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画-“国际静安”的一张名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了称心如意的画室,冯涨础的创作及教学活动更加活跃。但他依然秉持着不浮不躁的作风,大隐隐于市,平平淡淡做人,认认真真做画。于是他又请他的学生邓克勤为他添置了两枚闲章:“学无止境”、“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要想乐得长久,最要紧的就是不断地学习。他认为,绘画艺术无论是什么流派,也无论画家有多么聪明又有多少新理论,但是说来道去都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基本功,玩不得半点花架子。因此他始终未中断过读书、画素描、画速写、练书法。为了说明下苦力练基本功的重要性,这期间他还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文章《没有根基,何谈创新》。

    搬进新家后他最常去的写生地点是静安公园附近的过街天桥,这里可以画新建的高楼,画越来越金碧辉煌的静安古寺,画来来去去的中国人、外国人,真是一块风水宝地。突然有一天,他觉得眼前的高楼已不是建筑物,而是一行行从天而降的竖排的诗行。他惊喜于“上海心脏”静安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产生了用画笔反映这一变化的激情。同时他也迸发了艺术创新的灵感。之前他早在思索一个问题:传统的中国山水画钟情于青山秀水、弯弯小路、田园茅舍人物画韵味无穷。如今我身在大都市,该如何用中国画画出“东方明珠”的风采呢?此刻,读着一行行写在蓝天上的诗句,他心中豁然开朗:噢,这一幢幢新楼房不就是“青山”吗?那穿梭不息的人流车流不好比是“绿水”吗?

    冯涨础决定,用传统手法与创新思路相结合,画一组赞美大上海变化的“都市风情画”(亦可称“城市‘山水’画”)。他兴奋地回到家,铺开宣纸,第一幅画一气呵成。画面上的楼房“青山绵延”,被一束“横空出世”的迎春花簇拥烘托,刚柔兼备,活泼亮丽,让人耳目一新。他以自由投稿的方式将这幅题为《静安诗韵》的画作寄给《解放日报》,很快便在“朝花”文艺副刊登出。接着,该报又陆续刊登他的“都市风情画”系列作品《外滩之春》、《银河落申城》以及传统花鸟画《梅兰竹菊》、《春色赋》(牡丹)、《晨曲》,还有版画、速写等作品。《文汇报》不仅刊登他的画作,还发表了对他作品的评论文章。作家兼评论家谢武战先生在《雕刻的声音——读冯涨础版画》一文(此文是谢先生为《冯涨础版画选》一书所作的序言)中赞道:“涨础先生的版画作品有着分外鲜明的学院派风格,典雅,细腻,严谨,流畅。而与此同时,他也时常不经意间流露出不同于学院派的特征:即兴,率真,疏狂,写意。兴许是在大西北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缘故吧……”

    冯涨础的家属于“三和居委会”管辖。居委会干部们都知道本辖区里有一对名叫冯涨础和俞金妹的退休老人,特别有爱心,多次用稿费扶贫捐款。一次,老两口读报时发现有位农民工遇到了难事需要帮助,立即就献上一笔捐款。但干部们并不知道他的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突然有一天,发行量近百万份的《上海老年报》上的一篇题为《丰收永远属于勤劳者——老劳模、画家冯涨础逸事》的文章引起了居委会干部们的注意,文章介绍了冯涨础在大西北、上海两地教书育人及潜心美术创作所取得的斐然成绩,并写出了作者深深的敬意与祝愿。

    这篇文章的作者鞠兵也是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当年曾经是冯涨础的学生。他下过乡,参过军,曾担任过武警部队甘肃总队通信处处长。转业到上海后与冯老师重逢,怀着诚挚的感情,写成一篇介绍冯老师的文章。这篇文章让居委会对冯涨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此更加常常登门,请冯老师为社区的文明建设做贡献。他有求必应。甚至美化办公室和老年活动室,也请他作画。办公室里有他的翠竹图,活动室里有他的大幅的牡丹,落款处,他都端端正正地写道:三和居委会居民冯涨础。

    现在,他又成了三和居委会的上级单位——曹家渡街办和静安区的义工。他热爱上海,更热爱文化单位会集、艺术氛围浓郁的静安,因此期望多为静安的发展做奉献。2008年春天,静安区热火朝天地开展“我为国际静安做贡献”活动,他积极参与,献诗献画。他的反映上海新变化的“都市风情画”系列作品,成了向中外人士介绍上海、介绍静安的亮丽的“名片”。电视台“静安新闻”专栏制作“国际静安”专题节目,其中一期,开始的画面就是他的国画《静安诗韵》。

    是的,上海是一首诗,静安是一首诗,画家冯涨础的人生也是一首诗。他自谦地说:“如果说我的生活里有诗,也只不过是一首首短诗,题在我的画作的缝隙间。”那么,笔者就在这里抄录四句他的题画诗,为此文作跋吧……

    春草岩缝长,

    山崖幽兰香。

    丹青寄深情,

    男儿当自强!

    责任编辑 吴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