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西游-取经团队是社会主要成员的大组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孙悟空是帝王、圣君、英雄人物之魂,典型的代表是唐太宗李世民

    话说东胜神洲傲来国,有一座花果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石猴。学会爬,学会走,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夜宿石崖下,朝游峰洞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因冒险找到“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一安身之处,被拜为王,称“千岁大王”又称“美猴王”。

    美猴王为寻长生不老之术,漂洋过海来到南赡部洲,剥了人的衣服,学着穿在身上,在市尘中学人语,学人礼,朝餐夜宿一心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见世上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争名争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他参访仙道,无缘得遇。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拜须菩提为师,得了姓名,学了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因摆弄本领,使大众徒弟“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惊动了师父,被“从哪里来,便那里去就是了”。

    荣归故里后,剿灭了混世魔王,惊散了傲来国君。遵从古人“还愁海龙王没宝哩”的启示,下龙宫得到镇海神铁“如意金箍棒”。用“走三家不如坐一家”,“赊三不跌见二”的方法,赖着四海龙王,凑齐金冠、金甲、云履。用神通收服了七十二洞妖王,会盟了六大魔王,打进阴间地府逼着十代冥王一笔勾销了猴类生死簿。真是“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做出了一番惊天地、动鬼神的伟业,创造了东胜神洲盛世。

    后来,天庭招抚孙悟空为弼马温,发现上当后,返出天宫自封“齐天大圣”。十万天兵征剿失败,天庭正式任命为“齐天大圣”,名实实虚。他偷吃蟠桃搅乱蟠桃大会,偷吃了玉液琼浆、八珍百味、太上老君的“九转金丹”。下界后本想过“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闲是非”、“诗酒且图今日乐,功名休问几时成”的安宁日子,没想到天庭又派兵征剿,逼得他走投无路,只能实行自保自卫,大闹了天宫。

    仔细阅读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就会发现孙悟空的所作所为恰好和唐太宗的经历十分相似。

    唐史记载:当初唐高祖在晋阳起兵反隋,都是秦王李世民策划的。秦王李世民率兵打败宋金刚、宋阳可汗刘武周,讨伐郑国王世充、夏王窦建德,大败汉东王刘黑闼,扫尽六十四处烟尘草寇,剿灭七十二处叛贼,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唐高祖曾对李世民说:“大功告成,取得天下,我将立你为太子。”唐高祖登基后众将都请求立李世民为太子,但因李世民坚决推辞而作罢。太子李建成喜好美酒女色,四下游乐打猎,齐王李元吉多过失,都不得唐高祖宠爱。李世民战功卓著,名声日盛,太子李建成感到不安,便和李元吉同谋,一起压制李世民。二人委屈己意,事事迎合唐高祖,肆意诋毁世民,无所不为。还在酒中下了毒药,使李世民突然心口剧痛,吐血数升。高祖想让李世民往住洛阳,陕州以东一切事务由世民做主,可树天子的旌旗。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划道:“李世民若去了洛阳,就再也无法制服他了,倒不如将他留在长安,这样他就是匹夫一人,要收拾他就容易多了。”于是暗中指使几个人上书言事说:“秦王李世民左右的人听说将前往洛阳无不欢喜雀跃,由此可见秦王早有野心,这次前往洛阳,恐怕就再也不回长安了。”高祖就中止了李世民的洛阳之行。建成还私赠金银器皿一车,贿赂敬德并设法调秦琼和敬德等大将归李元吉辖管,均被拒绝。

    此后,李建成、李元吉密谋杀害李世民,李世民密奏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等事。高祖决定第二天早朝追究此事,结果发生了玄武门事变。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设伏兵于玄武门,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上朝,李建成被李世民用箭射杀,李元吉被尉迟敬德杀死。高祖见已成事实,只好说:“这也是我由来已久的愿望”。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军国事宜都让皇太子处理决断,然后再上奏高祖。没几天,高祖自称太上皇,下诏传帝位于皇太子李世民,太子决意推辞,高祖不允许,李世民继天子位,于是有了贞观之治。

    根据这一历史资料推断:《西游记》中孙悟空称“美猴王”、“千岁大王”和现实中的李世民被封“秦王”身份是相符的,吻合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不就是喻意李世民是皇帝,和太上皇同朝议事是“齐天”吗?小说中写孙悟空收服了七十二洞妖王,史实是李世民剿灭了七十二处叛贼;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不正喻意秦王有七十二种谋略吗?有意思的是,唐朝贞观年间到明代中叶有800多年历史,正好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340多岁,加上500年被压五行山下的岁月,恰巧是800多年,难道这是巧合吗?我看就是作者蓄意安排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着意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而写的,书中一句“孙悟空惊散了傲来国君”,不正是寓意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惊坏了唐高祖李渊吗?

    作者塑造孙悟空这个英雄人物,就是着意现实社会,希望出现唐太宗这样的圣君,以实现自己行“王道”以“德治”安天下的政治理想和主张。

    关于孙悟空被如来佛压于五行山下的结果,李卓吾在书中是这样评点的:“齐天筋斗,只在如来掌上见,出不得如来手也。如来非他,此心之常便是;妖猴非他,此心之变便是。”

    《金刚经》中是这样说的:“很多人学佛,是冲着佛的身相去的,对那个五蕴假合的完美身相崇拜不已,希望自己也能修一个,其实这就是住相了。佛的本质是如来,如来是真理,真理是不会有实在身相的。真理在哪里?真理在每个人心中,本来都有,但就是因为蒙上了太多的相,显不出来了,所以学佛不执著外物,要向内修心。色身所具有的外在神通再完美再有神通也不是如来。”这就说明,孙悟空是被自己心中的五行山压住的。

    史书记载,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今天是我的生日,世人都以为这天应该高兴,我却感到伤感。我君临天下,富有四海,但承欢膝下,人情天伦则永远享受不到了。”这也说明,圣君是不能有私的,不能有亲的,不能有情的,只能情系天下,情系万民,才能造福社会。帝王自称“孤”和“寡”不就是这个道理吗?这也是《西游记》把孙悟空说成是“仙石”经日月精华,天地之气养育成人的原因。只要是人就不能逃避世俗观念,为生存争名争利,一旦成王要牢牢记住你是天地的儿子,就必须情系天下,成为“刀枪不入”的“金刚之躯”。

    唐太宗一生戎马,其征伐武功盖世,晚年体衰才意识到生命的渺小,于是开始悔悟一生的征战杀生罪过,转而推崇佛法。《西游记》书写太宗生病,往往夜不能寐,梦神梦鬼,为此秦琼、敬德把守宫门站岗。描述唐太宗游地府还阳后,祭鬼神,散宫女,大赦天下,这和孙悟空在五行山下知悔自省如出一辙。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型就是玄武门之变中的唐太宗李世民。因此我说,孙悟空就是再生的唐太宗,是圣君是英雄人物之魂。

    根据这一推理,我顺便还要提一下,故事中玉皇大帝在现实社会里就是唐高祖李渊。李天王是天宫的统兵元帅,姓李和唐太宗同姓,天王的身份和李世民也是相符的。在玄武门之变后,高祖立即下旨“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军国事宜都让皇太子处理,然后再奏高祖。”这就说明李天王实际上也是唐太宗的形象。在《西游记》故事里唐僧遇难,为什么孙悟空能够潇洒自如地搬到天兵天将,而且往往就是李天王领兵。有时候不经玉帝批准,私自和孙悟空下界降妖,还说事后再请旨。即使是先请旨,玉帝没有一次不立即答应的。这就说明孙悟空和李天王是同一个人的形象,是唐太宗“兵马大元帅”的职务。值得一说的是,唐太宗在史实中多次有十几个人突围、二十几个人杀入敌人指挥中心的战例。而孙悟空在和妖精打斗时,狠下切手,命中要害,而且深入敌手心脏之中。我看现代战争的斩首行动,唐太宗就是这一战法的祖师爷。

    对于唐太宗“玄武门之变”这个史实,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褒,一说贬,多有微词,作者在褒奖时也没有忘记对他进行批评,所以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中又塑造了“二郎神”这个形象,唐太宗是帝王,二郎神是真君,唐太宗是次子,和二郎神身份相同,二郎传说是叛逆者。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打斗过程,孙悟空千变万化,始终未能摆脱二郎神的缠绕,其实是喻意唐太宗着了鬼。因为“真君”是鬼魂,又被疯狗咬了,所以疯了,才做出有违人伦的事。为什么太上老君能降伏孙悟空,因为太上老君是道德天尊,又姓李,是唐太宗的祖先,应是指列祖列宗,他用道德的圈子击中孙悟空,使他时时陷入内疚中,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内烧熏了七七四十九天,生动地再现了唐太宗时时内疚的心理煎熬。“玄武门之变”成为唐太宗一生的心理负担,遗憾终身。

    还应该一提的是《西游记》中作者还塑造了牛魔王这一形象,说他是“平天大圣”,也有“七十二般变化”,武艺和孙大圣一样。这也说明牛魔王和孙大圣是同一个人,是唐太宗的正反两个形象。了解这些,对我们理解故事中的真实含义有着很大的作用。

    )第二节 唐僧是芸芸众生、广大劳苦大众的化身

    唐僧取经本来是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为了弄清佛经教义决心到天竺取经,他私自出境,冒着生命危险,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前后花了十七年时间,来往万里路,终于取得六百多部梵文(印度古文字)佛经回到长安。

    作者根据这一史实,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了这一形象。虽然是假的,但随着《西游记》的广泛流传,“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反而提高了知名度,使唐僧这个名字永垂史册。小说塑造的唐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从他的出生背景说起:唐贞观年间海州地方有一个叫陈光蕊的人,和母亲张氏相依为命,靠母亲洗衣供其读书,他学习十分用功,真是“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一朝逢科考,在母亲张氏“幼而学,壮而行”的鼓励下赶赴考场,结果中选新科状元。在皇帝御赐跨马游街时,恰逢宰相殷开山之女殷温娇又名满堂娇,高结彩楼,抛球卜婿,有幸被彩球打中,招为东床快婿。真正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又因“朝里有人好做官”,宰相殷开山“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推荐其婿做了南七省八府巡按都督。一时间三喜临门,好不威风。谁料想“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伤人”。在偕夫人赴江州上任途中,遇江洋大盗刘洪、李彪,夜半被打入江中,不仅丧了自家性命,夫人也被刘洪劫去,官位也被刘洪冒任做了江州之主(看来平民百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真难,真正应了我们现在一首流行歌曲“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有一天我栖上树梢,却成了猎人的目标”)。

    那时候满堂娇已经有了身孕,为报仇只好忍辱偷生。

    光阴迅速,日月如梭,一日刘洪因公事外出,小姐忽然身体困倦,腹内疼痛,晕闷在地,不觉生下一子。小姐暗思:“此子若待贼人回来,性命休矣!不如及早抛弃江中,听其生死,倘或皇天见怜,有人救得,收养此子,他日还能相逢……”即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纸,将父母姓名、跟脚原由,备细说明。取贴身汗衫一件包裹此子,乘空抱出衙门。幸喜衙门离江边不远,到了江边大哭一场。正欲抛弃,忽见江岸岸侧有一木板,小姐即朝天拜祷,将此子安于板上,用带缚住,血书系在胸前,推放江中,任其所之。

    不说小姐含泪回衙,却说此子在木板上顺水飘去,一直飘到金山寺脚下停住。那金山寺长老叫法明和尚,修真悟道,正当打坐参禅,忽闻得小儿啼哭声,一心动,急到江边观看。只见涯边一片木板上睡着一个婴儿,慌忙救起。见了怀中血书,方知来历,取乳名江流,托人抚养,从小削发修行,十八岁时才告诉了真相。后江流和尚进京寻亲,搬得救兵杀刘洪、李彪报仇雪恨。到贞观十三年太宗游地府、祭鬼神、兴佛事、大赦天下时江流和尚已修成玄奘大法师。

    在孙悟空被压几百年后,如来佛在讲道时说:“我见四大部洲生善恶者,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敬地,心爽气平……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苦海。我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乃修真正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旨。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善信,教他苦历千山,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遂派观音菩萨去东土大唐,正逢唐太宗开“水陆大会”,玄奘讲道。菩萨见法师乃是江流和尚,正是极乐中降来的佛子,如来的第二个徒弟,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金蝉长老。于是送锦襕异宝袈裟、九环锡杖。经菩萨点化,唐太宗和玄奘结为“兄弟”,唐僧遵旨西出取经。

    从上面概述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构思用心良苦。东胜神洲就是几百年前孙悟空称王称圣之洲,敬天敬地,心爽气平。八个字的评价,展现了贞观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大治的真实面貌。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寓意明王朝“贪婪昏暴,官横吏贪”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叵耐那方众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旨”,就是指嘉靖王朝“只崇尚道教的歪门邪教”(指方士、邪术、神汉、巫婆属道教范畴),不敬佛教,致使邪教横行的事实。作者把金蝉子塑造成第十个转世的唐僧,是希望明王朝出个像唐太宗那样的圣君救民救世,派唐僧去找治世真经,不就是寓意向唐王朝学习,对唐王朝盛世的向往吗?唐僧是肩负“劝化众生”的重任,是芸芸众生的化身。

    在《西游记》里唐僧的形象好像是软弱无能、胆小畏难,遇事不是“纷纷落泪,魂飞魄散”,就是惊得“坐不稳雕鞍,翻跟头跌下白马”或不断地念“阿弥陀佛”,表现得非常无奈。其实这是由于唐僧是代表着广大劳苦民众的属性而决定的。在封建社会里,民众虽然是社会的主体,但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受剥削、受压迫的弱势群体,要承担苛捐杂税的重压、贪官污吏的欺诈、地主恶霸的剥削、强盗贼人的掠夺、自然灾害的威胁、豺狼虎豹的侵害、歪门邪教的欺骗等等。所以说:“劳苦民众就是唐僧肉”,任谁都想吃一口,从民众身上诈取血汗,是统治者和强势者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西游记》描写的那些欺压民众的妖魔鬼怪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贪官污吏、恶劣之徒。所谓的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是不存在的,但是靠剥削民众过着富裕生活的统治者、地主和社会强势者都是社会真实存在的。

    劳苦民众是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生存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健康地有尊严地活着”。这是人人之私,也是家家之私,而恰恰这又是社会之大公。千百年来凡是为这个目标奋斗的就是圣君、清官、贤人,就是慈善君子。凡是违背这个目标,只为自己一人之私损害人民利益的就是昏君、贪官、污吏,就是邪恶小人。

    作者写唐僧出生背景,是说明他出生于贫苦之家,说他是金蝉子第十世转生,是寓意他世代是穷苦大众。江流和尚,寓意人是从苦海里来的,注定要经受磨难。

    金蝉,又名嘟啦龟、知了龟、知了猴,在河南也称爬爬抓,江苏徐州叫爬爬猴,在我们这个地方俗称秋凉虫,是蝉科昆虫的代表物种,成虫又称黑蚱蝉。由于它的生存规律是脱壳再生,所以人们将脱壳变身的蝉,作为长生、再生的象征。《神农本草经》云:蚱蝉,味咸寒,主治小儿惊痫、夜啼、寒热。《圣惠方》载:用蚱蝉一分(微炒),干蝎七枚(生用),牛黄、雄黄各一分(细研)为散用,薄荷汤调服,治小儿眼睛搐上。《普济方》载:蚱蝉(锻)、赤芍药各三分,黄芩二分为末,水煎到五分去渣服,可以治小儿初生百日内发痫。《本草纲目》也有秋蝉一个,地肤子炒八分,麝香少许为末,酒服二钱可治破伤风的记载。《中国药材学》中也有如下记载:蚱蝉有益精壮阳,止渴生津,保肺益胃,抗菌降压,治秃抑癌等作用。总之金蝉具有高蛋白、高营养、纯天然、无公害、纯绿色等特点,是良好的野生滋补品。

    作者把唐僧塑造成金蝉十世转世,看似证明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实质上是内藏更加深厚的文化韵味,喻意劳苦大众就是浑身是宝的金蝉转世,是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是一切统治阶级、剥削阶级、邪恶势力都想侵占的目标。

    )第三节 猪八戒是能臣、良帅、清官之形

    猪八戒是天河里的天蓬元帅,只因酒后戏弄嫦娥被玉帝贬下凡尘。一灵真性,径来投胎,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了母猪胎里,变得这般模样。

    这就说明:一是猪八戒作为天蓬元帅也并没有多大过错,只是喝醉了酒向嫦娥求爱。如果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男女之间动不动就说“我爱你”,我看嫦娥心里不知能有多美。永世空守月宫,非常寂寞,能得到异性的求爱,能不高兴吗?但在封建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和女人必须隔帘说话,不能面对面。这样的求爱方式对猪八戒来说也是个无礼举动。这种道德观念在我国影响很久,烙印很深。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男女关系被冤枉的人也很多。二是这个猪姓,指的是朱,因为明王朝的皇帝姓朱。猪八戒的法号叫“悟能”,谐称“无能”,作者用猪悟能来嘲弄明王朝的官吏们是朱无能,和猪一样只吃饭,不干活。用猪八戒投胎错了道路,投在了母猪胎里,来嘲弄不应该在明王朝为官为人。三是真正的含义才是“悟能”。任何人都有思维的两重性,善恶一瞬间。心存善念,就能勤奋做事,做好事;心存恶念,就偷懒,不认真做事,甚至做坏事。

    猪八戒在高老庄被招为“倒插门”女婿,为高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砌墙筑院、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应该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他有政治抱负,有理想,学的三十六般变化,不满足于现状。占领云栈洞,做了山大王,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强盗勾当。当他第一次出场时,本事还很不小。他遭遇孙悟空后,描写他是“化万道火光径转本山而去”。乃至与孙悟空交手,竟能“自二更时分,直战到东方发白”。后经良心发现,被孙悟空收服,成为“师兄弟”,实际上是“君臣关系”,共同走上了取经之路。猪八戒使用的九齿钉耙就是寓意他前九世都出生在“刮地皮”的官宦之家,是靠管理民众生存的。

    说到猪八戒,人们总是把丑陋的嘴脸、贪吃好睡、贪财好色、贪婪说谎、行动蠢笨、胆小自私的形象和他联系在一起,其实作者是用反衬的手法塑造这一形象的。一说到清官,人们总是希望他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浑身充满正气,一点毛病也不允许存在。其实,这是不符合现实实际存在的。

    猪八戒身为男性,热爱女性,同情女性,这是本性。他敢于示爱但又遵循社会道德,不逾越道德底线,终能悔改,这是难得的。他贪吃好睡,这也是人的本能,但在孙悟空的(帝王形象)督促下,他改过自新,努力工作,忠于职守,忠于“君主”,总是冲锋在斩妖除害第一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他也贪财,但悔悟后能主动把私攒的银子交了出来。总之,他用八戒规范自己的行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能自觉遵守“关于领导干部廉政建设的若干规定”。终成清官、能臣、良帅。是最有能力的人,是民众向往的人。关于他的提高过程和为官业绩将在分析具体故事中得到证明。

    )第四节 沙和尚是勇将、衙役、洁吏,是沙中之金

    沙和尚原是天上凌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被玉帝打了八百杖贬下界来。实际是贬到基层做了个小吏,就是封建时代衙门里的衙役一类的小官,按照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计算,经历了九世已经是第十世为吏了。

    在作者看来,衙役是最基层的管理者,直接关系着民众的利益,这些人多的像沙子一样普遍,靠剥削民众为生,吃的、喝的、住的都是民众的血和汗。沙和尚项下挂着九个骷髅表记着他已坑害了“九世取经人(老百姓)”。

    这些小吏也不好做,“上有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种“皇粮国税”、“苛捐杂税”、“集体摊派”、“助教捐资”、“娱乐募捐”等等,都要经他们之手落实于民。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久而久之不少人从中加码盘剥百姓,谋取利益,成为污吏,还要对上趋近逢迎,点头哈腰,一副奴才之相。

    吴承恩晚年曾经做过这类官差,终因“耻于折腰,拂袖而归”,所以对这类人非常熟悉。认为:有良心的人太少了,简直就是沙中之金,沙和尚就是他塑造的有良心、有悔悟的沙中之金。法名“悟净”就是针对污吏而起的。别看这些小吏,地位非常重要,肩负着国计民生的重担,是社会能否稳定的重要力量。沙僧用的月牙铲宝杖就是一个完整圆,一头是大半圆,一头是小半圆。这个宝杖就是个扁担,一头担着唐僧(人民大众)的衣食饭碗,一头担着经文(官府征粮、征税、捐资等任务)。沙和尚挑担需要经常用手抓住较轻一边的担绳保持平衡,喻意兼顾双方利益。

    在《西游记》中沙僧的出场也非常壮观,体现了他在人民面前装腔作势,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样子,一旦归于唐僧的取经团队,面对着他的上级猪八戒、君主孙悟空就十分渺小了。他勤勤恳恳挑担,认认真真做事,他紧跟孙悟空和猪八戒破妖斩怪,他始终维护师父的利益,是唐僧忠实的捍卫者。他就是作者心目中的洁吏,“悟净”说明了他就是沙中之金,是最难能可贵的。

    沙僧的事例说明,在封建社会里有“圣君”、“明君”,才有可能出“清官”,有“清官”、“能臣”才有可能根治污吏,才能减轻劳苦民众的负担,使天下大治。

    )第五节 白龙马是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是华夏文化之根

    唐僧的坐骑白龙马是龙变成的。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图腾,是儒、道、佛三教文化的综合之根。龙就是中华文化之形,社会发展是在龙的文化基础上前进的。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文化是意识形态。我们读《西游记》不能不重视这匹白龙马。《西游记》是一部以神话故事寓意人生经历为取经的书,全书充满道教哲理、儒教做人、佛教感悟的文化情结。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动态的但她又是无形的、发展的、变化的、没有固定的身相。如来佛法无边,菩萨慈悲救世,道、儒思想对人的影响,用动态的马来代替是再合适不过了。这样我们就会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如来、菩萨等神仙的定位。作者把龙的文化用动态的马比喻为“意马”。“意马”就是世人在做事中的思想斗争过程、思想决定行为。生善念就是佛,就会做好事;生恶念就是魔,就会做坏事。“意马”是龙的替身,包含了三教合一的全部正确文化,这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根。

    作者以高超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以文化为主线的人类生存的社会组合,有文化、帝王、官吏、民众缺一不可。企图用取经之路来寓意人类生存之路,来证明人是时代地生存的,是有秩序地生存的,没有超时代的人,没有秩序的世界,人是不能生存的。其中帝王和劳苦民众的关系,帝王和官吏的关系,民众和官吏的关系,文化对帝王、对民众、对官吏、对整个社会影响,都将在取经的各个故事中得到印证。

    作者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哲理给他们做了定位。值得我们去深思理解。

    我画图如下供大家参阅:

    《西游记》中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孙悟空在故事中以圣君面貌出现时就称为孙大圣;以个性面貌出现时就称为行者;以取经和尚面貌出现时就称为悟空。唐僧以民众代表出现时就称唐僧、三藏;以师父和个性面貌出现时都称长老。猪八戒以清官能臣面貌出现时,统称八戒;以个性贪懒面貌出现时用“悟能”寓意“无能”、“呆子”;以取经和尚和提高觉悟时又称悟能,寓意境界提高了。沙僧以小吏身份出现时称悟净;以个性身份出现时称“沙僧”、“沙和尚”。有助于我们了解故事的内在联系和真实含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