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研究人脉的专家博恩·思希,在中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有人送给他一本书——《中国历代帝王传》。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他对中国帝王的死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深入研究,他发现中国帝王的死法有16种,依次为:臣杀,兄弟互杀,宦官杀,子杀,叔杀,父杀,外公杀,岳父杀,兵杀,俘杀,自杀,病杀,母杀,妻杀,祖母杀,寿终。在这16种死法中,中国的皇帝有一半以上的是被自己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的亲人害死的。同时,他还发现,欧洲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帝王在死亡的形式上,也与中国帝王相类似。
无论你的职位有多大,不管你的人脉有多广,其实,你一生所面对的,说到底就是身边的那几个人:心心相印,无话不谈,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能真正给你爱和你真正能爱的,是你身边的那几个人;而相互琢磨和提防的,迫切需要应对的,也是你身边的那几个人。真可谓“成”是那“几个人”,“坏”也是“那几个人”。开国元勋、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相濡以沫关系,国民党总统蒋介石与李宗仁、戴笠之间的尔虞我诈关系,二者最终导致的不同结局,不正说明了身边“那几个人”人脉关系的奥妙吗?
人脉即“经由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人际脉络”。人脉经常用于政治或商业的领域,但其实不论做什么行业,人人都会涉及人脉、与人脉有关系。
人脉只是说明你认识对方,对方也认识你。人脉比关系低级,关系是人脉的升华。
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这个数据是否令你震惊?可见,人脉关系与财富的重要性。
在好莱坞,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其主要强调的是:“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门票。”
“人脉”既可载舟,也可覆舟。所以我们说,处理好我们身边那几个人的关系,化敌为友,化险为安,对于生活美满、事业有成、身心安康,的的确确是太重要了。
人脉如同金钱一般,也需要管理、储蓄和增值。人人都可以成为善于人脉经营的“脉”客。
现实社会里,邻居或同事间家长里短的事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和误解更是常有之事。但处理好邻里或同事的关系,也并不是件很复杂的事。一要宽容待人。在相处中,希望和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应先做到;小事不可计较,心胸不可狭隘,要学会宽容;对事对人首先严于律己,做人品格应高尚。特别是在处理共性问题时,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切不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感受。二要乐于助人。不可用本人的优势做资本而凌驾于他人之上。平时要乐于助人,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差的邻居,能帮即帮、能助即助。事实上,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三要平易近人。大千世界,瞬息万变,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居家过日子,与邻里之间,在单位工作,与同事之间,说起来都是一种缘分,理应诚实、忠厚、善良,以礼待人。其实人人都聪明,但要讲大聪明,绝不可做小聪明。要平易近人,决不能小瞧任何人,决不能做仗势欺人之人。以强势服人,其人心决不会服。四要厚道对人。一个人应用慈仁厚德之心去对人。尊老爱幼是美德,诚实有信是人格。莫去想他人怎么论,做事待人多讲良心和友善,人前人后均以老实、厚道为标准。平时闲谈多劝人,别人坏话从不讲,他人隐私绝不论。
生活和工作中,你没有了对立面,没有了敌人,有的全是朋友加兄弟,你前进的路都是平平坦坦的阳光大道,还会小心翼翼地担心“踩地雷”、“掉陷阱”吗?
人品需要慈善
年已半百,没曾想,我这个平时在“慈善”面前没什么大功壮举的人,竟然与“慈善”结缘,竟然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中国少儿慈善基金会爱心大使”的荣誉称号及证书。
那是我在中行黑龙江省分行办公室工作期间,因工作关系,分管和组织省行全辖各机构网点建立了“中国少儿基金会捐款箱”,每年负责所捐款项的统计、上报工作。我只是做了一些我应该做的工作,没想到竟获得了此项荣誉。说实话,开始,我对这个荣誉并没有特别在意,但后来,我联想到少儿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我能为少儿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便深感这“国家”和“未来”的荣誉分量很不一般了。再后来,我把荣誉证书像保管我人生以来最为珍贵的信物一样,精心地保管起来。在一次出书的作者简历上,我还很光彩地把这个荣誉写了进去。
从那以后,我对“慈善”一词,便有了深厚的感情,也就更加比过去关注和重视起来。
慈善,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对生命意义的拯救。
人之所以有别与其他动物,其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不仅仅受利益驱使,更有感情和真情的驱动。一个连养育自己的生身父母都不爱的人,他怎么能真心地去爱他人?一个见难不援、看死不救的人,何谈慈善之心?又何具人品与人性可言?
坚持慈善,即使我们看到了许多丑恶的存在。
慈善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慈善行为,我担心自己会迷失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源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这种和谐,是需要慈善来支撑和积累的。坚持慈善是促进和谐的主要条件,请不要用卑鄙驱走慈善,也不要用阴暗遮挡阳光,更不要用内心的私欲侵犯人性的光芒。无论你在困境中多么无助,不管你的人生有多么凄惨,也要留下一点点最后的善良,去把别人的心照亮。
慈善是一种人性的体现。人所以比其他动物高尚,就在于人有慈爱之心。慈爱是人的崇高精神之一,它自愿、无偿地把财物或劳动赠送他人、支援他人,使他人享受爱心与关怀。“人有急难,倾财救之”,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汉初开国名将韩信时,没有忘记提及节衣缩食帮助韩信渡过窘境的无名漂母。慈善让我们中华民族,散发出永恒的温暖之光,绽放着永不衰败的文明花朵。
慈善是一种纯洁的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以高尚的道德义务为基础,追求多做好事、乐善好施,不掺杂功利性目的。众所周知,权利与义务相对应,道德义务却是与不谋求个人权利或报偿相对应的。真正的慈善者,追求的是精神的圣洁、奉献的愉悦。有人说:“赚钱是为了生活更美好,捐赠是为了生命更有意义。”因此,许多慈善者隐姓埋名、不求回报、默默行善、不为人知……
慈善是一种文明的进步。驱恶向善,是一种道德追求,是社会文明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慈善客观上是在为国分忧、为民奉献,是在帮助党和政府共同推进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主体的民生事业,已成为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纯粹追求利润的“经济人”,到有责任感的“社会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慈善是一种崇高的事业。人类需要美好,世间需要慈善。慈善是崇高的、充满爱心、充满激情的事业。慈善事业又是人人可为、人人可做的平凡的事业。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成为美好的人间。善与恶,是人性中一对矛盾的存在。启迪爱心,净化心灵;真实行善,社会和谐。古人云:“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抑恶扬善,善愈多,恶愈少,社会的阳光愈灿烂,生活的花朵愈鲜艳。
要造福他人,慈善一方,首先要慈善自己。你自己内心充满热量,才能释放热量。一个女士和先生吵架,一吵架就生气,一生气就“冷战”十天半个月。先生说:“求求你了,别再生气了。”她说:“不行,我要气死给你看。”她就这样经常生气。后来有一天,她发觉肚子隐隐作痛,到医院一检查,该长癌的地方都是癌。她死了,死给谁看啊?没给谁看,只是给对方一个正当的理由,让对方再换一个妻子。所以说,慈善别人,首先要慈善自己。
金钱的价值在于使用,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被他人和社会需要的程度。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最终走向慈善家,就是这个道理。当年李嘉诚到清华大学参观,陪同他的是当时的校长王大中。王大中给李嘉诚介绍,这个楼是谁捐的,那个楼是谁捐的,那边那个楼又是谁捐的。李嘉诚先生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很快他向学校捐赠了一个最大的楼舍,还向社会捐了许多其他巨额款项,成为全球功德无量的大慈善家。
懂得关怀,获得朋友;懂得放心,获得轻松;懂得遗忘,获得自由;懂得慈善,获得功德。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只有慈善的人多起来,民心才凝聚,民族才优秀,国家才振兴。
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要把一天的心情照亮;如果你是一道夕阳,就要把生命的晚霞点燃。假如他人和社会需要你做出慈善的举动,你就应做得大方,行得坦然。你不能做成你想做的一切,但你能做成你想做的一点。
人,倘若能拥有这样一颗慈善之心,就是人品高尚、有益世界、为人所敬佩的人了。
容忍是种修养
人生有幸福,也有苦难。
从这个意义上讲,命运常常是一种折磨。
无论是谁,在人生中有时难免身陷逆境或遇到不高兴、不顺心的事。而自己一时又无力扭转这种颓势和困境。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暂且忍耐,在忍耐中等待转折的时机。
忍耐往往意味着随时化解委屈和不愉快,不让郁闷存在心中。从各种案例看,容忍,不仅标志着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更体现着一种美德和修养,是人生中不容忽视的一笔财富:
对长辈容忍则孝 。父母、长辈出现过失,必须容忍,婉言规劝而始终充满诚意。容忍而悦,乃侍奉父母、尊敬长辈的一个传心口诀,是为孝。
夫妻间容忍则和 。人的一生,漫漫几十年,能携手共同走完人生旅程的只能是夫妻。夫妻整日相处,不可能没有矛盾。自己多容忍一点,何必争个高低呢?不争便没有吵,不吵便是和,家和万事兴。
对朋友容忍则善。人数上百,形形色色。和朋友、同事、上下级相处,容忍就是只取他的长处,不计较他的短处。如果遇上刚强、耿直的人,需要原谅他的几多粗暴;遇到才智超群的人,需要原谅他的几分狂妄;遇到忠厚老实的人,需要体谅他的某些呆板。凡事多容忍,善莫大焉。能容忍别人,别人自然会容忍你。
遇事不冷静,或沾火就着,或言行过激,做出蠢事傻事,导致不良后果,甚至引发终生后悔的血案、惨案来。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真是随处可见,不胜枚举。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哲理:不能忍耐的结果,往往是不得不更长久的忍耐。
容忍是一种修养,忍耐意味着美德。
学会忍耐,就是学会不做蠢事,就是学会不做那些一时痛快、终身懊悔不已的事。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受住多少风雨的洗礼,才会成熟;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上,要经受住多少困苦的磨炼,才会坚强。
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遭到意外的打击,在企盼需求时没能如愿地获得满足。人所产生的不满、失望、沮丧、焦虑、恐惧、气愤等情绪的反映,就是所谓的困境与苦难,正如古语所言:“人生逆境十有八九。”可以说,这种困境与苦难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难以避免的。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中,每天都会有很多新矛盾、新问题在等待着我们,在为难着我们。让我们会发现好像随时陷入困境之中,那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些困难,如何来对待这些困境?这是对一个人思想水平、心理素质和人的品质上的严峻考验。如果我们每天在不停地抱怨,可能心情会越来越差,事情会越来越糟,而抱怨并不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解决矛盾和问题。
那么,什么对我们是最重要的?我想一个聪明的做法和正确的态度,是把困境和苦难看做是一种恩赐,用一种平和、辩证与感恩的态度,去面对现实:感激世界——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态;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挞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总之,要感激所有正面或反面使你思想聪慧、意志坚定、品格优秀、事业有成的人。
漫漫人生路,再成功的人也要经历困难的磨炼。不去抱怨,反倒感激,这不只是一种素质、一种水平、一种良好的心态和优秀的品质,更是一种高明和一种伟大。因为,只有经过大浪的洗礼,才能到达海的彼岸;只有经受夏日炙热地照射,才能迎来丰收的季节;只有经受大漠荒凉干涸的忍受,才能接受绵绵细雨的哺育和滋润。
困境和苦难,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考验,只有经受住考验,才能铸就非凡的人生;只要“冒其逆而突过之”,黎明前的黑暗才能过去,你的前面就能“一帆风顺”了。
身在感恩的世界,一生都会幸福;
心存感恩的绿洲,一世都会知足。
生气,是在向伤口撒盐
“不能生气”,这是母亲生前常对我及兄妹们说的一句话。
“不能生气”,说的是,即使生气,也要减少生气的时间和强度。绝不能为一件事,气得没完没了,反复持久生气下去,不断折磨自己,是件犯不上的事情,也是个傻气的做法,千万要不得。
人活在世上,绝对不生气,怕是做不到。因为人生总有矛盾,生活并不完美。有人说:“生活是一篇水平很业余的习作,若不苛求,才有欣赏。”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苛求得太多。
在人际关系里,上下左右都会有不愉快,即使是亲戚朋友之间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矛盾、误解、口角、冲突。当每个人每一天都会遇到不遂心的事儿,自然会生气。
据医生讲,生气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有很多。生气会伤脑、伤神、伤肤、伤肝、伤肾、伤胃。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作过分析:如果一个人生气10分钟,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一篇科学报告说,人生气时的分泌物,甚至可以毒死一只老鼠。以此计算出一个人如果生五分钟的气,不亚于两公里长跑所消耗的体能。
科学家因此得出结论,人很大程度上不是老死的,而是被气死的。
由此引申,生气是一个人对自己施行的一种酷刑。这种酷刑使自己越来越快地衰老,严重损害健康,生气还会导致许多悲剧发生。生气实在是扼杀自我的刽子手。
理性对待生气,实质上也折射生活态度、人生选择。假如,人站得高、看得远,对那些鸡毛蒜皮一类的流言飞语、些许小事,绝不可大动肝火,即使涉及利益得失,如果想得开,皇帝还有人背后骂三声,何必听,何必信,更不必为之大生其气。为此生气,确实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不能生气,就是要迅速消解愤怒情绪,善于消气。有涵养的人,不是不生气,而是会自我排遣,迅速消气,求得心理平衡。
消气的办法很多,如“躲避法”、“宣泄法”、“转移法”、“升华法”、“乐观法”等等。怀有快乐的心态,气就会自然消亡了。比如,生气时用“至少”来对付:这杯水倒了一半,至少还有一半呢?重病在身,至少还能活着体验人生呢?解聘下岗了,至少还有学习能力和再就业的机会呢?
生气是瘟疫,乐观是甘霖。在生活中,动不动就生气的人,不是“男子大丈夫”,只能算一个“男性”而已。
诗人流沙河在《高级笑话》里说:“于是若不顺心,一笑置之可也。闭嘴自笑,掉头暗笑,拈花微笑,拍桌大笑,岂止治病,兼可强身,君不妨一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