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画-画室啊,我的画室在哪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返校后的冯涨础,果然只担任了美术老师和班主任的工作。他觉得这样很好,心安理得。但是轻松日子没过多久,一年多后他再次被任命为副校长,又接着担任党支部书记。

    就是在这要职缠身的时候,他仍然兼着美术课教学,守卫着他的小小的画室。

    1998年,冯涨础五十八岁,申请提前退休。原因很简单也很现实:老岳母病重,需夫妇二人回沪照顾。

    冯涨础的贤妻名叫俞金妹,1964年毕业于上海第四师范学校,坚决要求支援大西北建设,被分配在504厂子弟小学任教。为了保证女儿、女婿安心在大西北工作,俞金妹的父母做出了半生的无私奉献,两个外孙子都是由外婆在上海带到四五岁时才送回兰州的。俞金妹生第一个孩子时的情景终身难忘。只因工作忙,直到快临产时她才请假回上海。没买上有座号的车票,整整三天三夜的旅程呀,她在火车上只能把行李放在两节车厢连接处当“座位”,不停地有人走过,她得不停地艰难站起身让路,旅途中所遭的罪一言难尽!终于到上海了,俞金妹差点瘫在车厢里爬不起来。她本来就有心脏病,现在的身体更是虚弱到极点。老母亲忙将她送医院抢救,并在病床前日夜守护,总算保住了大女儿和大外孙两条性命。这以后,多种疾病缠身的老母亲,一把屎一把尿,接连将两个外孙带大。大西北啊,为了把你建设得更美,有多少热血上海青年为你献出了青春,但是你可知道,在他们的身后,又有多少白发的父母,默默无闻地做出了牺牲啊!

    现在,俞金妹的老父亲已去世,老母亲住在妹妹家。多年来工作繁忙并且身体也有病的妹妹、妹夫竭尽全力伺候老母亲。俞金妹深感自己欠父母的恩情债太多太多,也欠妹夫、妹妹的太多,现在该抓住最后机会报答报答了。

    冯涨础支持妻子的决定,夫妇二人一起退休回到上海。一切从头开始,他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回沪后,俞金妹住进妹妹家专职照顾老母亲,冯涨础却不忍心也住妹夫家影响妻子安心侍奉老岳母。冯涨础在石门二路福康里租了一间房子。这里是老石库门里弄,其拥挤不堪的情景让人会联想到老电影《七十二家房客》。面积约二十多平方米,月租金三百五十元。而冯涨础每月的退休工资是多少呢?说出来让人难以置信,他是从学校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的,级别是副处级,而月退休工资却只有七百四十五元,外加七角三分钱的零头!妻子俞金妹的退休月工资更少,六百三十六元。两个儿子虽都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但收入都不高,并且都不在身边。大儿子住的是集体宿舍,小儿子住合租房。

    茫茫人海,却让冯涨础突然产生了一种置身于大沙漠的孤独感觉。为了走出这“沙漠”,他特意请他的远在兰州的学生、镌刻新秀邓克勤为自己刻制了一枚闲章:花甲第二春。

    第二春,怎样才能迎来呢?曾经辉煌过的日子已抛在大西北了,你参加过全国性的画展,发表过许多作品,当过劳模获过奖,这些都算得了什么呢?好汉不提当年勇,更何况大上海人才济济竞争激烈,要想在这里站住脚,只能从零开始,重新起步。

    有好心人建议冯涨础多到上海美术家协会走一走,毕竟那里是画家的“娘家”。冯涨础摇头,回答说:“穷媳妇莫给娘家找麻烦。”有人指点他与曾经有过联系的美术界名人见面,他也谢绝了。他决心先埋头苦干,首先解决生计问题。

    年近花甲的冯涨础,走上了打工之路。他被徐汇区“多宝堂业余艺术学校”招为美术课老师,教七个班(小学生)的图画课,月薪一千元。冯涨础感到很满足,每日下午三点就骑着自行车赶去上班,晚上七八点才能下班。为了增加收入,他又向校长提出兼任校工的要求。于是他有了两份工作,早出晚归,打扫教室,擦黑板,开关门窗,样样活路干得一丝不苟。为给“第二春”打基石,他也应画廊之约为他们画油画,甚至携带作品到画廊推销,报酬多少不予计较。

    冯涨础像一匹负重的老马,每日累得精疲力竭。但他的心更累。回到上海,回到亲人大哥大嫂们身边了,但他却不能报恩于他们。常言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而冯涨础的大哥大嫂,他们的恩情更是重如山啊!

    一生勤俭的大哥大嫂,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回报太少。老两口大半辈子守着上海这块故土,竟一次远门也没出去过!还是在十余年前的秋天,身在兰州504厂的冯涨础,特意为大哥大嫂安排了一次北京之行。我的好大哥好大嫂呀,小弟要让你们看一看祖国的首都!他先行到了北京,安排好住宿。到车站接大哥大嫂时,才得知当天正好是大嫂的生日。冯涨础好不高兴,忙去买生日蛋糕,又请哥嫂到前门大饭店吃烤鸭。他陪哥嫂看天安门,登长城,又特意为他们制作了旅游影集。大哥说:“太花钱了!”冯涨础在心里答:大哥啊,我难以报答你之万一啊!

    现在冯涨础回上海来了,“人生第二春”从“花甲打工者”起步,怎么对大哥说清心里的感受?

    突然大哥病倒了,怀里抱着一个西瓜回家,进门“咚”地一声中风倒地,顿时神志不清!冯涨础闻讯,立即“打的”送大哥住医院。从此也无心打工了,整日守在大哥病床前伺候,越想越有愧于大哥。大哥终于渡过了难关,神志又恢复了,体能也恢复了,并能与小弟谈心了。他说:“涨础,别再守着我了,去做你的事吧。还记得你那年陪我和你大嫂爬长城吗?你边爬边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这话说得多好啊!”

    听着年过古稀的大哥这一番朴实的话语,花甲之年的冯涨础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孩子。大哥呀,你放心吧!

    打工的日子又继续下去。业余艺术学校的校长和学生及家长们很快就发现:这个名叫冯涨础的勤勤恳恳的校工老头子,端的了得呀!他的画画得太好了!知识太丰富了!对学生的教育也太耐心太有办法了!他是从哪儿冒出来的高人?学校是私立学校,校长是位企业家,他跑来向冯涨础“负荆请罪”来了:“冯老师呀,我有眼不识金镶玉,怎能叫你当校工呢?从现在起,我这个挂名校长不挂了,校长由你来当!”

    学生们佩服冯校长,家长们更是发现了“新大陆”,纷纷请求冯校长到家当家教老师,手把手教孩子学画画,也学做人的道理。

    众人口里有黄金,冯涨础的人品与画品,被越来越多的人得知。请求向他学画的由小学生发展到准备考美院的高中生,又发展到成年人之中。到了后来,他的学生中又增添了港、台同胞和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中国画“粉丝”们。几家画廊对他的画作也情有独钟并敬重他的人品。更有人找上门来定购冯涨础的作品。一日,一位字画收藏者来到“七十二家客房”,七拐八拐才找到了冯涨础的出租屋,进门后感慨万端:“天啦,冯画家,你的那些锦绣图画就是在这样的陋室里画出来的呀!”他对冯涨础更加敬佩,扔下一扎钱说道:“我先交一笔买画的定金,你的画,是不能用金钱的数字来估价的!”

    不少家长热情引荐,一些企业和机关也来向冯涨础定购用来赠送给国际友人或布置会议室的国画作品。上海大剧院画廊向他定购一幅大型山水国画,他没有大画桌,只得把出租屋地面当案几,顺利完成任务。当他单膝跪地的时候,热血总在心底奔流。画室呀,我梦中的宽敞的画室,你在哪里?

    “耐得住孤单,耐得住冷清,耐得住长久的寂寞,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人品,一种高远的境界。”在这段像老黄牛一样低头耕耘的日子里,冯涨础常在日记中写下许多这类的人生感言自勉。后来,他的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诗一般的文字陆续被报纸选登,并被收入他的诗文选《心声集》一书中。

    天道酬勤,2001年8月,冯涨础终于圆了自己的“画室”梦,并且完成了一桩大事:购买了一套高规格的商品房。房屋位于被称为“上海市中心的中心”静安区,步行到静安公园或百乐门、南京西路商业中心,都只需要十分钟左右,交通四通八达,并且闹中取静,与闻名全上海的名校“一师附小”毗邻。房屋崭新,小区名叫“三和花园”,名副其实,真像是个大花园。房屋规格是三室两厅,面积一百二十多平米。虽然他一再强调他买房是靠了儿子、儿媳的出力,他的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名叫巫志声的学生还资助了他十万元,但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新房里凝聚有他多少辛勤的汗水。

    新房有了,第一件要事便是布置一个宽敞明亮舒心的画室。为了有这样一个画室,冯涨础盼了多少年?盼白了双鬓总算盼来了,怎不叫人“漫卷诗书喜欲狂”?提起画笔,他为这画室取名“耘墨斋”。又写诗赞道:“三和”的阳光“三和”的草,孕育了生命孕育了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