议请假;多次找我向党委反映他的意,这些事情虽小,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却难以忘怀。

    黄昆教授是一位普通党员,又是我们党员的一面镜,对照之下,我深感惭,他的境界,我可能一辈子达不到,但他的形象、他的人格力量却在时时鞭策着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努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作者简介

    李维学,196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党委办公,自1980年起任半导体所党委副书记、中科院京区党委宣传部部长,自1983年起任半导体所党委书记至退休,正局,1995年6月被中央国家机关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标,1996年7月1日被中央组织部推荐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