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四川,不必去堂皇酒楼,只管找那些古朴小巷钻去,百年老字号酒店,比比皆是。随便进得一店,几十种美味小吃,可任君挑捡。
早些年间,央视寻味入蜀,录了一台《四川小吃》。仅成都市内,小吃即达127种之多。外乡人惊羡不已,蜀人果真好口福!
好口福的四川,不仅美食众多,乡间奇食尤众。
一、呙凉粉
四川遂宁龙凤,乃中国千年古镇,有“川中第一镇”的美誉。
据考,龙凤为观音故里。古镇小吃“呙凉粉”,闻名两川故地。
外地人游历至此,因不识“呙”字,闹过不少笑话。
店主很无奈,只得操一口“川普”,不厌其烦地解释:“我姓呙,是呙凉粉,不是哥凉粉,更不是剐凉粉。”
呙家凉粉乃祖传,有上千年历史。
当年刘备取西川,张飞奉军师之令,领兵由水路先行入蜀。遭遇刘璋大将张裔,二人战于德阳(今龙凤镇)。
两军隔江相峙,翼德月余不得进。
张飞性虽刚烈,但帐前立过军令状,此番进取西川,遇事不可鲁莽,焦虑之余,亲往江岸察看地形。
他到了呙家庄,无意吃到“呙凉粉”,甚感嫩滑可口,待打下德阳郡时,每每忆起那钵豌豆凉粉,辣子油红红亮亮,就馋得口水嘀嗒。
但他忘了凉粉名,只是依稀记得,粉凉置于竹编的“窝”里。
手下亲兵无可奈何,只好去找“窝”凉粉。恰巧主人也姓呙,从此叫了呙凉粉。
当地父老盛传,呙家秘制辣子油,配料十分讲究。油而不腻,辣而不燥。
插秧时节,里许能闻其香。
二、倒扑坛肉
传统名菜倒扑坛肉,乃四川独有,极具乡村风味。
此菜最大特点,有悖于传统菜肴,既不煎、炒、烹、炸,也不蒸、炖、烧、煮,而是像干咸菜一样,将猪肉腌熟。
宋时,赵井(今四川大英河边镇)盛产井盐,被皇家赐予国姓“赵”。
一时商贾云集,为蜀中之冠。
杨氏一门,乃当地望族。杨老太太腌菜技艺,非凡卓越,尤擅制“倒扑坛肉”,每至年关,宰杀年猪时,便将上好五花肉切成条块状,三指宽半尺长,通体遍抹精盐。再一层青菜一层肉,一一码在大肚坛内,倒扑(扣)于室内阴暗处。
故曰“倒扑坛肉”。
待来年五黄六月时,启坛取之。腌菜清香,脆甜可口。肉色则金黄透亮,异香扑鼻。
或切成小片,直接佐酒。或与同坛腌菜合炒,或与时蔬混煎……其味之妙,四方饕餮之徒,莫不啧啧称奇。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杨氏兄弟杨甲杨辅,同榜高中进士。
杨辅尤以廷试第二,鼎甲及第。后累官至龙图阁学士,领兵部尚书衔。
史载,杨辅初任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时,面对金兵大军压境,凛然如赳赳武夫。每与同僚饮,必以倒扑坛肉佐酒。
杨甲曾有诗云:“北虏号角连营起,梦里犹喜坛肉香。”
渔人罗天明者,好美食。
20世纪中叶,尝试将活鱼剐后,晾晒成鱼干,再施以“倒扑坛肉”之法,腌制之。
味美让人垂涎。
惜罗天明殁后,此法已不传邑内久矣。
三、射洪醋汤
这道美味汤菜,射洪仅有,国中绝无。
说是汤菜,有些名不符实。
盖因射洪醋汤,乃白开水兑醋后,佐以葱花、蒜粒、姜米和盐精……汤里绝无半点油腥,也不加味精和其他食材。
醋汤看似简单,实则十分讲究。拿捏火候及配料比例,绝非常人能及。
一钵上等醋汤,色香味俱佳,咸鲜清爽可口。饮之者神清气爽,欲罢不能,具有开胃、醒酒、爽口、消食的功效。
射洪乃酒乡,并不产醋,土著为何喜醋汤呢?
传诗圣杜甫,避祸安史之乱,远走三川寓蜀时,曾客居射洪经年。
好友高适携众,专程入蜀探望。
惊喜之余,却愁煞了诗圣。
杜甫客射洪时,腰无半文余钱,唯一茅屋栖身。为款待朋友,只得向邻人求助。
左邻右舍皆穷户,亦锅儿吊起当锣敲的主,哪有东西借给他?
好在有位邻人家,存着两个鸡蛋。
杜甫如获至宝。
他到自己房前菜地,割了一把韭菜,以此做了四道菜。
他先将韭菜叶煮熟,平铺在盘子里,再把煮熟的蛋黄,放在上面。
朋友见了,不解地问道:“这是什么菜呀?”
杜甫眉飞色舞,“两个黄鹂鸣翠柳”啊。
友人们听了,拍手叫好!
杜甫有了信心,再去灶房,开水里放少许醋,将一鸡蛋蛋清,勾画在上面。
“这又是什么菜呢?”
杜甫笑而答曰:“一行白鹭上青天!”
友人们连连称绝。
杜甫很得意,转身三入灶厨,用白色韭菜梗,在盘里做一方格,再将另一鸡蛋蛋清,煎熟后放在格内。
友人们看到后,再问这是啥菜。
杜甫答曰:“窗含西岭千秋雪!”
朋友们大喜。
两个鸡蛋用完了,第四道菜如何做呢?
杜甫灵机一动,做了一盆醋汤。将两个鸡蛋壳,漂在醋汤上面,曰:“门泊东吴万里船。”
高适携众远道而来,见杜甫生活清贫如斯,心情可想而知。
为宽老友之心,众宾朋欢天喜地,吃得兴高采烈。
诗圣以诗宴友,很快传遍射洪城乡。
杜甫乃平民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人们为了纪念他,故每日午晚二餐,皆做一盆醋汤。
射洪醋汤习俗,便一代代传承下来,至今仍十分风行。
四、一根面
旧时四川城乡,一根面名头很响,乡下俗称长寿面。不论多大的碗,里面只装一根面条。
这根面很有讲究,制作方法独特。在成都黄龙溪一带,流传了上千年。
师傅作工时,头顶一大团面泥,双手如蚕娘缫丝,源源不断抽出面条来。
黄龙溪旧属武阳。
武阳之于蜀,逸闻故事多多。末代蜀王开明十二世,国破罹难于此;西汉王褒作《僮约》,“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茶”字亦始于此;明末张献忠兵败武阳,江口沉银至今悬疑……
武阳一境神秘而诡谲,诞生奇食“一根面”,亦不觉为怪也。
传蜀王虽昏庸无能,却有一颗仁慈之心,犹爱民如子。当地百姓感其德,故做长寿面以祀。
然时过境迁,习俗已改。犹如粽之于屈原,祭祀成分渐微。
今之黄龙溪,凡逢年过节办喜事,家家必做一根面,以示吉利。
在不同场合,一根面有不同吃法。
过生日时,一根面加两个蛋,寓意长命百岁;加三个蛋,表示千秋长寿;加四个蛋,祝福万寿无疆。
婚嫁喜庆时,新郎新娘面对面,合吃一根面,分别从两端往中间吃,一直吃到嘴对嘴。寓长长久久,百年好合!
儿女们出远门时,妈妈做上一根面,祈祷儿女一路平安。
正月初一晨,家人围坐吃一根面,从头顺溜吃到尾,预示全年一顺百顺!
丁酉夏六月于蛙鸣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