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这些不够严密的调查事件,在我看来都不足以体现出李普曼在“美国世纪”的时代所倡导的典型职业标准的细节要求。每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主要属于李普曼自传中和他国家中的某些方面,而这一点正如斯蒂尔所言,这些问题在20世纪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举例来说,平衡和无私不是来自公平和人类关心的问题,而是来自从全世界角度看待阶级的问题,(因为大西洋西部地区和无可争议的特权阶层、财富阶层对阶级十分关注)还来自以迁就的态度看待整体人类的问题。与这种观点相吻合,李普曼提出了在移民方面的种族配额理论说,认为加勒比地区的居民属于“劣等民族”,他厌恶第三世界,并无法与那里的人民相处。1938年,欧洲的犹太人问题,对于他来说,是“人口过剩”的问题。“剩余人口”(否则那些人不会被投入监狱或者被杀害)可以被运送到非洲,他极力推崇这种做法。他主张把日本人和美国人关在一起,认为他们品位相投,就像他(和他的朋友贝伦森一起)认为印度艺术像印度人一样,既令人讨厌,又令人害怕。
尽管斯蒂尔声称李普曼既不是一个哲学家也不是一个体系构建者,而是一个怀疑论者,“他能够巧妙地分析局势并且提出真知灼见”,这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李普曼经过自身奋斗获得的社会认可,说明了他一贯担当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意义。有了众多材料为这个传记故事呐喊助威,我想,斯蒂尔的书的价值将会流传千古。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我们考虑,一个人从政治和新闻中成就一番事业,但却没有被两者任何一方玷污,这意味着什么。再看看一个人一生从事的这份事业,他对于他为之创作的大众的观点,是给他们最大的恩惠,最少的蔑视。或许有关于此人的这样的故事,说他是众人景仰的大智之士,然而他——除了不赞成越战外——无法保持一种基于良心且他认为正确的立场。
这是一个开始最好用意大利词语理解的美国人的职业生涯。李普曼隶属葛兰西知识分子圈;他以朗世宁[17]朝臣般老于世故的态度来迎合国内社会的权利;他的社会权利的来源跟克罗奇(葛兰西认为他是一个业务不通的罗马主教)一样,后者熟练掌握的宣传技巧和修辞策略使他平步青云,并在民众中获得极高的声誉,这通常对于重要的官员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后,意大利的类比不再适用,只能用适当的美国特点来解释他如此成功的原因。李普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世俗传道者,他代表的是对某种专门知识和现实主义的崇拜。同样,他属于麦克卢汉[18]的媒体世界,属于显赫的东方俱乐部、大学、公司和政府的网络。李普曼的意识观念教义同他的坚定信念一同涌动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使得一个权威的孤独声音,以举国步调一致的态势“表现美国的特点”:这种根源可以追溯到清教徒在荒野中开拓的理念。
从个人角度来思考这个结果是令人十分沮丧的。而斯蒂尔的书在这点上没有一点让步。很少有政治性作家能够像李普曼一样把自己从集体、国家和个人忠诚关系中分离开来,这样是为了提高“民族”利益的呼声。李普曼完善了一个观点,这就是,民主是由掌握更多知识的人民来为大众歌颂,由一个“特定阶级”的成员里的专家来歌颂,由教育每个人能够区分好坏的“内行人士”来歌颂。谁又比李普曼更善于在利他主义、现实主义和道德观念的神秘雾霭中掩饰赤裸裸的美国权力呢?整个国家不得不试图躲避其束缚,而此时,其无与伦比的辨别是非能力还没有开始被控制或理解。
简而言之,李普曼是善于综合的记者。他考虑更多的是现实状况:他阐述现实,被现实诱惑并且屈服于它,甚至为它牺牲自己的人道主义。李普曼一生无子,他常常结交新朋,但却忘记了旧友,这样的频率和姿态令人吃惊,使得他的作品几乎无法表达不确定性和人生的脆弱,斯蒂尔让我相信他常常感觉如此。李普曼极力倡导“民族利益”,仿佛只有他的内部人士的观点才是负责且严肃认真的。这也不难理解李普曼最终在大众中的影响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他会成为一个肤浅的世界评论者。下面是斯蒂尔对李普曼的评价:
他认为美国冷战的政策主要是防御,美国“不经意”地获得了它的非正式帝国,问题主要不是概念而是执行手段。他批评那些政策制定者,但没有指责概念后面的东西。所以当其1949年底从印度回国之后,他写道,亚洲人在冷战中不需要选择站在哪边,因为他们可以被世界权力制衡以及被“一个为了捍卫世界和平而控制全球高速公路的友好国度的暗中保护”掩护着。不用过15年(直到他对约翰逊的越南政策失望时,他已经75岁高龄了),他就会质问,那个主导的国家(美国)是否真的怀有一个“友好的”动机。
尽管斥责那些关于美国政治的激进作家,说他们天真和缺乏现实主义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然而斯蒂尔关于李普曼的评价看起来更不现实,甚至有些天真。对于权力,伦道夫·伯恩[19]、斯通、孟肯[20]、怀特·米尔斯[21]和林肯·斯蒂芬斯很少抱有幻想:李普曼很早就对权力做出了让步,在不给它打扮得更漂亮或者至少不让它失去神秘的同时,他绝不回头再看它一眼。人们推断,这部分是由于虚荣的原因,部分是由于一种过于自信的麻痹大意。然而,他看起来从来都很严肃。即使斯蒂尔谈到的李普曼私人生活的许多小插曲,也说明了他十分严肃地在意自己的形象(担心体重,买合体的西装,见什么样的人,住符合身份的旅馆,严格遵守固定的工作时间、休息时间,以及陶冶情操的旅行),几乎从不把自己暴露在不擅长的领域。他的生活距离别人对他的讽刺和调侃很远。他最伟大的情感经历似乎是他一直追求海伦·阿姆斯特朗[22],这个插曲被斯蒂尔精心描绘道:从此,一种井井有条、舒适安逸的生活贯穿了李普曼生活的核心。当他与约翰逊就越南问题结仇后——很显然,那段时间对于斯蒂尔来说是最好的时光,斯蒂尔用令人敬佩的耐心研究李普曼沉重的主题——我们很感谢这位老人的勇气。此外,他还对一件事耿耿于怀,那就是李普曼无法忍受那个唠唠叨叨的得克萨斯人,不仅是因为他对军队的鲁莽政策十分不满,而且是因为个人恩怨。因此,斯蒂尔给这段插曲取名为“诱惑与背叛”。
李普曼的现实主义依据是什么呢?我们必须排除他随着对经历的深刻反思而一同产生的失望,正如我们必须排除严谨的学术或学问一样。我们不能说李普曼曾经试图找到美国外交政策的来源,或者甚至曾调查整个国家在国内外进行贸易的概念体系。的确,他没有指望政治是某个人对选民负责:操控政治机器、遭遇到人们的抵抗、革新战略,在这些方面,他从未变成一个技术专家。事实也不是这样:只是就他自己观点而言,他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技巧就是运用大量的资源保持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赢得给人印象深刻的社会权威,并保持这个形象长达五十年之久。人们对他取得成就的敬仰,是因为它是正式的、社会的成就,比那些他的崇拜者声称的知识成就以及道德成就来得更容易些。
这样,李普曼的职业以事实证明了他的国家所选择的风格,确保权威超越具体信息或者社会观。如果不是因为李普曼作为一个可信赖媒体名人的先驱行为,人们为什么仍然会谈论沃尔特·克朗凯特[23]作为总统候选人呢?对于一个想了解李普曼的欧洲人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他拥有奥威尔、萨特、西洛内[24]等人的威望,他的崇拜者比他们的加在一起还要多,而实际上,在任何时候他都没有执行过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
如果把李普曼的情况当作“知识分子背叛”的一个例子,那就是使用了一些不太完全相关的评判标准。我想,相关的态度是调查性的态度。不断扩大的当代信息工具(大众传媒是其中的一个)是怎么发展成如此规模以至于几乎吞并全体知识分子的作用呢?像李普曼那样的职业和地位怎么得到舆论的全部支持:不必面对现实或者真相(例如,大多数人从未把李普曼与其他“内部”人士或者专家的言行与现实世界真正发生的事相比较,验证一下孰对孰错)或者是原则?最后,在塑造个性和世俗观念中(后者在实践中完全自相矛盾,将自己不寻常的法律当作自由大众意见)西方媒体做了些什么呢?实际上,当代的记者真的成了不被承认的人类立法者了吗?
注释
[1]罗纳多·斯蒂尔(Ronald Steel,1931— ),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教授,有关李普曼生平的传记作家。——译者
[2]约翰·里德(John Reed,1887—1920),美国左翼新闻记者,美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名著《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作者。——译者
[3]康拉德·艾肯(Conrad Aiken,1889—1973),美国作家,著有小说《蓝色之旅》(Blue Voyage)(1927)和短篇小说《沉默的雪,神秘的雪》(Silent Snow,Secret Snow)。1930年,他的《诗选》(Selected Poems)获普利策奖;1954年,《诗集》(Collected Poems)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译者
[4]林肯·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1886—1936),美国记者,被誉为“揭开地狱盖子的美国新闻人”。——译者
[5]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英国著名小说家、新闻记者、政治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主要作品有《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莫洛博士岛》(The Island of Dr.Moreau)、《隐身人》(The Invisible Man)、《世界大战》(The War of the Worlds)等科幻小说。——译者
[6]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1839—1937),美国实业家、超级资本家,美孚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创办人。——译者
[7]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1837—1913),美国杰出的金融家、银行家,被称为“华尔街的拿破仑”,他曾两度使美国经济起死回生。——译者
[8]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同时也是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以及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著有《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1890)。——译者
[9]阿尔弗雷德·埃玛纽尔·斯密斯(Alfred Emanuel Smith,1873—1944),美国政治家,1928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落选后成为帝国公司总裁,并在美国大萧条时期修建了帝国大厦。——译者
[10]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1908—1973),美国第三十六任总统。——译者
[11]I·F·斯通(I.F. Stone,1907—1989),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无畏的独立记者,也被称为近代历史的预言家。——译者
[12]萨科-万泽蒂事件(Sacco-Vanzetti Case),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镇压工人运动中制造的一桩假案。191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美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罢工浪潮席卷全国。1920年5月5日,警察指控积极参加工人运动的意大利移民、制鞋工人N·萨科和卖鱼小贩B·万泽蒂为波士顿地区一抢劫杀人案主犯而加以逮捕。虽然他们提出了足以证明自己无罪的充分证据,仍被判处死刑,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的抗议浪潮。——译者
[13]洛厄尔(Abbott Lawrence Lowell),1909—1933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译者
[14]伯纳德·贝伦森(Bernard Berenson,1865—1959),美国艺术史学家。他的著作很多,其中有《佛罗伦萨画家作品集》(Drawings of the Florentine Painters,1903,1938年修订)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The Italian Painters of the Renaissance,1906,1952年修订)。——译者
[15]菲利克斯·法兰克福特(Felix Frankfurter,1882—1965),美国律师及法学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法学家之一。法兰克福特的著作包括《萨科和万泽蒂案件》(1927)、由菲利普·艾尔曼编辑的《人法之间:菲利克斯·法兰克福特的论文与演讲,1939—1956年》(1956)等。——译者
[16]汉密尔顿·费什·阿姆斯特朗(Hamilton Fish Armstrong,1893—1973),美国外交家,1928—1972年担任美国《外交事务》杂志编辑。——译者
[17]朗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意大利人,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译者
[18]马歇·麦克卢汉(Herbert Marshall McLuhan,C.C.,1911—1980),加拿大著名哲学家及教育家,现代传播理论的奠基人,其观点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对媒体的认知。——译者
[19]伦道夫·伯恩(Randolph Silliman Bourne,1886—1918),美国进步作家。——译者
[20]孟肯(H.L.Mencken,1880—1956),美国新闻编辑及评论家。——译者
[21]怀特·米尔斯(Charles Wright Mills,1916—1962),美国社会学家。——译者
[22]海伦·阿姆斯特朗(Helen Armstrong,1943—2006),国际小提琴演奏家。——译者
[23]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1916—2009),美国著名记者,冷战时期美国最富盛名的新闻节目主持人。CBS明星主持,曾被称为“最可信任的美国人”。——译者
[24]伊尼亚齐奥·西洛内(Ignazio Silone,1900—1978),意大利小说家、社会改革家。《面包和酒》(Bread and Wine,1937)是他最著名的小说,续集《冰雪下的种子》(The Seed Beneath the Snow,1940)讲述的是反法西斯地下运动。其主要作品还包括《方塔马拉》(Fontamara)、《一把黑莓》(A Handful of Blackberries,1952)和《卢卡的秘密》(The Secret of Luca,1956)。——译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