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读到关于某县规定所有单位党政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和工程,以实施有效监督,防止权力腐败的报道,我觉得自己不能不对这种官场作秀行为说几句。一坐到电脑前,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我急着将前段时间星期天的晚报找出来,认真阅读“声音”版上的那些文章,参照那些文章的写法,写成了标题为《一把手“三不分管”,好!》的言论文章,循着栏目上公布的信息,发到当时并不熟悉的李勇编辑的邮箱。
我不知道用什么标准来评价自己的文章,只能等下期的“声音”版出来,看看自己的名字是否会出现。但从内心来讲,我是不抱多大希望的。不料,大约过了不到半个小时,我接到李勇的电话。
我知道,而且也有经验,编辑对一般作者来电话,至少说明他对作者的稿子感兴趣,要么是题材好,要么是文笔不错。只要按照他的意见修改,肯定能够见报的。果然,他首先对我积极投稿表示感谢,接着指出了稿子中的问题:标题与文中的观点不一致,分析欠透彻,未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等等。我说,我是第一次写言论文章,套路还不熟,请他指点。他耐心地告诉我,晚报“声音”版的基本风格是什么,对文章的基本要求如何,并就怎么选题、分析、提出解决办法等问题做了详细讲解。接着,鼓励我改好这篇文章,并经常为“声音”版写稿。
我欣然打开文档,兴冲冲地着手修改那篇文章。首先将标题改为《“三不分管”能否根除权力腐败》;接着在分析中指出副职分管是一把手授权的,实际上还是一把手说了算;最后,提出要有保障副职不受一把手干扰决策的措施。
李勇又来电话了。他说,修改后的稿子分析还是太肤浅,措施里面应该要有对副职权力的制约。我又匆匆坐到电脑前,将一把手可以通过调整副职分工,逼迫副职按他的眼色行事等内容条分缕析地加入文章的分析部分中;又在措施里写道,“建立一把手和副职相互监督的机制,让决策处于公开、透明的环境中。”李勇的电话再次响起时,他的话语里尽是赞许和鼓励。虽然他没有说文章能够见报,但凭我的直觉,那篇文章肯定能够发表在下期的“声音”版!
虽然见报的那篇稿子相对我的原稿来说,已经是面目全非,但我还是无比兴奋,写言论的热情与日俱增。就这样,我一发而不可收,在晚报发表了一系列言论文章,内容涉及民告官、医院红包、财产公开、留守儿童等,还成为株洲日报、人才信息报的特约撰稿人。
现在想起来,如果李勇编辑当初不声不响地毙了我给“声音”版写的第一篇稿子,也许,我就此失去了与“声音”版的缘分,就不可能有幸成为她的特约评论员;如果没有李勇编辑的精心指导,我那篇文章就不可能造成那么大的影响,我也不可能成为红极一时的言论写手,创造去年发表言论文章80多篇的奇迹。
我那些被润色的“声音”,真美!
(原载2010年4月19日《株洲晚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