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的白色魅影-心灵中的幽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心理因素偶尔会造成人的错觉,但幽灵是否真的只是人们自己的错觉呢?躲藏在人心灵深处的幽灵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呢?真真假假的幽灵萦绕,谁能将真相看清楚呢?

    1 环境造成了错觉

    事实上,已有科学家称幽灵并不存在。既然如此,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人们深信幽灵的存在呢?

    许多人也许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好像有东西在旁边走动,而且还发出奇怪的声音,但后面其实并没有人。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认为,这都是环境使然,根本不是什么幽灵当人们身处一些特殊环境,如遇到变化不定的照明、寒冷的气流时,有这样的感觉:旁边好像有东西在人们就会产生一种不安的感觉而误认为是幽灵在捣鬼。走动,脊背发凉,后面有人呼气,但其实后面并没有人人们口中的“幽灵屋”、“鬼屋”,是因为类似的环境变化不断地出现,于是人们才认为是幽灵在作祟。

    英国科学家曾对超自然现象开展过大规模的调查。

    在调查了幽灵频繁出现的地方后,科学家认为那些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并非名副其实的“幽灵屋”。那里所谓的幽灵活动,其实都是磁场、照明设备、气流等原因形成的。世上并没有幽灵和超自然现象,人们认为存在幽灵的地方往往位于磁场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或气流通过的当口。

    据说,英国汉普顿宫里一向是阴魂不散,幽灵常现。传说中,这是1542年被砍了头的凯瑟琳·霍华德的幽灵和亨利八世第五任妻子凯瑟琳·霍华德的幽灵在作祟。英国科学家通过观察检测发现,那些传说中幽灵经常出没的地方,例如厅廊和拐角处,往往有特别强烈的磁场。正是这种磁场对人脑的活动产生影响,在人脑中形成一种异常真实的感觉,放佛身边有人在呼吸、走动、喃喃细语。

    次声波也是“幽灵”形成的原因之一。考文垂大学的科学家维克·坦迪也曾经遭遇过类似的神秘现象。一天晚上,当坦迪独自一人在实验室工作时,突然第六感告诉他似乎有东西在朝他靠近。那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感觉,好像一个神秘的气场一样慢慢地挨近他,随着它不断地接近,坦迪的感觉也越来越明显,他甚至能感觉到那个东西逐渐长出手、脚来,伸手就能抓到他。坦迪扭头试图去看个清楚,但那个东西却在他扭头的瞬间就消失了。后来,这个东西还多次“造访”,但坦迪都没有机会一睹它的真容。

    这也许就是传言中的鬼魂,但坦迪并不这样认为,他试图从气流、空气运动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通过一番寻找之后,他终于找到了“鬼魂”所在--实验室里有一个大排气扇。坦迪猜测,排气扇制造了一种人耳听不到的低频率声波,也即次声。关于次声对人类的影响,科学界早有研究,根据美国航天局的研究结果显示,低频次声会引起人呼吸急促,使人产生一种不安感,这种不安感又会衍生出许多怪异的感觉,甚至是幻觉。为了证实他的这一发现,坦迪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他给听众播放一段音乐,其中混入了次声。结果听众对有次声部分的反应十分强烈,表现出焦虑、不安、恐惧等情绪,进一步证实了次声对人情绪的影响。

    环境与心理暗示交互作用,也会产生幽灵。有一些神秘的地方,那里既没有强烈的磁场,也没有次声波,但却频频地“闹鬼”,这是为什么呢?

    在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就有这么一处神秘之所,它位于爱丁堡南大桥下面,这里阴暗潮湿,是许多穷苦人的栖身之所,也曾是一群盗墓分子的藏身之地。这些盗墓分子将尸体从坟墓里挖掘出来之后,就藏着这个桥洞里。在这个黑暗无比的地方,许多人声称在这里见过鬼魂。

    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发现这里是一个绝好的实验环境,于是,他在这里发起了一次大型的鬼魂调查活动。参与这次活动的共有218人,每个人被要求独自在桥洞里待上10分钟,并汇报他们的感受。

    大量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有的参与者觉得自己的手臂有灼烧的感觉,但自己明明离蜡烛很远;有的参与者听到耳边有人在喃喃细语,好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有的参与者感觉有东西与自己擦肩而过,浑身瞬间一阵冰凉;更为神奇的是,有人看见一个鞋匠在认真地修补一双鞋子……

    但经过探测证明,这个桥洞里既无磁场,也无次声波,红外线摄像机拍摄的结果也显示,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参与者,桥洞里空无一人。怀斯曼由此推断,所谓的鬼魂之说,其实不过是环境与心理暗示的结果。桥洞阴暗的环境,加上桥洞闹鬼的传言,会让人不自觉地产生心理暗示和想象,这种想象会对人的感觉产生很大的影响。

    伦敦大学的李兆平教授认为,模糊的环境比清晰的环境更容易看出一些东西。为了揭示环境对人的影响力,他还组成研究小组进行了研究。李兆平教授让18位参加实验的人盯着一个电脑黑屏。每当响起蜂鸣声的时候,他们就要靠按键来记录自己是否在屏幕中央看到了一个很小的、模糊的灰色“目标”矩形。其实这个矩形并非每次有蜂鸣声时都会出现,即使出现其显示时间也只有80毫秒。负责调查的李兆平教授认为,人们会更容易发现出现在一列类似的灰色矩形当中的“目标”,而不是明亮的白色矩形当中。然而,在“目标”没有出现的时候也有人记录自己看到了“目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在模糊的环境下更易于看到一些模糊的东西,而且还会自我暗示东西的存在。通过研究,李兆平教授等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的大脑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会误导人看到一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此外,李兆平教授还把幽灵和抽象画作联系在了一起。

    他认为,抽象画作的细节都是非常模糊的,其价值正是这种模糊性让观赏者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并通过想象去填补空白。在生活中,幽灵也是这样产生的--正是由于视觉的模糊才导致人们联想到了幽灵。

    英国《每日电讯报》有一篇文章清楚地指出:虽然没有人对幽灵进行系统的研究,但神经学家已经认定那都是人自己幻想出来的。环境对人的心灵是有影响的,所以幽灵鬼怪总在阴森恐怖的、幽暗的环境中出现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幽灵只是环境的产物,是我们的眼睛欺骗了自己。

    知识链接

    灵魂摄影机

    英、美两国科学研究分析灵魂学历时已久,不少知名学府的学者都专注于此项研究。为了研究灵魂是否存在,英国人还研发了一种特殊摄影机。

    一名醉汉驾车超速发生车祸,医生宣布急救无效。于是,此人被送至实验室进行实验,并用特殊摄影机以录影方式全程拍摄了醉汉断气的全过程。当醉汉的脉博、心跳、呼吸全部停止时,屏幕上开始有光圈浮起,而且画面无法集中、异常散乱,处于极端动态的变化之中。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由于酒精麻醉神经系统,导致意识迷糊所致。醉汉的意识脱离肉体时,因为喝醉了酒的缘故所以才会十分散乱。

    知识链接

    凯瑟琳·霍华德的幽灵

    凯瑟琳·霍华德是亨利八世的第五任妻子,她因与朝臣托马斯·卡尔佩珀发生婚外情被告密通奸,被关在汉普顿宫内。凯瑟琳一度向亨利八世请求,但遭到拒绝,很快便被送上了断头台。从此,汉普顿宫内怪事不断,许多人声称听到凯瑟琳临死前绝望的叫喊声。直到21世纪之初,还有人在汉普顿宫拍到一个带着斗篷的鬼影,这似乎更加印证了闹鬼的传闻。

    知识链接

    什么是次声波

    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叫作次声波。次声波可以通过自然现象和人类的活动而产生,如火山爆发、海啸、龙卷风、海上风暴以及汽车飞驰、建筑物的晃动、鼓风机、搅拌机、扩音喇叭等的发声等,都可能产生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次声波,但却容易受到它的影响,一些次声波的频率与人体器官的震动频率接近,容易与人体器官产生共振,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轻则会使人产生头晕、恶心、精神沮丧等现象,重则昏迷、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2 幽灵心理学

    荒凉的墓冢不仅仅是掩埋逝者躯骸的地方,更是生者思念逝者的地方。人们之所以愿意相信幽灵的存在,其实也是一种念想,是人们对逝者的一种期望。

    在安徒生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问祖母:“人死了以后,会去哪里呢?”祖母说:“人们死后就会变成天上的星星,一直住在临终前,祖母还卖火柴的小女孩说:“我没有离开你啊,我变成天上的星星每晚都会陪你入睡。”

    于是,祖母便成了小女孩的牵挂,所以她幻想着变成另一颗星星,跟祖母一起上天堂。从祖母的话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知道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而且永远住在天上。所以,在女孩幼小的心里对死亡的恐惧会得到缓解。虽然祖母离去是件难过的事情,但是至少她的哀伤、思念有了寄托。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天上的星星让她能思念祖母。和她一样,其实幽灵也是人们思念的一个载体。人们不是客观地接受幽灵的存在,更多的是主观上接受它。

    幽灵有时候只是一种幻觉,那些痛失挚爱、亲朋好友的人,往往会因为思念过度而出现幻觉,看到逝去的人,并与之对话。瑞典哥德堡大学的啊涅塔·格林比发现,在丧偶的老年人中,有80%的人会在最初的一个月里,产生与逝者相关的幻觉。大多数人痛失至亲后,可以从幻觉中得到一些安慰。

    人们为了念想会主观上接受幽灵的存在,而且还会接受灵魂转世的说法,这样可以使人们有所寄托。当人看到自然界的蛹破茧成蛾时就会臆想:人死后,灵魂应该还在吧,他们会去投胎变成人,如此反复轮回。

    幽灵的说法之所以会历经几千年仍被流传下去,也是因为人们潜意识里的愿望。“十八层地狱”人们并不陌生,因为这是小说和电影里经常出现。人们大多认为,坏事做多了就会被打入万劫不复的地狱。其实,“十八层地狱”的说法是人们希望有“因果报应”而产生的。人们希望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在活着的时候没有报应,所以在死后遭报应下十八层地狱。

    “就算做鬼我也绝不会放过你!”这是在电影、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台词,而且现实生活中也有人会这样说。其实,这是一句怀着极大怨恨的诅咒。显然,说这句话的人希望自己死后会化身成恶灵报复对方。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因果报应。一个人如果真的做多了坏事,幽灵真的会找上门吗?有人会害怕真有因果报应,担心幽灵找上门,其实这只是人良心不安,是人们自己做贼心虚罢了。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命运随着贾府的兴衰而升沉,她生性要强,要面子,将心里的气、愧、辱全都严严实实地藏在内心,不让外人看见一点端倪。

    她内心的“我”长期被压抑封存,无异于一种残忍的自我虐待,直到最后,造成心理阴影酿成严重的心理痼疾,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眼前不断地出现鬼魂来索命,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压抑的释放。

    一次是她在恍惚中看见尤二姐前来索命,她终于卸下人前的面具,对尤二姐忏悔道:“我如今也后悔我的心忒窄了。”这是《红楼梦》中,王熙凤难得一见的低头认错,也是她掩埋在内心一直未吐露的忏悔之词。后来,王熙凤又见一男一女要上自己的炕,她大叫着“哪里来了一个男人跑到这里来了!”待丫鬟闻声过来,她睁眼一看,幻觉又消失了。她心里明白,这是当年弄权铁槛寺逼婚致死的那对恋人,其实她心存愧疚,但人前却要强撑出一副强人的姿态,“惟恐落人褒贬”,如今在极度虚弱中终于通过幻觉投射出来。所以,她眼中的鬼,其实是一种心病,一种心里对逝者的不安、愧疚,引得她终日惴惴不安、担心受怕,惟恐鬼魂前来讨债索命。

    从这个角度来说,鬼其实在人的心里,当一个人做了亏心事内疚、悔恨时,就在心里埋下了一个因,但又不愿意面对它、承认它。一旦有风吹草动,心里的鬼就会被唤醒,让人变得疑神疑鬼。中国有句老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都有过一种恐怖的、难忘的体验--梦魇。

    其实,梦魇还有一个更为贴切的叫法,即“鬼压床”。人们在熟睡或者半清醒状态遭遇梦魇的时候,就像有人猛地一下扑到自己身上,而且身体马上就不能动了,连眼睛也没办法睁开。最初人们不知道如何解释这种恐怖的经历,自然将它归于幽灵或鬼做怪,于是便有了“鬼压床”的叫法。

    其实梦境心理,也是“幽灵”存在人们心中的原因。

    梦境中人们潜意识里看到了东西,但不知道自己具体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所以人们在遭遇梦魇的时候就会很恐怖,觉得是幽灵作祟,是“鬼压床”。

    既然人们相信人死后会变成灵魂,为何会对幽灵产生恐惧呢?

    其实,这是因为原始时期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面临的危险很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反射逃避行为。当人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感到恐惧,会在逃避、防御、攻击中进行选择。

    然而,有时候人们对于恐惧事物的预期超过了恐惧本身,所以一旦遇到令人恐惧的时候甚至无法做出任何行动。许多人对幽灵最初的认知,大部分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幽灵”。有些“幽灵”在心底扎根生长,偶尔出来捣乱,但有的“幽灵”却会随时间的流逝渐渐消失。

    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认为,幽灵只是人们把内部的恐惧转化为外在的现实。人们需要逃避来自内部的焦虑,无法逃避时人们就会把危险投射到外部现实,形成恐惧。人们常说疑心生暗鬼,可见幽灵是由心生的。人总是喜欢自己吓自己,觉得幽灵无处不在。

    干尽坏事的人担惊受怕,可是有的人在杀生的时候也会害怕。比如有人煮鱼的时候,总是战战兢兢剁掉了鱼头才敢烹烧;有人觉得晚间翠绿的大树会化身成妖魔向自己扑来;有的人害怕漆黑的房间,所以喜欢开着灯睡觉;有的人夜间不敢在黑暗的楼道里逗留,总觉得身后有双的眼睛盯着看……凡此种种害怕、担心的事情都是人自己心里臆想出来的。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当你心中不想幽灵时,它便不存在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在心里想太多“幽灵”就真的变成了幽灵。

    知识链接

    什么是潜意识

    在《精神分析学》理论中,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潜意识又称“宇宙意识”、“右脑意识”,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是潜藏在人们一般意识下的一股神秘力量。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有一种本能,也就是追求享受的、满足的、幸福生活的潜意识。虽然这种潜意识摸不着看不见,但却在不知不觉中一直控制着人类的言语行动,而且这种潜意识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升华成为人类文明的原始动力。可以这样讲:若将冰山比喻成人类的整个意识的话,隐藏在冰山底下95%的意识就是属于潜意识的力量,显意识的范围仅仅是浮出水面的那5%。

    3 幽灵折射现实

    文学作品中的鬼神形象不是凭空臆造的,它们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的诉求。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揭露现实社会的残酷,作家通常会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幽灵鬼神来影射社会现状。

    鬼神可以任人想象成拥有比凡人更强大的力量,所以才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且还是作家们精心安排的。其实,鬼神是作家表现故事的一种手段,是作家直接用来帮助自己完成现实中不能完成的某些心愿的载体。在一些作品中,作者笔下的鬼神并没有让读者产生敬畏之感。中西作品中透露出的鬼神主义其实存在着许多相似性,包括鬼神对现实的指示性、在剧中的作用以及鬼神所表现出的浓厚人情味等。

    在中国古代戏剧中,有大量描写鬼神的作品,有关神佛形象、鬼魂形象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元杂剧《窦娥冤》里窦娥受冤屈而死,她的鬼魂最后在公堂上指证罪人,报了大仇;《红梅记》中李慧娘与裴舜卿一见钟情,被贾似道残忍杀害后鬼魂依然迷恋着裴舜卿,最终她还是逃出了贾似道的魔掌。在中国描写鬼神的故事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牡丹亭》。

    在故事中,汤显祖借助鬼神的形象,指责当时社会压抑人性、僵硬的封建礼教等弊端。通过这个故事,痛斥父母只重视表面的荣耀,不珍惜子女的感情,而年轻人只有在梦中才能有自由、美好的爱情。

    杜丽娘生前是深受封建制度束缚的女子,感情受压抑,行在《牡丹亭题词》中,汤显祖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杜丽娘在成为鬼魂时反而获得了新生,她那颗向往自由爱恋的心彻底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当杜丽娘成为鬼魂,面对地下的统治者阎罗王时,她据理力争,还唤来南安府后花园花神。最后,判官将她记在断肠簿上,并发给她一纸游魂引路,让她在阴间自在游荡。她从《谒遇》、《冥盼》到《回生》,执拗地返回阳间追寻梦中之情。走出鬼门关之后,杜丽娘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软弱的小女子了,她已经浴火重生,死而复生的她更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当婚事遭到父亲反对时,她理直气壮地说:“真乃是无媒而嫁,保亲的是母丧门,送亲的是女夜叉。”她不再是那个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子,她敢于与父论理,非当年那个一味顺从的女子。在当时的父权社会,她的这份胆识是令人惊讶的。在地狱走了一遭,死都经历了,她还怕什么呢?汤显祖通过浪漫主义的戏剧构想来暗示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的态度,这样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故事所无法比拟的时代特色和思想高度。在当时,这个故事是非常先锋的。因为它的爱情是叛逆的,剧中杜丽娘坚定执着的性格是通过追求爱情表现出来的。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是当时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写照,而死而复生、鬼魂托梦,都是她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在当时严苛的社会条件下,女人要想追求自由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即使是死亡也不能征服其原有的气质和美。《牡丹亭》里,地府中的判官、小鬼们见惯了丑陋、残缺,可当明眸皓齿的杜丽娘出现在地府的时候,他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从人到鬼神,可能是生命的终点,但也可能是某种精神能量的开始,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就是在经历生死后成为拥有更为旺盛的精神能量的典型。

    在《牡丹亭》中,无论是阎王、花神,还是杜丽娘的鬼魂形象都成了谱写这曲爱情故事的关键形象。

    阎王是决定杜丽娘能否还阳的判官;花神是“红娘”的角色,即为男女主角牵线搭桥的纽带。如果没有这些鬼魂角色,主角怎能谈情说爱;如果鬼魂不能死而复生,那么终究将是一场悲剧,一场空;没有鬼神的辅助,杜丽娘尝尽生死而情不变的故事也将无法进行了。

    在西方,较着名的鬼神作品是莎士比亚的着名悲剧《哈姆雷特》。该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丹麦史》,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封建国家丹麦。虽然该剧讲述的是好思索、有理想的人文主义者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但却真实地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

    在《哈姆雷特》中,有反对暴君、反对篡夺王权、拥护君主政体、维护人的价值与尊严、批判恶势力等表现现实的内容。莎士比亚先后几次让鬼魂出现,不仅强化了悲剧气氛,而且增添了剧作的神秘色彩。第一幕中,在城楼上,有两个人发现了哈姆雷特之父的幽灵;后来,哈姆雷特终于看到了父亲的幽灵,幽灵还告诉哈姆雷特自己惨遭暗害的秘密,这成为推动哈姆雷特复仇的动因。剧中的幽灵与其他角色一样,有着鲜明、丰富的性格,例如他在教导哈姆雷特如何复仇时,依然能让人感受到父亲的正直和对哈姆雷特刻骨铭心的爱。

    在鬼神形象的塑造上,莎士比亚借鬼写人,通过描写鬼魂表现人的精神,这使戏剧中的鬼魂又多了几分人情味,甚至比人还更有人性。在哈姆雷特心中,父亲是一位慈爱而伟大的国王,是一位“天神”,正是他让哈姆雷特对人的尊严、价值有了深刻的理解。然而,这位像“天神”般的人却被凶狠恶毒的兄弟残忍地杀害,他的位置也被取代了。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谋害自己的亲人,现实的人没有人性,凶恶残忍,而鬼却比人更高贵。

    莎士比亚在作品里除了描写凶残的人性外,还借幽之口灵诉说现实的隐患,这体现了幽灵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巧妙地运用幽灵现身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在他的作品中,几乎都有这类不可替代的幽灵存在。例如,他在《暴风雨》中塑造的缥缈的爱丽儿、埃利斯、朱诺、水仙女等精灵;在《仲夏夜之梦》中塑造的仙王奥白朗、仙后蒂妲妮霞、蛛网、豆花、飞蛾等小神仙形象;在《麦克白》中塑造的班戈的鬼魂、三个有魔法的女巫及其他幽灵形象等。与古希腊时期戏剧中的神灵不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鬼魂神灵并不能决定剧中人物的命运。他设计的鬼神形象往往随着现实情节的发展而产生,推动情节的起承转合,使剧中的事物富有浪漫、神奇的色彩,并增强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效果。尽管如此,他们的存在并不影响整体情节,而是与之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知识链接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简称《聊斋》。它是清代文言文短篇小说集、章回体小说,是中国清代着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代表作,其艺术成就很高,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顾名思义,《聊斋志异》是讲述神仙狐鬼精魅等故事,其故事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是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

    第二,是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

    第三,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

    第四,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故事。

    所有的故事内容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蒲松龄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针贬时弊,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们的愿望,有力地批判了那个腐败、黑暗的社会。

    知识链接

    《牡丹亭》

    《牡丹亭》原名《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该剧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歌颂了他们坚决反对封建礼教,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揭露、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在舞台上常演的有,《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冥判》、《还魂》等几折。《牡丹亭》与《窦娥冤》、《西厢记》、《长生殿》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与汤显祖的另外三部作品《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游园惊梦之后,《诗经》中的爱情唤醒了她沉睡的青春,她在梦中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然而,父亲的门第观念使她在现实中找不到梦中情人,郁郁寡欢而死。杜丽娘死后灵魂不灭,获得四处游荡的权利。最终,她找到了岭南书生柳梦梅,并与他结合在一起……

    4 人为什么怕鬼

    怕鬼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这也是恐怖片能够吓到人的原因。但是,人为什么会怕鬼呢?

    有的人说,人怕鬼杀了自己。可是有的人会反问道,老虎、狼、一把手枪,都可以置人于死地,但人在面对这些东西的时候,心里可能会有害怕,但却没有听到鬼时那种从心灵深处渗透出来的恐惧;有的人说,因为鬼都长得很恐怖,但是实际上,鬼片中的鬼一般都是美女。欧美的恐怖片中,往往有很写实的镜头,血肉模糊的脸,惨白的骷等等,但这些形象都不如东方恐怖片里,黑暗中传来的一个女人的叹息声更让人毛骨悚然、毛发竖立。

    在日本经典恐怖片《午夜凶铃》中,我们会发现,那些死去的人无一身上有伤,但他们都露出恐怖狰狞的面容,都是被吓死的。也就是说,实际上,贞子并没有伤害他们,更没有亲手杀了他们。鬼魂既然不能伤害人,也没有杀人,那人对鬼的恐惧来自哪里呢?让我们再回到东西方恐怖片的差别上来。正如前面所说,亚洲的恐怖片,例如日韩的恐怖片在西方美国等国家广为流行并引起美国恐怖电影的纷纷效仿,这足以说明亚洲恐怖片产生的恐怖效果。西方恐怖片写实,它们的恐怖形象往往鲜血淋漓、肢体残,或者就是僵尸、吸血鬼之类的脸色惨白等形象。这种形象通常会在第一眼产生视觉上的冲击,让人瞬间心脏猛跳一下,但适应了之后,就没有了心跳的感觉,看多了之后,只会对那些血淋淋的镜头感到恶心。但亚洲恐怖形象则不同,在鬼魂出现之前,往往会有背景的铺垫,黑夜,逼仄幽深的老屋,忽明忽暗的灯光。主角也不会一下子就出现在观众面前,而是在幽暗中传来一声叹息、一阵嘤嘤的哭泣,或者是在拐角处露出一截衣服,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其实等到鬼魂真正现身的时候,并不似西方那样的面目狰狞,可能只是一个身着白衣、长发披肩的美丽女子。

    看到这里,东西方恐怖片的差别就已经非常明显了,西方恐怖片通常用人类的想象所能及的方式呈现出鬼魂的形象,比如断了脑袋的身躯、被子弹打开花的脑袋等等,这些都没有超出人类的经验和想象,所以除了乍一看时的视觉冲击之外,很少会产生那种瞳孔放大、心跳加速的恐惧;而东方恐怖片在于恐怖气氛的营造,这种恐怖的气氛又通常将观众引入一个未知:幽暗中,忽明忽暗的灯火引着人通向神秘的未知,每个人的心都忐忑不安、犹豫不决,因为不知道下一刻会出现的是什么。所以,与其说人怕鬼,不如说是人对未知的恐惧。人类骨子里就有着一种对未知的恐惧,而东方的恐怖片中营造恐怖气氛的那些道具:黑夜,忽明忽暗的灯火,都代表了一种未知和不确定。再加上音效等其他元素的辅助,往往会产生荒诞、不可理喻的气氛,这种超出人类想象和体验的气氛,才是引起人内心最深层次恐惧的根本原因。

    当人被人用枪指着头时,当人面对凶狠的狼时,当人不慎从高处坠下时,他心里会有害怕有恐惧,但这都不同于面对鬼魂时的恐惧。但是,鬼魂的出现却颠覆了这一切,他可以穿墙而过,他可以随时消失,还可以漂浮在空中,人在面对一个鬼魂时,该如何保护自己呢?人类似乎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尤其是很多鬼片中,鬼都是透明的,一拳打过去,人只会扑个空。这个时候,人所有的经验和想象都已经不能提供一种可以对付鬼魂的方法,一种未知的恐惧如大雾一般包围着人,犹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人。人可以被枪打死,可以被猛兽咬死,但不会被它们吓死,但人却可以被鬼吓死。

    所以,了解了恐惧的根源之后,人会通过两种方法来消除对鬼的恐惧,一种是求助于宗教。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戴上一个护身符或者是十字架之类的物品,借助宗教的力量来缓解恐惧。这是因为人类从宗教里获得了安全感,获得已知。另一种方法是人多的时候,对鬼魂的恐惧会减轻。原因在于,人是可知的,可以理解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恐怖片中,往往主角都是会恐惧单独行动的。所以,一旦人对自己赖以信仰的宗教产生质疑,或者其他人变得荒诞难以理解的时候,那种对鬼魂的恐惧又会重新笼罩着人类。

    关于鬼魂的信息,人们基本上都是通过影视作品、小说以及他人的描述中得知的,这些都在渲染鬼魂如何之可怕,如何之恐怖,正是靠着这种渲染,才让人对鬼魂产生恐惧的心理。一个心智未成熟的婴儿就不会害怕,因为他还没有关于鬼魂和世界的各种“已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人创造了恐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