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忠恕:战时游走欧美的布衣使者-洗心革面 得见光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东日归,我心西悲”。1948年春夏之交,罗忠恕由纽约启程回到国内,仍任华西协和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此时的四川,处于政权交替的前夜,国民党政权在节节败退的同时,加强了高压统治。华大文学院学生毛英才因不慎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遗忘在一家裁缝店而被捕入狱。罗忠恕参与营救工作,但最终未果,毛英才不幸罹难。12月,左派学生办的《时论周报》创刊号,发表了罗忠恕的《与罗素先生论国际现状》一文。文章中,罗忠恕谈到准备与罗素商讨的如下问题:

    一、造成目前国际紧张局面的主要原因何在?

    二、促成天下一家应以何为共同基础?

    三、如何能使人类知识及科学的发展用于促进人类进步?

    四、欲谋世界趋于统一,是否应培养或能否培养文化背景不同之共同信仰?不同之政治经济制度,是否能造成天下一家之境界?

    罗素从最后一个问题答起,他认为共同的文化背景是不需要的,中国也不必惟妙惟肖地去学美国的好莱坞。罗素认为科学的发展自然可以用于促进人类的幸福。对于“天下国家”之造成,他认为应以联邦制为基础。各国应尽量保持自治的政府,但以不互相侵犯、免除战争为目的……[27]

    这期《时论周报》一面世,即引起当局恐慌。四川省省主席王陵基下令将报纸全部没收,并扬言要逮捕罗忠恕。他的秘书王用中曾是罗忠恕的学生,劝告老师暂避风险。其时,罗忠恕早就上了警察局的黑名单,如1945年华大庆祝“五四”运动,特务张德为、曾有忠在密报警察局的呈文中,都记有罗忠恕的名字。[28]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白色恐怖很快过去。1949年12月30日,罗忠恕怀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参加了欢迎中共军队入城的仪式。当日,中共军政负责人贺龙、李井泉举行茶会,邀请各界人士参加,罗忠恕应邀出席。1950年1月12日,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管小组对学校实行军管监督。不少知识人心存侥幸。据余英时回忆,1月26日,华西大学文学院院长罗忠恕曾函聘吴宓前往英文系任教。2月1日,吴宓商之于好友李源澄。李劝谏吴宓勿应罗忠恕之聘,因“华大在改革中,不宜往”。[29]5月25日,顾颉刚在日记中写道:“闻晓舫(李珩,字晓舫,华西协和大学教授、天文学家)言,杜丛林(杜奉符,字丛林,华大中文系主任)已自缢死,此治训诂甚有成就者,可惜也。刘藜仙(刘宝书,字藜仙,华西协和大学教授)则已堕入卑田院。张凌高、姜蕴刚并以异党分子送学习。方叔轩、罗忠恕并送北京革大学习。”[30]1952年6月,罗忠恕由北京回到华大参加思想改造运动,交代了1942年集体加入过国民党,1945年被选为省参议员,以及与“西方势力”的联系等历史问题。

    1953年2月全国院系调整,华大改为四川医学院,罗忠恕被调往南充师范学院任心理学教授。同年9月,夫人杨质先调至南充任教。1956年,四川师范学院由南充迁到成都,罗忠恕随校返蓉,担任心理学教授及教研室主任。吊诡的是,这个他赖以安身立命的大学,竟有他昔日的倡建之功。1945年12月的省参议会第一届第一次大会上,他与李季伟等12名参议员,鉴于战时迁到三台的东北大学复校北迁,留下校舍及部分师资、设备,遂提出《为请设立川北农工学校于三台以应需要而宏造就案》的提案。不久,在三台县创办了这所大学,这所大学迁移南充,成为今之四川师范大学与西华师范大学的前身。

    思想改造、反右运动,罗忠恕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川师红卫兵关进牛棚。造反派强迫他穿上洋装,在全校游斗、批判……

    1977年罗忠恕在四川师大退休,被四川大学返聘,教英语,为选拔留学生铺路搭桥。1980年2月,他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补选为民进四川省委顾问。1981年,他在庆祝中共建党60周年时写下一首诗,诗中写道:

    我曾向古今中外探寻,/从孔、老到孟、荀,/从朱熹到王阳明,/从柏拉图到康德,/从黑格尔到柏格森。/相对,绝对;/唯物,唯心;/一元,多元……/使我头晕。/许多学术,/都是戏论,/只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使我得见光明。/……[31]

    就像贺麟之于黑格尔、冯友兰之于古代哲学,一代知识人在江山易帜之后,尤其是经过“反右”、“文化大革命”的红色恐怖后,都有过不堪回首的政治表态,迫于情势的违心之论。当年,清华园中的才女韦君宜,曾沉浸于休谟的人性论以及金岳霖的逻辑、冯友兰的哲学史,但“在决心入党之后,我把读书所得的一切都放弃了。我情愿做一个学识肤浅的战斗者,坚信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说的一切,因为那是我所崇拜的主义”。[32]罗忠恕晚年的政治抒情诗,未必出自至诚;他对逐字逐句翻译的《心理学、人类行为的研究》、《希腊哲学》,对撰写的《柏拉图的逻辑思想》、《荀子的心理学思想》、《孟子的心理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家哲学》、《墨家哲学与法家哲学》等著作,未必真能全部抛弃。罗忠恕代表了那一代知识人的共同宿命。[33]

    1985年,罗忠恕辞世,享年82岁。李约瑟得知老友病故,曾致电罗忠恕夫人吊唁,并鼓励罗忠恕的女儿继承父志,继续中西文化交流。李约瑟的祝愿,看来只能寄望于罗忠恕的弟子及孙辈?

    (作者单位:四川政协报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