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范:忆黄昆-在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上——记着名物理学家黄昆教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何春藩、宫苏艺

    在那“拨乱反正”的年代,1977年10月的一个上午,北京大学的黄昆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经刚刚第三次复出的党中央领导人邓小平的提议,来此担任所长职务……

    一

    来到研究所里,黄昆一听汇报,满耳都是科研任务方向不明的问,“文化大革命”以来,半导体所的基础理论研究被彻底砸烂,解散了三支由研究所直接领导与管理的理论研究组队伍,研究工作只限于具体的应用项,粉碎“四人帮”后,全所虽然对过去的方向任务做了调整,但还是有不少意见分,一个无所长的研究所,无休止的争论影响到科研工作的进,黄昆到所后,一个强有力的业务领导班子形成,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黄昆和几位副所长一起,明确了各个研究室的方向任,人心开始稳定,科研工作也很快地开展起来了。

    不久,专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半导体物理研究室成立,然而,集中了原有的理论骨干,也才不过九个,黄昆直接过问,花了不少精力,从所内、所外又调来几名骨干力,这个室缺乏业务指导,黄昆就让物理室为他准备下一张桌子、一把椅,此后,他有两个办公地点:一个是办公楼的所长办公室;一个是实验楼的物理研究室。

    在千头万绪的工作面前,黄昆十分注重“抓提高”的工,他觉得,衡量全所科研水平的高低,不能光看研制了什么材料和器件,还必须把出学术成果作为一项基本的任,所以,黄昆特别强调积极开展学术活动的重要性。

    新的学术委员会成立后,各种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学术报告会活跃起来了,且越来越,美中不足的是,偌大的研究所连个专门的学术报告场所都没有,开报告会要四处“打游击”,或上宿舍五楼的方厅,极为不,黄昆坚决主张设立学术报告,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终于把宿舍二楼的一个方厅粉刷一新,重新整治,改建成了一个不大也不算小的学术报告厅。

    报告学术成果,这只是形式上的第一,黄昆提议,在每年年底,全研究所要编出一本《研究工作报告》年刊,这是半导体所从来没有过的工作创,编写工作开始后,黄昆不但要审查各研究室报上来的论文,还成了年刊英文版的翻译和校,尽管忙得不可开交,他还是乐滋滋地说:“这是我给自己揽的活儿,也算是自讨苦吃吧!”

    二

    自从到了半导体所,只要一想到加强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问题就会浮现在黄昆的脑,为了尽快给科研人员打好从事理论研究的基础,黄昆决定重操旧业,上台开课。

    一个平常的星期天,黄昆家的门上新挂了一块牌子:“黄昆不在家”。这使那些前来切磋学问和请教问题的人感到纳闷,他星期天极少出门,难道今天真的出去啦?其实,此刻的黄昆,正在屋里紧张地备课,要讲课,怎能不准备,可平时实在没有备课时间,结果星期天成了黄昆法定的备课,在那段时间里,一到星期天,黄昆最怕听见敲门的声,因为这关系到第二天能否按时去上,正是采取这种颇为别致的方式,他为自己争得了开课的条,黄昆每周讲一次,每次半天,前后用了十个月,终于讲完了半导体能带理论及其计算方法等内,翻开那厚厚的讲义,学员们的心田里,激荡起了情感的波涛……

    黄昆是国内外知名的固体物理学,他的一些主要成果已为国际固体物理学界所熟悉,有的以“黄”字命名,如“黄散射”、“黄方程”、“黄理论”等,有的还发展成当今固体物理学的重要研究课,早年,黄昆留学英国,潜心于固体物理学的研,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作为著名物理学家玻恩教授的客人,黄昆到利物浦大学他的研究室工,玻恩渊博的知识与黄昆的青年敏感和独创精神相融会,在固体物理学的疆界中,很快就开辟出一块崭新的领,他们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包括了黄昆本人的一些重要贡献,至今仍是国际上这个分支学科的经典著作。

    1951年,黄昆回到祖国的怀,回国后,他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一心扑在教学,年复一年,一批又一批半导体专门化人才从燕园奔向祖国的四面八,他们的心田里都潜藏着黄昆教授播下的半导体种,在我国半导体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候,黄昆教授与谢希德教授合著了《半导体物理学》一书,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1959年,多年的愿望实现了,黄昆站到了共产党员的行列中,从此,在教学任务的夹缝中,黄昆又开始新的科学研究……然而,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十年里,基础理论遭到亵渎,理论人才受到摧残,黄昆感到彷徨……

    1976年10月6日到来了!从这一天起,黄昆的性格中又恢复了原有的素质:乐,面对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他没有半点儿灰心,总是那样地坚毅和朝气勃勃。

    人才,要经过研究工作的磨砺才能真正培养出,有些研究人员感到自己水平太差,终日钻在书本中,恨不得把知识底子打得厚厚的,再开始研究工,发现这种情况,黄昆诚恳地提醒他们:“书是一辈子也读不完,先把研究工作干起来,遇到问题再回过头来看书,效果会更好,”

    一次,黄昆给一位研究人员出了两个题,这个同志听后,没有吱声,心里暗想,题目太简单了,意思不,黄昆似乎看出了对方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有些题目看起来确实很小,但深入研究下去,就可以从中发现很大的问,这就如同看到一个细小的洞口,下决心钻进去,就会发现里面是广阔的天,”

    黄昆就是这样把知识的获取、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治学的科学态度等等,传给了年轻的科研人员。

    三

    黄昆是理论物理学家,却喜欢自己动,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人们当然要送到修理部去,他却卷起袖子,摸索着自己修理,尽管黄昆对修电视机并不在,有一次,黄昆做学术报告,事前花了几天的工夫,自己把英文的报告提纲抄成大字报,结果抄了整整28张。

    这种自己动手的习惯,是同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的精神紧密相连的。

    科研的组织和管理,对黄昆来说,是一个新的问,但作为一所之长,这又是能否领导好全所科研工作的一个关,黄昆亲自抓科研计划的落实,亲手解决重要科研项目中的特殊困,对于每个项目和课题上与不上,他不仅要反复聆听科研人员摆设想谈方案,还要一手拿着报告,一手推开器材部门的房门,到那里再去听听意见,最后和各位副所长一同审,在制定全所的科研计划时,黄昆很关心科研条件的问,他认为,科研计划与物质条件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定要搞好计划和器材的综合平,对于不考虑条件,随意开设新项目、铺摊子的做法,他特别反,他对大家说:“我们不能只要是好事都想,那样只会破坏计划,造成浪费,拖住我们的后腿,使研究所没法提高工作水,”

    半导体所常有外国学者前来参,以往,给这些学者留下印象的只是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至于做了那些研究工作,往往了解不,送上门来的交流机会得不到充分利用,黄昆感到很可,于是,他专门花了一段时间,指导几个研究室开展学术介绍工作,确定介绍的主题,审定介绍的重点,甚至对介绍所需的时间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无论是会上或在会下,黄昆总爱强调:“我是个教书的,不会当所,”所里办公用房较挤,黄昆与副所长、半导体专家王守武和林兰英同在一间不到20平米的房间里办,他是想利用这个方便条件,有关科研上的事,好同他们一起商定。

    至于决定的事情,该由谁办就由谁去,黄昆决不越俎代,难怪大家说:“所长真是遇事拿得起,放得,”

    四

    夜,已经很深,万籁俱,中关村一栋宿舍的一扇窗口,还往外放射着耀眼的灯,此刻,黄昆正在灯下埋头进行研究工作。

    那是1978年的冬天,黄昆收到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的来信,邀请他1979年夏季前去讲,这样的邀请,已经不是第一次,过去,享誉世界物理科坛的黄昆,每接到邀请,因忙于教学,且“四人帮”横行时又是那种境遇,全都婉言谢绝,现在,自己不是研究所所长吗?难道所长不搞研究?说实话,工作确实太忙:这边找去开会,那边请去讲话,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所里众多的行政事务上,但作为知名学者,这又怎能成为推辞的理由呢?!虽然他有近二十年没做研究工作,但就是硬着头皮也要接受下,这一回,黄昆居然答应了。

    六个月的时间过去,在这六个月里,白天,黄昆照常在所里工,当然,假若有一点点空余的时间,他或是跑到图书馆里查资料,或是伏在办公桌上进行计,晚上,回到家里,一天的研究工作才真正开,虽然黄昆已经是著名的科学家,但在研究工作中,他却抱着从零开始的态,除了请两个助手帮助做些计算,一切都是亲自动,已是60岁了的黄昆,稀疏的头发、微微的驼背,显示出身体正在衰,可是,在最需要勇气的科学研究面前,正如黄昆自己所表白的,他可算是个“勇敢分子”。

    一篇题为《与晶格弛豫相联系的多声子跃迁》的论文终于写成,为了听取大家的意见,黄昆专门用英语在物理研究室宣读了这一报,老科学家的研究报告,那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铸成的结晶,深深地感动了在座的每位同,除了清晰的分析、透彻的论证打动着听者们的心外,从这份报告中,他们还得到了思想的启迪,从黄昆身上学到了不少宝贵的东西。

    7月,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国际科学讨论会的讲坛上,黄昆教授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同行报告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这份心血熔铸成的工作是黄昆向广阔未知世界的新的探寻;而它的产生又是那么不容易啊!

    黄昆教授到半导体研究所已经快两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两年不过是短暂的一,但在中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这是“拨乱反正”的两年,是祖国中兴的两,在这两年里,黄昆教授常常念叨:“我不能位尊无功,俸高无,”是啊,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履行自己的诺言。

    作者简介

    宫苏艺,《光明日报》文艺部记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