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害其持续性和长期性危害程度远远胜于森林火灾,曾有人估计森林病、虫、鼠害的危害损失至少是森林火灾的数十倍到百倍。广义来说,森林资源保护除了病、虫害外,还涉及鼠害、草害、火灾及其他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并且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与本世纪可望获得重大开发应用价值的昆虫和微生物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病虫害防治的理论方面已从过去的“治早、治小、治了”发展到现在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其防治手段从过去单纯依赖杀菌、杀虫农药发展为现在的以合理农林经营管理为基础,生物防治为主要手段,加强检疫措施的综合治理,尽量减轻由于化学农药的“3R”问题带来的损失。这些病虫害防治理论与实践的变化表明,人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的关注,显示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视。
在持续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干扰的条件下,这种干扰强度超过了森林植物能够忍耐的程度,就会严重影响森林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植物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当森林植物呈现出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时候,就是发生了病害。有人说森林植物病害就是一系列有害的生理过程。
森林植物发生病害,直接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间接影响到产量与产品的品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例如,1910 年美国南部佛罗里达的柑橘园因发生溃疡病的流行而被迫大面积销毁病树,烧毁了25 万株成树,300 万株树苗,损失达17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2 亿元),此病在1984 年再度发生,美国政府再次大面积烧毁病区的所有柑橘树。在我国,由松材线虫病等外来有害生物引起的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60 亿元人民币。森林生物灾害的发生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每年数十万公顷上升到目前的6700×104 公顷以上。病害的损失除导致减产外还使品质降低,为防治病害,需要制造农药,增加了投入、污染与公害。植物发生病害,虽然对植物有害,但有时对人类生活也有可利用的一面,这是由人们对某种植物产品的需求所决定的。例如观赏植物郁金香在感染碎锦病毒以后,花冠色彩斑斓,增添了观赏价值;茭草受黑粉菌侵染后嫩茎膨大而鲜嫩,称为茭白,适于做菜肴;韭菜在遮光埋藏培感染病毒的郁金香更加美丽养以后的韭黄,也提高了食用价值等等。这些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的好处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部分,通常不称为病害或不作为病害来对待。
引起森林植物生病的直接原因称为病原。按其性质可分为生物病原和非生物病原两大类。
生物病原是指以森林植物为寄生对象的一些有害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线虫、寄生性植物、螨类和藻类等。通常将这类病原称为病原物或寄生物,如属于菌类的(真菌、细菌)又称为病原菌。被病原物寄生的植物称寄主。凡由生物病原引起的森林植物病害都能相互传染,故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
非生物病原是指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而这种因素便成为病害的病原。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环境中主要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两大类的不适宜因素,由于有些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或有先天性缺陷,就会引起一些遗传性病害,这些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素,但由于不具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都属于不适宜的物理因素;而不适宜的化学因素则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这些因素常常会配合起来引起对森林植物的病害。但有的也能单独起作用,化学因素大多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控制能力也将越来越强,许多非侵染性病害将被控制。
细菌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有着冻害对树木的危害很大人类会生病,同样森林也会生病,下面就介绍一些森林常见的病害:
1. 森林植物真菌病害
真菌的主要特征有:①为真核生物,有固定的细胞核。②营养体简单,大多为菌丝体,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有的为纤维素,少数真菌的营养体是不具有细胞壁的原生质团。③营养方式为异养型,没有叶绿素或其他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④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真菌所致的病害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病害症状类型。除具有明显的病状外,其重要的标志是在寄主受害部位的表面,或迟或早最终都要出现病症,如粉状物、霉状物、疱状物、毛状物、颗粒物、白色絮状物等真菌的子实体或营养体的结构。一般根据这些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可以直接鉴定出病菌的种类。如病部尚未长出真菌的繁殖体,可用湿纱布或保湿器保湿24 小时,霉状物等就可以长出,再做检查和鉴定。但应注意的是,在寄主病死的组织上,有时出现的霉状物,并非都是真正的病原菌,可能是病组织死亡后被一些腐生菌所污染。所以,当病部出现可疑的真菌,或遇到某种新的真菌病害时,为了搞清楚真正的致病真菌,就要把病组织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对病原进行鉴定和人工接种试验。发病后需再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原菌,如所鉴定的病原与原鉴定的一致并能致病,才能证明是真正的致病真菌。
2. 森林植物细菌病害
细菌能够成为植物的病原物是19 世纪末期才得以肯定的。现在已经被证明。植物的细菌病害是很普遍的。细菌病害主要见于被子植物,松柏等裸子植物上则很少发现。在我国,林木上比较重要的细菌病害有木麻黄和油橄榄的青枯病、杨树的根癌病和杉木的叶枯病等。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大小在1 ~ 3微米,呈球状、棒状或螺旋状。细菌的细胞有固定的细胞壁和原生质膜。原生质中含有各种内含体。细菌绝大多数是异养的,但少数细菌含有细菌叶绿素和绿硫细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活。
细菌属原核生物,只有核质,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在电子显微镜下,核质处于细胞的中心部分。核质与细胞质之间没有膜隔开。细菌的细胞壁外包有厚薄不等的黏质层。比较厚且固定的黏质层称为荚膜。有的细菌其一端、两端或周身生有鞭毛,可以运动。某些细菌的细胞内部可以形成休眠的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的抗力很强。细菌细胞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所以细菌又称裂殖菌。
林木细菌病害的主要症状有斑点、溃疡、萎蔫等类型。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症状有若干共同的特点,如受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组织呈水渍状,病斑透光,以及在潮湿的条件下,从生病部分的伤口、气孔、皮孔等向外溢出细菌黏液。这些特征在细菌病害的诊断上有一定的价值,特别是植物感染细菌性病害后,在受害部分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中,由于有大量病菌存在,所以切取小块病组织在显微镜下检查,便可见到有细菌从组织中流出。
把感染青枯病的油橄榄根切断,保湿数日便会在切口上出现大量的细菌溢脓。这是诊断细菌性病害简单而可靠的方法。
3. 森林植物病毒病害
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的专性寄生物,体积极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病毒粒体是由蛋白质和核酸两部分组成。植物病毒病的症状大致可分为变色、坏死与变质、畸形生长三类。
确定一种植物病害是否由病毒所引起,首先必须通过对症状的观察做出初步诊断,然后进一步进行生物测定,证明其传染性。即测定这种病毒的寄主范围和寄主的反应、传染介体和方式等,还有血清学方法,这是诊断和鉴定病毒的重要手段。再结合电镜做形态观察以鉴定病毒种类。
4. 森林植物植原体病害
植物病害中,有一类黄化病害,长期以来被认为系病毒侵染所致。自1967 年日本土居养二等利用超薄切片技术进行电镜观察,结果在桑树萎缩病、矮牵牛黄化病及泡桐丛枝病的病株中发现一种很像菌质体的颗粒,命名为类菌质体,现改名为植原体,至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看细胞结构。
植物黄化病
今已知由植原体引起的植物黄化病害有100 多种。
中国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对植物黄化病的病原进行研究以来至今,证实由类菌质体或螺原体引起的黄化病已近20 种。其中重要的有枣疯病、泡桐丛枝病、桑萎缩病等,均造成严重的损失。金鱼草丛枝病、亮白花叶芋花叶病、月季绿花病、长春花变叶病,以及重阳木、柳树、刺槐等的丛枝病被陆续发现,表明了类菌质体病害在植物中有日趋严重的趋势。
植原体的形态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的形态发生变异如蘑菇形或马蹄形。植原体大小多数在80 ~ 800 纳米, 其形态结构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它没有细胞壁,但有一个分为三层的单位膜,厚度为8 ~ 12 纳米。细胞内含有大量呈双链的脱氧核糖核酸细链,也称为DNA,这种DNA 呈环状。细胞内还含有类似核糖核蛋白体颗粒,中部有些纤维状结构。
5. 森林植物线虫病害
线虫又称蠕虫,是一类低等的无脊椎动物,通常生活在土壤、淡水、海水中,其中很多能寄生在人、动物和植物体内,引起病害。危害植物的称为植物病原线虫或植物寄生线虫,或简称植物线虫。植物受线虫危害所表现的症状,与一般的病害症状相似,因此常称线虫病。
森林游憩景观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们无时不深受大自然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既会塑造游憩景观,也会在某些方面对游憩景观造成损害,这种不良因子包括病虫害、鸟兽害、自然灾害等。其中森林植物病害是严重影响森林游憩景观的灾害之一。一般情况下,病害常导致花、草、树木生长不良,叶、花、果、茎、根出现坏死斑,或发生畸形、凋萎、腐烂以及形态残缺不全、落叶和根腐等现象,降低了花木的质量,使其失去观赏价值及绿化效果,甚至引起整株死亡。有些病害能使绿化树种、风景林和林木大片衰败或死亡,造成一些游憩景观失去原有的观赏性和游憩价值。如黄山风景区原有一处代表性的景观“梦笔生花”,但由于黄山松的枯萎、死亡而名存实亡了。20 世纪80 代初期,驰名中外的北京香山红叶——黄栌,由于白粉病的流行,其叶片逾期不能正常变红,致使秋季香山红叶的壮丽景观大为减色。北京地区在1985 年以前,由于连续干旱导致松干枯病的发生,使西山卧佛寺风景区内的中、幼龄油松死亡数万株,严重影响了这一著名游览区的秀丽景色。杨树烂皮病、溃疡病、泡桐丛枝病、红松疱锈病等是我国城市行道树、风景林及林业生产上的严重威胁。由此可见,森林植物病害,对于游憩景观的形成和影响是重大的。我们只有维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发展,才有可能保持游憩景观长存于世,永具魅力。
杨树发生了烂皮病
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类群,估计有100 多万种,占动物种类的3/4,分布极广,很多对森林植物有害,也有些是害虫的天敌。
林木的克星——森林害虫
昆虫分类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其形态特征,分亚纲和分目的主要标志是:翅的有无、形状、对数和质地;口器类型;触角、足的形状;腹部附肢的有无;变态类型。
常见森林昆虫有直翅目、等翅目、半翅目、缨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脉翅目、双翅目10个品种。
森林害虫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食叶、蛀干、危害果实和根系等。
1. 森林植物食叶害虫
(1)食叶害虫的发生特点:食叶害虫具咀嚼式口器,往往以幼虫(膜翅目、鳞翅目)或成虫、幼虫(鞘翅目、直翅目)危害健康植株,从而使植株生长衰弱,为蛀干害虫(天牛、小蠹虫)侵入提供适宜条件,因此,常称为初期性害虫。
食叶害虫大多为营裸露生活(少数卷叶、营巢),因此受环境影响较大,表现为虫口消长明显。
食叶害虫繁殖量大,往往具有主动迁移、迅速扩大危害的能力。
某些种类繁衍常呈现阶段性(初始阶段、增殖阶段、猖獗阶段、衰退阶段)及周期性(上述阶段性发生过程,往往“重复”出现且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出现的间隔期及每一“重复”持续的时间,因虫种及当时的有关因素而异)。
(2)常见食叶害虫:常见食叶害虫主要有蝗类(黄脊竹蝗)、竹节虫类、叶甲、象虫类、蛾蝶类(松毛虫、舞毒蛾)、叶蜂类等。
2. 森林植物刺吸类害虫及螨类
(1)刺吸类害虫发生特点:除少数蚜虫、螨类等形成虫瘿在植物组织中危害外,多数聚集危害树木或花卉的嫩梢、枝、叶、果等部位;成虫或若虫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营养,造成幼叶卷曲、枝叶丛生、枯萎,甚至整株枯死;刺吸类害虫首先是点片发生,且虫口密集,繁殖迅速,很快天牛食叶扩展蔓延,但多因个体小,发生初期往往被害症状不明显,在防治时如果不抓住有利时机,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就很难达到满意效果;刺吸类害虫可给某些蛀干害虫的侵害创造有利条件,可诱发煤烟病,并且是病毒病的传播媒介。
(2)常见刺吸类害虫及螨类:主要有蚧类(日本松干蚧、吹绵蚧)、蚜虫类、蜡蝉类、木虱类、叶蝉类、蝉类、蝽类、螨类(六点始叶螨、榆全爪螨)等。
3. 森林植物蛀干害虫
(1)蛀干害虫发生特点:蛀干害虫是指钻蛀树干及枝丫,取食韧皮部、木质部,造成林木生理及工艺损害的生态类群;绝大多数的蛀干害虫侵害因衰老或其他原因而生长衰退的树木,因其侵害特性而被称做次期性害虫。蛀干害虫大多为寡食性;蛀干害虫在立木上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布。同一树种因部位不同,蛀干害虫种类也不同,尤以针叶树立木上垂直分布最显著;蛀干害虫导致林木的干枯类型与侵害顺序相关联,可分为:干基型:源于干旱、地下水位变化、土壤板结等诱发因素,害虫寄居于根茎及干基,林木干枯始白干下部,以树冠近期内仍保持绿色为特征。树冠型:源于食叶害虫、速行火、有毒物质等,害虫先寄生于上部及枝丫,树干首先被害干枯,但树木下部仍保持生活力。偏枯型与全株型:判别蛀干害虫的垂直分布区系及林木干枯类型,有助于监护和组织防治。
(2)常见蛀干害虫。小蠹类:分布广、数量多,往往在树株内密集成群,终生蛀食树皮或木材。其多数种类仅侵害衰弱树、濒死木,一般视为次期性害虫;少数种能危害健康的生长着的林木,视为先锋虫种。按照小蠹在树体内修筑坑道的部位,可分为树皮小蠹和蛀木小蠹两大类群,树皮小蠹筑坑于韧皮部与边材之间,坑道在树皮内侧,呈平面结构,直接取食韧皮部与边材中的淀粉纤维等;蛀木小蠹在木质部中修筑坑道,其食物是真菌,所以又称食菌小蠹。两大类群对比,树皮小蠹直接与寄主树木相联系,受树种的限制较大,多是单食性种类;蛀木小蠹或食菌小蠹与寄主树木的联系是间接的,只要真菌能够生长,它们就能生活,多属多食性种类。小蠹类危害是加速林木干枯,常见的有横坑、纵坑梢蠹。
天牛类:天牛一般以幼虫或成虫在树干内越冬。成虫羽化后,有的需补充营养,取食嫩枝、叶片、树皮、树汁或果实;有的则不需要。产卵方式一般前口式的将卵直接产入粗糙树皮或裂缝中;下口式的先在树干上咬成刻槽,然后将卵产在刻槽内或附近,不同的种类产卵的刻槽也不同。大多幼虫最初在树皮下取食,龄期增大后即蛀入木质部危害。幼虫在树干内向上或向下危害,坑道形状和长短随种类而异,部分种类的幼虫则在韧皮部边缘部分蛀食。幼虫在枝干内蛀食时,常在一定距离内在树皮上开口作为排粪孔,向外排泄物和蛀屑;幼虫老熟后即筑成较宽的蛹室,两端以纤维和蛀屑堵塞,化蛹其中。天牛类危害普遍,多为树栖,是树木及原木的重要害虫,常见的有:松墨天牛、双条杉天牛、光肩星天牛、云斑白条天牛。
象虫类:部分种类蛀食树木枝干,在林业上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多数一年一代,有些则长达2 年;大多以成虫或幼虫越冬。常见的有杨干象、核桃横沟象、松瘤象。
其他蛀干害虫:木蠹蛾类、蝙蝠蛾类、透翅蛾类。
3. 种实害虫
(1)种实害虫的危害特点:种实害虫的危害通常与林木繁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同步进行。成虫羽化及产卵高峰基本上与被害寄主的花期或坐果期相符;产卵部位大多在花、萼片、球果鳞片、荚果、果柄、幼嫩种子或嫩枝上,随同果实和种子的生长发育;老熟害虫自行脱果,或随同种实采收带到贮藏场所继续危害。
(2)常见种实害虫。
长蝽类:属半翅目长蝽科,大部分植食,危害树木营养器官和种子,常匿居叶鞘间、果鳞下,生活较隐蔽。豆象类:属鞘翅目象虫科,蛀害木本豆科植物的种子,体形小,易随籽粒而广泛传播。
松瘤象
象虫类:属鞘翅目象虫科,蛀害林木种子、果实、果枝,引起落果及种实减产。
蝇类:双翅目花蝇科的球果花蝇属,其幼虫通称果蛆,危害球果的种子,落叶松受害尤其严重。
举肢蛾类:鳞翅目举翅蛾科,如危害核桃、柿果的举肢蛾。
卷蛾类:鳞翅目卷蛾科,如油松球果小卷蛾、云杉球果小卷蛾。
螟蛾类:属鳞翅目螟蛾科,以幼虫危害松、落叶松、云杉的球果和嫩梢。
蜂类:膜翅目昆虫中危害种子的小型蜂类较多,如柏木丽松叶蜂、刺槐种子小蜂、落叶松种子小蜂。
4. 根部害虫
(1)根部害虫的发生特点。一般而言,根部害虫指生活在土壤中,主要危害森林植物、经济林、园林植物、刚发芽的种子和幼苗的根部、嫩茎及幼芽等部分的害虫,能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给培植苗木和植物培育带来严重损害。植物根部害虫种类多、分布广,危害虫态主要栖居于土壤中,给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往往失去了早期诊断和防治的机会。因此,在规划苗圃和造林前应调查了解主要地下害虫的分布、种类及其发生量,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措施控制其危害。
根部害虫的组成及其分布发生与环境条件,包括土壤的质地、含水量、酸碱度以及苗圃地的前作、附近的农作物、林木、杂灌等有密切的关系。
如地老虎多发生在较潮湿的黏壤土地;蛴螬适于中性或微酸性土壤;蝼蛄则多生活在温暖潮湿且富有机质的沙土中。此外,如在农耕地建立苗圃,需注意前作的多食性地下害虫。如前作为大豆,且常施未经腐熟的厩肥,则蛴螬危害一定较严重;在林间的采伐迹地或荒地上育苗和更新造林,则易诱来金龟子危害。
(2)常见根部害虫。
白蚁类:属等翅目的一类世界性的重要害虫,国际昆虫生理生态研究中心将其列为五大害虫之一。林木白蚁严重危害林木,受害林木达300 余种,严重时可造成树木死亡,中国南方丘陵地区的杉木林基地蚁害率一般达40%~ 60%,严重时可达100%。可见这类害虫的经济重要性。常见的有黄翅大白蚁、黑翅土白蚁。
蝼蛄类:属直翅目、蝼蛄科。蝼蛄行为较活跃,食性很杂,主要以幼虫、若虫危害,喜食播下的林木种子和幼苗嫩茎及其根系,常造成严重的缺苗断行,同时成虫、若虫常在表土层活动,钻筑坑道,造成播种苗根土分离,干枯死亡,清晨在苗床上可见大量不规则隧道,虚土隆起。常见的有东方蝼蛄、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蟋蟀类:属直翅目、蟋蟀科。蟋蟀以若虫和成虫危害苗木及幼林的嫩茎和顶芽。国内分布的主要有大蟋蟀、南方油葫芦、北京油葫芦。
金龟类:金龟类的幼虫总称蛴螬,俗称地蚕。金龟是对成虫的总称,属鞘翅目、金龟科。这类害虫除少数腐食性种类外,大部分为植食性,约占60%。害虫的幼虫——蛴螬,是对苗木、幼树等根部造成严重危害的重要种类。常见的有铜绿丽金龟、红脚绿丽金龟、东北大黑鳃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棕色鳃金龟、暗黑鳃金龟、黑绒鳃金龟、大栗鳃金龟、苹毛丽金龟、大云鳃金龟、四纹丽金龟。
地老虎类:地老虎是鳞翅目夜蛾科切根虫亚科一些种类的幼虫总称,俗称地蚕、切根虫和土蚕等。危害农林植物幼苗,切断农作物根茎部,造成缺苗断行,是一类危害严重的地下害虫。在中国分布的主要有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和八字地老虎,尤以小地老虎发生普遍和严重。
其他类群:金针虫类及象虫。
“无烟的森林火灾”在给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影响的同时,也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松突圆蚧、美国白蛾、松干蚧等异域森林病虫害每年侵害我国森林达150 万公顷,造成农林经济损失达574 亿元人民币。如随木质包装材料进口被带入我国境内的松材线虫,自1982 年在我国南京市中山陵首次发现以来,短短的20多年已扩散至全国10 多个省市,并造成1600 万株松树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8.2 亿元人民币,导致森林生态效益损失216 亿元人民币。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由多年异担子菌引起的针叶树干基腐朽病(简称“异担子菌腐朽病”)入侵的危险,该病害已由欧洲大陆蔓延到与我国新疆相邻的俄罗斯阿尔泰地区,一旦入侵,将对我国广袤的森林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据了解,我国目前还没有将多年异担子菌列为对外检疫对象。为避免这场“无烟的森林火灾”
§§§第二节 “无烟火灾”攻坚战
美国白蛾幼虫在我国境内蔓延,必须加强对异担子菌腐朽病的检疫和预防;下面是几点建议:
(1)将多年异担子菌列为重要对外检疫对象,并对其危害症状、生物学特征、分布、寄主范围、传播途径等作出详细说明,并着手研究其检疫措施和预防对策。
(2)加强对多年异担子菌的检疫措施。多年异担子菌的菌丝可在木材中存活多年,该菌极有可能通过木材的运输而传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往来频繁,木材进口、木质包装材料入境以及林木繁殖材料的引进,都有可能导致多年异担子菌传入我国。因此,建议对有多年异担子菌分布的国家与我国的贸易往来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对输出国家的木质材料提出检疫要求。由于俄罗斯阿尔泰地区正在遭受多年异担子菌的侵蚀,建议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要严格控制对俄罗斯阿尔泰地区的木材和苗木的引进。通过对外检疫从源头上遏止多年异担子菌传入我国。
(3)建立准确、快速检测多年
异担子菌的技术和方法。多年异担子菌能够通过木制材料和苗木传播,但木材和苗木中的菌丝不能直接观察到,即便使用显微镜也很难根据菌丝来判断是否为多年异担子菌。因此建立一种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主的检测技术势在必行。欧洲已经初步研究出根据木材中菌丝来确定多年异担子菌的技术,因此建议我国依托有关机构建立一个研究和检测中心,利用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并加强国际合作,根据欧洲和北美洲不同地区多年异担子菌的特异性分子标记,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对多年异担子菌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和标准,在此基础上寻求并建立简单、快速和准确检测多年异担子菌的技术和方法,为检疫部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多年异担子菌的菌丝最有可能存在于半腐朽的木材中,因此要对重点木材进口地区的检疫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具有初步判断和取样的能力。
(4)建立多年异担子菌一旦传入后的应急措施。由于多年异担子菌引起松树等针叶树根部和干基腐朽,因此这类病害也称为树木的“癌症”,该类病害一旦发生并扩散后,几乎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欧洲和北美洲几十年的研究已证明这一点。因此,一旦该菌传入我国,一定要将其控制在局部地区,对发生病害的林木要采取坚决措施;由于多年异担子菌能在树根中存活多年,因此要对整个疫区的林木、枯倒、木伐桩及树根进行焚烧,并禁止在疫区及周围栽植新的树木。
苏木营林场连续六年向“无烟的森林火灾”亮剑,遏制林区病虫害疫情严重发生和扩散蔓延。
亮出思想重视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危害性更甚于火灾。该场要求广大职工一定要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认清形势,特别是油松毛虫、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多发危害。牢固树立林木病虫害可防可治、必防必治的思想,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把防治工作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防治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2011 年8 月该场派出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进行了技术培训,2012 年5 月又参加了病虫害防治培训。使全林场在防治知识上和思想上进一步强化。
亮出科学防治剑:一是严把疫情监测关。要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开展定点监测和定期调查,每个林区都要有查防员,对疫情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现场除治。苏木营林场对辖区内易感病虫的林班和小班建立管理档案,设立监测点和样地,实行管理,特别是在2011 年和2012 年对舞毒蛾、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和疑似红脂大小蠹进行了细致的排查。对林区内进出的林苗要求林业检疫部门进行现场检疫。将这些侵略者拒之门外。二是严把作业设计关。要根据疫情发生动态,科学制定防治方案,坚持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整体提高防治效果。2006 年苏木营林场油松毛虫大发生,尤其是北窝铺林区266 林班、267 林班、少府林区278 林班和八达营林区221 林班虫口密度达每株30条。面对严峻形势,苏木营林场首先向油松毛虫亮出了第一剑:组织20人的防治队,分成四个组,对各个林班进行烟雾防治,历时7 天终于斩杀了95% 的油松毛虫。随后在10 月下旬又亮出了第二剑:将发生虫害的林班和附近林班进行了地面给药,杀死下树越冬的幼虫。2007 年春该场又亮出了每三剑:在4 月上旬将发生虫害的林内的林木用缠农药粘带进行防治。经过“三剑”斩了油松毛虫的气焰,保住了林木。三是严把检查验收关。在防治期间加强巡回检查,科学指导防治工作,确保全面完成防治任务。四要突出全民防治。与当地乡镇联合防治;以林区为单位,组织林区内林农开展防治,可大幅加快防治进度,提高防治成效。选择责任心强、具有一定防治经验的人员,逐村、逐户宣传并推进防治工作,真正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树。
苏木营林场向病虫害亮出组合剑,保一方林木平安。
松材线虫,该线虫属蠕形动物门。线虫成虫体长约1 毫米,雌虫尾部近圆锥形,末端圆;雄虫尾部似鸟爪,向腹面弯曲。松材线虫病又称为松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虫害。它是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于松树体内,从而引发松树病害。被松材线虫感染后的松树,针叶呈黄褐色或红褐色,萎蔫下垂,树脂分泌停止,树干可观察到天牛侵入孔或产卵痕迹,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最终腐烂。
人称“植物活化石”古松也难逃其厄运。2006 年9 月,南华寺内几棵树龄四五十年的松树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离奇死亡。当时,僧人们发现,几棵松树的松针颜色逐渐变成红向“松材线虫”开炮褐色,然后树叶全部干枯。40 多天过后,松树死亡。
一时间,神灵显灵的说法不胫而走。南华寺只得向林业部门求助。科研人员在显微镜下发现,松树样本中存在大量肉眼难以见到的“小虫”。原来,南华寺松树死亡是松材线虫病引起的。暴发这种病的松树里,松材线虫大量繁殖,而且繁殖速度十分快,很快就阻塞了松树的“血管”,以致松树无法运输营养、水分到全身的各个部位,活活被“渴死”。
松树感染了松材线虫病就像人类得了癌症,治愈率极低,不仅如此,这种病传染率大、松树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对付松材线虫病,时间就是生命。从2006 年10 月开始,一场历时一年多的“人虫大战”正式上演。科研人员先把28 株已经完全死亡的松树连根拔除,用药物对松木剩余物进行消毒,接着,护林人员熏蒸死亡的松树,并用尼龙薄膜包住死松树,直至把传染源熏死,才把死亡的松树销毁。
而对那些刚刚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松树,护林人员一年内多次给松树打针治病。他们先是用长且细的钢钻在树干上钻出一个深深的洞,直至找到松树的“血管”为止,接着把药物通过长约30 厘米的针头直接注射入松树的“血管”中,参与松树的“血液循环”,达到杀死松材线虫的目的。不仅如此,科研人员还安装诱捕器,打孔注射松材线虫免疫疫苗诱杀松材线虫的寄主松褐天牛成虫,有效防止了松材线虫病的传播。由于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措施,科研人员成功从死神手中为南华寺挽救了128 棵松树的生命。但南华寺松树的遭遇并非唯一,据统计显示,全省已有8 个地级市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
对松材线虫的防治工作,人们也会向森林之中喷洒药物。溪口景区2800 亩林区中有90%是马尾松林,其中50 年树龄、45 厘米树径以上松树有26000 棵,百年以上松树200 多棵。在如此小范围内生长着这么密集的古松木林,在全国属罕见。
在半山的一小块平地中,工作人员支起用于喷射“药弹”的设备——撒布器。从外形看,它就像一支小钢炮,一头塞弹药,一头点火发射。开始喷药了,只听“嘭”的一声巨响,一颗药弹直冲云霄后在空中炸开,形成一朵云雾,向着高山上的松林缓缓落下。
“用撒布器喷药可以使药粉均匀地散落在松树的针叶上,治虫害效果很好,你看,这些松树青翠挺拔,跟小伙子一样健康。”从事松林管护工作多年的林果场咨询人员介绍说,几年前,林果场通过解剖死亡松树,在树干15 米以上发现了松材线虫病,说明当时采用的喷撒药粉方法已不适应松树成长的需求,亟须改进。
林果场在三年内使用撒布器喷药,其间,通过不断实践,摸索出很多用药经验:雨后阴天或者在松叶上尚带露水的早晨撒药易吸收、效果佳;冬季和春节前防治最重要,到了生长季的松树可以将药带至“全身”;夏秋季是容易传播松材线虫疾病害虫孵化期,用药也要及时,可以减少传播……
为了保护好松林,除了给松树定期喂药、打针、及早防治病害外,林果场又引进了生态防治措施,放养松材线虫天敌肿腿蜂,用黑光灯诱杀虫害等。
(5)破坏森林是人类的愚蠢行为,不要再做这种贻害子孙后代的事了。我们不仅要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把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大规模植树造林,绿化大地,改变自然面貌,改善生态环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