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一境,茶园即梨园。但凡茶客聚集处,即有川剧开唱。
锣鼓响处,奇人异士纷纷登场。
一、川剧变脸
变脸,乃川剧特技,让人匪夷所思。
表演者举手投足间,能变出各种不同的脸谱。少则几张,多则几十张!
考川剧变脸史实,始于曹俊成。
曹俊成,梨园称“曹黑娃”,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变脸雏形“变化身”,即由此人发明。
“曹黑娃”表演“变化身”,最早见于川剧《归正楼》。
剧中扮武生者,先于台后戴好“戏脸壳”,用手法遮住脸部。锣鼓声中,登台亮相,扯去脸壳子开唱。
此为“变化身”初坯。
曹俊成能够“变化身”,蜀中各大“戏码头”上,一时轰传为神话,所演剧目《归正楼》,深受观众喜爱。
后经不断探索,曹黑娃改用草纸画好脸谱,轻轻蒙在脸上。登台演出时,左手撒一把松香粉,腾起一蓬焰火(业内称粉火),以障观众的眼睛;右手极快抹去纸脸谱,露出真容后,开板起唱。
观众不知变脸缘由,誉之为神技,舞台效果特别好。
20世纪初,川剧“圣人”康芷林,受曹俊成纸脸谱启发,改用皮纸做脸谱。脸谱共三层,用细绳系好头绪,轻贴于脸上。演出时,不再用粉火掩护,而改用折扇遮挡。
一个动作一张脸,特别生动别致。
因康芷林能够变出三张脸,业内呼为“三变化身”。变脸由此定型。今日川剧之变脸,皆缘于此。
据业内行家介绍,变脸手法有三:“抹脸”、“吹脸”和“扯脸”。
另有一种“运气”变脸法,今已失传久矣。
●“抹脸”:戏前化妆时,将油彩巧妙地涂在脸上,饰以图案伪装,不让观众看出破绽。根据剧情需要,表演者用手一抹,便可变成另一脸色。
如果需要变全脸,油彩须涂于额或眉上。若只变下半部脸,油彩则涂于鼻上。
设若变某一局部,油彩涂在要变部位即可。
川剧传统剧目中,《飞云剑》之陈仑老鬼、《白蛇传》之许仙,《放裴》之裴禹等等,均用“抹脸”手法表演。
舞台效果极佳。
●“吹脸”:适于粉状化妆品,传统川剧艺人所用,或金粉,或墨粉,或银粉。
演员先于舞台某处,置一小粉盒,内装特色粉末,登台表演时,故意做一舞蹈动作,趁机跌伏于地,将脸贴近粉盒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脸色大变。
《活捉子都》之子都,《治中山》之乐羊子等等,用的便是“吹脸”方式。
●“扯脸”:观众现今所见变脸,就是“扯脸术”。
“扯脸”较复杂,须将剧中人物脸谱,仔细地一一画在绸布上,多少以演员技能定,或以剧情定。
每张脸谱上,系一条细丝线,再一张张贴于面颊。丝线系在衣服某处,隐蔽而又顺手。
随着剧情发展,或舞蹈动作,或道具掩护,将脸谱一张张扯下来。
早期演川剧《白蛇传》,扮“钵童”的特技演员,借助一手扯脸绝活,能够在舞台上,变出绿、红、白、黑七八张脸(表演大家可达20余张)。
“扯脸”表演难度大,一是粘合剂不宜多,以免表演时扯不下来,或一次扯掉所有脸谱;二是动作需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人耳目。
●“运气变脸”
运气变脸高深莫测,非一般人能够施为。
传已故川剧名家彭泗洪,于《空城计》一戏中,扮演蜀国诸葛亮。
当琴童上前禀报,司马懿退兵后,彭先生能运用气功,使脸色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将孔明如释重负,以及后怕之心态,表演得淋漓尽致。
蜀中江湖又传,变脸一技源于歹人化装潜逃术。如资中“盘破门”里,就有“抹脸儿”术。
变脸诞生于蜀,为川剧独门绝活,一直秘不外传,现已被众多剧种借鉴,且已流传海外。
二、掺茶绝活
四川掺茶技艺,自成一派,堪称中华一绝。
在四川茶馆里,茶客围桌坐定后,随着一声“泡茶”的吆喝,掺茶师必应声而至。
茶博士大多身着府绸衫,右手提紫铜长嘴壶,左手五指分开,夹一叠茶碗茶盖茶船。所携茶具的数量,视茶客人数而定,不会多也不会少。
据文献记载,20世纪30年代,成都锦春茶楼里,有茶师“周麻子”者,技艺超凡绝伦,最多时可夹20套!
当茶客还在张望时,突然一声响,众茶船飞碟一般,旋转着满桌开花,恰到好处地四下散开,在客人面前各停一个。
这一招还未看清,又听得嚓嚓嚓一阵连响。一只只白瓷茶碗,已白鸽入巢一般,凌空飞进茶船里。
只只严丝密缝,绝无歪斜。
尤其令人叹服者,许多老掺茶师,另练有一套绝活。
设若客人不多,他能依茶客喜好,将盛有不同茶叶之碗,连同茶船一道,飞速旋停在各自喜好者面前,殊无半分差错。
眨眼间的功夫,茶师左手空了。
正当客人纳闷儿,常人的手指长度几何,能夹如此众多茶具时,茶博士已于两米开外,眼花缭乱般舞动,一套拳脚下来,脸不红气不喘,气定神闲端端伫立,倏地一个“白鹤亮翅”,右手平举紫铜长嘴壶,双眼并不直视茶桌,几注热乎乎的水流,唰唰地从客人耳边飞过,远远“吊”入茶碗里。
那水无一滴乱溅,更无一丝溢出!
茶碗里,顿时腾起一蓬清香。
众茶客满脸诧色,尚在回味适才的惊险,茶师已收了铜壶,趋前一步,仅用幺指轻勾,便把桌面上的众茶盖一一“旋”起,顺碗沿优雅地滑上,依次盖好。
茶师技精绝者,左手所执三件套,往往重达数公斤。
但他游刃有余,穿梭于茶客间,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将三件套“撒”桌上,掺(冲)茶盖碗,一气呵成。
茶馆打烊后,茶师多协助茶娘,打理茶馆清洁卫生。
老茶师多身怀绝技,可单手端茶碗,拇指扣住茶盖,将残茶倒得一干二净,片叶滴水不留(现如今,已不见此绝技者)。双手自如,快速如风。
茶娘随后,捡拾入筐(待清洗),尚不及其速。
四川掺茶技艺,自成一体,统称之为“蜀派”。
然盆地地域辽阔,各地掺茶技艺,依然流派纷呈,并不完全相同,有上河帮、下河帮和小河帮之分。
名于江湖者,唯锦江“凤翔九式”、蒙山“龙行十八式”、“峨眉三十六式”。
江湖各派掺茶,万变不离其宗。
或将滚烫长嘴铜壶,高举于头顶上。细流从上泻下,缓缓注入茶碗,不溅不溢,是为“童子拜佛”。
或将铜壶甩到背后,细长壶嘴贴着后肩,连人带壶一齐前倾,细流越背而出,稳稳入杯,是为“负荆请罪”。
或背转身下腰,后仰如钩,铜壶置于胸前,长嘴顺项、喉、颚而出。滚水细若游丝,越过面部,反身掺进茶碗里。茶满后,一个鲤鱼打挺而起,动作干净利索,是为“海底望月”。
……
丁酉夏五月于蛙鸣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